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秋瑾墓平毀事件風波

靜宜觀山(屈春海)

<p class="ql-block">自古巾幗多奇志,談及清末女杰,秋瑾之名必列其中。鑒湖女俠秋瑾的傳奇生涯,在中國革命史上鐫刻下深刻的印記。1907年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日)凌晨,秋瑾在浙江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時年32歲。今年7月15日,適逢秋瑾英勇犧牲118周年紀念日,特撰此文,以紀念這位近代女性解放的先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秋瑾遇難地——紹興軒亭口</b></p> <p class="ql-block">秋瑾被殺后,尸骨暴尸荒野,因家人早已躲進深山,親戚、朋友唯恐受牽連都紛紛遠避,所以無人收尸。</p> <p class="ql-block">最后,還是由幾個當?shù)卣塘x的士紳出面,雇了一個鞋匠縫合了秋瑾身首異處的尸體,又通過同善堂把烈士遺骸殮進一口白木棺材,將她草草厝葬于紹興郊外臥龍山(俗稱府山)之西北麓張神殿背后的山腳下。</p> 當秋瑾葬身荒野之時,秋瑾生前摯友吳芝瑛和徐自華兩個弱女子卻勇敢地站了出來,冒著被清政府嚴懲的危險為秋瑾開追悼會、禮葬她,勇敢地做了“敢撫哭叛徒的吊客”,面對秋瑾墓平毀風波,為保護秋瑾靈柩不遺余力,最終希望實現(xiàn)“埋骨西泠”的夙愿。 <p class="ql-block"><b>一、革命未成身先死</b></p>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祖籍浙江山陰 (今紹興)人,出生于福建云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璇卿,號旦吾,東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秋瑾</b></p> 秋瑾幼時曾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愛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在很小的時候就寫下這樣的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弊孕”阈膽褖阎?,秋瑾不僅敬仰那些歷史上的英雄豪杰,更夢想成為如他們般英勇無畏的巾幗英雄。 1904年7月,她只身東渡日本求學。在日本求學期間,秋瑾積極投身于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洪流之中,頻繁出席留學生大會及浙江、湖南同鄉(xiāng)會聚會,慷慨激昂地登臺宣講革命救國的理念與女權的真諦。 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fā)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chuàng)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后,秋瑾被推舉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還聯(lián)絡當時留日的女同學,組織“共愛會”,自己任會長。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薄捌磳⑹f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906年,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guī)則,壓迫留日學生,面對清政府的壓迫,秋瑾毅然決然地踏上歸途,回到祖國懷抱,并在繁華的上海親手創(chuàng)立了中國公學,以教育為武器,繼續(xù)為革命事業(yè)奮斗。 1906年冬間,她由徐錫麟介紹,加入了光復會。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并主持《中國女報》 ,第一個提出創(chuàng)建“婦人協(xié)會”的主張,為近代婦女解放吹響了第一聲號角。 