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斯洛文尼亞,地處阿爾卑斯山南麓,擁有多樣的地貌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它西鄰意大利,北接奧地利,東北與匈牙利接壤,東南與克羅地亞毗鄰,西南瀕臨亞得里亞海,海岸線長約46.6公里,面積只有2.0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半個臺灣?。?,人口211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斯洛文尼亞歷史悠久,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定居 , 9世紀被法蘭克王國征服 ,二戰(zhàn)期間被德、意、匈瓜分,戰(zhàn)后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亞通過全民公投獨立,并經(jīng)歷短暫的十日戰(zhàn)爭后,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后迅速轉型為市場經(jīng)濟,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啟用歐元,成為中東歐發(fā)展最穩(wěn)定的國家之一。2024年斯洛文尼亞人均GDP為34085美元,在前南斯拉夫國家中最高,屬于高收入經(jīng)濟體。在前南斯拉夫時期,斯洛文尼亞就是六個加盟共和國當中最富裕的一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斯洛文尼亞官方語言為斯洛文尼亞語,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少數(shù)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英語普及率高,大多數(shù)人會三門以上的語言。這里風景優(yōu)美,有歐洲“小瑞士”的美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是斯洛文尼亞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位于西北部薩瓦河上游,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之中,多濃霧。該市是斯洛文尼亞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國會和總統(tǒng)的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也是座多災多難、幾經(jīng)易主的城市。史料記載,1895年4月,盧布爾雅那經(jīng)歷了一場6.1級的地震,破壞嚴重,只有一些重要的建筑保存下來。繼后該市大為擴展,開設了戶外中央市場,建筑風格也改變?yōu)樾滤囆g運動,與保存下來的巴洛克風格建筑一同并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隨著1918年奧匈帝國的崩潰,盧布爾雅那成為斯洛文尼亞的非正式首都,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正式省會。1941年4月,盧布爾雅那被意大利占領,改設盧布爾雅那省。1942年2月23日,意大利占領當局用30 公里長的鐵絲網(wǎng)將其完全包圍起來。1943年9月納粹德國取代了意大利人占領該市,直到1945年5月,斯洛文尼亞游擊隊將其解放。1955年,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授予盧布爾雅那市“英雄城市”的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盧布爾雅那成為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1991年十日戰(zhàn)爭后,南斯拉夫人民軍撤出,斯洛文尼亞取得獨立,仍以該市為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為歷史古城,盧布爾雅那保留著11世紀的城堡、巴洛克風格建筑與哥特式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有巴爾干國家固有的傳統(tǒng)特點 ——窄小的街道,石鋪的路面,以及滿墻層出不窮的涂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先來到聞名遐邇的龍橋。它是首都最具標志性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個國度對龍的描述和解讀跟我們中華民族可完全不一樣。橋頭四角聳立四尊頂長獨角、面目猙獰、張嘴怒吼、振翅欲飛的青銅翼龍雕像,龍身鱗片精細,利爪緊抓橋墩,威風凜凜。如果導游沒介紹,我肯定把它當作恐龍。在斯洛文尼亞人眼里,龍是邪惡的象征。根據(jù)古希臘神話,古希臘雅歌號的船員逃亡至此,英雄伊阿宋與龍形的怪獸殊死搏斗并將它殺死。可龍的靈魂還在,從此,盧布爾雅那人就將它作為城的守護神,讓它永遠駐守在盧布爾雅那河的橋頭,守護這座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據(jù)說沒有與龍橋上的飛龍雕像合影,就不算到過盧布爾雅那。這么說來,我沒在那留影,要想證明我到過那,我還得再去一次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老城區(qū),就像其他中外城鎮(zhèn)一樣,也是沿著一條河修建的。盧布爾雅那河是一條有著多彩歷史的河流,考古學家和國際尋寶人已在這條河中發(fā)現(xiàn)了1萬多件古董。