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淺議中緬跨境民族阿昌族的“喇”姓氏與地名 曹先強</b></p><p class="ql-block"> <b>摘要:</b>歷史文獻記載先后有“阿昌以喇為姓”,“阿昌俱以喇姓”。民間也曾有傳說“阿昌有名無姓,自稱喇”。這與阿昌族社會學(xué)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社會發(fā)展民族歷史有重要關(guān)系?!袄笔前⒉逍帐?,在漢文獻頻繁出現(xiàn)。近現(xiàn)代社會已失傳,按照古文獻記載軌跡,在阿昌族聚居區(qū)域,從歷史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依稀還能追尋相關(guān)痕跡留存于古村落名,古老姓氏,古老河名地名上。古地名,古姓氏,有鮮明的地域性、地緣性和非常明確的族群識別的功能性,依據(jù)此識別歷史沿襲已辨識度不高和模糊不清楚的問題就逐步明朗。“喇”字同音異寫,音譯訛化發(fā)展變化成了漢字“臘”“拉”或者“老”。本文試圖從“喇”字打開一個小口子,從中窺探到諸多瀕臨消亡而過去我們又并不注意到或者并不所知的許多原生態(tài)勢的人文歷史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b> 關(guān)鍵詞:阿昌族 喇姓氏</b></p><p class="ql-block"> <b>一、古代有文獻記載,“喇”是阿昌姓氏</b></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大理府志》卷十二《風(fēng)俗云龍州》載:“阿昌俱以喇姓。男女戴竹笠,飾以熊皮,簪以豬牙,雉尾麻布為衣,刀弩不去身,以畜牧耕種為業(yè)。娉用牛馬有差,宴待必烹犬。其種散處浪宋、漕澗、趕馬撒之間。秋末農(nóng)隙,騰永背鹽者多此類”。</p><p class="ql-block"> 又清代雍正《云龍州志》卷五《風(fēng)物附人種》載:“阿昌俱以喇姓,性馴順,受土司約束?!惫饩w《云龍州志》卷五《秩官志?附老窩土司夷地風(fēng)俗人情》載“阿昌,俱以喇為姓?!?lt;/p><p class="ql-block"> 顯然,明朝清代開始阿昌“俱以喇姓”,阿昌族族群姓氏與喇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 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皇清職貢圖》阿昌圖。整幅畫圖中間題有滿文漢文:“大理等府峩昌蠻婦”。右則用漢文字題寫有:“大理等府峩昌蠻,峩昌以喇為姓,大理永昌二府有此種,無部落,雜處山谷間,性畏暑濕,男子束發(fā)裹頭,衣青藍短衣,披布單。婦女裹頭,長衣,無襦,脛系花摺,而跣足。刀耕火種,畜牧紡織為生。食用儉陋,得禽蟲則生嘬之?;槠赣门qR,祭以犬,占用竹三十枝,如蓍莖然。地產(chǎn)麻葛,輸稅?!?lt;/p><p class="ql-block"> 從中發(fā)現(xiàn)明確記載:“大理等府峩昌蠻,峩昌以喇為姓,大理永昌二府有此種?!鼻宄∧觊g,宮廷所畫《皇清職貢圖》彩版在故宮博物院收藏,此畫是國家級文物古圖。在這兩幅相同的阿昌圖上,也是用滿文字和漢文字記載了相同內(nèi)容“峩昌以喇為姓”這個歷史事實。</p><p class="ql-block"> <b>二、古代有文獻記載 以“喇”姓氏的阿昌人物</b></p><p class="ql-block"> 清代董善慶《云龍紀(jì)往》記載“外來商賈,有流落為民者,教夷人開田,夷人喇魯學(xué)得其式,此夷有田之始也?!币娜酥赴⒉?,阿昌最早學(xué)會犁田種水稻的一個男人叫“喇魯”。古有文獻“喇魯耕田”記載,說明有峨昌歷史有喇姓氏。</p><p class="ql-block"> 在《云龍記往?段保世職傳》記敘,明代“萬歷二十五年,綬卒。二十七年(1599 年),子嘉龍襲,有段鳳者,自稱良弼后,宜襲職,值綬卒,糾夷人倡叛,自號新主,以何天恩為都督,喇獵為總管,自漕澗入趕馬撒,出松木哨,聚夷馬兵千人,土官嘉龍?zhí)颖?,天恩率兵破五井,?fù)攻永昌,敗歸守江口。沐國公詣浪穹縣徐恩明,率各土司征之,遂平?!贝嗣枋鲋小袄C”是峨昌。〔1〕</p><p class="ql-block"> 在《云龍州志》卷二《平林養(yǎng)中》載:“會侯所遣李正芳、李直、喇武等偵知之”。喇武是天啟四年三月(1642 年)一名俠客,參與捉拿峨昌人林養(yǎng)中。從雍正版《云龍州志?平段進忠》可知,還有一人叫“喇忠”?!耙蚱渫肚榭?,并許令申訴,而諭降其謀主喇忠等。”此描述是段進忠謀權(quán)奪位,喇忠是主謀,土知州段嘉龍被段進忠殺害,不久被周侯(周憲章)平定。明朝庭見段氏家族內(nèi)斗弒殺叛亂,土酋勢微,在云龍州抓住時機,開始實施“改土歸流”。周憲章成為第一任云龍州流官?!岸芜M忠事件”之后,緊隨其后是“林養(yǎng)中事件”。究其原因是因當(dāng)政推進“改土歸流”制度,使云龍本土民族失去了鹽井等資源及政治經(jīng)濟利益,直接引起土著峨昌夷民林養(yǎng)中起義反抗。在文獻檢索之中,除有人名喇魯、喇獵、喇武、喇烏,喇忠等是有據(jù)可查之喇姓氏古人外,從《云龍記往?段保世職傳》文獻,發(fā)現(xiàn)老窩段家土司疆域有叫“蒙喇場”“喇本烏別”(老窩地名)“喇瑪漿”(漕澗地名)與喇有關(guān)記載。