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梅縣攝影歷史</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據(jù)考證,照相技術傳入廣東省梅縣區(qū)(梅縣)城鄉(xiāng)約有130年歷史。據(jù)歷史資料記載,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發(fā)明了第一臺照相機,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照相機。<br> 清朝末年的1900年后,照相這門技藝進入梅縣,傳入者是海外華僑與外國的傳教士。<br> 查閱1990年出版的《梅縣華僑志》,全國華僑三千多萬,廣東占二千萬;梅州市各縣的華僑人數(shù)眾多,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戶籍人口六萬多人,華僑約八萬人以上。1950年之前,梅縣城鄉(xiāng)的學校大部分是海外華僑捐資建造的。<br>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張老照片是1907年(清光緒12年)“松口麗芳照相館”沖洗的梅縣啟文學校現(xiàn)在的梅縣隆文中學第一屆畢業(yè)生畢業(yè)照片。<br> 梅縣城最早有照相館是不在松口鎮(zhèn),待考證。<br> 1907年(清光緒12年)的照片(照片由松口麗芳照相館提供) 1896年瑞士基督教在梅城黃塘設德濟醫(yī)院,1913年基督敎在梅城東門建廣益中西學校(廣益中學)。民國年間梅縣城區(qū)有3所外國人辦的教會學校,廣益女子中學、廣益中學、樂育中學,這3所學校都是創(chuàng)辦于民國初年。那時外國傳教士們把照相機帶到梅州各地的教堂。<br>現(xiàn)美國南加州大學傳入梅縣的照片中,有老梅城風景的照片,照片內容是100年前清末和民國初年間的人和事。 <br> 梅縣老城墻(1900--1920) 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賣給百度網站的梅州市的老照片 梅縣城沿江風光(1900--1920)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賣給百度網站的梅州市老照片 紡紗(約1900--1910) 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賣給百度網站的梅州市老照片 1900年后梅縣的城鄉(xiāng)設有照相館,梅縣松口鎮(zhèn)的照相館在民國年有名氣。<br>松口是個千年古鎮(zhèn),水陸交通要道,舊時梅州周邊華僑都由松口的火船碼頭上船,沿梅江而下到潮汕地區(qū),從汕頭乘船出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東南亞各國謀生。100年前松口鎮(zhèn)比梅縣城(梅州市)還熱鬧。受南洋、西洋文化影響,清末民初興建的洋樓至今在松口隨處可見,這是松口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文化交流的見證。<br>今梅縣民間收藏人士珍藏有好些清末民國初年的黑白照片。民國年間,梅縣及較大的圩鎮(zhèn)開設有照相館。那時的照相館用的是座式進口照相機,此種照相機體積大約有二十公斤。手提式照相機只有華僑及報刊記者、富裕人家才有。<br> 松口街(松口鎮(zhèn))的麗芳照相館是由華僑引進的照相技術,在民國年間很有名氣。有些家庭還保存有百年前麗芳照相館拍的照片。民國初年,梅縣松口鎮(zhèn)有數(shù)間影相店,其中麗芳照相店的知名高,1918年夏照相店拍下有孫中山到松口視察的照片。<br> 孫中山先生與鄉(xiāng)賢們在松口公學校門口留影(照片來自網絡) 孫中山與鄉(xiāng)賢們在謝氏祖居愛春樓門前留影 (照片來自網絡) 梅州市梅縣松口鎮(zhèn)1950年前松口有照相館5間,其中20世紀40年代的松口銅琶村荔香園人饒思九的梅花照相館有名氣。 饒實甫與部分親人合影,約民國中期攝于松口荔香園(饒實甫后裔饒凌云提供) 20世紀30年代照相館專用像和手提式黑白照相機(照片來自網絡) 20世紀30年代照相館專用像和手提式黑白照相機(照片來自網絡) 民國年間梅縣的華僑鄉(xiāng)和鄉(xiāng)賢捐資公益事業(yè),好些華僑捐建學校。1950年之前松口的松江中學和國光中學是有高中的完全中學?!稄V東梅縣志》載,1945年(民國34年)梅縣評為全國第二文化縣,梅縣的松口教育是個實例。