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九龍崗東礦糧站的記憶

聴quan

<p class="ql-block"> 九龍崗東礦糧站的記憶 </p><p class="ql-block"> 九龍崗的東礦糧站位于九龍崗火車站的南邊,它的東南面就是九龍崗六七十年代曾經(jīng)最繁華的商業(yè)街,九龍崗東小街,原來整條街都鋪著大青石板,下雨天路也可以走,現(xiàn)在石板已經(jīng)不見了,換成了水泥路。街的中心是一個十字路口,這里聚集了煙酒店,食品店,百貨店,藥鋪,裁縫店,醬菜廠,刻章,鐘表修理,小賣部,餐飲店,肉鋪,水果店,小旅店,照相館,茶室等等。</p><p class="ql-block"> 九龍崗東礦糧站有一處院子,南邊有一個大門,北邊有兩個小門,靠南邊的一排房子是辦公室和售賣糧食的營業(yè)廳。顧客只能在營業(yè)廳的窗外進(jìn)行排隊購買糧食。窗外有一個長廊,在那里排隊不會被雨淋。每一個窗口只有一個小圓洞,只有把糧食本送進(jìn)去的空間,這樣的設(shè)計在那個年代也是有道理的。特別是開工資和月初的時候,買糧食人一多,本來隊排的好好的,串勾(加塞)的人,熟人互相幫助代買,隊伍會亂了起來,人一多就會產(chǎn)生擁擠,誰扒住了那個窗口把糧食本和錢送進(jìn)去誰就可以買到,因此窗口不能開得太大。</p><p class="ql-block"> 后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糧站的房子就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就在糧站院子南邊,又蓋了幾間倉庫,現(xiàn)在的倉庫早已被作為他用了。</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九龍崗新煤球村,就在糧站東邊的三排房子一共18戶,每一排有六戶,房子一共是兩種房型。一種是一間半的加個小廚房,南北都有門,面積不大,也就有20多平方。我們家住的就是這樣的戶型,還有一種是一間屋加個小廚房。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北邊的后門小院子,只有幾個平方。有的鄰居就把小院子屬于自己的空間利用了起來蓋個小屋,可以當(dāng)廚房。把屋內(nèi)的廚房放上木板床住人。我家就是這樣改造的。我記得有的家庭由于子女多,進(jìn)了屋只能看到床和吃飯的桌子,所有的衣服都是放到箱子里,然后把箱子摞起來的。</p><p class="ql-block"> 三排房子,住房面積最緊張的就是中間這一排,因為前邊不能蓋房子,后邊也不能蓋房子,如果要加蓋還必須得到后邊一排房子的人同意才行,同時空間有限,要把自己廚房的窗戶擋上,這樣屋里就很黑。</p><p class="ql-block"> 我們家是上個世紀(jì)1962年從九龍崗舜耕村鐵路小學(xué)東邊塌陷區(qū)搬遷過來的。旁邊一開始有一個公共廁所,后來撤除了,上邊建起了自建房,現(xiàn)在有人在空地上開荒,變成了小菜園。我記得那片空地可是一塊寶地,原來是個小空地,地面上都是煤矸石,夏天我們會提前在煤矸石上潑上水,晚上就會拿著席子鋪到地下去睡覺,那時也沒有感覺到蚊子多。</p><p class="ql-block"> 房子剛建好時,在每排房子的西邊修了一個水泥平臺,安上了自來水管供水,那時候用水是不要錢的。到了星期天特別熱鬧,家家戶戶都忙著洗衣服,而且有的家里開著收音機(jī),聲音很大,可以聽到音樂和戲曲聲。由于我家住在房子的中間,因此東邊的人要從我家門口路過,可以看到每家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且那時候每家仿佛也沒有隱私,真是門不閉戶,可能家里也窮,沒有聽說誰家遭過小偷。</p><p class="ql-block"> 新煤球村在70年代末建了一間供水房,每天定時供水,有人看守,一桶水收費1分錢。