歷史久遠,其語音含義待考。</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歷史上云龍縣漕澗阿昌族古老祭龍求雨儀式的主祭家族為喇家。喇姓氏改左姓氏后,一直姓左到現(xiàn)在,也是一直由這支喇改左的后人主持祭龍求雨儀式。李向前、張建章等《景頗尋根》調(diào)查中也記敘,在漕澗左治華談起了家譜:左姓是仁山村的大姓,由6 個家支組成。相傳這 6 個家支原來都不姓左,有的是喇改左,早改左,木改左,趙改左,孟改左,錫改左。喇改左支,當(dāng)?shù)厝擞址Q為‘本家支’,是阿昌族本支。相傳,這一支人最早生活在漕澗,并最先開辟漕澗壩子。直到現(xiàn)在,這一支人都世襲主持阿昌族宗族儀式祭祀活動。這可以說是漕澗祖輩喇姓氏消失與融入左姓氏的來源一直在民間口傳的一個佐證與說法。</p><p class="ql-block"> “阿昌俱以喇姓”始于何時?據(jù)《云龍記往·擺夷傳》記載:“戛鄧傳十余世,皆為總酋長。至屏刺,威名愈盛,時值后漢諸葛丞相征孟獲,自白巖敗歸,殘兵數(shù)人迷路至此,值梅花初開,眾夷拜賀新年,迷途之人語及漢人姓氏,屏喇效之,即以喇為姓,夷人亦各自取姓?!睆倪@個記載發(fā)現(xiàn),“后漢諸葛丞相征孟獲”時代,因迷途之人語及漢人姓氏傳入,屏喇效之。從此,喇姓氏在民間興起,紛紛效之。</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喇姓氏習(xí)慣溯源,應(yīng)該也是起源于此時期的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共融文化社會仿效行為。在同傳記中,還載“屏喇傳四、五世,至喇鳥,嗜酒色,夷有祝洞者,其妻美,殺而奪之。洞弟祝美,糾各酋,襲殺喇鳥。焚其居,盡殺其親族,阿苗乃絕。”喇鳥是一個酋長,他品行不端,欺負(fù)霸占祝洞妻,祝洞之弟祝美,糾集各酋民,襲殺喇鳥及親族,喇鳥引來殺身之禍,阿苗乃絕。阿苗→,苗丹→,丹梯→,是古代氏族部落父子聯(lián)名制,在阿昌族族群社會中的歷史遺存與傳習(xí)。</p><p class="ql-block"> 云龍縣漕澗鎮(zhèn)仁山村委會是大理州阿昌族聚居區(qū)之一。古代父子聯(lián)名制,在峨昌族群延續(xù)成為現(xiàn)代阿昌族古老村寨名稱。仁山村委會所屬村寨,苗丹自然村有2個社,人口 800 多人,丹梯自然村 600 多戶,人口 2200 多人。丹梯自然村2019 年12 月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wù)委員會頒發(fā)“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稱號及匾牌。2019 年12 月獲得國家民委頒發(fā)“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稱號及匾牌。 </p><p class="ql-block"> 《云龍記往》是研究阿昌族古代歷史重要文獻資料。全書有《云龍記》《擺夷傳》《阿昌傳》《段保氏職傳》四個部分?!对讫堄洝方榻B云龍地理山川,“云龍”之名由來,遠古人類在云龍區(qū)域的原始生活狀況;《擺夷傳》《阿昌傳》記述古代這兩個部落族群在云龍的強盛、興衰社會發(fā)展過程?!抖伪J下殏鳌酚浭雒鞒踉讫埻林荻伪<易宓氖老党幸u概況。《云龍記往》其他內(nèi)容實指無異議,《擺夷傳》說的是哪個民族呢?學(xué)術(shù)有爭議。關(guān)于云龍州境內(nèi)的“僰夷”(或擺夷、百夷)究竟屬于白族先民或是傣族先民,見解不一致,至少有三個說法。方國瑜先生《云龍記往概況》《附說<云龍記往>》說“其擺夷阿昌兩篇,記遠古事,荒謬無稽,雖有實指其地者,亦不過以后來之地名而附會古事耳”?!岸^之?dāng)[夷,當(dāng)即僰人之誤,見諸史冊者,元明所謂僰人即白子,今之白族。自萬歷云南通志始改用僰字稱傣族,清代作擺夷,自后僰字或稱白族,或稱擺夷,糾纏不清。疑董善慶原書作僰人,所記即白子事,而王鳳文誤僰為擺夷,乃以意改之。據(jù)所記事,無可證明為擺夷也?!薄?〕 “據(jù)所紀(jì)事,無可證明為擺夷也。如阿苗之子名苗丹,苗丹之子名丹嘎,丹嘎之子名嘎鄧。父子名字相承,白族如此,南詔蒙氏及大理高氏可考證之,若傣族(擺夷)則無此命名之俗也。”〔3〕他認(rèn)為擺夷不是傣族,是白族?!栋⒉搴喪贰罚谟懻摂⑹鲞@段概念時,認(rèn)為《云龍記往》成書在清代,記錄的歷史卻是非常久遠。從當(dāng)時云龍州境內(nèi)各族先民的歷史發(fā)展來考察,其中以“僰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云龍州靠近大理段氏政權(quán)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封建制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是必然的。明代前期文獻中的記錄情況,在民族關(guān)系上涉及了“僰人”,即阿昌族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受到“僰人”的影響?!皟k人”即白族先民。“據(jù)此并結(jié)合元、明時期云南西部各族系的流徙和活動加以具體考察,亦持此說?!