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800年間古羅馬人陸續(xù)修建了以羅馬城為中心、輻射全境的龐大道路網(wǎng)絡(luò),距離超過8萬公里,覆蓋歐洲(包括當今的英國)、北非和西亞。矗立于羅馬廣場的金色里程碑標志所有公路零公里起點,因此,無論從古羅馬帝國何處出發(fā),沿主干道最終都可抵達羅馬城。于是,逐漸形成一具富含哲理的普世格言:“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br><br>我從2010年開始組織老攝同仁、朋友、親戚出國旅游,10多年間腳步已遍及歐洲、非洲、美洲和亞洲數(shù)十國。其中,在北歐感受了壯麗的峽灣和純凈的自然環(huán)境,在南歐感受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和風光旖旎的陽光海岸,在中東歐感受了童話世界里的中世紀古城和多種文化的絢麗多彩,還在土耳其這個亞歐交匯點感受了亞歐文化的融合和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如今年逾八旬,終于該到歐洲的最后一站,要走進羅馬了。<br>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2日至6月5日,攜新老朋友共17人,最后一次走進歐洲。路線是英國、荷蘭、法國、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和意大利,如果包含梵蒂岡是共計8國。全程15日天氣晴好,安全順利,旅程圓滿,收獲豐碩。</p> <p class="ql-block">此行的意義,已遠不只是觀賞自然風光和感受異國風情,重要的是,按照我精心設(shè)計的行程,入內(nèi)參觀了大英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凡爾賽宮、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和羅馬的博爾蓋塞美術(shù)館等世界頂級藝術(shù)殿堂,可謂是一次藝術(shù)的饕餮盛宴。有些歐洲小城和非主流小教堂,也給了我們意外驚喜。還要指出,這次組團大部分是新朋友,但全體團友團結(jié)友愛,相處愉快,實屬難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在地球上只是個方寸之地,卻將人類社會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突破的光明與殖民掠奪、階級矛盾的陰影濃縮于斯。它曾是一個殖民地遍布六大洲統(tǒng)治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日不落帝國”。因此,歐洲旅游英國不能不去,尤其要去看看濃縮其殖民歷史的大英博物館。我們既要以虔誠的心態(tài)觀賞這座世界文明的寶庫,也要不忘近代中國被掠奪的歷史傷痛,一定要去看望那些等待回家的祖宗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兩日行程僅包括劍橋大學、兩個村莊和倫敦的幾個主要景點。劍橋大學的名氣不必贅言,這里只需提及,這座800多年歷史的全球第四古老大學,為英國培養(yǎng)了125位諾貝爾獎得主、14位英國首相,牛頓、達爾文、霍金等著名科學家、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也出自該校。</p> 進入劍橋大學,但見一幅詩意畫面,藍天白云下一條碧水蜿蜒穿過,劍河(又稱康河)上許多游船來往游弋,鴨子也跟著游船忙碌。<br> 劍橋大學實行聯(lián)邦制,31個學院高度自治。大部分學院對游客開放,但僅限于庭院、教堂和公共花園。這是我們購票參觀的國王學院,左面是主入口,類似中國廟宇的山門,右面是教堂。 學院門前熙熙攘攘,馬路對面有咖啡座,喝咖啡的什么人都有,當然也有劍橋的師生。 門前草坪的石頭護欄上坐滿游客,猜想這里也有學生家長,因為當日是個特殊日子,要舉行畢業(yè)典禮。 進入國王學院,感覺像中國的四合院,中庭是個很大的草坪,右面就是教堂,比外面看到的大很多。 <p class="ql-block">正面是國王學院吉布斯樓,多用于教學和管理。草坪中央矗立亨利六世青銅像,正是他于1441年創(chuàng)辦國王學院。建立之初學院的使命是為伊頓公學畢業(yè)生提供高等教育,但后來逐漸走向開放。</p> <p class="ql-block">我們重點參觀的是教堂(也稱禮拜堂)。1446年亨利六世親自為禮拜堂奠基,工程跨越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至都鐸王朝,最終由亨利八世于1515年完成。它是英國宗教改革前最后一座王室資助的教會建筑,現(xiàn)為劍橋大學地標,被譽為“全歐最杰出的哥特式建筑之一”。</p> 整個教堂的雕飾,都是都鐸家族的紋章花飾。