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瞻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樂游撫州古城

大無為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6日上午,我們入住的賓館距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很近,就徒步行去。</p> <p class="ql-block">步行約20分鐘就來到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我們在紀念館大門處久候不見開門,感到不對勁。原來,今天是星期一,紀念館閉館日。我們非常遺憾,只好在館外參覽。</p><p class="ql-block">1927年的南昌城,全城人口17萬,面積8·28K㎡。城區(qū)四周有城墻,共有七座城門。</p><p class="ql-block">當時駐守南昌的敵軍有第五方面軍警衛(wèi)團,第三軍二十三團、二十四團,第六軍五十七團,第九軍七十九團、八十團等,共6000來人。!1927年8月1日凌晨二點,起義部隊2萬來人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指揮下,向放人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zhàn),殲滅了南昌守敵3000余人,繳獲機槍800余挺,步槍4000余支,子彈70多萬發(fā)。起義軍控制了南昌城。</p><p class="ql-block">聶榮臻、周士第在九江馬回嶺率二十五師的大部分起義,于8月2日趕到南昌。</p><p class="ql-block">南昌起義爆發(fā),使國民黨右派集團大為震驚,立即調重兵圍剿起義軍。</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紀念館分新舊兩個館,舊館即是南昌八一起義指揮部原址,是一座紀念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的紅色圣地,被稱為軍旗升起的地方,承載著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p><p class="ql-block">新館是近幾年擴建的大樓,新館占地面積10155㎡,基本陳列展出文物407件(套),圖片圖表509幅,紀念館及所轄5處革命舊址(南昌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和朱德舊居)已成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p><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游客和市民了解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這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傳承。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精神。讓我們一同緬杯先烈,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位于南昌市中山路380號,是為了紀念南昌起義而設立的。紀念館占地面積5903㎡,為國家一級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一座紀念1927年南昌起義的紅色圣地,承載著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紀念館始建于1956年,分為新舊兩館,舊館是南昌八一起義指揮部原址,新館是近年來擴建的陳列大樓,展現(xiàn)了南昌八一起義的歷史脈絡和革命歷程。</p><p class="ql-block">八一起義紀念館舊址,原為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整棟樓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磚混結構建筑,大樓外觀呈銀灰色,坐南朝北,主體建筑共四層。江西大旅社為當時南昌城內最高建筑,可憑欄鳥暇南昌全城。</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27的晚,以周恩來為書記,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的領導南昌起義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在江西大旅社一樓喜慶禮堂內成立,并召開第一次前委會議。</p> <p class="ql-block">這是紀念幣上的浮服圖像</p> <p class="ql-block">在南昌市西湖區(qū)中山路上,有一處革命圣地,被稱為軍旗升起的地方,吸引著我們眾多的游客慕名而來,這就是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后來改建成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紀念館基本陳列分為危難中奮起,偉大的決策,打響第一槍,南征下廣東,轉戰(zhàn)上井岡,群英耀中華六個部分。豐富的展陳,再現(xiàn)了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黨開始獨主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揭示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堅定理想信念,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嚴整紀律,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初,起主力在潮汕失利后,一部分部隊進入海陸豐地區(qū),另一部分在朱德和陳毅率領下轉戰(zhàn)粵贛邊區(qū)。整頓思想,嚴肅紀律,鞏固起義軍余部,保存革命火種。在轉戰(zhàn)上井岡山前有一處天心圩軍人大會,10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部來安遠縣天心圩,此時面臨著作戰(zhàn)失利,軍心渙散,人員離隊出走的危險局面,朱德主措召開了一次軍人大會,講明革命形勢和任務,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心,懇切地動員大家不要走。天心圩軍人大會后,軍心向穩(wěn),士氣提振。經“贛南三整”,使部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不滅的革命火種,最終走上井岡山,實現(xiàn)勝利會師。