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來到萬年莘畈溪畔的金華湯溪鎮(zhèn)黃堂村,只見村邊逐漸泛黃的早稻綿延一片,豐收的景象讓人欣喜不已。這里是金華的最西端,過了黃堂,不遠處就是衢州市的龍游縣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悠久的黃堂村及其周邊村落,是我國豐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豐氏第93始祖豐諭(清敏公)自麗水縉云遷移至龍游縣(當時黃堂村區(qū)域屬龍游縣管轄)的九峰山下黃堂定居,距今已900余年,清敏公被尊奉為黃堂豐姓始祖。民國末年,湯溪縣在黃堂設循吏鄉(xiāng),豐氏各堂居住的區(qū)域分設為前宅、后宅、冬畈、橫路、高義等五個行政村。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稱為生產大隊,改革開放后,恢復五個行政村的體制。2019年3月,為擴大村級規(guī)模而合并行政村,前宅、后宅、冬畈合并稱為黃堂村,全村總人口1903人,總戶數610戶,中共黨員114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堂村人杰地靈,民風淳樸,人文底蘊深厚,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音樂教育家豐子愷的祖籍地,現當代著名企業(yè)家豐惠恩的故里。黃堂村除了豐姓外,村里還有童、徐、周、吳、伊、胡、洪、嚴、祝、劉、邵等十多個姓氏,各姓村民共居一村,團結互助,共同發(fā)展,其樂融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文化名村的黃堂村,明清時期的建筑散落在村落各處。村中央的全德堂,清代建筑,硬山頂,建筑體量大,結構規(guī)整,是村眾多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據考證,其為豐子愷的祖上居住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平面長方形,前后共四進,即一進大門、二進前廳、三進中廳和四進后堂。一、二進兩側各置回廊二間,二進后檐明間與三進前檐明間置穿廊二間。三進前檐明間與四進前檐明間置穿廊三間。各進兩側做墻連接形成院落。整座建筑通面寬14.25米,通進深45.39米。大門、前廳明間梁架九架前后雙步廊用四柱。中廳、后堂明間、次間梁架五架分心前后各二單步廊用五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堂村的民居建筑大多天井狹小,房內一層層高較高,起碼4米以上;樓梯和過道布置緊湊,為廳堂和房間留出較大空間,從而居住生活更為舒適。大門青石搭建,門匾額飾以磚雕、石雕,面墻上面筑以起伏五畫墻等樣式,高聳磅礴,氣勢如虹,體現了農耕文明禮制周全、講究風水、祈求年豐的大眾心理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來到村邊豐氏宗祠遺址所在地。高大的宗祠建筑已經沒有了,看到的是倒在地上已經斷裂的長長石柱和一塊石碑。據記載,豐氏宗祠東西寬56.4米,南北長約82.5米,總面積4653平方米去,合7畝左右。祠堂分正寢、崇德祠、報功祠、土地祠、灶神祠,以及享堂、中廳、東西寢室等,木柱200根,石柱94根,“基地闊大,氣勢宏深,可稱杰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豐氏宗祠,村民商議裁決族內的矛盾糾紛,每年舉辦清明、冬至的祭祖活動。而更重要的是用于興辦教育。祠堂建成后,一直是家族學館所在,近代改辦學校。祠堂設施被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個特殊時期。但稍加改造,祠堂一直被作為學校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高峰時期,小學、初中合計20多個班,有500多名學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上,黃堂豐氏向來以富裕著稱,富裕的根源就是有村邊一望無際的黃堂畈。黃堂畈,是黃堂五個村莊周邊良田的總稱。黃堂畈到底有多大?2002年6月,上級政府部門在冬畈村邊上立了一塊“黃堂畈土地整理、標準農田項目簡介”的石碑,石碑內容是這樣的:“黃堂畈土地整理(標準農田)面積12495畝,投資計1263.21萬元……襯砌渠道133.6公里,修筑機耕路42.8公里,新建橋梁10座。”黃堂畈土質肥沃,在一代代豐氏先人的帶領努力下,先后修建了新豐堰、豐筑堰(暇蟆堰)、前湖堰等水利設施,灌溉十分便利,同時又修建了多座橋梁和多條道路,從而確保黃堂畈成為旱澇保收的優(yōu)質良田,成為黃堂豐氏百姓財富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糧食種植產業(yè)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但黃堂人堅信土地的珍貴,始終堅守種糧崗位,黃堂畈是浙江省少數仍在不斷加大種糧投入力度的“大畈”之一,涌現出“群飛米業(yè)”等種糧大戶和糧食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黃堂村發(fā)展與工商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的差異。為此,村莊合并后的黃堂村,加快資源整合,積極推進產業(yè)重新布局和村莊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村莊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網絡等服務配套設施不斷優(yōu)化完善,村民的經營思路方法加強與市場經濟同頻共振,不少家庭建起了新式別墅,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內文化禮堂、老年大學、居家養(yǎng)老服務也取得了令百姓滿意的成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堂村,一個兼具傳統(tǒng)農耕文化與現代鄉(xiāng)村治理的典型村莊,是金華市鄉(xiāng)村發(fā)展的一個縮影。2021年,黃堂村獲評“浙江省衛(wèi)生村”,2023年3月,被認定為2022年度“浙江省善治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