26扇16世紀花窗由佛蘭德藝術(shù)家制作(1517–1547年),描繪《舊約》與《新約》圣經(jīng)故事;二戰(zhàn)期間為避戰(zhàn)火被拆卸保存,戰(zhàn)后耗時5年復(fù)原。<br> 教堂的扇形拱頂跨度12米、長88米、高24米,是全球最大的石制扇形拱頂。1875噸重量通過22根扶壁分散,營造“懸浮空中”的視覺效果,被譽為力學奇跡。 一件文藝復(fù)興風格的深色橡木屏風,分隔前廳與唱詩班,屏風鏤空結(jié)構(gòu)可擴散唱詩班聲音,提升環(huán)繞聲效果。屏風完工時正值亨利八世推動英國宗教改革,用屏風取代傳統(tǒng)宗教圣像,以王室紋章為核心,宣告“王權(quán)高于神權(quán)”。屏風上雕刻的 "H&A" 王室紋章,代表亨利八世與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怎奈屏風落成同年(1536年),安妮·博林因“通奸罪”被處決,亨利八世命人抹去“A”字母,但痕跡猶存。 國王學院唱詩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合唱團之一,以其純凈空靈的嗓音、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圣誕夜頌歌儀式聞名全球。亨利六世親自規(guī)定了唱詩班的規(guī)模,由16名成年男歌手和16名男童歌手組成,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始于1918年的圣誕夜頌歌儀式,每年12月24日晚在此教堂舉行,通過BBC廣播和電視向全球直播,聽眾和觀眾數(shù)以億計。<br> 1634年著名畫家魯本斯創(chuàng)作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1959年以破紀錄價格拍賣后,捐贈給了國王學院。因尺寸過大,甚至替換了原有祭壇。<br> <p class="ql-block">國王學院后花園草坪,據(jù)悉在假期舉辦大型活動,能容納 3000 人,比中庭草坪還要大。</p> 后花園附近的徐志摩詩碑,由知名的中英文化交流使者、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艾倫?麥克法蘭教授發(fā)起設(shè)立,由劍橋的一位中國朋友江?西蒙將《再別康橋》的首行和末行刻在大理石上,與2008年7月8日立在劍河畔。從 2014 年起,國王學院每年都會籌辦徐志摩詩歌藝術(shù)節(jié),該活動已成為英國境內(nèi)最具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之一,國王學院也因此成為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br> 我們碰上一場畢業(yè)典禮,許多師生集合,然后列隊進入會場。 會場外一群人打著巴勒斯坦旗幟高呼口號,舉行示威活動。參加者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 劍橋大學的學院都有數(shù)百年歷史,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貌透著厚重的歷史感,令人印象深刻。1546 年亨利八世將原來的國王學堂(創(chuàng)建于 1317 年 )和米迦勒學院(創(chuàng)建于 1324 年 )合并,創(chuàng)立了三一學院。該學院在劍橋大學中不僅規(guī)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也響亮,培養(yǎng)了眾多在各領(lǐng)域極具影響力的杰出校友,除牛頓外,還有哲學家和政治家培根,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哲學家羅素,電磁學理論作者麥克斯韋,原子物理學先驅(qū)湯姆森和盧瑟福等。<br> 三一學院外的蘋果樹,被認為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關(guān)而成為游客打卡點。實際上故事發(fā)生地點在三一學院附近他母親的農(nóng)場,老樹因年代久遠早已死去,如今這棵樹是從那棵老樹的后代樹上截取枝條培育而來,算是對那段科學佳話的延續(xù)和紀念。<br> 圣約翰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由王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創(chuàng)立于1511年。除了也培養(yǎng)出許多知名校友,學院還擁有全校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 May Ball 舞會,被多本雜志評為全世界Top 10的 party。因?qū)W生大多來自英國私立公學,其貴族習氣常成為被取笑對象。<br> 基督圣體學院,劍橋最古老的學院之一,由中世紀的圣體和貞女瑪麗宗教協(xié)會的成員建立。面積不大,但建筑大氣,草坪花園漂亮。