薄?〕(明)錢古訓(xùn)《百夷傳》記載:“百夷在云南西南數(shù)千里,其地方萬里。景東在其東,西天古刺在其西,八百媳婦在其南,吐番在其北;東南則車?yán)?,西南則緬國,東北則哀牢今之金齒衛(wèi)也,西北則西番、回紇。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剌、哈剌、緬人、結(jié)些、吟杜、弩人、蒲蠻、阿昌等名,故曰百夷?!睆囊陨险撌隹矗糯摹皵[夷(百夷)”明確,明朝錢古訓(xùn)先生說的“百夷”,是說得比較全面的。只不過后來“百夷”與“擺夷”混淆,近代多用“擺夷”二字,乃至“擺夷”代替“百夷”。《云龍記往》著述者是清代人,所以用了“擺夷”二字是不奇怪的?!皵[夷”是“百夷”,“擺夷”是眾多夷人,其中含有峨昌夷。因此,喇姓氏那些人即是古老部落峨昌族群里的阿昌人。當(dāng)代學(xué)者田懷清認(rèn)為,《云龍記往》的“擺夷”是比較古老的部落群體,而非近代所指的“擺夷”所包含的民族群體能代替。他認(rèn)為,擺夷為百夷,不是傣族,也不是白族,而是指眾多夷人,其中主要是指峨昌夷。他根據(jù)《云龍記往》《擺夷傳》記錄下來的六個民族詞語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阿昌語、景頗載瓦語有關(guān),與傣語、白語相距甚遠。同時,認(rèn)為《云龍記往》的《擺夷傳》描述的歷史應(yīng)該在唐代以前的云龍。而研究唐代以前云龍境內(nèi)的主要民族,應(yīng)該是“尋傳蠻”?!皩餍U,即峨昌蠻”。大理南詔時期有史載“西開尋傳”。唐宋時期云龍境內(nèi)白族,歷史文獻資料極少記載,直至清代康熙《大理府志》才有:“云龍州,其蠻有四種,曰阿昌、曰羅武、曰僰、曰傈僳。”“僰人”是白族,進入云龍境內(nèi)應(yīng)在明代。明代云龍開發(fā)鹽井,客商逐利而來。確有《大理古城董氏族譜》卷二 “明初因慕煮鹽之利,舉家搬至”之記錄。再分析《云龍記往》中《擺夷傳》父子連名制、苛嚴(yán)風(fēng)俗習(xí)慣在現(xiàn)世遺存情況,他認(rèn)為《云龍記往》《擺夷傳》說的“擺夷”,既不是傣族,也不是白族,是指峨昌人阿昌族和景頗族支系浪速人。〔5〕</p><p class="ql-block"><b> 三、滇西一帶歷史人文地理名稱帶“喇”開頭古老地名很多</b></p><p class="ql-block"> 文獻考證與田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怒江州瀘水縣老窩鄉(xiāng)中元村,過去叫喇哈村。古寨名為什么叫喇哈?后人懝惑。原來喇哈村是古代峨昌喇姓人族群居住而得名。那里有三座喇姓氏古墓,喇哈村東北有早褒屬下兩個將軍的墓。喇哈村西北菖蒲葭是阿昌酋長早褒兄弟墓,被稱為阿昌“二王子墳”?!?〕</p><p class="ql-block"> 從滇西地圖搜索發(fā)現(xiàn)用喇開頭稱謂的地名不少,只是按照語音有些地名,已把“喇”字同音異寫,書寫發(fā)展變化,訛寫簡寫“拉”“臘”了。</p><p class="ql-block"> 怒江瀘水市六庫登更的“臘斯地”,是“喇斯地”,蘭坪縣兔峨的“臘馬登村”,是“喇馬登”村,云龍縣舊州界內(nèi)的“臘地山”,是“喇地山”。保山市隆陽區(qū)瓦窯界的“拉細(xì)山”,是“喇細(xì)山”,龍陵縣臘勐,是“喇勐”。云龍縣有漕澗大坪村的“拉馬講”,是“喇瑪講”。漕澗鎮(zhèn)鹿山村“老壽山”,是“喇壽山”,民間叫“喇果山”,丹梯村有個地名叫“撒喇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騰沖市蒲川鄉(xiāng)那來村委會“那來”,民間讀音與“喇來”如出一轍,有相似性。</p><p class="ql-block"> 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xiāng)關(guān)璋村有一條河叫“喇巴河”,弄坵村有一座山叫“喇鷲崩”,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臘撒”村,也是“喇撒”村。阿昌族史詩中亂世魔王叫“臘訇”,“臘訇”就是同音異寫的“喇訇”。清光緒二十年(1894),浪速、江心坡地區(qū)發(fā)生爭奪鹽水糾紛。喇亂酋長向六庫土司告急,要求土司前往平息動亂,段浩接受請求,派胞弟段濟,率兵攻克恩梅開江東西兩岸羊窩、喇亂、不奢、不登等 21 個村寨,平息動亂,將鹽水收為官有,村民按戶納稅,取得當(dāng)?shù)厍趺裥湃?,各村寨酋長紛紛表示歸附?!?〕“喇亂”,也是一個地名。梁河縣那巒阿昌族自然村,民間曾讀寫“那亂”。當(dāng)?shù)厝税l(fā)音村名“那亂”“那欒”,地方語音與明代茶山土司“喇亂”古寨名相似。梁河縣阿昌族鄉(xiāng)村與明代茶山土司、里麻土司屬地村名“喇亂”一樣高度相似的還有“喇令”村名,應(yīng)該是今古村名延續(xù)。據(jù)龔蔭先生考證,十五喧二十八寨中的古里喧、蠻云喧、比沖寨、羅明寨、羅古寨、羅板寨、蠻場喧和喇倫喧的百夫長族屬均為峨昌?!?