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美篇號:665927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昵稱:紀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圖片為個人所拍</b></p> <p class="ql-block">蓋建新房或開展其他建筑工程時,施工人員往往會先選定基準點,隨后進行撒灰線、挖地槽、打地基等操作 。寫文章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動筆前得精心選好“點”,之后圍繞這個“點”展開行文。下面分享的幾點經(jīng)驗,或許能給同學們帶來一些寫作啟發(f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挑戰(zhàn)常規(guī),選準“疑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想要讓文章出新意、吸引人,不妨嘗試“反彈琵琶”,逆向立意。用審視、挑剔的眼光看待傳統(tǒng)觀念,在大家都習以為常、覺得“向來如此”的觀點里,去探尋值得推敲的地方。一旦抓住這樣的“疑點”,就深入挖掘,推陳出新,提出看似違背常規(guī)、細想?yún)s合理的“另類”觀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拿“玩物喪志”這個成語來說,它原本是指人因過度癡迷某事物,難以自拔,最終走向失敗,乍一聽挺有道理,好像沒什么可質(zhì)疑的。但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包括一些知名人物在內(nèi),大家在工作、學習之余,也會有“玩物”的時刻,像養(yǎng)花、釣魚、打球、彈琴、上網(wǎng)等。這些活動非但沒讓他們“喪志”,反而愉悅了身心,讓工作時更有精力,還對所從事的工作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甚至有些科研人員,就是從所“玩”之物中獲得啟發(fā),有了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這樣看來,“玩物”怎么就一定會“喪志”呢?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提出相反的觀點:“玩物”未必“喪志” 。</p> <p class="ql-block">二、與時俱進,捕捉“熱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有詩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道出了寫作的關鍵。好的文章,確實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為時而著”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當下,時代發(fā)展日新月異,科技飛速進步,新的人物、事件、觀念、發(fā)現(xiàn)不斷涌現(xiàn)。要是我們能用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生活里找到那些閃光點,再用靈動的筆把這份美在作文中展現(xiàn)出來,讓作品貼近現(xiàn)實、充滿時代氣息,那這樣的作品大概率會受到讀者喜愛,還能常寫常新,不會過時 。要做到這一點,寫作者就得積極融入生活,用心去感受,及時捕捉生活里的熱點、焦點問題。</p> <p class="ql-block">三、讀后評說,找準“感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讀了一篇文章后,心里有所觸動,針對文中的人物、事件或者某句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能由此及彼,關聯(lián)到其他內(nèi)容,這樣的文章就是讀后感。寫讀后感,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發(fā)揮的“感點”,然后緊緊圍繞它展開。可以先結(jié)合“感點”,有針對性地引用原文;接著深入分析引用的材料,把“感點”亮出來;再聯(lián)系實際,把“感點”闡釋清楚;最后總結(jié)全文,讓“感點”得到升華。這樣一步步來,文章就會條理清晰 。讀同一篇文章,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心態(tài)不一樣,“感點”也會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如讀《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可能有這些不同“感點”:(1)踏實努力、堅持不懈,就能后來居上;(2)驕傲會導致失??;(3)兔子和烏龜能力差距大,比賽時兔子積極性難調(diào)動,失敗也可以理解;(4)世上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別用一次成敗定高低 。</p><p class="ql-block">對比這幾個“感點”,會發(fā)現(xiàn)第(3)個比較新穎、有深度。所以,我們可以舍棄其他,選這個“感點”來寫??傊?,面對多個“感點”,要謹慎選擇,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p> <p class="ql-block">四、以物喻人,找對“共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然萬物身上,往往體現(xiàn)著人類推崇的可貴品質(zhì)。像牛的勤懇、奉獻,“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雄鷹振翅蒼穹、拼搏進取的精神;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獻身精神等 。所以,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常用以物喻人或自喻的方式,表達想法感情。這類以物喻人的文章,基本思路是“由物及人”,先具體描寫事物,再引出對某一類人的贊美。寫的時候,得準確找到人與物的“共點”,也就是人和物在品格、精神上的相通之處 。比如楊朔的《荔枝蜜》,作者由蜜蜂“最愛勞動”“整日整月不辭辛苦”,聯(lián)想到同樣勤勞的農(nóng)民,有了這個“共點”,“物”和“人”才能自然地通過比喻關聯(lián)起來 。</p> <p class="ql-block">五、變換角度,選好“視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蘇軾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點去看,會有不同發(fā)現(xiàn)。所以,“視點”選得好不好,會影響文章質(zhì)量 。就拿魯迅的小說《祥林嫂》來說,很多同學都讀過,各類教學參考資料對祥林嫂形象的分析不少,可觀點常常比較雷同。但有位讀者眼光獨到,從“春天”的視點去解讀:“春天里她失去丈夫”“春天里被賣改嫁”“春天里痛失愛子”“迎春祝福時悲慘死去”,最后得出“祥林嫂是沒有春天、沒有希望的苦命女人”這一觀點,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格外引人注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供寫作選擇的“點”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舉例了,希望以上所述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用敏銳的眼光識別“點”,依據(jù)“點”來創(chuàng)作文章,這是每個熱愛寫作的同學都能做,也能做好的事,你不想試試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