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揮別建水(臨安)斑駁的古城墻與悠悠古韻,迎著青山綠水駛?cè)胩旌锔咚佟\囕啙L滾向前,將千年故事留在身后,帶著對豆腐飄香的期待、對法式小站的向往,奔赴石屏。半日雖短,也要解鎖這座小城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從建水出發(fā),驅(qū)車一小時便能抵達石屏。這座古城歷史底蘊深厚,唐代時稱石坪邑,元至元七年(1270年)設(shè)石坪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石屏州,成化十六年(1480年)始建州城,奠定了“五街九鋪二十四巷”的格局。東正街、西正街等五條主街,州前鋪、東關(guān)鋪等九個商鋪聚集區(qū),至今仍留存著昔日風貌。</p><p class="ql-block"> 縱橫交錯的二十四條曲巷,以州衙為中心串聯(lián)起五街九鋪,劃分出九個大小各異的區(qū)域,暗含“八卦”“九宮”圖式,形成疏密有致的街巷脈絡(luò)。明崇禎年間,知州蕭廷對發(fā)現(xiàn)石屏古城形似神龜背負,街巷如龜背裂紋,賦予其“龜背托起之城”的獨特意象,寓意與天地同壽、歷久彌新。</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五街二十四曲巷的麻石道路蜿蜒伸展。這些歷經(jīng)歲月打磨的石板路,每一塊都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汗水。在沒有現(xiàn)代機械的年代,全靠肩挑手提,卻能鋪就如此規(guī)整的道路,盡顯古人精耕細作的匠心與堅韌不拔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沿著斑駁的石板路緩緩前行,青磚黛瓦間,古樸巍峨的縣衙便映入眼簾。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是石屏古城的核心行政中樞。飛檐翹角下,大堂莊嚴肅穆,留存著古時斷案議事的威嚴;院落布局規(guī)整,廂房、吏房等建筑錯落有致,一磚一瓦間都訴說著往昔的風云故事,盡顯傳統(tǒng)官式建筑的莊重與歷史韻味。</p> <p class="ql-block">步出縣衙,毗鄰而立的便是氣勢恢宏的文廟。石屏文廟始建于元代,建筑群沿中軸線對稱分布,欞星門、大成殿等建筑雕梁畫棟,盡顯古樸莊重。這里不僅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曾是教書育人的學宮,承載著千年文脈,處處彰顯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石屏古城,玉屏書院是不容錯過的人文勝景。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曾為滇南地區(qū)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書院內(nèi)古雅的亭臺樓閣、幽靜的庭院與藏書樓相映成趣,承載著歷代文人的治學精神,處處彌漫著墨香與歷史韻味,至今仍散發(fā)著獨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爾后,我們踏入袁嘉谷故居。它坐落于石屏縣異龍鎮(zhèn)南正街22號,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 年),是座西朝東的清代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樓房。這座占地695.8平方米、建筑面積875.9平方米的建筑,由大門、多進院落、書房等構(gòu)成。其主人袁嘉谷1903年高中經(jīng)濟特科頭名,授翰林院編修,曾任職多地,辛亥革命后返鄉(xiāng)潛心學術(shù),著述頗豐,為地方文化研究貢獻卓著。</p><p class="ql-block">時光流轉(zhuǎn),袁嘉谷的治學精神與愛國情懷依然熠熠生輝,成為激勵一代代學子的榜樣。我們參觀當日,恰逢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前來研學,他們穿梭在故居的廳堂院落間,認真聆聽講解,目光中滿是對先賢的敬仰與求知的渴望,古老宅院因這些朝氣蓬勃的身影,煥發(fā)著傳承與希望的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沿著古巷前行數(shù)百步,便抵達石屏火車站。這座承載歲月印記的車站,始建于特定歷史時期,是滇南交通發(fā)展的重要見證。斑駁的墻體、古樸的站臺,仍保留著舊時風貌,鐵軌延伸處仿佛訴說著往昔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景,靜靜佇立間,盡顯歷史滄桑與厚重。</p> <p class="ql-block">此次昆明之行,步履丈量滇東南的人文與自然之美。漫步彌勒東方韻,紅磚藝術(shù)建筑群如大地生長的詩篇,充滿奇幻色彩;太平湖的繁花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如世外桃源。在蒙自碧色寨,銹跡斑斑的鐵軌與法式建筑,無聲訴說著滇越鐵路的百年風云。元陽紅河哈尼梯田層層疊疊,在光影流轉(zhuǎn)間勾勒出震撼人心的農(nóng)耕畫卷。建水古城、團山古村與石屏古城里,青石板路、古宅深巷承載著歲月的厚重。這幾日的旅程,既有視覺的盛宴,更有心靈的觸動。暫別這片熱土,也更加期待下次繼續(xù)踏上旅程,探索祖國更多的壯美山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