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短短數(shù)語,道盡一生求索之路,恰是對“朝聞道,夕死可矣”最生動的注解——對真理的追尋,從來都是貫穿生命的終極命題。</p> <p class="ql-block">草書作品“聞道”二字,筆力沉雄,意蘊悠長。將其奉為座右銘,既是對先賢求索精神的致敬,更藏著一份對自我的期許:以終其一生的熱忱,在追尋大道的路上步履不停,讓每一步前行都向著光亮,讓每一份堅持都歸于本心。</p> <p class="ql-block">【注釋】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p><p class="ql-block">解釋:《十三經(jīng)注疏》中“朝聞道,夕死可矣”一章注為:“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笔铻椋骸?此章疾世無道也。設(shè)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其中“死”不作“為動用法”講。從《左傳》《史記》對孔子的記載以及《論語》一書中孔子的言行可知,孔子一生席不暇暖,周游列國,不為做官, 旨在行道。但是當(dāng)時沒有哪一個國君能夠真正實行孔子的政治主張,他的“仁”的思想學(xué)說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貫徹執(zhí)行、治國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遺憾。他的有生之年無法看到“仁”道的實行,無法看到天下大治的政治局面,即“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如果孔子能夠看到他的“仁”的政治主張得到貫徹因而天下大治(即有道),哪怕是剛剛聽到,他也會死而無憾了。</p> <p class="ql-block">聞</p> <p class="ql-block">唐 · 懷素 · 自敘帖</p> <p class="ql-block">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p> <p class="ql-block">唐 · 孫過庭 · 書譜</p> <p class="ql-block">明 · 王鐸 · 草書詩卷</p> <p class="ql-block">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