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2日上午,由當?shù)貙в螏ьI我們進入甘肅省臨夏市游覽八坊十三巷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p><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這個名稱,還有點叫人玩味。其實十三巷很好理解,就是八坊不知道有什么說頭,我是回來后在網(wǎng)上查了相關資料方弄明白的。</p><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是回民居住區(qū),自然與清真寺有著不解的淵源。八坊就是指八座清真寺與教坊。我還從未進過清真寺呢,可惜這次又錯失良機。</p><p class="ql-block">這里曾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段,歷史足夠悠久,可追溯到唐代。大食(今阿拉伯),波斯等國的商人及宗教人士來此經(jīng)商、傳教與定居,帶來了濃濃的異域風情。</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們看到的情景自然已不復當年。不過,政府斥巨資修舊如舊,還是保留了一些原有特征的。巷子里的行人,時見男士頭戴白帽,女士頂裹黑紗,這是回民毫無疑問。</p> <p class="ql-block">擁政巷可能是街區(qū)的主要入口,我們從這里進入。巷子的名稱大概是后取的吧,明顯帶著現(xiàn)代氣息。</p><p class="ql-block">進了門樓,便看到一個銅塑的馬隊走在巷子中間。馬夫身材高大,神采奕奕;馬兒呢,膘肥體壯,十分健碩。這是在模擬當年絲綢之路的情形吧!</p> <p class="ql-block">右邊墻上的一幕。紅塊塊上的白字估計是當?shù)氐男笳Z,幽默生動,滿滿的生活氣息。</p><p class="ql-block">家健坐在長椅,翹起二郎腿,悠哉悠哉。人家是“偷得浮生半日閑”,家健只能“偷得浮生片刻閑”,因為還要繼續(xù)趕路,不能在這里多磨蹭。</p> <p class="ql-block">鴻玉不甘落后,也在此悠哉片刻,樂不可支呢,一副很滿足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在途經(jīng)的墻壁看到了這么一幅圖。我們現(xiàn)在進入的這條巷子會不會就是沙尕楞巷?</p><p class="ql-block">此時,地導花花也不行使她的導游職權了,任憑我們在街區(qū)自由行動??墒牵覀儾涣私庑星榘?,自由行動的結(jié)果只能是掛一漏萬,關鍵是錯過重要打卡景點。</p><p class="ql-block">事實即如此,我們沒見到一座清真寺,也沒發(fā)現(xiàn)一間教坊,游覽八坊的任務全部泡湯,還有博物館、民俗館等。</p> <p class="ql-block">剛進入這個巷子時,看到右手拐角處有一小廣場,沿著墻壁建有一裝飾繁華的長廊,可能在里面開展過文藝活動。當?shù)仫L俗喜歡吃蓋碗茶,一邊的池子里就疊放著好幾套茶碗,算是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xiàn)吧。茶碗上面放置了鮮艷的花朵,粉色、玫紅色、大紅色,熱烈而又喜慶。</p><p class="ql-block">瞧瞧靜秀,也不知從哪里順來的茶碗,像模像樣地演示品茶的動作呢!</p> <p class="ql-block">星星點點的小雨潤濕了地面,像涂抹了一層油,好在不滑腳??諝獠桓刹辉铮瑳鰶鏊?,感覺比較舒適。抬頭向上看,利用兩邊建筑扯起的紗網(wǎng)上,眾多的錦鯉歡蹦亂跳。這是不是寓意鯉魚跳龍門?鴻運當頭?。?lt;/p><p class="ql-block">巷子兩邊是商店,雕花的木門板,與漢族地區(qū)有的古鎮(zhèn)商業(yè)街有得一拼。商店經(jīng)營當?shù)赝撂禺a(chǎn),牛羊肉居多。</p> <p class="ql-block">這一段巷子的上空,是一排排紅紅的長燈籠,既喜慶,又烘托生意興隆。</p><p class="ql-block">我們的隊友駐足巷中,有什么疑惑嗎?還是商量什么事情?或者有值得研討什么問題?看起來大家的表情都很凝重。</p> <p class="ql-block">這好像是我從地上拍下來的吧?時過境遷,竟一時不敢確定了。</p><p class="ql-block">這是塊銅牌,字跡清楚,提示著八坊十三巷里的精彩看點與文化精華??上М敃r沒很在意,走到哪里算哪里,看到什么是什么,沒能抓住要點?,F(xiàn)在回想起來,遺憾頗多。</p> <p class="ql-block">巷子多處出現(xiàn)類似的銅塑與浮雕,幾乎都與吃有關。銅塑與浮雕模擬著生活中的場景,人物以及動作都十分逼真。真佩服雕塑家的鬼斧神工與心靈手巧。