學院僅有本科生約250人、研究生約210人。但因與宗教的淵源,學院擁有兩個教堂。<br> 王后學院,適逢考試季不對外開放。該學院1448 年由亨利六世的王后建立,1465 年在愛德華四世的王后資助下重建。學院橫跨劍河而建,是劍橋風景最優(yōu)美的學院之一。知名校友中有文藝復(fù)興思想家伊拉斯謨,他曾于1510-1514年在此執(zhí)教,引入希臘文教育與人文主義思想,推動宗教改革和英國文藝復(fù)興。<br> 其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數(shù)學橋,建成于1749年,連接兩岸校區(qū)。在設(shè)計上融合了當時先進的數(shù)學和力學知識,運用三角形穩(wěn)定性原理,通過眾多木材構(gòu)件的巧妙拼接和榫卯咬合,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構(gòu)建出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后因木材老化,加入了一些金屬連接件。<br> 劍橋大學圣墓教堂, 劍橋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英國僅存的四座圓教堂之一 。大約建于1130年到1140年間,建筑風格帶有濃厚的諾曼時期特征。它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 見證了劍橋地區(qū)漫長的宗教發(fā)展歷程。<br> 圣體鐘,又名“時間吞噬者”,是劍橋最具哲學意涵與視覺沖擊力的公共藝術(shù)裝置之一,位于基督圣體學院泰勒圖書館外墻。圣體鐘由基督圣體學院校友、發(fā)明家、企業(yè)家約翰·泰勒設(shè)計,2003年至2008年歷時5年,耗資100萬英鎊,由200名工程師與工匠協(xié)作建成;2008年9月19日由物理學家霍金揭幕。 鐘表頂端趴伏一只深黑色金屬蝗蟲,每分鐘張口吞噬一秒,象征時間被無情消耗;每到整點,其尾部毒刺抬起發(fā)出“致命一蟄”,鐘內(nèi)隱藏的鐵鏈墜入棺材,發(fā)出沉重的撞擊聲,每小時還播放一次西敏寺鐘聲,警示生命終將逝去。表盤為直徑1.5米24K鍍金不銹鋼圓盤,通過三圈60個LED藍光縫隙顯示時、分、秒,但行走忽快忽慢,僅每5分鐘精準一次,隱喻生命不可預(yù)測。鐘下還刻有《約翰一書》2:17節(jié)拉丁文,寓意“世俗名利、肉體欲望皆如過眼云煙,唯有超越現(xiàn)世的價值方能永恒”。<br> 劍橋大學給我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與城市融為一體,各學院、教學樓、實驗室散布在劍橋市區(qū)約600英畝范圍內(nèi),沒有圍墻或明確邊界,形成“大學即城市”的格局。城市道路直接穿過大學區(qū)域,公交車和校車串聯(lián)主校區(qū)。當然,核心區(qū)部分路段僅限步行。<br> 街上琳瑯滿目的小廣告,分不清這里是城市還是校園。<br> 劍橋大學的天之驕子們,隨處可見。據(jù)悉中國大陸學生占國際生錄取總數(shù)的29.6%,加上香港,錄取總量達41.1%。<br> 這里也是校園,讓我聯(lián)想到母校武漢大學的山野情趣。當年我們曾住在四區(qū)宿舍,去理學院上課,往返都直接走山路。那時年輕,返回時常從山上一路跑下山。 劍橋大學的集市廣場,位于劍橋市的中心地帶,其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最初只是當?shù)剞r(nóng)民和工匠售賣商品的場所,隨著時間推移,這里逐漸成為劍橋市商業(yè)和社區(qū)活動的中心,見證了劍橋市的興衰變遷和人們?nèi)粘I畹狞c點滴滴。目前周一至周六是一般市集,出售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周日則主要是藝術(shù)與手工藝市集。<br> 在這個市集和校園里,不止一次見到推銷校園觀光的小攤,中文廣告寫著“校友主導(dǎo)的步行和泛舟之旅,掃描二維碼預(yù)訂”。劍河里撐船的船夫也多是劍橋的學生和畢業(yè)生,男女都有,有的是為了掙些零花錢,有的則是享受撐船過程中的樂趣。<br> 格蘭切斯特村,劍橋南面不足兩英里,是個幾乎與劍橋大學一樣古老的村莊,700 多年來,眾多劍橋大學的知名人物,如培根、馬洛、斯賓塞、彌爾頓、牛頓、達爾文等都曾到此郊游或居住,因而被稱為“劍橋的后花園”甚至“諾貝爾村”。如今這里雖然已經(jīng)城鎮(zhèn)化,但仍能見到這樣的田園風光。<br> 這里有保留百年的都鐸風格民居、茅草屋與維多利亞時期建筑,還是果園下午茶傳統(tǒng)的發(fā)源地,可惜名曰村莊,實則規(guī)模相當大,許多地方我們都沒找到。這家古老風格的茅草屋旅館雖是新時代產(chǎn)物,但也充滿歷史韻味,讓人領(lǐng)略到蘇格蘭鄉(xiāng)村風貌。<br> 圣安德魯和圣瑪麗教堂,始建于中世紀,這里安葬著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陣亡的村民,詩人魯珀特·布魯克在一戰(zhàn)中犧牲,他的名字銘刻于紀念碑上。 