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暑,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夏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意味著即將進入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小暑60年一遇。</p><p class="ql-block">2025年為農歷乙巳蛇年,天干“乙”屬木,地支“巳”屬火,形成“木火通明”格局。此組合60年一現(上次1965年,下次2085年),象征陽氣鼎盛、萬物勃發(fā)。</p><p class="ql-block">更巧的是,今年小暑當日(7月7日)恰逢長江流域“出梅”(梅雨季結束)、又逢六月十三“半年節(jié)”(年中祈福日),小暑、出梅、半年節(jié)三個節(jié)令相逢,同樣也需再候一甲子。</p> <p class="ql-block">“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的,意思是小暑時節(jié)雖然已經很熱了,但還是不及大暑,所以稱之為“小”。民間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表示這段時間高溫悶熱、濕氣很重,養(yǎng)生的重點是養(yǎng)心和健脾。</p> <p class="ql-block">按照中醫(yī)學的理論,心屬火,其氣通于夏。盛夏陽氣非??菏ⅲ说男臍庖踩菀走^旺,很容易出現心情煩躁,睡眠不好等癥狀。養(yǎng)心的本質,就是通過平衡陰陽、順應自然,維持人體在高溫環(huán)境下的穩(wěn)態(tài)。心氣足則神安,陽氣旺則邪不侵,二者兼顧方可安然度夏。</p> <p class="ql-block">脾在中醫(yī)理論中屬土,喜燥惡濕。小暑這段時間,天氣濕熱較重,易影響脾胃運化,導致腹脹、食欲不振等問題。健脾不僅可解決當下的濕困問題,而且能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增強全年的抗病能力。</p> <p class="ql-block">小暑時節(jié),我國南方地區(qū)素有“食新”的習俗,即用新稻米祭祀祖先后嘗新。在北方地區(qū)則普遍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因為餃子不僅開胃解饞,而且寓意“元寶藏福”,象征著福氣滿滿。</p> <p class="ql-block">小暑時節(jié),民間還有曬伏的習俗,人們會把日常的衣物、書籍、被褥等物品拿出來晾曬,以利用盛夏烈日的高溫強光驅潮防霉、殺蟲除蛀。但如果小暑這天持續(xù)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降雨天氣會比較多,故有“小暑陰雨稠,曬衣等立秋”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小暑當天的天氣,堪稱三伏熱力的“預言家”,決定當年的大暑熱不熱、怎么熱。若小暑當日雨水開場,往往預示之后月余陰雨連綿,田間泥濘難行,洪澇風險隨之升高。</p><p class="ql-block">到底準不準,大家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小暑至,盛夏始。愿你靜心為伴,化伏為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