</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老館)前的“起義將士群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破天驚》雕塑,一只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坑中伸出,扣動著直指蒼穹的漢陽造步槍板機,高舉起義大旗,起義戰(zhàn)士提著馬燈在前,一群英姿勃發(fā)的軍人,高舉八一軍旗,沖破敵人的封鎖線,向前英勇進發(fā)。</p><p class="ql-block">這座雕像展現(xiàn)了南昌八一起義烈火的場景,表現(xiàn)了革命軍人的英勇和堅定。</p><p class="ql-block">群英榮耀中華,走過革命將士戰(zhàn)斗過的道路,見證八一起義槍聲留下的彈痕,百年建筑寫滿驍將的光輝故事,讓當代守護者與有榮焉,英雄贊歌獻給那些為革命光榮犧牲的戰(zhàn)士。</p><p class="ql-block">從此,“八一”成為人民軍隊最鮮明的旗幟,“八一”鐵血托起新征程的強軍夢!</p> <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江西省革命文物 “八一”起義指揮部舊址一一總指揮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起義由周恩來、賀龍、李立三、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平領導。</p><p class="ql-block">八一南昌起義,又稱南昌起義或八一起義,中共聯(lián)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jié)。</p><p class="ql-block">八一起義,這一事件標表著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行動的正式開始。</p> <p class="ql-block">這是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南昌八一起義浮雕群像。</p><p class="ql-block">(盜圖)</p> <p class="ql-block">“一代英豪”雕塑,向每一位到訪者訴說著八一起義的光輝歷史,宛如南昌的紅色名片,為這座英雄城市注入了“天下英雄城”的紅色基因。</p><p class="ql-block">八一起義雕塑中五位人物是: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他們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從左→右):劉伯承、葉挺、周恩來、賀龍、朱德五位核心領導人。</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時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起義的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p><p class="ql-block">賀龍:任起義軍總指揮,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參與起義;</p><p class="ql-block">葉挺:仼前敵總指揮,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朱德:負責起義軍第九軍,后成為紅軍重要領袖;</p><p class="ql-block">劉伯承:任軍事參謀團參謀長,負責作戰(zhàn)計劃制定。</p> <p class="ql-block">在南昌八一起義館的左側,有一排雕塑像,他們是領導起義軍的重要將士們:</p> <p class="ql-block">他們是:蔡申熙、李井泉、趙爾陸、楊至成、許光達、粟裕;</p> <p class="ql-block">朱克靖、郭沫若、林伯渠、廖乾五、陳毅、陳賡;</p> <p class="ql-block">蕭克、周士第、陶鑄、段德昌。</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南昌市東湖區(qū)八一大道城市中心廣場,原名人民廣場。始建于1952年,1997年更名為八一廣場,為江西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廣場占地面積78000㎡,后經改造擴建達117000㎡。包含紀念區(qū)、追憶區(qū)、懷念區(qū)、市民休閑區(qū)。</p><p class="ql-block">廣場最初為明清時期的訓練場和駐軍營地,1952年正式命名為人民廣場,1977年為紀念八一起義50周年擴建并更名為八一廣場。</p><p class="ql-block">八一廣場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承載著最厚重的紅色記憶。</p><p class="ql-block">軍旗旗桿的正面基座上有毛主席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澤東”十一個鎏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軍旗旗桿基座背有江澤民題寫的“軍旗升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八一廣場,這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承載著最厚重的紅色記憶。廣場中央53·6m高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巍然聳立,塔頂?shù)牟綐尯蛙娖煨嫒嗣褴婈牭恼Q生。</p><p class="ql-block">八一起義紀念塔,是為了紀念1927年南昌起義而建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南昌市八一廣場中央,紀念塔由臺基、塔座、塔身和塔頂四部分組成。塔頂為步槍與八一軍旗組合,象征著武裝斗爭和人民軍隊的誕生。</p><p class="ql-block">紀念塔占地面積11·7公頃,臺基為雙層正方形,塔座分兩層,上部正面嵌有由葉劍英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塔頂由14m高的“漢陽造”步槍和棗紅色花崗巖8·5m高的八一軍旗組成,軍旗加白邊并采用“四川紅”石材,象征著革命精神永續(xù)。</p><p class="ql-block">下層有高2·4m、寬9·6m的“八一南昌起義簡介”碑文及1927年8月1日字樣。兩側翼墻有工農紅軍旗徽浮雕,東西南三面為花崗巖人物浮雕。