〕“喇倫喧”也是與喇姓氏關(guān)的地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先強 撰文)</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理州云龍縣、保山市騰沖龍陵縣、德宏州梁河縣隴川縣阿昌族地區(qū)古村名大多數(shù)都與喇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 梁河縣南林村民小組,當(dāng)?shù)匕l(fā)音叫“喇令”,后來寫“那林”,此發(fā)音字難寫改寫了“南林”。勐科村東邊有一塊田叫“喇蒙靠”,此語音難寫難讀,方便社員記工分寫成“南門靠”。</p><p class="ql-block"> 梁河縣阿昌族古寨,弄坵寨名,母語叫“喇周瓦”或者“喇軸喇賽瓦”,意為東邊會酬謝親朋的寨子。弄坵位居梁河與騰沖兩縣交界,有一座山梁名叫“喇鷲崩”。關(guān)璋寨名,母語叫“喇舍瓦”或者“喇軸喇舍瓦”,意為東方有紅土的寨子。軸,東方。關(guān)璋西北有一條河,叫喇巴河。弄別寨名,母語叫“喇奔瓦”或者“喇色喇崩瓦”,意一是有豹子出沒的寨子。意二是寨子后山有一座谷堆似的山梁,故根據(jù)山形取寨名。曹家寨,母語叫“喇翁瓦”,曹姓氏居住的寨子。丙蓋寨名,母語叫“喇蓋瓦”(喇良)。喇為手,蓋為能干和有技能,即能工巧匠多的寨子。丙崗寨名,母語叫“喇扎瓦”(喇 mang)意為小寨子。勐科寨名,“喇科浪”,“喇”為豹子,“擴”為草木茂盛,“浪”為凹子?!?〕〔10〕</p><p class="ql-block"> 關(guān)璋村名“喇舍瓦”與弄坵村名“喇軸瓦”,與弄坵山脈名“喇鷲崩”關(guān)璋古河“喇巴河”,古老叫法一致,一直保存在民間,延續(xù)了阿昌族古老名字語言的語素。阿昌語發(fā)音關(guān)璋之“璋”字(有時簡化寫“章”,讀音奇特,并非漢語文章的“章”“璋”字發(fā)出的語音,而是讀(zhang) 讀音短促,是如發(fā)“掌”音。作者散文拙作《故鄉(xiāng)是關(guān)璋》〔11〕從方志視野分析過關(guān)璋名字溯源與含義。竊認(rèn)為,關(guān)璋之“璋”,這個漢字當(dāng)?shù)厝税l(fā)音時,語音是一個無法用漢字完整描寫出來的字音,發(fā)音讀法趨象于“蠻掌”之“掌”。當(dāng)?shù)赝林Z音發(fā)“璋”字音時,漢語含義有用力敲打進去一個木楔子之意。故,關(guān)璋可以理解為是“璋”加在曩宋關(guān)與明代陽廣哨(今訛化叫楊管哨)之間,象加楔子一樣“璋”在(加楔插在)曩宋河與喇巴河之間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喇巴河,是民間土著古語河名。位于梁河北部與騰沖南部接壤兩縣分界處,千古河流,水源同流,在曩宋阿昌族鄉(xiāng)村當(dāng)?shù)亟欣秃?。喇巴什么含義,待考。近年來,在下游梁河縣已將古河名“喇巴河”同音異寫改成“老壩河”。在上游在騰沖市清水鄉(xiāng)已改河名叫“清水河”。這些古老阿昌語母語地名,以前不為外人了解,人們不懂古語,字難寫難認(rèn),許多古老地名、村名、山脈名、河流名,幾經(jīng)后人人為修改,改變得面目全非,相去甚遠,甚至多數(shù)已遺忘淵源,含義失傳。</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鄉(xiāng)村帶“喇”字開頭古老地名很多,逐漸消失,瀕臨失傳。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內(nèi)阿昌族鄉(xiāng)村許多地名,也是與喇字有關(guān)。保平村喇啟村民小組,現(xiàn)在依然保存“喇”字寫法。臘撒村是“喇撒”。戶早村“來細(xì)”是“喇細(xì)”。朗光村臘姐是“喇姐”。朗光村賴結(jié)是“喇結(jié)”。明社村拉混是“喇混”。曼炳村來富是“喇富”。這些地名可以說都是喇姓氏古老族群之“喇”字文化遺存,都是古代峨昌人喇姓氏所屬人名地名部落族屬的“喇”字,同音異寫,曾經(jīng)也都是繼承保存了“喇”字讀音語言學(xué)母語主要語素。</p><p class="ql-block"> 滇西每個縣都有地名志,查詢發(fā)現(xiàn),還有許多含喇字地名。這類型地名在峨昌族群文化圈廣大地域范圍內(nèi),應(yīng)該還會有一些喇姓氏文化遺存,沒有被學(xué)者注意到,只是現(xiàn)在修改地名成風(fēng),仍然在保存使用喇字地名者,已越來越少,逐漸被另一個新的文化層積覆蓋深了而已。</p><p class="ql-block"> <b>四、梁河縣境內(nèi)阿昌族一些姓氏都以“喇”稱謂</b></p><p class="ql-block"> 梁河縣境內(nèi)阿昌族姓氏,主要有們、郎(梁、囊)、俸(馮)、馬、楊、孫、曹、張、李、趙、龍、王、線等十三個姓氏。這些家族姓氏,都有家譜,分家族,分家支,基本上都有用母語稱呼古老姓氏的習(xí)慣,而且都有以“喇”姓氏開頭稱呼自己現(xiàn)在漢化姓氏的習(xí)慣,還都可以用阿昌族語言表達其一定的含義。<b>明代以前,阿昌族這些姓氏多用雙音節(jié)表示姓氏。清朝后,逐步用漢語單音節(jié)姓氏。民國以后受到漢文化普遍影響,廣泛采納漢族姓氏,喇姓氏被漢化姓氏取代,喇姓氏隱退被埋藏在族群記憶里。</b>目前,古老姓氏瀕臨失傳,但鄉(xiāng)村田野調(diào)查與文獻考證中發(fā)現(xiàn),阿昌族一部分族人對此仍然記憶猶新。