<br>1958年后,松口鎮(zhèn)的四家照相店合并為一間“珍容照相館”。松口有一位叫鐘兆廣的老人,他的照相技術和洗相技術很好,生意紅火。他當時有一架約 10公斤重的進口德國座式照相機,照出的相質量很好。<br>20世紀80年代初,100多元可買一架國產120照相機 。300多元就可在照相器材商店購置一套“洗黑白相片”的家當。那時的黑白膠卷小的型號是135,大的型號是120。<br> 20世紀80年代的120照相機和沖洗照相底片的工具(照片來自網絡) 20世紀80年代的120照相機和沖洗照相底片的工具(照片來自網絡) 梅縣老城區(qū)有一家創(chuàng)業(yè)歷史達一百年的老照相館,這家照相館,就是位于東門塘路2號的“青春百年照相館”。 1920年梅縣人李炯南前往泰國學藝,在泰國清邁市創(chuàng)立連環(huán)相店,這是青春相店的前身。李炯南在梅縣老城區(qū)泰康路48號開了梅城第一家照相館名為連環(huán)相店,后來改為青春相店。那時相機稀缺,攝影師同樣難尋,李炯南11個子女中,有4個兒子均從事攝影行業(yè),其中2個兒子及媳婦共4人,他們從事攝影工作至退休。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青春照相店承包了整個梅城的攝影業(yè)務,可以說,每一戶老梅城家里都至少有1張照片出自青春相店。1971年梁才昌進入青春照相店學攝相。20世紀70至90年代,梁才昌拍下的金山頂、東校場等照片串成線。從2016年起至今,先后多次在《南方日報》《梅州日報》、梅州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專題刊登、播放,生動展現(xiàn)了梅城歷史變遷。 1980年前后的手提式135型黑白照相機(照片來自網絡) 梅州市新城區(qū)開“繁榮照相館”的葉繁榮,其父親葉鼎生(1920—1980)從事照相行業(yè)四十年至退休,曾先后在惠州、梅縣、水車等地開照相店。1950年前后他在畬江經營真客照相店在當?shù)仡H有名氣,1953年后在水車經營照相館,1956年由公私合營轉為國營供銷社照相館。葉鼎生生四男三女,兒孫們有六位傳承父輩技藝從事照相行業(yè),現(xiàn)開了六間照相館是當?shù)孛逼鋵嵉摹罢障嗍兰摇薄? 其實“洗黑白相”是一項不難學會的技藝。以前在梅州市各縣除了圩鎮(zhèn)有照相館外,有的業(yè)余攝影愛好者也會自己沖洗照片。在20世紀80年代初,相店沖洗一張學生照片收一角錢,私人沖洗只收6分錢,那時有好些學生的照片都由老師照,照相也成了當時教師的一項兼職。沖洗膠卷的顯影液、定影液、相紙、放大機等照相器材商店有賣。沖洗膠卷,按照說明書進行配藥,要注意顯影、定影藥液不能相互污染,要定時、定溫,掌握好這些要點,第一次沖洗就會成功。 <br>照相機是個高檔消費品。在1980年前,一個千人的村莊只有幾家富裕家庭的人才有,可以說那時有照相機的人和今天有汽車的人差不多。那時,普通的人也難得有照相的機會,除非要做證件需要照片才去照相館照相。<br>據(jù)梅州市城區(qū)的一位75歲的姓黎攝影師介紹,1983年前,梅城的大小照相館有20多家,經營照相器材的商店有5間。<br>1980年后彩色照相機的逐步進入家庭,1990年后沖洗彩色照片的成本降低,洗黑白相片這門有一百多年的技藝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2010年后,用黑白膠卷的“120照相機”已進入收藏階段。 <br>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2000年以后數(shù)碼相機的質量不斷提高,價格不斷下降,數(shù)碼相機已普及到家庭。<br> 2000年前后家用彩色照相機(照片來自網絡) 梅縣家協(xié)會成立于1987年初,會員們參加了梅縣各地的重要活動,如: 客家文化節(jié)、央視秋晚梅州會場、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建立、首屆農民豐收節(jié)梅州分會場、首屆“客商銀行”杯馬拉松比賽、頌黨恩紀念活動、抗擊疫情紀實、世界客商大會、雙擁活動,還有名人故居、梅縣風光掠影等。并取得國家、省級、市級榮譽。現(xiàn)在梅縣攝影家協(xié)會有國家級會員多名,省級會員多名。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廣東分會(省協(xié)會)梁惠湘主席與廖演強副主席一行,專程參觀攝影作品展覽”,并作專業(yè)指導。<br>梅縣攝影家協(xié)會成立至2025年共四屆,會長先后是潘其華、張捷先、葉繁榮、羅利光。