</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上層正面嵌有葉劍英開國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下層正面“八一南昌起義簡介”碑文。碑文高2·4m,寬9·6m。</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下層群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八一”廣場景觀</p> <p class="ql-block">莊嚴肅穆,雄偉壯觀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p> <p class="ql-block">八一廣場不僅是政治經濟活動的中心,更是紅色文化地標、軍史浮雕、升旗儀式等元素凸顯其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這里,除首都北京外,是全國唯一由三軍儀仗隊執(zhí)行升旗儀式的地方,每月的1日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是感受南昌英雄血脈的起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每月1日,由三軍儀仗隊執(zhí)行的升國旗儀式。(盜圖)</p> <p class="ql-block">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南昌市民觀看升國旗儀式的場景。</p><p class="ql-block">(盜圖)</p> <p class="ql-block">在南昌八一起義廣場左側有一幢大樓叫“美術館”。這座美術館非常漂亮,且雄偉大氣,有點像北京天安門廣場左邊的“軍事博物館”的派頭。在這里打卡拍照的游人甚多,特別是那些靚女們姿,在這里擺弄嬌美的身姿,變換著不同的擺姿,咔咔咔的拍個不?!?lt;/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南昌書城,毛主席手書“新華書店”四個紅色大字吸人眼球。以前全國各地都有毛主席手書的“新華書店”。可改開后,這些書店都改朝換代了,很少見毛主席手書的“新華書店”了,都用別的名字取代了毛主席那個時代的新華書店了。這難道是時代的進步了嗎?!!</p><p class="ql-block">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旁的“新華書店”,我們見了格外親,不由自主的拍照留念了。</p> <p class="ql-block">南昌美術館大門前南昌,有一對獅子威風凜凜,獅子背上還座一小人物,不知其意??雌淠?,這獅子是從“國外引進”的洋獅子。</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南昌八一廣場附近用過午餐后,駕車馳離南昌城區(qū),向南方撫州市前行。</p><p class="ql-block">這次特地去撫州,是因為撫州是江西的古名城,在那里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昌里和歷史名人湯顯祖與王安石的故居。</p><p class="ql-block">我們車行80km就來到了撫州臨川區(qū)云山鎮(zhèn)的金山禪寺,這里距撫州僅22Km。</p><p class="ql-block">金山禪寺,位于南昌市進賢縣與撫州市臨川區(qū)交界處的金山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p><p class="ql-block">寺廟始建于唐代,明末戰(zhàn)亂被毀后凋零了三百余年,直到1985年,由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印空法師主持重建,歷經十年才完成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撫州市臨川區(qū)云山鎮(zhèn),南側緊靠316國道。我們駕車在316國道上圍繞著金山禪寺從前門牌樓,走到金山禪寺的后面,繞行了大半圈。</p> <p class="ql-block">金山禪寺在群嵐迭翠,起伏綿亙,異峰矗起,氣勢磅礴,陡峭巍然,雄偉多姿的海拔266m的金山嶺上,因山巖體富含金砂,又名金峰。</p><p class="ql-block">我們駕車在316國道上依金山旁而過,仰望金山禪寺,滿目蔥蘢的群峰烘托出金碧輝煌的金山禪寺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據說,金山禪寺在雨天云霧繚繞,時隱時現(xiàn)。</p><p class="ql-block">但今天是晴空萬里,云蒸霞蔚,流光溢彩,猶如天庭仙境。</p><p class="ql-block">我們行駛在316國道上,316國道蜿蜓繞金山嶺縈回,山下方圓數(shù)十里田野無垠,村落密布;</p><p class="ql-block">道路縱橫,京福高速縱貫南北;</p><p class="ql-block">撫河如帶,湖泊似鏡,人間美景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金山上有一顆百里能見的萬佛塔,像一個明珠嵌在金山山巔,讓佛光普撒人間。</p><p class="ql-block">金山禪寺,千年歷史與自然美景完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金山禪寺,千年古剎之美盡顯!</p><p class="ql-block">(盜圖)</p> <p class="ql-block">金山禪寺,作為江西十大寺廟之一,大金山禪寺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唐宋年間建寺,這里毎一塊磚,每一塊瓦,都見證了歲月的流轉。</p><p class="ql-block">來到大金山禪寺,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在這里,我們可以領略到大金山禪寺的壯麗景觀,感受到那份寧靜與祥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禮!</p><p class="ql-block">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p><p class="ql-block">(盜圖)</p> <p class="ql-block">5月26日下午1點50分,我們駕車已進入到撫州市區(qū)內。</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撫河上的一座大橋,大橋橋墩柱高聳入云,它是一支毛筆的造型,優(yōu)美獨特。