比如,趙是喇依,楊是喇卑,曹是喇翁(景頗族姓氏“翁草”也說是曹姓),張是喇準(zhǔn),喇賀,孫是喇聳,郎、囊、赧,是喇扎,俸是喇荷,們、龍是喇降,王是喇納,李是喇詩(喇尚),馬是喇綴,喇米揚,石是喇令,梁是喇擦、喇乍。等等。梁河阿昌族姓氏都能夠用民族母語阿昌語表達。追根溯源這些姓氏,俸姓氏是阿昌族典型的古老姓氏,南詔時期浪穹詔、登賧詔主豐時、豐咩兄弟就是豐姓氏、封姓氏、俸姓氏,南詔一度稱“封人”,就是與姓氏族群有關(guān)。們、龍姓氏為籃子氏族,楊姓氏是崇拜太陽神的氏族,張姓氏是鷹氏族,曹姓氏是葫蘆氏族,似乎說明每個氏族都有它自己的圖騰崇拜標(biāo)志。以無生物為氏族標(biāo)志,是古代氏族部落所保留下來的圖騰崇拜的古老遺風(fēng)。這種遺風(fēng)正好能透過“討夷婆,變夷人”的紛紜傳說而顯露出本民族文化血脈的傳承。〔12〕</p><p class="ql-block"> 在梁河縣阿昌族母語方言區(qū),喇,有兩個解讀,一是可以表達為手。一是可以表達為豹子。喇,在表達手時候,似乎可以從不同姓氏,還看出一只手的不同部位。趙是喇依,意為手外皮(手板心)。楊是喇卑,意為手骨節(jié)(手板背)。曹是喇翁,意為手包包。孫是喇聳,意為手袖口。郎、梁、是喇扎,意為手指頭。囊、赧是喇擦,意為手指尖。俸是喇荷,喇莎,喇扎,意為手指頭。張是喇準(zhǔn),(喇賀),意為手指頭上螺紋。們、龍、石是喇將,意為手臂的血管血液。王是喇納,意為黑膚色手無名指頭。李是喇詩(喇實)(喇尚),意為手指甲。馬是喇變(面昂),喇綴,喇米揚,意為手縫隙。線是喇康,意為手掌紋路。 </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阿昌族文化人馮其茂說,梁河沒有“悶”姓,“悶”是芒市、盞西有此姓,但他們認(rèn)傣族。阿昌族姓氏“俸”的寫法是正確的,其他的寫法都是錯誤的。如:哄、洪、馮、諷等姓氏都是其他的寫法都是錯誤的。如:哄、洪、馮、諷等姓氏都是“俸”姓氏的同音訛化寫法?!昂濉毙諏嶋H上沒有此姓氏,這是1958年《阿昌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報告》中誤寫的,不能跟著錯寫。</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有囊姓,也有寫成曩、赧,芒市高埂田有寫成朗姓,是阿昌族姓氏。梁河縣印盒山的、盈江縣的一帶的此姓氏古老阿昌人群,寫成朗姓的,已改認(rèn)傣族,各地朗姓氏之間,按輩份叫都互相認(rèn)同。騰沖市蒲川鄉(xiāng)阿昌族姓氏,有寫成“赧”姓氏的,為何要如此寫姓氏,不得而知??赡苣倚找驗樽蛛y寫,用近音字簡化字代替繁體字復(fù)雜字使用更方便記憶,筆者調(diào)查問過高埂田囊姓人,他們認(rèn)同“赦”“囊”是同姓氏,應(yīng)該是同根同源的一個家族。</p><p class="ql-block"> 喇,作為“手”表達意思時,喇協(xié),是師傅或老師,意為手段高明有手藝之意。協(xié),有明白與知道之意。喇康,是乞丐,當(dāng)?shù)亟小敖谢印?,也叫討飯人??担刚Z指伸手接。還可說“甲冬加嘎”。喇為手??担馑紴樯焓纸幼?。有時候,也是指猴子。猴子愛吃的野果,叫“喇康施”。猴子愛吃的鮮嫩的樹苗幼芽,叫“喇康實妞”。另外,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喇靠”“喇靠冬”。喇靠,阿昌古語原義指部落內(nèi)部那些強盜竊賊。喇靠冬,指那些盜賊所穴居的野蠻村落寨子,俗稱“科裸子”“窩子”。這兩個詞后來演化發(fā)展變化成為重要的專用詞,專指有偷竊偷盜行為和小偷小摸的人。分析認(rèn)為,可能最早喇姓氏人家有一個叫“靠”的人,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中,最先開始有私有利益意識,亂偷別人東西的人叫“喇靠”。人們把這個人的偷盜行為也叫作“喇靠”了。甚至有此行為的這個人所屬的這個支系人也叫“喇靠”了。以后,所有小偷行為都叫“喇靠”。喇靠所在的寨子叫“喇靠冬”?,F(xiàn)代社會語言發(fā)展變化中,“喇靠”與“喇靠冬”,兩個詞都只是僅僅專指小偷了。只不過兩者性質(zhì)略有差別,喇靠是小偷小賊,喇靠冬是指嚴(yán)重慣偷與大盜竊者。</p><p class="ql-block"> 喇,在阿昌古語母語中,根據(jù)語境變化也可以表達為豹子的意思。根據(jù)調(diào)查,民間確實有一些地名含義明顯與豹子有關(guān)系。比如,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xiāng)勐科村委會“喇?dāng)U浪”,“喇”為豹子,“擴”為草木茂盛,浪,指凹子。意即為有豹子出沒的草深林密的洼子?!?3〕勐科村一塊田叫“喇蒙靠”,意為豹子吼叫的凹子田,現(xiàn)在用漢文已寫成“南門靠”。</p><p class="ql-block"> 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xiāng)關(guān)璋村非遺傳承人活袍曹連文說,阿昌族古老輩人哭嫁,哭喪時,活袍在祭祀吟誦“活袍調(diào)”時,要在開頭提及人家姓氏,什么姓氏活袍來為什么姓氏人家做祭祀?;钆郯l(fā)送女性靈魂,在接送靈時,也是要講清楚,是哪個姓氏人氏嫁入哪個姓氏人家,活袍祭祀詞里都是要用阿昌古語提及這些姓氏。</p><p class="ql-block"> 其他還有一些阿昌族姓氏,在族群社區(qū)里所占比例不大,習(xí)慣稱謂之中,依然也是以喇開頭。