盧布爾雅那已成為歐洲尋寶者的熱門景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城市廣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12世紀起,城市廣場就是盧布爾雅那的中心之一。廣場不大,中間是一個由意大利雕塑家設計的巴洛克式的羅巴噴泉,建于1751年,主體是一座?方尖碑式立柱?,底座的三組雕像分別代表斯洛文尼亞的三條河流:薩瓦河、克爾卡河和盧布爾雅那河。噴泉也是斯洛文尼亞國家的重要古跡,是這個城市的重要地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噴泉右后這座白色建筑是奧塔銀行,它像位優(yōu)雅的"金融紳士",綠色腰帶,系著巴洛克式的精致領結,好像正不斷地向行人問好。而這棟樓的每扇窗戶仿佛都藏著秘密:清晨的陽光會在墻面刻下"銀行密碼",傍晚時分,尖頂?shù)挠白訒那?quot;數(shù)"街上行人的腳步,記錄著小城的煙火日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教堂也被稱為“圣尼古拉大教堂”,為斯洛文尼亞最受歡迎的大教堂之一。它也作為盧布爾雅那的地標性建筑,綠色的圓頂和雙塔是最大的特色,在很遠的地方便可望見。它始建于1262年,原先是一座羅馬風格的教堂,于1361年毀于火災?,F(xiàn)在的教堂重建于1708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扇浮雕鐵門是教堂的特色。一個個立體的頭像看著讓人有點心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天教堂進出的人比較多,但閑人不讓進。據(jù)說里面粉紅色的雕飾,美輪美奐,莊嚴肅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團友們紛紛在門口打卡,我也留了一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歐洲最小、最古老的首都,它以獨特的節(jié)奏脈動,適應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我漫步于這座現(xiàn)代主義之城,透過建筑,聆聽這座城市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對新人就在河邊的石階上舉行婚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廣場中央這尊黝黑發(fā)亮的船錨雕塑,像一位沉默的航海巨人,正用銹跡斑斑的鏈條“講述”著大海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聽說這尊錨曾是百年前遠航商船的“守護神”,每次出海前,船長都會輕撫錨鏈祈求平安。如今它卸下“重任”,化作城市的海洋記憶守護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城處處散發(fā)著古樸滄桑的歷史韻味。由于歷史復雜的原因,城市?的建筑風格也極其多元化,既有典型的意大利式南歐風,又受中歐奧地利的極深影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天街頭異常熱鬧,哪哪都在搞活動,后來聽說好像正逢他們啤酒節(jié),又是周六,商家都在搞促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斯洛文尼亞國家與大學圖書館,這幢建筑別具一格,乍看非常粗曠,細看又極度精致。墻上的每一塊磚不是隨心所欲來搭建,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精工細琢而造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座建筑曾被印在斯洛文尼亞的貨幣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的街頭很松弛,綠植很多,城市森林和公園面積占總面積的50%,人均公共綠地達542平方米,為市民提供廣闊的休閑空間。街道整潔衛(wèi)生,它是歐洲首個“零廢棄首都”,街道設置六分類垃圾桶,有機推廣可持續(xù)生活?,被譽為“歐洲綠色之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路口紀念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眼前這座白墻金頂?shù)膶m殿式建筑,就是斯洛文尼亞的“智慧燈塔”——盧布爾雅那大學,成立于1919年,已有100多年歷史。它是斯洛文尼亞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大學的建筑非常有特點,教學樓有些是古典式的,有些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新老建筑混搭,巴洛克式浮雕與玻璃幕墻對話……它像一位優(yōu)雅的智者,將千年歷史與現(xiàn)代思想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沒有圍墻,校區(qū)散布全城,教學樓與咖啡館做鄰居,上課就像在城市里探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國會廣場的露天劇場上幾位年輕人正在走舞步,大概是在為啤酒節(jié)助威吧!雖毫無美感可言,但還是被他們的認真勁所感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個性鮮明的東歐女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國會廣場四周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洛克風格的烏爾蘇琳圣三位一體教堂矗立在國會廣場上,教堂有著非常獨特的外觀,“頭上”頂著"三角帽",六根羅馬柱像站得筆挺的衛(wèi)兵,門楣上的時鐘正滴答記錄著中歐時光,很有識別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應該是一個辦公機構,它像一位優(yōu)雅的紳士,靜靜矗立在廣場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國會廣場旁邊是蒂沃利城市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園是開放式的,五花八門,什么都有。