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炎炎烈日,難消求知熱望;煌煌都邑,蘊藉幾多古史?!秷虻洹贰澳嗣撕汀庇^象授時,遠傳三晉盛唐;陶寺扁壺朱書文字,釋曰<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堯”</span>,或為“唐”“易”卜辭。7月5日上午,滋味讀書會(第31期)讀書活動在襄汾縣三晉文化研究會二樓會議室舉辦, 張建華先生講授《陶寺遺址與古唐國》。張先生結(jié)合文獻記載、學者分析、考古實證以及地方志佐證,對古唐國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時空梳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講授:張建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主持:張石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統(tǒng)籌制作:米文俊 閻江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校對:張晉芳 張石成 劉海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攝影:馬二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辦單位:襄汾縣三晉文化研究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張石成(主持人)】</b>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書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盛夏,赤日炎炎,暑氣蒸騰間,正是靜心探尋歷史的好時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襄汾縣三晉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滋味讀書會”(第31期)讀書活動現(xiàn)在開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加本期讀書活動的有“滋味讀書會”的資深會員和各讀書分會的的書友。在此我們對各位冒酷暑、頂烈日,不辭勞苦前來參會表示熱烈歡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知道,陶寺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遺址”之一,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今年國家公布十大遺址公園,“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列第一,已于七月一日揭牌。高建錄會長作為見證者演講并揭牌,這既是上級組織對他本人為陶寺文化所做貢獻的認可,也是三晉文化研究會的榮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讀書活動安排了三期陶寺文化相關專題,四月份李琳之《陶寺古人的來龍去脈》,七月份《陶寺遺址與古唐國》。十二月份的《賈國探源》。時間軸線:28期(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31期(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106年)、36期(公元前1250年到公元前654年)。目的是讓書友了解到襄汾人在這塊熱土上的有序傳承,為大家認識、研究、傳承陶寺文化提供依據(jù)和幫助,為發(fā)展促進文旅發(fā)展拓寬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期,我們榮幸邀請到的講授嘉賓是張建華老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張老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張建華老師,是咱縣大鄧鄉(xiāng)上西梁人。現(xiàn)任襄汾縣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曾先后出任襄汾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黨史研究室主任、新聞網(wǎng)絡中心主任、融媒體中心主任等職。2000年以來,多次參與陶寺遺址發(fā)掘與研究的報道,編輯《帝堯之都》《陶寺文化新論》;參與《堯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融合發(fā)展》科研項目并擔任第一稿主筆;參與《解密陶寺:帝堯之都中國之源》中英文字幕專題片創(chuàng)作;擔任《陶寺之光——紀念陶寺遺址發(fā)掘40周年》集郵畫冊編審;組織策劃完成陶寺遺址博物館開工儀式現(xiàn)場直播。對襄汾歷史文化有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對陶寺文化研究情有獨鐘,頗有心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張老師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陶寺遺址與古唐國》。讓我們共同翻開時光的書頁,探索陶寺遺址與古唐國的神秘世界,感古老文明和最初中國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張建華老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張建華(講授人)】</b>關于“古唐國”,學者們從其空間方位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翼城說”“浮山說”“鄉(xiāng)寧說”“永安說”“太原說”等諸多觀點。1984年,陶寺遺址“朱書扁壺”出土以來,學者們對于其中的兩個文字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文堯”“文易”“文邑”“文命”等許多觀點。將陶寺遺址出土朱書扁壺上其中的“易”(“堯”“邑”“命”)與古唐國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將為文旅融合發(fā)展賦予更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古唐國發(fā)展演進的時空梳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傳·昭公元年》子產(chǎn)、《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宣子、清代學者王世家、鄒衡、王鴻玲等言論文獻,記載了古唐國的演變過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堯時期稱“古唐國”,堯舜禪讓后,舜封堯子丹朱,繼承“唐國”稱號。