</p><p class="ql-block">撫河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貫穿撫州市中南部,為江西省第二大河流,其干流總長348Km,撫河在撫州市區(qū)域內流經271㎞,承擔著重要的水利和灌溉功能。</p> <p class="ql-block">撫州,荊公故里,才子之鄉(xiāng)。</p><p class="ql-block">荊公的由來:因王安石封號為“荊國公”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荊國公祠,是北宋崇寧五(1106)年,撫州郡守田登為紀念政治家王安石,將其故居改建而成的祭祀祠堂,位于撫州市臨川區(qū)荊公路鄧家巷。</p><p class="ql-block">荊國公祠初建面積約2000㎡,建筑風格簡樸,呈“四水歸堂”式南方民居布局,正祠供奉王安石生前畫像及夫人像摹本。</p><p class="ql-block">這里還是一個有戲有夢的地方,因為“東方戲圣”湯顯祖的出生地、創(chuàng)作地、安息地都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撫州市中心城區(qū)東北部,占地面積980畝,是歷史文化街區(qū)。自古為進出撫州連接城鄉(xiāng)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文昌里,是撫州市臨川老城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是撫州的“歷史檔案”和“老城博物館”,是目前江西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這里有湯家山和汝東園2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有13條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歷史街巷,有5O多處保存完好的明清歷史建筑,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玉隆萬壽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湯顯祖墓和文昌橋2處,市級保護文物24處。</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里是明代戲曲家“東方戲圣”湯顯祖(1550~1616年)的故里,是湯顯祖的出生地,文學創(chuàng)作地和安息地。</p><p class="ql-block">除了戲曲文化,還有非遺文化、宗教文化、商幫文化、碼頭文化、臨川才子文化、忠孝文化、民俗文化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文昌里整個街區(qū)分三個片區(qū):南部片區(qū)圍繞湯翁故里這一核心要素,打造出個集戲曲創(chuàng)造、戲曲演繹、戲曲體驗、戲曲教育、戲曲交流為一體的戲曲小鎮(zhèn);中部片區(qū),依托保存較好的歷史街巷,還原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明清老街;北部片區(qū),以臨川四夢之一的《牡丹亭》為藍本,結合水景和周邊歷史建筑,打造大型實景演山山“尋夢牡丹亭”。</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lián)嶂菔信R川區(qū)文昌里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撫州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湯顯祖、王安石、管鞏、晏殊、晏幾道、陸九淵、李覯、譚綸、李紱、朱思本、鄧紫陽……李井泉、舒同等24位。</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1550·9·24一166·7·29)</p><p class="ql-block">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撫州湯家山,被譽為“中國戲圣”和“東方莎士比亞”。</p><p class="ql-block">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yī)藥、卜筮諸書。</p><p class="ql-block">萬歷十一(1583)年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p><p class="ql-block">明萬歷十九(1591)年,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今廣東海南)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的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于萬歷二十六(1598)年憤而棄官歸里。</p><p class="ql-block">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遇知”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的做官之道:“一因為”</p><p class="ql-block">“仆又不善為政,因百姓所欲去留,時為陳說天性大義”。“因”是說做官要按照老百姓的意愿辦事。就是為人民服務。</p><p class="ql-block">“為”,是說做官安經常向老百姓宣講“天地大義”。就是做政治思想工作。</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于1591年,上疏一篇《論輔臣科臣疏》,罵首輔、罵重臣、甚至連皇帝也一起罵了…他問神宗皇帝:“如果皇上能使公直者不失富貴,誰還會充當私邪者呢?如果圣上使私邪者不得富貴,則天下誰不做正直之人呢!”</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chuàng)作為最?他創(chuàng)作的《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這些戲曲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還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世戲劇藝術的珍品。其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到了拓荒開路的作用。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詩作《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展現(xiàn)了天才少年的特質,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就到自家開的小私塾里學習了,12歲就會作詩,13歲跟著徐良博學古文,14歲補了縣諸生,21歲中舉,這一路走來,可是順風順水。