據(jù)阿昌族文化人梁其蒼調(diào)查,欠是喇賽,周是喇號,尹是喇僅,悶是喇掌,孟是喇董,倪是喇愛,白是喇譜,鄒是喇彪,帕是喇舊。但是,這些阿昌族姓氏中不常見的姓氏,其母語語音含義與民俗含義,則暫時不能完全解讀其所隱喻與蘊育含義。</p><p class="ql-block"> <b>五、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境內(nèi)阿昌族一些姓氏都以“喇”稱謂開頭</b></p><p class="ql-block"> 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境內(nèi)阿昌族一些地名與喇有關(guān)系,一些阿昌族姓氏都以“喇”稱謂開頭。</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學(xué)者熊順清博士,在編著《中國阿昌族》過程中發(fā)現(xiàn),隴川縣阿昌族過去的名字多數(shù)以“la”音開頭,后來同音異寫,音譯寫成了漢字“臘”“喇”“拉”或者“老”。阿昌族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多以“臘”字開頭。例如,臘石、臘絳、臘亮、臘乖、臘相、臘八、脂舍、臘納、臘咪、臘銀、臘康、臘煥、臘成、臘良、臘洪、臘依、臘訇、喇鳴、喇魯?shù)?詳見《阿昌族民間故事集》《阿昌族文學(xué)作品選》)。至今,戶撒、臘撒地區(qū)仍有許多以“la”音開頭的名字,同音異寫,音譯成漢字“老”或“拉”。例如“老賽”“老擺”“老悶”“老桿”“老清”“老忠”“老輟”“老等”“老慢”“老細(xì)”“老更”“老代”“拉滾”等。因阿昌語與漢語發(fā)音,語音差異較大,許多阿昌族名字無法準(zhǔn)確地用漢字表達,在阿昌語里聽的名字,音譯成漢字后不再優(yōu)美。過去大多數(shù)阿昌族不識漢字,名字由登記戶口的村社干部或小學(xué)老師代寫。在寨子里村社干部都懂阿昌語,不管寫成什么漢字,念的時候語音仍按阿昌語發(fā)音。但在學(xué)校里老師多數(shù)不懂阿昌語,按漢字發(fā)音念名字,導(dǎo)致許多阿昌族小孩被人嘲笑。熊順清上小學(xué)時,老師將兩個在阿昌語里本來很優(yōu)美的女孩名字分別寫為“賴?yán)蠗U”和“銀老悶”。每次點名念到這兩個女孩的名字,班里的同學(xué)就大笑,下課后同學(xué)還模仿老師的發(fā)音戲弄兩個女孩。這樣兩個女孩后來都改用了漢族名字。20世紀(jì) 80 年代以后,隨著義務(wù)教育普及,阿昌族學(xué)名很少有以“la”音開頭的。父母一般用漢語給孩子取名,但日常稱呼中仍然保持這個發(fā)音。假如一個人的名字叫“建平”,則大家叫他“臘建”或“臘平”?!?4〕</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創(chuàng)世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是民間文學(xué)中重要的代表作品。這部史詩神奇塑造三大神話人物,法力無邊。最大善神遮帕麻和遮米麻是兩個造天織地,制造人類,降妖除魔,重整天地的始祖。另外一個禍害人類的最大惡神惡魔旱神火神是臘訇,它制造了一個假太陽掛在天上,不會落來也是不會降,他做惡多端,陰陽顛倒,給人類帶來干旱災(zāi)難與洪水災(zāi)難。最終與始祖遮帕麻“斗法斗夢”,被代表人類真善美超自然力量的最大善神天公遮帕麻與地母遮米麻戰(zhàn)勝。按照母語發(fā)音“臘訇”應(yīng)該是語音同音詞,同音異寫“喇訇”。喇訇,是史詩時代,阿昌族人民集體智慧塑造的家喻戶曉的喇姓氏的這個最大惡神。民間故事里《臘云和臘康》《臘良和臘洪》〔15〕,在民間口耳相傳的口述傳承之間,這些系列人物故事,實際上是《喇云和喇康》《喇良和喇洪》的同音異寫與變音記錄。</p><p class="ql-block"> 總結(jié):古地名,古姓氏,有鮮明的地域性、地緣性和非常明確的族群識別的功能性。依據(jù)此識別歷史文化沿襲已辨識度不高和模糊不清楚的問題就逐步明朗?!袄弊滞舢悓懀糇g訛化發(fā)展變化成了漢字“臘”“拉”或者“老”。阿昌族的“喇”姓氏與地名,歷史悠久。本文從歷史的時間視角與空間的維度分析研究,主要認(rèn)清楚了兩個問題,第一是喇的歷史源流,按時間順序敘述,歷史久遠;第二,現(xiàn)存的喇地名與喇姓氏關(guān)系,非常緊密。喇是阿昌族中認(rèn)同的事物;喇地名與喇姓氏研究反映了阿昌歷史時期分布廣闊,跨區(qū)域遠至緬北地區(qū)。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通俗易懂,使人受益匪淺,令讀者學(xué)界認(rèn)知,獲得學(xué)術(shù)研究線索。接下頁(曹先強 撰文)</p> <p class="ql-block"><b>淺議中緬跨境民族阿昌族的“喇”姓氏與地名 曹先強</b></p><p class="ql-block"> 總之,與“喇”有關(guān)的文獻與田野考察,反映出“喇”與阿昌族有十分重要的關(guān)系。阿昌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其獨特的氏族標(biāo)志及現(xiàn)存語言習(xí)俗與描述特點,仍然可以洞察這個民族的族群淵源。