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ㄗ髡甙矗航袢?,我踏入傅莊街道丁莊村,探尋這片紅色熱土的歷史脈絡。據(jù)當?shù)卮迕裰v述,該村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有丁姓人家最早定居,故得名丁莊。隨后,諸城相州孫姓家族遷入,雖人丁興旺,但仍沿用原名。2024年8月,大丁莊村入選山東省第四批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單,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啭i程)</b></p> 丁莊社區(qū) <p class="ql-block"> 丁莊社區(qū)坐落于傅莊街道東南部,社區(qū)居委會設于大丁莊村北部。東接冊山街道,南臨湯莊社區(qū)與黃山鎮(zhèn),西連店子社區(qū),北接三重社區(qū)與鳳凰居社區(qū)。2004年11月,小丁莊與大柱山村合并為同興村(2008年4月更名為同興社區(qū));東大車莊與西大車莊合并為大車莊,東小車莊與西小車莊合并為小車莊。2013年4月,隨著行政村規(guī)模調整,原同興社區(qū)、大車莊、小車莊撤銷,設立丁莊社區(qū),因轄區(qū)內的丁莊村而得名。社區(qū)由大丁莊、小丁莊、東大車莊、西大車莊、東小車莊、西小車莊、大柱山七個自然村組成,現(xiàn)有戶籍人口2461戶,共計8471人。</p> 大丁莊村的來歷 <p class="ql-block"> 據(jù)傳,明崇禎年間(1628—1644),丁姓一戶人家遷居于此,成為最早定居者。幾年后,孫興兄弟四人與其父從諸城縣相州村遷徙而來,孫興與父親定居此地,其余三兄弟分別在西大車莊、東大車莊、沙河村落戶。孫姓家族逐漸繁衍壯大,成為村中主要姓氏。因丁姓為初創(chuàng)者,故村名定為丁家莊,簡稱丁莊。后因人口增長,析置小丁莊,原村遂稱大丁莊。</p> 大丁莊村的沿革 <p class="ql-block"> 大丁莊村隸屬傅莊街道丁莊社區(qū),地處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駐地2.94公里。東鄰大柱山村,南接小丁莊,西連東小車莊,北接東大車莊。</p><p class="ql-block">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屬蘭山縣冊山鄉(xiāng)。1930年,屬臨沂縣第二區(qū)。1958年,歸屬蒼山縣褚墩公社。1959年1月28日,劃入縣級臨沂市,隸屬羅莊公社,稱大丁莊大隊。1961年1月,屬傅莊公社。1962年8月,屬傅莊區(qū)。1969年1月,傅莊、羅莊分設,屬傅莊公社。1970年4月,屬傅莊區(qū),同年6月傅莊、羅莊合并,仍屬傅莊區(qū)。1971年3月,屬傅莊公社。1972年4月傅莊、羅莊再次分設,屬傅莊公社。1984年4月,更名為傅莊鎮(zhèn)大丁莊。1994年12月17日,屬羅莊區(qū)傅莊鎮(zhèn)大丁莊。1997年1月21日,湯莊街道籌建,劃屬湯莊街道,改稱湯莊街道大丁莊。2011年8月9日,湯莊街道撤銷,并入傅莊街道,更名為傅莊街道大丁莊。2013年4月3日,行政村規(guī)模調整村改社區(qū),遂稱傅莊街道丁莊社區(qū)大丁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丁莊小學</b></p> 大丁莊村人口及姓氏 <p class="ql-block"> 大丁莊村現(xiàn)有戶籍人口733戶,共計2540人。每逢農歷初二、初七,村中設有集市,熱鬧非凡。村中姓氏包括孫、李、肖、趙、陳、諸葛、周、張、密、于、楊、孟、姚等13姓。其中孫姓占全村人口的80%,李姓占3.5%,肖姓占3%,其余姓氏合計占13.5%。</p> 臨郯青年救國團舊址 <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上旬,中共臨郯縣委為動員民眾抗日,在大丁莊小學成立“臨郯青年救國團”縣團部,推舉丁夢孫、馬培卿、李占五、鄭仃云等20人為執(zhí)行委員,丁夢孫任常務委員(主要負責人)。在縣團部的積極宣傳與組織下,臨郊各區(qū)相繼建立青年救國團區(qū)團部,發(fā)展分團40余個,團員總數(shù)逾萬人。臨郯青年救國團是中國共產黨在臨郯地區(qū)首次公開組織的抗日救國團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p> 革命烈士孫克仁 <p class="ql-block"> 孫克仁(1920—1942),字壽山,大丁莊村人,革命烈士。193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蒼山第十二區(qū)區(qū)委指導員,與區(qū)長姚錫貞一起率部轉戰(zhàn)莊塢、涌泉、蒼山、西北山等地,開展抗日游擊斗爭。1942年6月,在迷龍汪與日軍激戰(zhàn)中英勇犧牲。后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永載史冊。</p> 革命烈士孫哲 <p class="ql-block"> 孫哲(1910—1943),原名廷哲,大丁莊村人,革命烈士。畢業(yè)于臨沂山東省立第三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簡稱臨沂三鄉(xiāng)師)。193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5月隨東進沂蒙山區(qū)干部隊從延安返回家鄉(xiāng),開展抗日宣傳與組織工作。不久后,赴山東抗日軍政學校(又稱岸堤干校)任教員。同年11月23日,任八路軍臨郯獨立團政治部主任。后在戰(zhàn)斗中失蹤,后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p> 小丁莊村的來歷 <p class="ql-block"> 小丁莊村的起源與大丁莊村相同,皆始于明崇禎年間丁姓人家的遷居。隨著孫姓家族的不斷繁衍,人口逐漸增多,遂在原村基礎上析置新村,取名小丁莊,以示區(qū)別。</p> 小丁莊村的沿革 <p class="ql-block"> 小丁莊村的歷史沿革與大丁莊村基本一致。2004年11月,小丁莊與大柱山村合并為同興村,2008年4月更名為同興社區(qū)。2011年8月9日,湯莊街道撤銷,并入傅莊街道,改稱傅莊街道同興社區(qū)。2013年4月3日,行政村規(guī)模調整村改社區(qū),撤銷同興社區(qū),設立傅莊街道丁莊社區(qū)小丁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丁莊村民集資修的”大學路”</b></p> 小丁莊人口及姓氏 <p class="ql-block"> 小丁莊村現(xiàn)有戶籍人口246戶,共計946人。村中姓氏包括李、楊、劉、張、高、孫、吉、路、崔、馬等10姓。其中李姓占21%,楊姓占15%,劉姓占13%,張姓占11%,其余姓氏合計占4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鵬程 撰文 2025.07.06)</p> <p class="ql-block"><b>『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高鵬程,男,1966年出生,臨沂高新區(qū)湖西崖東社區(qū)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舒同書法臨沂研究會會長,臨沂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臨沂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臨沂師范學校畢業(yè),現(xiàn)任羅莊區(qū)文史研究員,羅莊區(qū)象棋協(xié)會名譽會長,羅莊區(qū)詩聯(lián)書畫藝術家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原臨沂市象棋協(xié)會副主席、臨沂高新區(qū)書協(xié)副主席。著有《舒同書法(楷)技法精解》、《舒同書法(行)技法精解》等。愛好廣泛,喜歡文學,尤其擅寫舒同體書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