</p><p class="ql-block">萬歷五(1577)年,信心滿滿的湯顯祖參加會試,準備在科場上大顯身手,卻沒想到同場有一位特殊的舉子~當朝首輔張居正的兒子,湯顯祖卻不屈作弊…而被淘汰出局…</p><p class="ql-block">到了萬歷十一(1583)年,34歲的湯顯祖終于趕上了科舉這趟車的尾巴,以吊車尾的成績考中了進士,他磕磕絆絆的仕途也從此開始了,到南京做了一個七品太常寺博士…</p><p class="ql-block">湯顯祖是一個尊重文學而不屈服權勢的人,他注重創(chuàng)新,而不盲從復古,他汲取古代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精華,而不為復古所規(guī)定的范圍所局限,為揭露復古派的真實面貌,約上幾個友人,搞了一個批斗大會,把王世貞等一眾復古派的詩文拿來批斗,說他們就是純抄襲…湯顯祖有主見決不隨波逐流。</p><p class="ql-block">萬歷十九(1591)年,湯顯祖上疏一篇《論輔臣科臣疏》,罵首輔、罵重臣、甚至連皇帝也一起罵了,神宗看了奏疏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湯顯祖貶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p><p class="ql-block">一年后遇赦,湯顯祖升遷到浙江遂昌縣做知縣,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桑麻生畜興旺,在遂昌還寫下了《牡丹亭》。</p><p class="ql-block">湯顯祖還曾擅自放監(jiān)獄中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jié)讓他們上街逛燈會,毫不顧忌,這使討厭他的人抓住了把柄,績效考核時,他們就出來潑臟水,湯顯祖知道卻無可奈何。</p><p class="ql-block">萬歷二十六(1598)年,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湯顯祖知道上面要來找茬,干脆直接交了辭職信。不管批不批準,直接回家。</p> <p class="ql-block">最懂女性的明代戲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p><p class="ql-block">湯顯祖的戲劇作昆《還魂記》(《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p><p class="ql-block">《牡丹亭》創(chuàng)作之迷:</p><p class="ql-block">一說湯顯祖于萬歷二十六(1598)年棄官回鄉(xiāng)后,在故鄉(xiāng)臨川的玉茗堂集中創(chuàng)作了《牡丹亭》;</p><p class="ql-block">一說在安徽蕪湖雅積樓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一說湯顯祖在浙江遂昌做知縣五年時所寫成的…</p><p class="ql-block">根據一此可考證的部分史料,《牡丹亭》完成于1598年,前期構思跨越數(shù)年。劇中融入了江西大余縣(南安府)風物,可能源于湯顯祖途經此地的見聞;</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稱湯顯祖曾在蕪湖雅積樓居住并構思了《牡丹亭》,但僅認為是醞釀階段,最終成書于蘇州或臨川;</p><p class="ql-block">湯顯祖創(chuàng)作《牡丹亭》的靈感來源于:融合了江西民間傳說、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及湯顯祖?zhèn)€人的經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也創(chuàng)作過詩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作為紅了幾百年的著名編劇,他是中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臨川四夢”,可說是名揚天下,這四部作品都是在場顯祖回鄉(xiāng)以后創(chuàng)作的。其中湯顯祖最得意的、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牡丹亭》。</p><p class="ql-block">“牡丹一出,幾令西廂減價”,連之前的頂流的《西廂記》,一時也被比了下去。</p><p class="ql-block">一個人的言行和思想,總是與自已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坎坷不平,懷才不遇,是湯顯祖一生最大的遺憾,但也是他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他的作品直白,又貼近生活,以喜劇來寫悲劇,《牡丹亭》堪稱中國版《人鬼情未了》,一經寫出,就成了網紅劇目。其中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句更是無數(shù)網文創(chuàng)作者的文章金句。</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的戲文都宣揚著一個觀點,就是尊重人天然的情感,在古代“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抑制人性的情況下,湯顯祖肯定人天生的欲望,是一種超前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就像杜麗娘的戲詞“可知我一生愛好天然”,少女說,我這么爰美是天性使然啊,天真爛漫如玫瑰的少女,因為相思成疾,抑郁而終,在禮教約束下的土壤,嬌嫩的玫瑰,最終的結局也只能化為一抔養(yǎng)料,死后變成游魂,在夢里與柳夢梅相愛的杜麗娘,嬌嫩的樣子宛如從前他沉醉在夢里,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大團圓結局,更像是鏡花水月一場,夢醒來,又是怎樣的呢?可能還是桃花樹下的那抔黃土。</p><p class="ql-block">湯顯祖晚年思想比較消極,以“繭翁”自號,這與他辭官后不問世事,潛心修佛有關。</p><p class="ql-block">1616年7月29日,湯顯祖在撫州臨川逝世,安葬在臨川云山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撫州市臨川區(qū)文昌里景觀</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王茗流芳”房匾額。