1907年初,秋瑾因母喪回紹興,應邀主持大通學堂。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chuàng)辦,是光復會訓練干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jù)點。在大通學堂這片革命的熱土上,秋瑾深知革命力量的重要性,于是她親自發(fā)起并成立了“體育會”,廣泛招募會黨成員和熱血青年,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同時,她還積極奔走,聯(lián)絡浙江各地的會黨組織,共同組建了聲勢浩大的“光復軍”,并一致推舉徐錫麟為領袖,秋瑾則擔任協(xié)領之職,全身心投入到起義的緊張籌備之中。 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泄露。7月6日,徐錫麟倉促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fā)動起義,由于準備不足,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 安慶起義的失敗,徐錫麟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qū)起義計劃完全泄露,形勢十分危急,同志們紛紛勸她暫時撤離,但她毅然決然地表示,要成為中國婦女界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第一人,堅定地留在大通學堂,與前來包圍的的清作殊死搏斗。因寡不敵眾,秋瑾不幸被捕,遭受了嚴酷的刑罰,在審訊大堂,秋瑾堅決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紹興知府的貴福親擬電報“懇請將秋瑾先行正法”。得到張曾敭批準后,貴福急不可待下令將秋瑾處死。于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義。 秋瑾之死,很快激起了社會輿論的譴責,掀起的波瀾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一般民間輿論多以之為愛國新女性,因被徐錫麟案株連而慘死,大都深表同情,也反映出清末的人心向背。 <p class="ql-block"><b>二、杭州西湖埋忠骨</b></p> 秋瑾之死,很快激起了社會輿論的譴責,掀起的波瀾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一般民間輿論多以之為愛國新女性,因被徐錫麟案株連而慘死,大都深表同情,也反映出清末的人心向背。 在洶涌的輿論面前,貴福自知無法再在紹興安身,只得棄官歸隱。1907年8月,貴福離開紹興一個月后,風聲稍有平息,避難在外的秋氏親族陸續(xù)回到紹興城里。秋瑾的大哥秋譽章來到臥龍山麓,找到了露天停放的秋瑾靈柩。便帶人將靈柩遷到常禧門(即偏門)外嚴家潭殯舍,打算在那里暫存一段時間后再把秋瑾的靈柩葬于祖墳之側。9月,嚴家潭殯舍的主人,一聽聞那竟是位被斬首的革命黨人的棺木,臉色驟變,隨即匆匆通知秋家,斷然拒絕為這位被譽為“女匪”的秋瑾提供棲身之所。10月,秋譽章滿心無奈,只得將秋瑾的靈柩移至紹興大校場附近的荒涼亂墳崗中,倉促間選了一處空地安放。靈柩之上,僅有幾片破敗的草苫勉強遮蓋,聊以遮擋風雨的侵襲。 秋瑾遇難后,秋瑾生前結拜的兩個姐妹吳芝瑛與徐自華商定:按照秋瑾遺愿,一定要合力營葬鑒湖女俠于杭州西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吳芝瑛</b></p> 吳芝瑛(1868~1934),字紫英,號萬柳夫人,室名小萬柳堂、帆影樓,安徽桐城人。吳汝綸侄女。工詩文、善書法。曾為秋瑾墓表書勒石,復為秋瑾作傳。有《西冷悲秋圖》等作品印行問世。嚴復曾寫《吳芝瑛傳》。 徐自華(1873~1935),字寄塵,號懺慧,浙江石門人。詩、詞、文皆工,尤以詩歌更為有名。出身名門望族,是南社女詩人、秋瑾女俠的摯友,其一生由封建社會的大家閨秀轉變?yōu)楦锩臼康膿从?,從哀怨命運多舛的舊式婦女成長為投身革命的文藝戰(zhàn)士。曾任南潯潯溪女學校長。