該唐國在夏代前期可能滅亡。夏帝孔甲封劉累之孫于大夏之墟,“古唐國”由此復國,成為一重要的地方勢力。周人興起后,古唐國一度轉(zhuǎn)附文王。因此,武王翦商,未觸及唐國,遂使其保存實力。武王方卒,唐人遂趁勢反叛,最終古唐國為成王與周公所滅,唐叔虞受封于此,才有了后來的晉國。被滅國后的古唐國貴族遷往杜地(今陜西西安一帶,一說為定州唐縣),稱為唐杜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唐國都城所在:堯時期——陶寺遺址;舜時期——浮山、翼城一帶;夏時期——大夏之墟(以崇山周圍汾、澮三角洲地區(qū)為中心,須同時具有夏、商文化遺存);商時期——霍山以南的洪洞縣、翼城縣、曲沃縣、新絳縣等地為其疆域,坊堆一永凝堡一帶(具有商、周文化遺存);周時期——坊堆一永凝堡一帶(具有商、周文化遺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陶寺朱書扁壺文字釋讀古唐國國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文字演變的維度來看,山西大學姚佳昌碩士在《古唐國初步研究》中,對甲骨文中的“唐”與“易”進行了辨析,認為,“唐”與“易”具有通假關系。唐、易作為商代方國,其見于甲骨者主要相當于武丁時期。在古漢語中二者古音相近,音讀相同。甲骨卜辭中,兩者都受到了古方的侵擾,境內(nèi)都以畜牧業(yè)、農(nóng)業(yè)等為生。如果按兩個國家來判斷,除唐作為私名“微友唐”與“易”出現(xiàn)在同版卜辭外,其二者作為方國之稱,并沒有出現(xiàn)在同版卜辭中。因此,唐易本一國,受到商王的分封,爵稱為“伯”。故古唐國、叔虞之唐應即卜辭的“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結(jié)合出土的青銅器和“文王玉環(huán)”,學者們認為傳世文獻的“唐”在西周春秋金文與戰(zhàn)國文字中皆從“昜”。漢代傳抄時才改寫作音近的“唐”。清代孫詒讓也曾推測:“或唐叔之‘唐’,當以‘昜’為正體,亦未可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聯(lián)系陶寺遺址出土朱書扁壺上的文字,《陶寺遺址:1978——1985發(fā)掘報告》介紹:“這件編號為H3403:13的陶扁壺,……是陶寺文化晚期的典型器之一。發(fā)現(xiàn)的是1件殘器,……待仔細觀察殘器,見沿破損斷茬處涂朱一周,可推知涂朱時(或即書寫文字的同時)扁壺已殘。沿斷茬涂朱,或有某種含義?!绷_琨先生釋讀扁壺上兩個字為“易文”,并“由此推測,陶寺陶文用兩個字和一個符號(界劃)記述堯的功績,以便幫助記憶,傳諸后世,這是有可能的?!边€解釋“界劃”為“沿殘邊涂朱一周,頗似卜辭的界劃”。因此,陶寺“朱書扁壺”上除“文”以外的字釋讀為“易”似乎更為合適。因為“易”通“唐”。這個“唐”就是記載堯的國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振華在《論日出為易》(載《哲學年刊》第五輯,1968年11月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一文中提出,甲骨文的“易”象征“日出”,上半部表示初出的太陽,中間的弧線表示海的水平線或山的輪廓線,下半部三撇表示太陽的光彩。體現(xiàn)陰陽變化。這與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古觀象臺、與《尚書·堯典》記載的帝堯“觀天授時”的景象何其相似。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實,將“朱書扁壺”上的文字釋讀為“易”是合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我們可以說,陶寺遺址是最初的古唐國,堯是這個國家的首領,扁壺上的文字“易”(唐)明確記載了這個國家的國號,最初的古唐國國都在陶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陶寺遺址為最初古唐國的現(xiàn)實意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的古意《說文解字》解釋“唐”為大也?!栋谆⑼ǖ抡摗ぬ枴方忉尅疤啤睘槭幨幰玻赖轮竺惨?。這與孔子贊頌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極為契合,堯的國家定名為“唐”名副其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朝末年,李淵起兵太原,由于太原有古唐國之稱,遂定國號為大唐。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繁榮而開放的時期,是我國古代最強盛的王朝之一,這個時期產(chǎn)生了許多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杰出成果。“唐人”是國際上中國人的標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唐國從堯開始到周初,綿延1400多年,它連接起晉國600多年的輝煌歷史,延展到大唐盛世,影響到當今世界。也使今天的陶寺遺址博物館與晉國博物館、晉國古都博物館產(chǎn)生了文化上的緊密聯(lián)系。讓陶寺文化內(nèi)涵更加豐富,歷史軸線更加延展,文化傳播更加有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名字,它是堯天舜日的上古盛世,是河汾之東的百里之國,是廣大強盛的李唐版圖,也是新征程上我們推進民族復興、強國建設偉業(yè)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因為久遠深邃,所以彌足珍貴;因為代代相因,所以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張石成(主持人)】</b>感謝張建華老師的精彩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進入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家可以發(fā)表感言;亦可向張老師提出問題,共同研學。每人限定五分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張優(yōu)良】</b>今天聽張部長《陶寺遺址與古唐國》的講授,有幾點啟發(fā)。一是張部長滿腹經(jīng)綸,出口成章,才華橫溢,這么多年一直在宣傳口工作,文字功底深厚,堪稱襄汾一支筆。他在攝影、第劃、設計方面也很出色,得到上級和領導的好評。二是說起陶寺,引起很多回憶,因工作關系經(jīng)常去。