<br>2021年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向下屬單位收集資料。梅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和梅縣攝影家協(xié)會提供有關資料給我。我整理后,上交紿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F(xiàn)在《廣東省攝影史》已出版,書中有梅縣攝影家協(xié)會提供的資料。<br>如今梅縣區(qū)城鄉(xiāng)還有照相店。照相店的主要業(yè)務是人們要做證件拍的照片,沖洗用相機拍的照片和智能手機拍的相片。梅州多家的大型彩印中心,都是為人沖洗的照片。 <br> 2010年之后,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到家庭。智能手機內已有照相和錄像功能。智能手機有自動調焦等功能,能夠拍出質量好的照片。有的青年人設立創(chuàng)作工作室,用智能手機拍照片。如今,數(shù)碼相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br> 有照相功能的數(shù)碼手機(照片來自網絡) 現(xiàn)在有照相功能的數(shù)碼相機,已普及到家庭。如今已進入全民攝影階段。<br>梅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指派有專業(yè)技術的人為攝影愛好者開設“高級攝影班”。 我們要與時俱進,通過學習,逐步了解“智能手機”的使用技巧。<br>參考寫作資料<br>1、 參考《廣東梅州市志》《廣東梅縣志》《梅縣華僑志》《梅州宗教志》《梅縣華僑志》。<br>2、 參考《廣東省攝影史》。<br>3、 采訪梅縣攝影家協(xié)會有關人員,葉繁榮先生保存有歷史照片刊載在本書中。<br>4、 書中引用了部分網絡資料。<br>作者簡介<br>梁德新,筆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1950年生,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山口村人,退休中學歷史教師。機遇與知識改變命運,20世60年代中期讀中學時參加大串連活動,停課鬧革命的兩年,在家學安裝半導體收音機。受家庭社會復雜的影響,20世70年代初在福建省的龍巖縣、永安縣等地做工(現(xiàn)在的農民工),后期在梅縣松口中學讀 “文化補習班”。老三屆中學生,20世紀80年代初在教育部門工作,讀了中專在小學任教,讀了大學在中學任教。曾任中學歷史教師、學校文學社輔導老師。20世90年代后期在家庭的幫助下,用電腦寫作,用打印機打文稿,是“自由撰稿人”,有文章在報刊發(fā)表。在家庭文化的影響下,對地方文化、華僑文化、客家文化有興趣。在職期間曾短期借用和兼職市縣文化部門,先后聘為梅縣第10屆政協(xié)委員(兼文史委員)《客家人》《客都旅游》雜志社編輯等。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鳳凰電視臺、《青年作家》等新聞媒體采訪。邀請參加梅州市文化部門、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嘉應學院、廣西欽州學院等單位舉辦的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約15次。在國內約40家刊物(含網站)發(fā)表約一千篇文章,編寫和編著書10本。受到松口鄉(xiāng)賢和政府領導的支持和鼓勵,學校領導同意市縣文化部門短期借調和兼職。退休后參與編寫《梅縣松口鎮(zhèn)志》《閩粵梁氏宗祠通覽》《老梅城軼事》等書。現(xiàn)住在梅州市城區(qū)兒子家,受聘數(shù)個文化單位,主要是幫助編雜志,有時參加編書。現(xiàn)是《梅縣僑聲》特約記者、梅州市《梅州僑鄉(xiāng)月報》特約撰稿人、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特約研究員。20世紀80年代后期,曾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系,幾十年來從事教育工作,對梅州市城區(qū)的教育歷史有興趣,現(xiàn)在與梅州市檔案局的人合寫《梅州市城區(qū)學校的變遷》,希望與教育界人士共同交流學習。 <br>2025年7月6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