</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臨川正覺寺</p><p class="ql-block">正覺寺,位于撫州臨川城東門外犀牛山,始建于唐朝初期,初名開元寺,至元明曰妙覺寺,在文昌橋東面的寺廟。</p><p class="ql-block">史載由南宗八祖之尊的道一禪師開基弘法,規(guī)模宏大。山門前可停船,蓮花婷立。寺內有合抱大柏樹,門戶幽靜。寺前有東湖,與文昌橋頭的撫河相通,湖水如鏡,楊柳輕拂,景色非常美麗迷人。</p> <p class="ql-block">正覺寺融古建藝術與自然美景于一體,以四大天王、釋迦牟尼像及千佛樓聞名。寺內樓閣如畫,菊香滿園,文人墨客常聚,文化底蘊深厚。</p><p class="ql-block">正覺寺承載千年歷史的古寺,</p><p class="ql-block">禪宗圣地,古寺新顏。</p> <p class="ql-block">正覺寺千佛樓,塑存佛像千尊,形態(tài)各異,是正覺寺的一大特色?;X龍軒,寺中有一處臨江面水的樓閣,名叫籜龍軒,軒內型上繪有一條形態(tài)逼真的龍畫,是文人墨客游覽時喜歡駐足的地方,如湯顯祖、王安石等都曾到訪過正覺寺,并留下了詩篇。</p><p class="ql-block">民國初期建成的千佛樓,更是金碧輝煌。樓分四層,層層有客廳,底層為方丈室,上三層塑佛像千尊。</p><p class="ql-block">王安石題詠《正覺寺籜龍軒》:</p><p class="ql-block">風玊蕭蕭數(shù)畝楸,</p><p class="ql-block">籜龍名為道人留。</p><p class="ql-block">不須乞米供高士,</p><p class="ql-block">但與開軒作勝游。</p><p class="ql-block">此地七賢誰笑傲,</p><p class="ql-block">何時六逸自賡酬。</p><p class="ql-block">侵尋衰境心無著,</p><p class="ql-block">尚有家風似子猷。</p><p class="ql-block">(籜龍:措竹筍、竹林)</p> <p class="ql-block">正覺寺天王殿,法果圓寂后,經清泉、了塵、圓光、圓明、昌月、觀庵等數(shù)任住持的不懈努力,寺院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使正覺寺進入鼎盛時期。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祖師殿、地母庵等19座殿堂和300多間住房。占地面積近20000㎡,還有二百多畝寺田。</p><p class="ql-block">曾刻佛經一百多種,每隔五年“開期”(傳大戒)一次,外地僧侶紛至沓來,正覺寺成了贛東一大叢林。</p> <p class="ql-block">萬魁塔,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八(1610)年,現(xiàn)存塔體為清道光十九(1839)年所建。</p><p class="ql-block">萬魁塔塔身高七層,塔高41·58m,腰圍31·68m,內部空心,外部呈六邊形,棱角分明,層次清晰,形如一根倒立的鋼锏。</p><p class="ql-block">站在萬魁塔塔下,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歲月的沉淀。這里的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這座古塔不僅是撫州臨川的標志性建筑,更是當?shù)厝诵闹械尿湴痢?lt;/p> <p class="ql-block">正覺寺內景觀</p> <p class="ql-block">一幢漂亮而高大的教堂,看樣子有些年頭了。這座教堂叫圣約瑟大教堂,粉色外墻夢幻十足,整體莊嚴肅穆,浪漫氛圍是我們拍照打卡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因教堂外鐵關公把關,游人勿入,我等只好拍拍外景以平心愿。</p> <p class="ql-block">撫州萬壽宮經堂~玉隆閣偏閣遺址。經堂,又移藏經閣,是道士存放經書、誦經和冥思的地方,建于清代,復建于民國,后毀于火災。</p><p class="ql-block">玉隆閣是三層磚木結構蓋瓦建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p><p class="ql-block">玉隆萬壽宮整體磚木結構,分前、中、后三進,大殿分左、中、右三部分,建筑空間大,是傳承道教文化、商幫文化的重要載體。</p><p class="ql-block">2017年,經國家文化局批準江西省考古研究院進行現(xiàn)場考古挖掘后,以示游客。</p> <p class="ql-block">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與儒家文化同根共源。道教以老莊哲學為指導思想,以老子《道德經》和《易經》為理論基礎,以齋醮祈禱、誠心敬神為宗教模式,以各種功法和方術為修煉途徑,以勸人為善、和諧社會為設教責任,以重視生命、健康長壽、甚至永生不死為追求目標。道教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具有樂觀向上的積極意義。</p><p class="ql-block">在兩千多年的修煉實踐中,道教為中華民族的人體生命學、天體星象學、地理環(huán)境學、中醫(yī)中藥學,以及化學、冶金、武術、氣功、飲食、養(yǎng)生、文學、藝術等領域,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成果。譬如中國四大發(fā)明的火藥和指南針,以及食用豆腐和中藥丹方,就是古代道士在煉丹的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p> <p class="ql-block">道教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都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它所積淀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和宮觀建筑、雕塑石刻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因此。透過宗教外表就其本質而言,道教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部分。發(fā)掘這份文化遺產,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p> <p class="ql-block">道教源于原始社會初民們對大地間神秘現(xiàn)象的自然崇拜,經歷殷商時的鬼神崇拜,秦漢時的神仙信仰,逐漸形成了以老子和莊子的學說為思想體系,出現(xiàn)專門去深山大海中尋找修煉仙人仙藥的職業(yè)道士,史稱“方仙道”和“黃老道”,是為道教的前身。