隨著學(xué)界專家學(xué)者介入認(rèn)真研究,一些尚待析疑的問題就會逐步清晰起來。</p><p class="ql-block"> 喇翁,喇卑等等,古代“阿猖俱以為喇姓”。明代以前,阿昌族這些姓氏多用雙音節(jié)表示姓氏。清朝后,逐步用漢語單音節(jié)姓氏。民國以后受到漢文化普遍影響,廣泛采納漢族姓氏,喇姓氏被漢化姓氏取代,喇姓氏隱退被埋藏在族群記憶里。</p><p class="ql-block"> 本文從“喇”字打開一個小口子,從中窺探到諸多瀕臨消亡而過去我們又并沒有注意到或者并不所知的許多原生態(tài)勢的人文歷史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b> 【參考文獻】</b></p><p class="ql-block">〔1〕云龍縣政協(xié)編輯《云龍文史資料第 1 輯》第 11 頁,1986 年 10 月(內(nèi)部刊物). </p><p class="ql-block">〔2〕《云南史料舊錄概說》第 625 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p><p class="ql-block"> 〔3〕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 第三十六輯. </p><p class="ql-block">〔4〕《阿昌族簡史》第 36 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p><p class="ql-block">〔5〕田懷清《談云龍境內(nèi)的擺夷為阿昌》載《民族文化》1986 年第2 期,《阿昌族文化論集》曹先強主編 第 122 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1 年 12 月. </p><p class="ql-block">〔6〕左騫、左治華編著《云龍阿昌史話》第 11 頁,云南出版集團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版. </p><p class="ql-block">〔7〕瀘水段氏土司與大理喜洲段氏是同一家族的故事》趙勤楊嘉堯《大理》2004 年第4 期. </p><p class="ql-block">〔8〕龔蔭.中國土司制度〔M〕.第 670—673 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p><p class="ql-block">〔9〕梁河政協(xié)編《梁河阿昌族今昔》第 332 頁,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第1 版. </p><p class="ql-block">〔10〕《阿昌族文化論集》曹先強主編 第 143 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年12 月. </p><p class="ql-block">〔11〕曹先強撰文刋載《邊疆文學(xué)》2000 年第 3 期. </p><p class="ql-block">〔12〕田寧、車峰主編《阿昌族丙蓋村調(diào)查》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 2014 年11 頁. </p><p class="ql-block">〔13〕梁河政協(xié)編《梁河阿昌族今昔》第 336 頁,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第1 版. </p><p class="ql-block">〔14〕熊順清編著.《中國阿昌族》〔M〕.第 61-62 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p><p class="ql-block">〔15〕梁河縣民族民間文學(xué)調(diào)查組搜集,梁河縣文化館編,《阿昌族民間文學(xué)資料》(第一輯)第 54 頁—65 頁,1982 年 11 月 7 日. </p><p class="ql-block">【作者】曹先強,作家、學(xué)者、電視導(dǎo)演,高級編輯。61 后,阿昌族,梁河縣人。歷任云南電視臺體育部、文藝部、大型活動節(jié)目中心主任、生活資訊頻道總監(jiān)。長期從事電視文藝創(chuàng)作與傳媒頻道管理。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民族文化研究。從事滇西抗戰(zhàn)歷史文化研究。曾八次翻越高黎貢山古道,考察滇西歷史文化與族群遷徙歷史。已有六部著作出版,有三部著作被國家圖書館收藏。</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作者開始起步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民族文化研究,有作品二百萬字。有作品集《故鄉(xiāng)那高高的粘棗樹》(31 萬字)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年 10 月出版。