教堂內(nèi)部看似平常,但是描繪圣經(jīng)故事的彩繪玻璃窗分外精美,還有古老的洗禮盆。詩人布魯克的故居“牧師古宅”就在教堂附近,1912年他創(chuàng)作的名詩《牧師古宅,格蘭切斯特》,末句“教堂的鐘還停在差10分3點嗎?還有蜂蜜用來兌茶嗎?”成為英國下午茶文化的經(jīng)典注腳。<br> 牧師古宅,如今院墻上還有The Old Vicarage的門牌。布魯克于1909年從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搬至此地租住,直至1914年,稱其為“最快樂的時光”。其間布魯克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并與友人哲學家羅素等形成“格蘭切斯特小組”,常在教堂鐘聲伴隨下于果園茶會討論哲學、文學與科學,推動人文思潮。<br> 1914年,布魯克離開牧師古宅參軍,在詩作《戰(zhàn)士》中寫道:“如果我死去,請記得異國田野的某個角落永遠屬于英格蘭?!?915年4月23日,他因敗血癥在達達尼爾海峽遠征途中去世,葬于希臘斯基羅斯島,年僅27歲。<br> 從劍橋返回倫敦途中,我們還在另一座中世紀村莊阿什韋爾村短暫停留,據(jù)介紹以寧靜的田園風光和悠久歷史聞名。不過也是因為不熟悉,我們看到的主要是這種小鎮(zhèn)景觀。<br> 不過,一座漂亮的鄉(xiāng)村花園吸引了我們駐足,據(jù)悉,這座花園原是一位園丁和他妻子在屋旁一塊廢棄土地上打造而成,著名詩人約翰·貝杰曼參觀阿什韋爾后,稱其為“我見過的最棒的鄉(xiāng)村花園”。1968年,當?shù)鼗I集資金買下了這座花園。已故王太后參觀后,曾兩次捐贈。1986年,阿什韋爾村信托基金作為慈善機構(gòu)成立,負責管理這座花園。<br> 這座古老的圣瑪麗教堂建于1320-1368年,其斑駁的墻面可見古老的遺存和后來修復(fù)的痕跡。<br> 我們在這里未多停留,只是發(fā)現(xiàn)這里祭壇上方的耶穌像很特別,耶穌被懸掛在一個鐵架上,雙手向兩側(cè)伸開,組成一個十字。<br> 次日,開始倫敦觀光,在街上見到一處懸掛不少英國國旗。原來5月24日曾是“帝國紀念日”,旨在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誕辰及其統(tǒng)治下大英帝國的輝煌成就。不過,1952年后隨著英聯(lián)邦體系調(diào)整,在英國本土已逐漸淡化,如今已無官方慶祝活動。<br> 倫敦的街景乏善可陳,沒什么讓人眼前一亮的景觀。我只是注意到北京同仁堂在這里開了 分店,這里也有熱鬧的唐人街。 大本鐘(Big Ben),是倫敦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1859年啟用,塔高95米,尖頂裝飾繁復(fù);鐘體重13.5噸,鐘盤直徑7米,鑲嵌312塊乳白色貓眼石玻璃,鍍金邊框。每15分鐘敲響一次威斯敏斯特鐘聲,整點報時聲傳數(shù)公里。通過增減鐘擺上的1便士硬幣可調(diào)整0.4秒/日的誤差,每三天需人工上弦一次。二戰(zhàn)期間,大本鐘在納粹空襲中屹立不倒,鐘聲成為民眾的精神支柱。每年新年夜敲響12下迎接元旦,陣亡將士紀念日11月11日11時鳴鐘默哀。 其實大本鐘是英國議會大廈的鐘樓。議會大廈又稱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上議院與下議院)的所在地,也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象征,為倫敦4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始建于1045-1050年,最初為王室居所,1530年后轉(zhuǎn)為議會專用。議會大廈內(nèi)部分為4層,大約有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長達4.8公里的走廊。每周六對外開放參觀,但是內(nèi)部不許拍照。<br> 1215年6月15日,英格蘭國王約翰在貴族壓力下簽署《大憲章》。盡管其初衷是維護特權(quán)階級利益,但其中蘊含的限權(quán)思想和程序正義,卻為后世民主革命提供了不竭的火種。如今,它仍在向世界宣告:權(quán)力必須被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而鑰匙握于法律之手。<br> 議會大廈附近,一人身著蘇格蘭傳統(tǒng)服飾吹奏風笛,地上放著籌款標識,要為自己參加世界錦標賽籌款。這讓我想起,曾在美國紐約見到一位黑人在鬧市乞討,身前的大牌子寫著“我是世界冠軍”。<br> 倫敦眼,又稱“千禧之輪”,是倫敦的地標性建筑和全球最成功的觀景摩天輪之一??偢?35米,直徑120米,32個全封閉空調(diào)艙,每艙可載25人,配備鋼化玻璃與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原計劃作為臨時建筑運營5年,但因2000年開放首年即吸引300萬游客,帶動倫敦旅游收入增長10%、新增就業(yè)約1萬人,市議會遂決定永久保留。