擺攤、溜達、嘮嗑,特別是草地上坐著好多重彩重墨、打扮得奇形怪狀的女子,有的近乎青面獠牙,抽煙、喝酒、吃東西……我陣陣毛骨悚然,不敢把鏡頭對著她們,甚至不敢久留,急匆匆趕快逃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說在充滿中世紀魅力的盧布爾雅那街頭,喝一杯咖啡能喝出這座城八百年的味道。離集合還有一個半小時,于是我就喝張姐、梅一起,就在城市公園邊的這家露天咖啡館體驗一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網(wǎng)上說斯洛文尼亞的物價在歐洲算是低的。我不喝咖啡,就點了這個水果冰淇淋,10.1歐,相當于80多塊人民幣,也不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不知道張姐和梅有沒有喝出盧布爾雅那800年的味道,我只知道這杯水果冰淇淋味道確實不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實物比片片漂亮多了,等我想著拍照留作紀念的時候,已經(jīng)被我吃得不像樣,只好用圖片將就下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還有還有,為了吃這款,從開始點到上場,起碼等了個把小時。這樣的慢節(jié)奏如果發(fā)生在我們大中華,估計一場“戰(zhàn)爭”不可避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城堡矗立在城市上方的一座小山上,城堡始建于11世紀,以后又經(jīng)過多次翻修重建。現(xiàn)在的建筑大都來自16-17世紀。已有約 900 年的歷史,最初為木制防御工事,15世紀由哈布斯堡皇室重建為石砌堡壘,并增建哥特式教堂。19世紀初至1945年期間,曾作為監(jiān)獄使用,現(xiàn)作為博物館和文化地標供人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堡融合羅馬式、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現(xiàn)存核心建筑包括石砌城墻、五角塔樓、瞭望塔及圣喬治教堂。城墻厚達2.5米,設有炮樓和地牢區(qū)域,教堂內(nèi)部兼容哥特式尖拱與巴洛克裝飾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山頂觀景塔,盧布爾雅那城全景一覽無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河堤兩岸有不計其數(shù)的咖啡館、餐館,河中游艇來來往往。不論是清晨還是傍晚,坐在河堤的石階上,欣賞日出或日落,八卦身邊的逸聞趣事,那絕對是最浪漫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白的巴洛克樓宇牽著旁邊的紅色屋頂,這里每一座建筑,都在訴說著盧布爾雅那的魅力和風情,連空氣里都飄著咖啡香與歷史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里我又遇到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乞丐向我要錢,我看他裝錢的盤子里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錢,就把剛從咖吧找來的零錢給了他。大概一個五毛和幾個分幣。不料他大聲把我叫住,指著“碎銀”哇啦哇啦個不停。我猜想他大概嫌給的錢少,便又摸了摸背包找出兩歐給他,他才對我“三克油”。我真奇了怪了:哪有乞丐可以做得如此理直氣壯,倒是讓我尷尬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瓶酒夠酒鬼喝幾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斯洛文尼亞大媽也喜歡拍拍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河上的三重橋一帶是城市的起源地。三重橋由一個主橋和兩個副橋組成,中世紀時期它是通往山頂盧布爾雅那城堡的唯一通道。經(jīng)歷數(shù)次修繕,連接了普列舍仁廣場與老城區(qū),并增加了地中海風情的沿河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座三重橋的獨特創(chuàng)造,被公認為蓬勃發(fā)展的新藝術運動建筑的典范,是盧布爾雅那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是歐洲建造的同類橋梁中最大的橋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實今天看到的這座橋也有一個演變過程。最早的橋大約建于公元十三世紀,原先是一座木板橋,1842年改建為石橋。后來經(jīng)過斯洛文尼亞傳奇設計師約熱·普雷奇尼克重新設計,于1922年至1932年間增設兩座副橋,成為盧布爾雅那的標志。三重橋的橋面與路面平行,行走其中,與馬路無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橋上亮幾個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打扮得奇奇怪怪的,不知道啥來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過三重橋,便是普列舍倫廣場,圓形的廣場以斯洛文尼亞偉大詩人普列舍倫命名。