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垂秦地裂塬臺,萬壑驚雷鼙鼓來。</p><p class="ql-block">浪濁空排浮日月,瀾狂雪卷走龍腮。</p><p class="ql-block">千秋浩氣澆肝膽,一脈精魂下九垓。</p><p class="ql-block">誰起脊梁成偉岸,且持長練踏歌回。</p><p class="ql-block"> 2026年7月6日,我們學(xué)校畢業(yè)年級一行十二人前往西安研學(xué),翌日得間驅(qū)車五個小時趕到壺口鎮(zhèn),意在近距離觸摸壺口瀑布,感受黃河精神的偉力。</p><p class="ql-block"> 平時也常在電視上看到壺口瀑布,也懂得由此衍生出的民族之魂,但總歸是有些抽象。今天, 站在壺口瀑布面前,震耳欲聾的轟鳴如萬馬奔騰,裹挾著千年的滄桑與力量,直擊心靈。那一刻,我終于讀懂,黃河為何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奔涌的不僅是水,更是鐫刻在民族血脈中的魂魄與脊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渾濁的河水自天際傾瀉而下,在壺口處驟然收束,如千軍萬馬被勒緊韁繩,卻又迸發(fā)出更磅礴的力量。飛濺的水花騰起數(shù)丈高的水霧,在陽光的折射下,架起一道若隱若現(xiàn)的彩虹。那彩虹并非江南細雨后溫柔的點綴,而是在黃濤濁浪間倔強生長的希望,是磨難與壯美交織的奇跡。每一滴水都裹挾著黃土高原的泥沙,那是歲月的饋贈,是歷史的沉淀,更是黃河孕育生命的見證。它們歷經(jīng)千山萬壑,帶著厚重的記憶,在這里以最壯烈的姿態(tài),訴說著華夏大地的過往與未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黃河是一部流動的史書。從大禹治水的傳說開始,它便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它時而溫柔,滋養(yǎng)著兩岸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璀璨的農(nóng)耕文明;時而暴怒,泛濫成災(zāi),考驗著先民們的智慧與堅韌。但無論順境逆境,黃河始終以它的雄渾與包容,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就像壺口瀑布,面對懸崖的阻擋,沒有退縮,而是化身為磅礴的力量,一往無前。這種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從古代抵御外敵入侵,到近代救亡圖存,再到現(xiàn)代的偉大復(fù)興,中華民族歷經(jīng)無數(shù)艱難險阻,卻始終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有著黃河般的魂魄,有著直面困境、破繭重生的勇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黃河更是民族脊梁的象征。它不似長江的婉轉(zhuǎn)靈秀,而是以粗獷豪邁的姿態(tài),彰顯著力量之美。壺口瀑布那雷霆萬鈞之勢,恰似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挺起的脊梁。它見證過盛唐的繁華,也目睹過戰(zhàn)火的蹂躪;它承載著百姓的歡笑,也流淌著離人的淚水。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黃河始終昂首向前,永不低頭。如今,站在新時代的岸邊,看著壺口瀑布奔騰不息,我們更能感受到這份精神的傳承與延續(xù)。面對世界的風(fēng)云變幻,面對發(fā)展道路上的重重挑戰(zhàn),中華民族依然保持著那份堅韌與自信,以黃河般的氣勢,向著偉大復(fù)興的目標(biāo)奮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離開壺口瀑布時,耳畔的轟鳴仍在回響。那是黃河的吶喊,是民族魂魄的激蕩,是脊梁挺起的鏗鏘。它提醒著我們,無論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丟失骨子里的那份倔強與堅韌。因為,我們是黃河的兒女,黃河的魂魄,永遠是照亮我們前行的火炬,黃河鑄就的脊梁,永遠是支撐我們屹立不倒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結(jié)束參觀返程時,正遇上景區(qū)在搞《黃河大合唱》演出,碰巧今天恰值盧溝橋事變八十八周年,心潮起伏,難以自已……這滾滾東逝的黃水所孕育的精神,承載的魂魄,挺起的脊梁,越發(fā)的清晰,越發(fā)的具體!</p><p class="ql-block"> 同行者,文正建閣智輝軍凱亞琳小班陳程敬遠志晨文莉亞南,是以記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