我家當(dāng)年就住在新煤球村中間一排房子的9號,后來門牌號碼變新的了,八十年代末,父母親搬離了這里,房子的主人換了別人。</p><p class="ql-block"> 糧站的西邊是新光榮村和老光榮村,過了個排水溝上的小石板橋就是淮新村和鐵路地區(qū)食堂,洗澡堂,理發(fā)店,公寓,大禮堂和鐵路地區(qū)機(jī)關(guān)和車務(wù)段,電話所,醫(yī)院等等。南邊是九龍崗車輛段的單身宿舍大院,以及九龍崗火車站的職工家屬住房叫“八家村”兩排房子共住了8家。糧站北邊過了鐵路就是老煤球村,據(jù)說這里原來有一個生產(chǎn)煤球的地方,我一直沒有見過。</p><p class="ql-block"> 緊挨著糧站后北邊的鐵路專用線,是九龍崗火車站的13道。說明九龍崗火車站以前的鐵路線路軌道有13條,這里是最后一條了。可想而知70年代當(dāng)時九龍崗火車站作為水家湖到張樓,稱為水——張線上的二等區(qū)段站,在淮南也是最大的列車編制組站,當(dāng)年所有的客貨列車都要在這里停靠,更換火車頭。</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修建這條專用線,不僅是專給糧站和醬菜廠到達(dá)的糧油和加工醬油咸菜的原材料提供服務(wù),也是給九龍崗山上運送片石和其他物資提供了方便。</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當(dāng)年我記憶最深的就是九龍崗糧站的人我們都和他們很熟悉,主要的原因就是低頭不見抬頭見,有時都上一個公共廁所,也有的時候他們沒有水喝,就拿著茶杯到我們村的住戶家去要開水喝。時間久了也就熟悉了,因此去買米面的時候,他們就特別熱情,如果買米他們會事先選擇好的米賣給我們,買面他們也是挑了又挑,告訴我們哪一袋面好,倒出來讓我們?nèi)ベI。那個時候買米買面,都是用一個大漏斗,買多少漏多少,然后放在秤上稱。</p><p class="ql-block"> 東礦糧站的北邊有兩個后門,是專門方便火車裝卸開的門,鐵路線13道的邊上都鋪了水泥地,用于火車運輸?shù)竭_(dá)的米面油等副食品卸車,和農(nóng)村交公糧收購的糧食需要裝上火車。在裝卸車的搬運過程中會灑落一些糧食,我們有時爬到火車下面撿拾撒落在地上的,由于裝卸車時下邊會鋪上一塊鐵路篷布,撒在上面的糧食,裝卸作業(yè)完了后糧站要收回的,我們只能撿拾落在篷布外邊的很少一部分糧食回家喂小雞,附近居民養(yǎng)的雞,此刻也在和我們爭搶。</p><p class="ql-block"> 這個糧站那時被稱為東礦糧站,是因為九龍崗煤礦被稱為西礦也有一個糧站。九龍崗東部地區(qū)的人都到這里購買糧食,如果工作需要出差,還要憑證明到這里換全國和省內(nèi)的糧票。我記得在我上小學(xué)時,糧站還給每戶家庭一年供應(yīng)一次少量的桐油,是專門涂到家里的木桶,木盆防腐用的,當(dāng)時還沒有塑料制品。我在上學(xué)時回家沒注意,把家里買來放在桌子上茶缸里桐油,當(dāng)成了涼白開,一進(jìn)門端起茶缸就去喝,喝了一大口感覺不對,立即吐了出來,至今記憶猶新,聞到桐油味就惡心。</p><p class="ql-block"> 20世紀(jì)90年代,國家取消了糧食定量供應(yīng),實行糧食開放政策,糧油本的作用也逐漸消失,并成為歷史的見證物。大約在1993年以后,糧本不再通行。我們家的糧食本也只用到1992年7月就沒有購糧記錄了。九龍崗東礦糧站也完成了他給城市居民供應(yīng)糧油的歷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九龍崗的民國小鎮(zhèn),作為電視劇《六姊妹》主要的取景和拍攝地,在央視播出以后,成了網(wǎng)紅打卡地,我也曾經(jīng)故地重游來到這里。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大院子和一個大鐵門,當(dāng)年的輝煌成為了過去,留給我們的只是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