印象較深的是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筑。四千多年前,古人就知壘灶臺用破灰泥(白灰和土),使灶臺面上好看干凈衛(wèi)生。地面用(龜背圖)中的云字裝飾四角,美觀大氣,這種裝飾一直沿用至今,足見古人智慧之高。三是張部長對古唐國的研究確實下了功夫,查找資料,引用經(jīng)典,把古唐國的歷史沿革講的一清二楚,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增加我的許多認知。向張部長刻苦專研的精神學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鐵柱】</b>張建華先生是一個學者型的領導干部,對襄汾歷史文化情有獨鐘,多次參與陶寺遺址發(fā)掘與研究報道,為我縣文旅融合發(fā)展出力很多,是我學習的榜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聽先生講授《陶寺遺址與古唐國》,使我真正了解了古唐國的淵源及歷史:陶寺遺址出土的扁壺上的軟筆朱書文字,是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漢字之一,為中華文明早期文字的重要實證。學者們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文堯”“文易”“文邑”“文命”等許多觀點。張先生將其中的“易”“堯”“邑”“命”與古唐國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為文旅融合發(fā)展賦予更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認為“文易”更為合適,因為“易”通“唐”,陶寺遺址早期,亦即距今4300年——4100年,就是最初的古唐國,堯是這個國家首領,“易”(唐)明確記載了國家的國號,最初的古唐國國都在陶寺,讓我的認知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感謝張建華先生的知識分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趙慶?!?lt;/b>建華先生和我是一個村的,還有些親緣關系,在我的印象之中,他是一個工作踏實肯干、能吃苦耐勞、忠于職守的干部,對襄汾歷史文化有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對古唐國研究。他對古唐國的建都、興盛、衰落等跌宕起伏的歷史進行了細致的疏理,可以說是獨有見解。索引的一些歷史背景資料都比較有權(quán)威性,搜索的資料之廣泛,難度之大令我敬佩,可見建華先生為準備這個講授付出了心血。讓我對古唐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陶寺遺址和古唐國的關系有了較為清晰的思路。建華先生能在百忙之中將古唐國的各方有關論點、論著整理羅列的這么清晰,是費了相當心血的。再加上他用標準的“河東普通話”講授,讓我們這些“河東人士”更覺得可親,接地氣,聽著特舒服。希望建華先生能繼續(xù)研究陶寺古文化,傳播陶寺古文化,多給我們講一些歷史典故。讓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陶寺古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建錄】</b>“古唐國”,與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息息相關,然而,它卻在我的認知中顯得遙遠而又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有幸聽到建華主任的高論,讓我有撥云見日、茅塞頓開之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廣證搏引,縱橫論說,把“古唐國”從堯舜禹到夏商周1300年的歷史,用文獻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和專家觀點三重論證,將神秘的“古唐國”清晰可見地呈現(xiàn)出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唐國”上接光輝燦爛的堯舜時代,下迄欣欣向榮的晉國霸業(yè),雖然在歷史長河中興衰起伏,卻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它是我們的根脈、凝結(jié)我們的祖先的生存智慧。它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理應走出撲朔迷離和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華主任的講授,彌補了我認知的盲點,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謝謝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米文俊】</b>張建華主任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分管縣三晉文化研究會,對研究會的工作給予過大力支持,使得襄汾三晉文化研究會各項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聆聽張主任的專題講授,啟發(fā)頗深。一,才子。他是襄汾本土有名的才子,曾在全縣干部考試中奪過頭魁,尤其從今天的整體講授效果看,他已超越才子層次,頗具專家風范。二,觀點。從講授內(nèi)容而言,他列舉諸多方家言論,到最后表明自己的觀點,是他用心鉆研,深悟細究的體現(xiàn)。三,思考。最后的陶寺遺址與古唐國研究現(xiàn)實意義講述文字及語言都極簡,但從效果上反而引發(fā)書友們更多的思考,陶寺遺址,古唐國到底還有多少秘密?襄汾這片土地到底還有多少故事要講?期待所有人積極思考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尚會強】</b>張主任的視頻號叫河汾之東,這源于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記載。多年來,他不遺余力宣傳襄汾文化,可謂居功至偉。