主編《阿昌族文化大觀》(25 萬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 9 月出版,該著作與叢書獲國家圖書獎。主編《阿昌族文化論集》(90 萬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年出版,被高校及圖書館檔案館、德宏州396 個農(nóng)村書屋收藏。第一主編《阿昌族春燈實用手冊》(40 萬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 10 月出版。第一作者《神秘阿昌風(fēng)俗志》(28 萬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 年5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1991 年始受邀審讀《阿昌族文學(xué)簡史》《阿昌族文化史》《當(dāng)代阿昌族簡史》《云南省志·阿昌族》《跨境民族·阿昌族》《阿昌族史話》等二十余部出版書稿。</p><p class="ql-block"> 1997 年、1998 年獲得云南省第一屆第二屆“邊疆文學(xué)獎”。1997 年獲得第五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2001年獲得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文聯(lián)頒發(f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稱號及證書。2015 年獲得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頒發(fā)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紀(jì)念章與榮譽證書。受邀擔(dān)任國家文化部《中國百部史詩工程》《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阿昌族評審專家。 受聘成為云南省民族語言文化專家?guī)斐蓡T。受邀擔(dān)任云南大學(xué)、中央民族大學(xué)等阿昌族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組學(xué)術(shù)顧問。受聘滇西抗戰(zhàn)歷史研究會南洋華僑機工學(xué)會顧問。受聘昆明傳媒學(xué)院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 2021 年 12 月 15 日星期三 定稿</p><p class="ql-block"><b>(原載《德宏社會科學(xué)》2021年第4期 第95頁)</b></p> <p class="ql-block">《大理府志》云龍州條,明確記載“阿猖俱以爲(wèi)喇姓”。</p> <p class="ql-block">云龍縣漕澗鎮(zhèn)仁山村阿昌族祖先祠,內(nèi)供奉有尋傳蠻峨猖蠻部落聯(lián)盟時代,阿昌酋長早概先祖碑。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云龍縣尋傳蠻峨猖蠻部落聯(lián)盟時代,阿昌酋長早概先祖碑。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隴川縣戶撒阿昌鄉(xiāng)皇閣寺建筑,宏偉氣派。寺院中央保持有石柱及村寨周圍樹立石柱祭祀臺,這是古代西南民族氐羌族群原始信仰大石崇拜,在阿昌族宗教信仰中的遺存實物遺跡。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隴川縣戶撒阿昌鄉(xiāng)皇閣寺建筑,宏偉氣派。寺院中央保持有石柱及村寨周圍樹立石柱祭祀臺,這是古代西南民族氐羌族群原始信仰大石崇拜,在阿昌族宗教信仰中的遺存實物遺跡。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祖先崇拜,關(guān)璋村活袍曹連文主持,祭祀“阿靠瑪”(大家鬼)“阿靠咱”(小家鬼)祭具。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觀念,“谷期榜爭”供奉物。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祖先崇拜,萬物有靈。祭祀歸來,這是阿昌族民俗傳統(tǒng)文化。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滇西阿昌族鄉(xiāng)村生活。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采春茶。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打戶撒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項老賽。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春到阿昌山鄉(xiāng)。曹歌拍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