著有《聽竹樓詩鈔》《懺悔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徐自華</b></p> <p class="ql-block">吳芝瑛和徐自華是對秋瑾有過重要幫助和影響,也是深受秋瑾影響之人。</p><p class="ql-block">秋瑾懷揣獨立自主、男女平權、教育救國的夢想,決定赴日本留學。在吳芝瑛的大力協(xié)助下,她于1904年6月順利成行。在日本留學和假期回國期間,秋瑾,作為中國近代女性思想的啟蒙家和資產階級革命家,結識了包括馮自由、陶成章、黃興、孫中山、蔡元培、徐錫麟在內的多位民主革命人士。她不僅加入了光復會和同盟會,還在1907年被推舉為同盟會浙江省主盟人。</p> <p class="ql-block">秋瑾從家庭革命起步,逐漸走向社會革命,由一位女權主義者成長為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在日本期間接受了黃興組織的制造炸彈的訓練,隨時準備為革命犧牲;曾在1906年秋,秋瑾與徐自華憑吊岳飛墓時,曾感言自己死后若能埋于此地,將終身無憾。秋瑾遇難3個月后,吳芝瑛、徐自華商定:按照秋瑾遺愿,一定要合力營葬鑒湖女俠于杭州西湖。1907年12月6日,吳芝瑛致信徐自華,認為當務之急還是先領出靈柩安葬秋瑾,實現(xiàn)其“埋骨西泠”的夙愿:“寄塵吾姊,英鑒!頃聞刑名家言,秋妹之柩未經家族認領,則此時發(fā)封厝壇尚在地方官權力之下,他人不得移動。昨日已委托志成先生致函其兄秋蘭績先生,在該縣辦理領柩事宜,以便吾姊前往后能夠順利扶柩而行。買地以吳氏出名者,妹擬自營生壙于其中,使眾人皆知,毫無疑慮。一并葬吾妹于其旁,如此,則我姊妹生死相依,亦為一樁快事。異日發(fā)表后,官場見在吾生壙界內或礙難干涉。區(qū)區(qū)苦心望姊再函達蘭績,預將妹柩領出為幸。”一封明信片道盡了二人為安葬秋瑾一事之殫精竭慮,及志同道合者之間的患難真情。</p> <p class="ql-block"><b>吳芝瑛為安葬秋瑾事致徐自華明信片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二日</b></p> 1908年1月22日,徐自華來到紹興找到和暢堂秋家。1月25日,徐自華和秋譽章商定了秘密運送秋瑾靈柩去杭州的計劃。隨后,徐自華寄書吳芝瑛:“吾妹已在西湖蘇堤春曉之處購得葬地,望速遣人來杭,料理造墓諸事?!眳侵ョ有藕罅⒓磁扇饲巴贾菰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秋瑾的棺柩從紹興運往杭州,經過蘇堤橋時的情景</b></p> 半個月后,徐自華派人到紹興,和秋譽章一起護送秋瑾的靈柩來杭。先乘夜班船到西興,再渡錢塘江到杭州江干上岸,過南山,經蘇堤,悄悄地把靈柩運到西湖孤山西泠橋西側的臨湖草地上。在凜冽的寒風中,秋瑾的靈柩緩緩放入青磚砌成的墓穴中。吳芝瑛親題墓碑:嗚呼!山陰女子秋瑾之墓。計劃周密,營葬順利,沒有驚動新聞界,沒有驚動官府,秋瑾烈士終于安葬在這青山綠水環(huán)繞的西湖邊,鑒湖女俠“埋骨西泠”的遺愿得以實現(xiàn)?!? <p class="ql-block">1908年2月25日,徐自華、陳去病、褚輔成等人,假鳳林寺召開追悼秋瑾大會并謁墓致祭,與會者四百余人。會后成立了“秋社”,徐自華為秋社主任。不久,有人覺得第一塊墓碑上題“山陰女士秋瑾之墓”用詞太溫和了,無法體現(xiàn)秋瑾的英氣與風骨,于是經與會者提議,重新刻了一塊,墓碑文字改為“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p> 1908年4月清明前,秋瑾的土冢得以造好,土石壘成,芳草覆頂。1908年7月4日,離秋瑾離世近一年,吳芝瑛和徐自華想邀集20余人進行私祭。豈料消息不慎泄露,致使祭奠大典未能如愿舉行。1908年8、9月間,徐吳二人覺得秋瑾冢太過簡陋,便又在土冢上加蓋了墓亭,亭柱上還鐫刻了多副頌揚秋瑾的對聯(lián)。如此一來,秋瑾之墓更顯莊嚴壯觀,巍然屹立,供人緬懷憑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吳芝瑛與秋瑾墓合影</b></p> 本來是“入土為安”,以為先烈可以安息于西子湖畔了,誰知又起軒然大波。