今天他的講授是對家鄉(xiāng)古史尤其是陶寺文化探究的一個展示,大量的文獻梳理可以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他的研究又帶著現(xiàn)實關切,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張主任關注我們研究會的發(fā)展,對丁陶春秋公眾號提出過不少建議,而且賜稿多多,再次感謝張主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占斌】</b>“滋味讀書會”(第31期)張建華先生講授《陶寺遺址與古唐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贈嵌名聯(liá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文無價,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華杰多才,亦友亦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悟聯(liá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寺留痕,往事越千年,最是于茲可讀中華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堯紀本,長歌飄萬里,唯存到此堪尋民族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梁文選】</b>今天聽張建華主任講授《陶寺遺址與古唐國》,增長了歷史知識,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加深了對陶寺遺址與古唐國的進一步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古觀象臺,可測到20個節(jié)氣,體現(xiàn)了古唐國對天文歷法的重視。古唐國的首領,與陶寺遺址的年代和堯舜時期相符,古唐國的后裔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和變遷,陶寺遺址早期,就是最初的古唐國。從堯之后,古唐國逐漸衰落……。張主任講的通俗易懂,讓我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張主任是個學者型的領導干部,他博覽群書,涉獵廣泛,視野開闊,有深厚的文學功底,獨特的藝術(shù)見解,用著富有特色的河東鄉(xiāng)土語言講解,給我們很多啟發(fā),受益良多。向張主任學習,為襄汾的文旅融合發(fā)展做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裴雙平】</b>今天聽了張主任的關于陶寺遺址和古唐國的講座,我想表達四點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一個業(yè)務型領導。張主任多年一直在文化宣傳系統(tǒng)擔任領導, 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鉆一行。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一位“穩(wěn)重”的學者。通過今天的講座,能看出他對學術(shù)的執(zhí)著嚴謹,有理有據(jù),不標新立異,不張揚個人觀點,謙遜低調(diào),非常“穩(wěn)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古唐國這個話題我第一次接觸,感謝張主任引人入勝的講解,讓我們對古唐國產(chǎn)生了興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一個值得我學習的榜樣。張主任愛學習、愛鉆研、愛思考的務實精神,確實值得我學習,感謝他的精彩講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張晉芳】</b>炎炎夏日,張部長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 不僅充盈了我們的知識體系,對陶寺遺址與古唐國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覺得它就像是歷史特意留存的珍貴密碼,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等待著我們?nèi)ソ庾x、去感悟。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與啟迪,讓我們明白,每一段歷史,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古老的文明,都值得我們尊重、探究、保護、傳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閻江波】</b>聽了張老師的講授,對他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尤為感佩,“文獻有記載”和“考古有支撐”這兩句話多次出現(xiàn),這是講求實證的科學認知精神,與胡適先生提出的“小心認定,大膽求證”的學術(shù)研究及探索方法不謀而合。我覺得,做學問,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簡單附會之上,要和田野考察相結(jié)合,要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深入實地,去觸摸真實的細節(jié),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雙腳去探尋學問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張石成(主持人)】</b>各位書友:張建華老師以獨到的學術(shù)造詣、獨特的歷史視角、獨立的歷史思考、獨有的研究路徑,相當專業(yè)極其精彩地為我們奉獻了一場學術(shù)盛宴。他系統(tǒng)地梳理了古唐國的時空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科學的釋讀了陶寺朱書扁壺文字與古唐國國號聯(lián)系,全面的闡述陶寺遺址為最初古唐國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在對古唐國的研究中加入時間維度,為古唐國建立、消亡、堯舜禹夏商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106年)千年間各個朝代的唐國延續(xù)、權(quán)力轉(zhuǎn)移、地域變化諸多方面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其研究成果豐富了“丁陶文化”內(nèi)涵,為“三晉文化”研究做出突出貢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聆聽學者講授,接受歷史饋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品味讀書滋味,傳薪三晉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讓我們再次以熱烈掌聲感謝張老師的精彩講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滋味讀書會” (第31期)讀書活動圓滿結(jié)束!謝謝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動結(jié)束后,張建華先生簽寫了留言:腹有詩書氣自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