昔年是斯洛文尼亞人集會之地,如今也是各種政治活動和演出的發(fā)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弗蘭策?普列舍倫是斯洛文尼亞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和作品在增強斯洛文尼亞人的民族意識與文化特色方面做出了最卓越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詩人的青銅雕像矗立在廣場旁,頭頂上方是手持月桂樹枝的女神,以紀念他為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的作品《祝酒歌》被定為斯洛文尼亞國歌的歌詞,他被視為民族精神象征,其形象出現(xiàn)在該國1000面額紙幣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廣場北是圣芳濟會報喜教堂,建造于1646年至1660年間,2008年被列入斯洛文尼亞國家文化遺跡,是斯洛文尼亞最重要的大教堂之一。教堂早期為巴洛克建筑風格,紅色的外表使其更加的艷麗奪目。教堂的祭壇由雕塑家弗朗西斯科設計,壁畫由斯洛文尼亞印象主義畫家馬蒂繪畫,極其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廣場東這座白色宮殿古典柱廊托舉著巴洛克式的圓頂,盧布爾雅那國家劇院正像一位優(yōu)雅的藝術管家,在城市中心靜候我們光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年盧布爾雅那藝術節(jié)的重頭戲常在這里上演。外表是19世紀的華麗石雕,內(nèi)部卻藏著能容納800人的現(xiàn)代聲學劇場,古典與現(xiàn)代在這里偷偷“擊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晚餐的中餐館就在城市公園邊上,那里與時俱進,出現(xiàn)了國內(nèi)許多景區(qū)常見的標識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市共享單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姑娘的肌膚白細得跟奶酪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傍晚七點多,盧布爾雅那的太陽還老高。人們穿著鄉(xiāng)村歐式盛裝,在廣場跳起歡快的舞蹈。歡樂會傳染的,好多游客也跟著節(jié)拍扭了起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盧布爾雅那不屬于我們,我們就走過路過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座典型的哥特式塔樓,像童話書里跳出來的中世紀城堡,磚紅色屋頂配奶油白墻,簡直是現(xiàn)實版的"糖果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挺喜歡這樣的廣告,或者說涂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這幾條街冷冷清清,連個人影都不見,與剛才市中心的喧囂場面仿若不是同一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位女店主看到我們異常親熱,她把我們當成了臺灣人。因其兒子在臺灣工作,她希冀從我們這兒打探到有關臺灣的蛛絲馬跡??墒俏覀冏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團友發(fā)現(xiàn)她的裙子很應景,就舉起了手機。看到有人在拍她,她就大大方方扯開裙子讓我們拍個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這繽紛的街頭必須定個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店就在盧布爾雅那的城外,安頓好發(fā)現(xiàn)時間尚早,我就獨自去酒店附近的村莊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里跟我們農(nóng)村相仿,每家每戶一個獨院。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對于房子,他們追求的是不統(tǒng)一,而我們喜歡模仿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家,甚至同步。對于院子,這里的居民熱衷于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果樹盈盈,努力打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而我們的農(nóng)家小院則成擺放雜什的好去處,起先雄心勃勃搭建的花壇,實際應用為種植各種蔬菜的菜籃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的還把生活中的情趣貫穿到院子的布置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家居然把葡萄種到了走廊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絕沒有崇洋媚外的意思,盧布爾雅那歷史與現(xiàn)代交織,古典與前衛(wèi)相融的狀態(tài)我贊嘆;人文溫度與自由氣息共舞的生活方式,我喜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里沒有低頭看手機的人,沒有匆匆趕路的人,不是席地而坐聊天,就是在露天咖啡館里喝咖啡,所有的一切都散發(fā)著專屬的歐洲風情。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如此慵懶悠閑的氣質(zh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