在當時,秋瑾還是欲謀反的朝廷要犯,因此,為這樣一個人舉行葬禮并開追悼會,帶有明顯的反政府傾向,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政府當然不能對此種反叛行為視而不見,秋瑾魂歸西湖之舉各媒體大肆宣傳,刺激了滿清當局的神經,“匪首”之墓,豈能如此?當年10月份,御史?;諄淼胶贾菅灿挝骱馔獍l(fā)現(xiàn)了秋瑾墓。?;招南?,“亂黨頭目”的靈柩怎能安葬在這么顯眼的地方?回京后立即奏請平毀秋瑾墓、嚴懲營葬發(fā)起人吳芝瑛和徐自華。很快從北京發(fā)出了“廷寄浙撫,查照辦理”的諭旨。命浙江巡撫增韞嚴行查辦,鏟平秋瑾墓,緝拿秋瑾余黨,欲嚴懲吳芝瑛和徐自華兩人。 此消息一經披露,迅速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10月20日,《杭州白話報》刊出《各地紳商對于秋瑾墓案之評論》,轉載了10天前上海《新聞報》有關浙江當局試圖毀平秋瑾墓、嚴拿吳芝瑛、徐自華(寄塵)的消息之后,上海商紳大動公憤,連日召開會議,10 月13日,由江蘇省教育總會沈友卿、太史同芳領銜,上書兩江總督端方,力爭此事。尤為可敬的是,吳芝瑛與徐自華二人在得知此消息后,非但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吳芝瑛本來重病咯血、住進了德國醫(yī)院,得知官府要嚴懲自己后,她主動從德國醫(yī)院搬回家中,為的是不愿寄身外國醫(yī)院、以免有接受異族保護的嫌疑;徐自華“優(yōu)游上?!?,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而且,吳芝瑛上書兩江總督端方,表明:彭越頭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猶聞收葬……是非縱有公論,處理則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只求尚書密商固帥,勿將秋氏遺骸暴露于野,以示圣朝寬大之惠,于公澤及枯骨之政。她還勇敢地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愿一身當之……勿再牽涉學界一人!”表現(xiàn)出了可貴的擔當精神。 <p class="ql-block"><b>三、清廷降旨平毀秋瑾墓</b></p> 1908年10月,增韞接到那道嚴令平毀秋瑾墓、嚴懲營葬發(fā)起人吳芝瑛與徐自華的諭旨后,心中忐忑不安,既不敢有絲毫懈怠,又陷入了兩難之境。他深知,一旦執(zhí)行平墳之命,必將招致社會輿論的猛烈譴責;而若違抗諭旨,又難以向朝廷有個交代。10月21日,兩江總督端方也從報紙上看到:“?;兆嗾埰角镨?,治吳芝瑛俆寄塵(自華)罪,已交浙撫查辦?!绷⒓措娭卤本┭苁ス畡谟癯蹙┣湓儐柶綒镨勾_否?內意如何?并盼電覆。同時,端方還發(fā)電向增韞詢問平毀秋瑾墓具體情形。第二天,增韞致函兩江總督端方:“昨奉惠書,以常侍御奏平秋瑾墓案,上海各紳士為吳芝瑛辯護,劉仲魯大理亦電懇維持。等因具悉。查吳女士僅為助資收葬,類于紅十字會舉動,自與原案無關。”10月28日,端方就平毀秋瑾墓一事回覆增韞: ……常侍卿奏平秋瑾墓案,久見報章,時論紛然,又添資料,海上各士紳,有具牘敝處,為吳芝瑛辯護,懇向臺端乞恩者。輕重之間,想已久勞盡畫。昨接都中劉仲魯大理來電,略言寄浙曰查明,內意尚無成見,似秋瑾墓平毀已足。吳芝瑛所為,當與原案無關,祗以恙善心,行悲憫事,類于紅十字會舉動,且僅助資,一切鼓動耳目之事,半出報章妝點,心本無他,世所共信,懇兄維持。等情。輦轂士夫,所見如此,執(zhí)事智珠在握,于中旨輿論之間,必能不觸不背,定萬全之策,敬述所聞,閣下兼聽并觀之一助焉! <p class="ql-block"><b>端方為吳芝瑛與秋瑾案無關事致浙江巡撫增韞信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四日(一)</b></p> <p class="ql-block"><b>端方為吳芝瑛與秋瑾案無關事致浙江巡撫增韞信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四日(二)</b></p> 增韞迅速領悟端方的意圖,將其概括為十六個字:墓可平毀,碑可鏟除,墳需遷移,人不逮捕。他私下派人聯(lián)絡昔日同事,時任黑龍江提法使的秋瑾堂叔秋桐豫。此時,秋瑾的親哥哥秋譽章正躲藏在秋桐豫家中,增韞的做法就是不聲不響地通知秋家來遷墳。