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孫慶芳<br></b></h1><h1><b>佛教起源于恒河流域,其創(chuàng)教人是古凈梵國的喬達摩?悉達多,它在東漢時期逐漸傳入我國,并在南北朝時期迅速發(fā)展。公元547年,楊炫之著的《洛陽伽蘭記》中記載僅河南洛陽就有佛寺1300多座,杜牧《江南春》一詩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名句。佛教中稱修行的場所為伽蘭。寺是中國古代的官署,因漢明帝禮遇浮屠,所以用在中國規(guī)格很高的寺里給講經(jīng)說法修行的僧人居住,以后除在佛教內部還使用伽蘭這個名字外,外面的人都因襲使用“寺”作為佛教道場的稱呼了。兩晉以來,佛法隆盛,寺廟蜂起,僧尼云集,迨及蕭梁,此風更熾。梁武帝不僅崇佛,還以佛學為治國安邦之策。佛門昌隆如斯,南朝的佛教被稱為佛教的王國。梁朝五十五年間,尤其是梁武帝在位的48年間,其信佛之程度乃為歷代帝王中所絕無僅有。由于佛教的興盛,文人也普遍接受佛法的熏陶。這一時期,文人在研習佛教教義的同時,也禮佛、講經(jīng),并參與佛教的實踐躬行,因此表現(xiàn)佛理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以佛理進行藝術審美的內容自然也在增加。江蘇常熟虞山北麓破龍澗的興福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xiàn)的。</b></h1> <h1><b>興福寺創(chuàng)自南齊延興至中興年間,由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蕭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擴建寺院,在大雄寶殿西北角發(fā)現(xiàn)了一塊大如伏牛的奇石,紋筋暴出,左看像“興”字,右看像“福”字,取其祥瑞,故改名為“興福寺”。這一奇石就是興福石。<br></b></h1><h1><b>興福石是泥盆紀時沉積形成的石英砂巖,堅硬、性脆,在地殼運動的擠壓下形成斷裂的解理。這些解理酷似漢字書法的筆畫,并巧妙地構成了“興”、“福”字樣。由于興旺祥福能帶給人們心理的愉悅,又由于蕭梁時佛法甚興,興福寺現(xiàn)出天成“興?!钡南⒁粫r間不脛而飛,吸引了大量信士與香客,每日來看這尊文字雅石的人絡繹不絕。<br></b><b>而這正是寺僧們對機說法的殊勝因緣。通過“興福石”,寺僧們?yōu)榍皝眄敹Y膜拜的人講說佛教的教義。</b></h1> <h1><b>佛教認為: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都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度A嚴經(jīng)》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泥沙土石皆有法性,佛教講究因緣?!芭d?!笔侵袊似碓福昂霌P佛法與實證佛性的契機。在中國佛教中,特別是禪宗開示中,以石頭作為話頭的說法參修的很多。佛法認為石頭也具有靈性,是眾生之一。石頭既是我們的朋友,又是我們的師長。石頭中孕育著無量的世界、無量的道理。一塊石頭就是一個世界。所以,通過與石頭對話可以得道,觀照石頭可以觀照自心。通過對石頭的禮敬、觀想還可以開發(fā)智力,到達智慧的彼岸。所以釋迦牟尼佛于靈山說法,拈花一笑,開創(chuàng)禪宗,不用言語,用的是大地眾生。后達摩來到中國,面石悟道。石里藏有無限禪機,有“興福”也罷,沒有“興福”也罷,主要是“觀石悟性”。因此,“觀石悟性”是佛教禪宗美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對后來的賞石活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芭d福石”在中國石文化史上的意義正是在于以石為“話頭”設禪機、對機說法、開發(fā)智慧,“興福石”同時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室內專供觀賞的石頭。 興福寺不僅名盛一世,而且法脈流長,除“興福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唐代詩人常建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題破山寺后禪院》(破山寺即興福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彼纬馁p石家米芾更是精心地抄改了這首詩。</b><br></h1> <h1><b>“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其中的意境曲折深邃、無限耐人尋味,在這隱逸的情境中,人覺得心境空靈、萬物一片沉寂,清幽的環(huán)境使得雜念頓去。而在禪門中有一則故事:有一僧人問云門文偃:“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春來草自青?!边@話說明:在對大自然的欣賞中去獲得佛性的了悟,是禪宗的主要證悟途徑之一。大自然所顯示的禪機使得禪僧們常到冷幽靜謐的樹林深處觀照自然勝景,返境觀心,頓悟瞬間永恒的真知。這種體驗,在中國的賞石文化中是一種境界??侦`中孕育著無限禪機,萬物盡在無形當中;寂靜中蘊藏楚楚生機,大千世界自有恒運。欣賞自然之幽和釋迦牟尼佛的拈花示眾一樣,都是讓人們從大自然中去證悟禪機,去證悟“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說”的道理。只有這樣,禪宗的境界才會現(xiàn)出“石不能言最可人”的感悟。這當然又是“興福寺”、“興福石”給我們的啟迪。<br></b><b>1983年,興福寺被列為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