截至2025年累計接待游客超9000萬人次,穩(wěn)居英國付費景點榜首。<br> 我們在倫敦安排了一次船游泰晤士河,從議會大廈附近登船,在倫敦塔橋附近上岸,全程約半小時。總的感覺是有點失望,主要問題是看點少,特別是泰晤士河岸邊的一些高樓,幾乎沒一棟可圈可點,與倫敦的名聲實在不相稱。由此,我也隱約感到這個曾經(jīng)縱橫世界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正在夕陽西下。主要看點只有兩個,一是倫敦塔橋,船行至泰晤士河中央,才得以從正面一睹倫敦塔橋全貌。<br> 下船后從側(cè)面近距離拍攝,提供了一個不同觀賞角度。<br> 到達集合點后自由活動,我們兩位年紀最大的團友決定上一次倫敦塔橋,居然短時間內(nèi)急行軍往返,在最后3分鐘回到大巴上。倫敦塔橋,因毗鄰倫敦塔得名,是泰晤士河最東端的首座橋梁,也是倫敦的象征性建筑,被譽為“倫敦正門”。該橋于1886年動工,歷時八年建成。<br> 橋總長244米,最大跨度60米,主塔高度43.5米。兩座高43.5米的方形塔樓,以維多利亞哥特風格裝飾白色大理石尖頂,形似王冠。下層為雙向四車道,可電動開合供船只通行;上層為玻璃封閉人行道,高懸于河面42米,兼具觀景與雨雪天通行功能。倫敦塔橋是維多利亞時代工程美學的典范,又是倫敦天際線的靈魂。<br> 泰晤士河游船的另一個主要看點是倫敦塔。該建筑群始建于1078年,最初作為軍事堡壘以鞏固諾曼王朝對倫敦的控制,曾兼具王宮、軍械庫、鑄幣廠及監(jiān)獄等多重角色。自13世紀起這里專人飼養(yǎng)8只渡鴉,被視為“守護神”。鎖門儀式是其活態(tài)歷史的靈魂,700年來每晚21:53以嚴謹儀式流程執(zhí)行,全程7分鐘。結(jié)尾時禁衛(wèi)長脫帽高呼:“上帝保佑伊麗莎白女王!”全體衛(wèi)兵舉槍齊喊:“阿門!”同時號手吹響“夜點名號”。<br> 倫敦塔作為監(jiān)獄,曾關(guān)押過眾多顯赫人物,包括兩任王后。其西南角水門稱為“叛徒之門”,囚犯經(jīng)泰晤士河由此入獄。游船近距離經(jīng)過此門,我拍下了入口的字樣:“ENTRY TO THE TRAITORS' GATE"(叛徒之門入口)。<br> 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用成千上萬朵陶瓷罌粟花組成的藝術(shù)裝置流經(jīng)倫敦塔,在這個叛徒之門處涌現(xiàn),罌粟花象征著紀念以及對和平未來的希望。在整個戰(zhàn)爭沖突期間,倫敦塔曾關(guān)押戰(zhàn)俘,并為來訪的士兵提供參觀服務(wù)。倫敦塔護城河中的防空防御設(shè)施,協(xié)助保護了東倫敦。<br> <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華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qely7r"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2 英國(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t5v7dw"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3 荷蘭、法國“北方首都”里爾</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xb95uc"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4 巴黎(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1h3gat"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5 巴黎(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404izx"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6 瑞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86tl55"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7 瓦杜茲、茵斯布魯克、維琴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cbiwbh"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8 威尼斯、佛羅倫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fjhien"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9 梵蒂岡、羅馬(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