秋譽章弄清了增韞的意圖之后,匆匆從黑龍江趕回杭州。按照增韞事先設計好的程序,秋譽章先以秋瑾家屬的名義給增韞提交了一份自行遷葬秋瑾尸棺到紹興埋葬的請示報告,上面的日期故意寫得早于朝廷平墳命令下達的時間。 幾經周折,秋瑾墓雖未被平毀,但必須速速遷葬。無奈,其兄又把烈士遺骸遷回紹興,仍暫厝在嚴家潭小屋。增韞再裝模作樣地批復同意,就這樣像演戲一樣履行了遷墳手續(xù),給外界制造出家屬提前就已經遷墳的假象。為避免夜長夢多,增韞囑咐秋譽章當天就雇人挖開秋瑾墳墓,起出靈柩,連夜運往紹興。待秋瑾靈柩一遷走,增韞即刻下令,命下屬官員與差役火速前往西泠橋畔,將秋瑾之墓徹底鏟平,隨后迅速向朝廷上報了平墳的整個過程,以此作為對朝廷交托任務的圓滿答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浙江巡撫增韞奏報秋瑾尸棺由母家領埋等事奏折(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浙江巡撫增韞奏報秋瑾尸棺由母家領埋等事奏折(二)</b></p> 由于端方、增韞用心良苦的暗中保護,使得秋瑾的靈柩得以保存下來。平墓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辦完王子芳的喪事,王氏家族就以年僅13歲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義,派了兩個傭人來到紹興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靈柩迎還湖南,與王子芳合葬。當時秋譽章剛剛病故于天津,秋家人也無話可說。 1909年(宣統(tǒng)元年)9月,湖南湘潭王家,即秋瑾夫家來人,要求把秋瑾靈柩遷回湖南,與丈夫合葬。當時秋瑾兄長為謀生外出未歸,弟弟年幼無知,其嫂聽說是夫妻合葬,也就同意遷去湖南。但是秋瑾的棺材材質粗劣,恐怕經不起長途顛簸,于是就定購了一副巨大的棺材,套在原靈柩的外面,這罕見的棺中棺,可保途中無虞。一切準備停當,忽然傳來其兄客死天津的兇信,因料理后事,秋瑾遺骸遷移湖南之事一直耽擱到九月中旬才扶柩起程。棺柩被輾轉運回湖南后,葬在株洲白馬垅大沖王家老屋舊宅的后山,墓碑題為“先母王門秋氏旋卿孺人之墓,子沅德立”。 辛亥革命后,浙江當局為了表彰烈士,同盟會會員徐自華召集秋社同仁商量重營秋墓,上書浙江省議會,提議“迎還秋瑾遺骸,還葬西湖”。此提議得到省議會贊成,并劃撥經費委托秋社直接辦理此事。根據(jù)地方士紳之請求,派員前去湖南湘潭,秋瑾妹珮卿一併隨行。誰知湖南王家以遷墓要驚動先靈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913年,秋瑾的遺骨安葬在西湖西泠橋畔</b></p> 由予以拒絕;湖南的部分同盟會員也提議將秋瑾靈柩安葬在岳麓山上。浙江方面的人則認為“葉落歸根”,秋瑾以歸葬故鄉(xiāng)為宜。爭論比較激烈,幾經協(xié)商,最后是珮卿說服了秋瑾的兒子沅德,雙方意見才一致,于是開穴,把秋瑾遺骸再次遷回西湖。三尺桐棺,幾經遷徙,直到1913年秋瑾殉難六周年時,在當時政府的支持下,秋瑾的遺骨才重新安葬在西湖的西泠橋畔。墓碑的文字總共10個字:嗚呼!山陰女子秋瑾之墓。 新中國成立后,在1964年的“破舊立新”運動中,秋瑾墓不幸被毀,幸有園林局陳姓技術員設法保存了遺骸。遺骸被放在陶罐內,另葬于雞籠山馬坡嶺。1981年9月在鄧穎超等的指示下,秋瑾墓得以重建。重建后的秋瑾墓,碑座正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為秋瑾烈士親筆書寫的“巾幗英雄”題詞,背面鑲嵌著當年經徐寄塵冒險保護和后來拆除秋瑾墓時由園林部門保管的《鑒湖女俠秋瑾墓表》。碑座上是漢白玉制成的秋瑾塑像,碑座底下的墓穴內,安放著烈士遺骸,落葬時還隨葬了一方硯臺。重建的墓塋用花崗石砌筑,呈方座狀,高一米七五。正面大理石上刻有孫中山親筆的“巾幗英雄”四字,背面則嵌有徐自華撰文、吳芝瑛書寫的墓表原石。其上為漢白玉雕成的秋瑾立像,高約兩米五。整個墓地依山面湖,松柏環(huán)列。這位女英雄終于得以安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秋瑾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