</p><p class="ql-block">東漢時期,張道陵在四川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教團組織,名為“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標志著中國道教正式誕生。</p><p class="ql-block">兩晉時期,“天師道”向中原地區(qū)傳播,南北朝時,分為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p><p class="ql-block">唐宋兩朝皆扶持道教,道教得到長足發(fā)展,演變出眾多的道派,大體來說,北天師道逐漸演變?yōu)橐越鸫踔仃枮槭椎摹叭媾伞?,南天師道則一直由張道陵后裔歷代繼承,改稱為“正一派”,駐足江西龍虎山傳道;</p><p class="ql-block">宋元明三朝屢受朝廷冊封,主掌全國道教事務權柄,躋身為官方道教,因而江西兩道教聲勢大漲,龍虎山具有傳統(tǒng)道教的中心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撫州因與龍虎山鄰近,歷代道風尤為鼎盛,道教靈寶派祖師葛玄,上清派祖師魏華存、凈明派祖師許真君、內丹南宗祖師白玉蟾,以及正一派歷代張大師,都曾在撫州境內頻繁活動,同時木上亦涌現(xiàn)了眾多的人才和道派,唐代南城縣人鄧紫陽創(chuàng)立了“北帝派”,北宋初臨川縣人饒洞天創(chuàng)立了“天心派”,北宋末南豐縣人王文卿創(chuàng)立了“神宵派”,影響均遍及海內。</p> <p class="ql-block">一個州府如此道派林立,在全國實屬絕無僅有。尤其是鄧紫陽的“北帝派”開創(chuàng)了道教徒從個人自身修煉,轉向為社會現(xiàn)實服務,更具有道教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然而,至滿清一代,統(tǒng)治階級限制和打壓漢人的宗教,道教逐漸其微。</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以來,全面貫徹落實宗教政策,道教才重新復甦和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撫州臨川商幫文化</p> <p class="ql-block">商幫文化,在中國古代隨著商業(yè)竟爭日益激烈,商人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并增強競爭力,成立了商幫,江右商幫又稱江西商幫。</p><p class="ql-block">它興起于北宋,強盛于明清。</p><p class="ql-block">撫州商幫是隨著江右商幫的掘起過程而自然形成的商業(yè)群體,有史可查的撫州名商有數(shù)百位之多。撫州商幫影響之大,范圍之廣,實際成了江右商幫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周虎臣筆莊</p><p class="ql-block">周虎臣,臨川人,其創(chuàng)辦的“周虎臣筆莊”,是一個以制作、銷售毛筆為業(yè)的全國著名百年老字號。周虎臣筆莊延續(xù)了四百多年,其制造的毛筆深受湯顯祖、乾隆皇帝等歷史名人的喜愛,至今還倍受書畫名人的睛睞。</p> <p class="ql-block">當日下午,我們來到王安石紀念館。</p><p class="ql-block">撫州王安石紀念館,是為紀念我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而建,是江西省十大歷史名人紀念館之一。</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紀念館占地面積20畝,建筑面積1560㎡,是一座仿宋園林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紀念館于1986年11月建成并開放。2024年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紀念館館內門樓、影壁、水榭、游廊、碑廊、亭臺、荷池、曲橋與主樓相得益彰,渾成一體。歇山飛檐,圓柱筒瓦,花格門窗的結構和采用灰黑、全白的色調使整個建筑顯得古樸淡雅、嚴重嚴瑾。</p><p class="ql-block">館內辟有“明月軒”“躑躅園”“辛夷園”“荊公亭”“半山堂”等景致。</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紀念館內展示的內容</p><p class="ql-block">主展廳“熙豐樓”是一棟仿宋大殿式建筑,分上下兩層陳列展示王安石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半山堂”是一棟帶庭院的仿宋民居,現(xiàn)辟為王安石詩詞專題展廳。</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紀念館,在古樸典雅的園林中閑庭信步,吟賞荊公千年的風采與詩意。</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1021·12·19·~1086·5·21),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縣人,中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慶歷二(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p> <p class="ql-block">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宋皇帝言事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但未被采納。</p><p class="ql-block">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繼續(xù)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p><p class="ql-block">熙寧二(1069)年,升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制定了均輸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馬法`保甲法、將兵法等。</p><p class="ql-block">次年拜相。大推行改革,并積極促成熙河開邊。變法初期,神宗時王安石言聽計從。然而在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問題,導致反對者聲勢頗大,且變法派內部也出現(xiàn)了分裂。