</p><p class="ql-block">在其他地方,我也曾看到過銅塑或浮雕,但像這里這么多,整條巷子每每可尋,還是第一次。是這里的回民鐘情于這樣直白的表達方式嗎?</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反映八坊商業(yè)銅制浮雕。</p><p class="ql-block">人物眾多,從其服飾與神態(tài)可以推斷,是一群社會底層民眾,有男性,有女性。涉及的社會生活場景,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最為特出的當屬牛羊市場。這是回民社會的特點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鍋里烹制的是什么美味佳肴呢?小娃娃已經(jīng)等不及了,伸長左手示意:“快快快!”,右手食指戳向口中,怕是涎水快流出來了。那位漢子是家長,還是街頭做生意的師傅?</p><p class="ql-block">吃,是人生永恒的主題,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間煙火誰能免得了?民以食為天哪!</p> <p class="ql-block">這好像在烤羊肉串,炭槽里火正旺著呢!</p> <p class="ql-block">這大概是炸馓子,一邊的凳子上放有幾把炸好的。爐子旁邊站著的小哥倆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不停操作的師傅,是想學藝還是要購買?抑或欣賞師傅熟練的動作?</p> <p class="ql-block">這一幅浮雕,標明了是炸馓子。</p><p class="ql-block">我猜想,馓子定是回民社會重要的食品,否則怎么會三番五次地在街頭出現(xiàn)炸馓子的場景?</p><p class="ql-block">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特地上網(wǎng)查了一下,稱:“西北回族人普遍喜愛食用馓子,這種傳統(tǒng)習俗源于其飲食文化中的節(jié)慶需求和宗教信仰?!薄扳套釉诨刈逦幕邢笳鲌F結(jié)與友誼,既是節(jié)日饋贈親友的必備品,也是回漢民族交流的紐帶?!?lt;/p><p class="ql-block">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信眾為穆斯林。小時候,我只知道回民不食豬肉,至于為什么,沒有探究過。剛才在網(wǎng)上看了,說是回族民眾認為豬是雜食動物,不潔凈。這其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僅僅為 認知不同而已,不牽涉到信仰。但認知一旦形成,世代相傳,亙古不變。</p> 這銅塑像是烤羊肉串吧!炭槽里的火勢挺旺的,從外面都能看到紅紅的炭火。牛羊肉是回民的最愛,清真飯店不乏食材。 <p class="ql-block">墻角停著一駕銅塑的馬車,生動形象,簡直可以以假亂真。</p><p class="ql-block">好想騎上去兜兜風喲,但墻上貼著“禁止攀爬”的告示呢!只好抓住馬尾巴,差一點兒就要拍到馬屁屁上啰。</p> <p class="ql-block">除了街頭的銅塑顯示該地街景的特色外,墻上的磚雕格外顯眼。這面墻上共77個不同寫法的陽文小篆福字。</p><p class="ql-block">原以為會是百福圖呢,這“77”會不會暗藏什么玄機呀?或是福字的不同寫法總共就這77種?僅一個漢字,而且是小篆,能有77種寫法,也夠登峰造極了吧!</p> <p class="ql-block">這是《八駿圖》的浮雕。駿馬奔騰,神采各異,飄逸靈動,形象生動。</p><p class="ql-block">我一直以為《八駿圖》的原創(chuàng)為徐悲鴻呢!網(wǎng)上有消息說,徐悲鴻的孫子徐驥否認了此事。徐驥說,其祖父曾創(chuàng)作了一幅《奔馬圖》,贈送飛虎隊長陳納德將軍。圖中為六匹馬,是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最大一幅駿馬圖。</p><p class="ql-block">我又上網(wǎng)查到底有沒有《八駿圖》??磥硎怯械模覛v史悠久。“八駿“源自周穆王鐘愛的八匹駿馬,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便不斷有人提起,白居易、元稹等還寫過《八駿圖》的詩。</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幅《八駿圖》到底為誰人所創(chuàng),便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巷子墻上的磚雕很是不少,多為花卉,眼前的這四幅磚雕分別為牡丹、蓮花、菊花、梅花。