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續(xù)上篇,接著闡述我所認(rèn)知的“中國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繼續(xù)按照我的思路,依據(jù)哲學(xué)思辨和美學(xué)的思維去理解“精”、“敬”、“悅”和“歸”。(之289)</p><p class="ql-block"> 本篇,繼續(xù)探討“中國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著重談?wù)劚救耸侨绾涡逕捵约旱牟璧碌?。(實踐方面234)</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茶道精神,我非常不理解,我們的業(yè)界怎么會把日本的“茶道精神”奉為至理名言?即使也有茶的學(xué)者提出一些“口號”,都擺脫不了某些“影響”。我既然提出自己的新的“中國茶道精神”的說法(精、敬、悅、歸),就簡單闡述一些個人的見解,供大家參考。</p> <p class="ql-block"> 日本引入中國茶文化、形成日本茶藝、提出他們的茶道精神的口號的大致過程。</p><p class="ql-block"> 我查閱一些資料,簡單整理,大致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1、禪宗學(xué)派是1192年由日本僧人明庵榮西和希玄道元分別從中國引入臨濟宗和曹洞宗,形成了日本禪宗兩大支。</p><p class="ql-block"> 2、中國茶道傳入日本的幾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早期傳入(奈良-平安時代,7-12世紀(jì))</p><p class="ql-block"> 據(jù)傳,最早可追溯至奈良時代(7世紀(jì)),日本 遣唐使 從中國帶回茶種與飲茶習(xí)俗,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等在9世紀(jì)將茶引入日本并嘗試種植。此時飲茶主要作為佛教修行輔助手段,采用唐代煎茶法,與佛教儀式結(jié)合。</p><p class="ql-block"> 茶文化發(fā)展(鐮倉-室町時代,12-16世紀(jì))</p><p class="ql-block"> 榮西禪師 (1141-1215年)曾兩次赴宋學(xué)習(xí)禪宗與茶文化,1191年歸國時攜帶茶種與經(jīng)卷,完成日本首部茶學(xué)專著 《飲茶養(yǎng)生記》 ,系統(tǒng)介紹點茶法與茶樹栽培,推動飲茶在僧侶、貴族中的普及。同期,南浦昭明 將中國茶宴禮儀引入日本,形成抹茶道的基礎(chǔ)。 </p><p class="ql-block"> 茶道體系形成(室町后期-江戶時代,16-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 千利休 (1522-1591年)將茶道發(fā)展為綜合藝術(shù),提出“和、敬、清、寂”理念,簡化儀式流程,強調(diào)精神內(nèi)涵與日常生活的融合。這樣的茶道精神表述,逐漸成為現(xiàn)代日本茶道的核心框架,當(dāng)然,也形成了 抹茶道 與 煎茶道 兩大流派。</p> <p class="ql-block">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精神的表述,源于中國FJ文化的一支,就是禪宗。以及當(dāng)時的各級茶宴的文化氛圍。在這個基礎(chǔ)上,形成了以FJ禪宗的理念為核心的茶道精神表述。</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個人認(rèn)為,我們現(xiàn)實的情況,是決不能允許這樣的表述繼續(xù)影響我們的文化了。必須要有適應(yīng)時代的需求,形成新的“中國茶道精神”的表述方法。所以,我斗膽提出了“精、敬、悅、歸”的表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圖片均為茶博物館實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續(xù)。且聽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