</p> <p class="ql-block">熙寧七(1074)年,王安石被罷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啟用,旋即又困君臣間的變法上的分歧而罷相。出判江寧。累封荊國公。</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變法,偉大的家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創(chuàng)“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p><p class="ql-block">他的散文磚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其詩文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p><p class="ql-block">其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p><p class="ql-block">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p><p class="ql-block">今人輯有《王安石全集》。</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銳意改革的“拗相公”,更是筆力千鈞的文壇巨擘。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邁,又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細膩,借登高抒懷,展現(xiàn)了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與堅定信念。</p><p class="ql-block">《登飛來峰》</p><p class="ql-block">飛來山上千尋塔,</p><p class="ql-block">聞說雞鳴見日升。</p><p class="ql-block">不畏浮云遮望眼,</p><p class="ql-block">自緣身在最高層。</p><p class="ql-block">《泊船瓜洲》</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間,</p><p class="ql-block">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風又綠江南岸,</p><p class="ql-block">明月何時照我還?</p><p class="ql-block">《梅花》</p><p class="ql-block">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p><p class="ql-block">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p class="ql-block">《江上》</p><p class="ql-block">江北秋陰一半開,</p><p class="ql-block">晚云含雨卻低徊。</p><p class="ql-block">青山繚繞疑無路,</p><p class="ql-block">忽見千帆隱映來。</p><p class="ql-block">《孤桐》</p><p class="ql-block">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p><p class="ql-block">歲老根彌壯,陽騎葉更陰。</p><p class="ql-block">《桂枝香·金陵懷古》</p><p class="ql-block">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p><p class="ql-block">天點初肅…至今商女,</p><p class="ql-block">時時猶唱,后庭遺曲。</p><p class="ql-block">《北陂杏花》</p><p class="ql-block">一陂春水繞民身,</p><p class="ql-block">花影妖嬈各占春。</p><p class="ql-block">縱被春風吹作雪,</p><p class="ql-block">絕勝南陌碾作塵。</p><p class="ql-block">《明妃曲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明妃初出漢宮時,</p><p class="ql-block">淚濕春風鬢腳垂。</p><p class="ql-block">低徊顧影無顏色,</p><p class="ql-block">尚得君王不自持。</p><p class="ql-block">歸來卻怪丹青手,</p><p class="ql-block">入眼平生幾曾有。</p><p class="ql-block">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p><p class="ql-block">當時枉殺毛延壽。</p><p class="ql-block">《即事》</p><p class="ql-block">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p><p class="ql-block">縱橫一川水,高下數(shù)家村。</p><p class="ql-block">《元日》</p><p class="ql-block">爆竹聲中一歲除,</p><p class="ql-block">春風送暖入屠蘇。</p><p class="ql-block">千門萬戶曈曈日,</p><p class="ql-block">總把新桃換舊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撫州這個低調的小城,藏著無數(shù)寶藏景點,有古色古香的寺廟,有充滿歷史韻味的街區(qū),有明代戲曲家~“中國戲圣”“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和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故居,還有浪漫夢幻的粉色教堂…</p><p class="ql-block">撫州,文昌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荊公故里,才子之鄉(xiāng),是一有夢有戲的地方,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我們參觀好王安石紀念館后,即駕車離開了撫州,前往鷹潭市龍虎山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