雕工精細,紋理分明,很有層次感,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也!</p> <p class="ql-block">靜秀身后的這幅磚雕題為《四季同春》。我認真識別了一下,發(fā)現(xiàn)歲寒三友松、竹、梅均在其中,再就是其他應季花卉,諸如牡丹、蘭花、萬年青、菊花等,內(nèi)容總算與題目相吻合。</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這么大一幅作品,真是不簡單哪!現(xiàn)在常聽說大國工匠精神,制作磚雕的師傅能否稱上大國工匠?</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家民居(或是民俗館)的大門。正對大門的外面墻上,精細的磚雕十分奪人眼球。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中間圓框里的蓮花,此刻正在怒放,成熟的蓮蓬挺立一邊。熱情的小鳥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快樂地與荷花嘰嘰喳喳對話,仿佛說:“你這花中的君子真美呀!”寬大的荷葉被盛夏的烈陽曬得捂住了臉,“你也怕曬黑呀!”我想說。</p><p class="ql-block">我們團隊的茅導正好經(jīng)過,我便請他與磚雕同框,留下精彩一刻。</p> <p class="ql-block">靜秀也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笑瞇瞇地留下一影,將來好記住到此游過哦。</p> <p class="ql-block">鴻玉也來享受一下此地風水寶地,還不知以后有沒有機會再來呢!</p> <p class="ql-block">下了門口的臺階,便見到了此井房。小妹妹很有幾分激動,因為觸動了她記憶的神經(jīng),激活了小時候在黑墨營農(nóng)場生活的艱辛歲月。我也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由于幾十年前的那場反右斗爭,父親被貶到黑墨營農(nóng)場勞動改造。1959年暑假,我們舉家搬遷,住在場部所在地東山。那時,那里沒有自來水,山坡下職工食堂的旁邊就有一口這樣的井,連同轆轤與支架。食堂用水、山上住家用水,全憑這一口井。取水需轉(zhuǎn)動轆轤。我當時才8歲,看到這樣的取水方式,很是驚奇與恐懼。大約滿十歲以后,便也逐漸學會了這種操作。</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雙手不小心脫離了轆轤的搖臂,轆轤便嗚嗚嗚飛快地旋轉(zhuǎn)起來,就聽“噗通”一聲巨響,桶砸到了水面。我嚇得七魂落掉九魄,幸虧腦袋偏向一邊,如果讓轆轤搖臂打著,可能早就沒有今天在八坊十三巷游覽的蘇某人了。</p> <p class="ql-block">家健看了轆轤,有些茫然,可能在他的生活經(jīng)歷中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取水工具。既然遇到了,就假模假式地體驗一下吧,不枉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這個院子還有一個別院,有墻隔開。墻上的孔呈花瓣狀。茅導說這叫海棠窗。他還從里面探出頭來,笑容可掬,很是有點小得意。</p> <p class="ql-block">別院的門也呈海棠花狀,是不是該叫海棠門?里面有花草樹木、小橋流水及涼亭、長廊、假山等,是個宜居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以為樹上掛滿了成熟的水果,黃橙橙的,很眼饞。近前一看,原來是裝飾用的小燈籠。以假亂真呢!</p> <p class="ql-block">游覽完折回,小妹妹還時不時回望墻上的磚雕。工藝精湛的磚雕,實在叫人難以忘懷!</p> <p class="ql-block">小巷里的磚雕幾乎隨處可見,多得不勝枚數(shù),墻面、門樓、屋檐等都成了它們的棲息地,構(gòu)成了小巷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線,引來無數(shù)回頭率。</p><p class="ql-block">若非時間不允許,我真想將這些磚雕圖案全部拍下來,然后好好欣賞,擴大視野,也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p><p class="ql-block">要說這次游覽八坊十三巷的遺憾,就是八坊連一坊也不曾謀面,十三巷大概也僅走了兩巷,缺漏太多。想彌補,可能沒機會了。不過,像這樣有疏漏的游覽,我還是挺開心的。年紀大,不能急匆匆地趕路;還有高原反應,慢節(jié)奏就不那么明顯;而且一邊游覽,一邊拍照,也悠哉悠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