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袁武學</b></p> <p class="ql-block">襄渝鐵路,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華夏大地之上,東起湖北襄樊,西至重慶,它的身軀里,流淌著無數人的熱血與激情,凝聚著歲月的厚重與深沉。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攜手各地民兵、學兵,共赴這偉大的建設征程,八十三萬軍民的力量匯聚,仿若璀璨星辰照亮了那片山河。</p><p class="ql-block">在這浩渺的筑路大軍中,有這樣一支獨特的隊伍-“學兵連”。兩萬五千八百多名初中畢業(yè)生,他們告別校園的青澀,以青春作筆,蘸著熱血,在陜西段的建設畫卷上,繪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我,也幸運地在時光的長河中,與這些三線學兵戰(zhàn)友們,編織起一段段難忘的情緣。</p> <p class="ql-block">遙想當年,襄渝鐵路開工之際,鐵道兵在陜西段雖重兵集結,然人力仍有缺口。彼時,陜西省內工程如繁花競放,陜北、關中、陜南皆有大型水利工程蓬勃開展,陜南三線項目陽安鐵路亦在興建之中。僅靠那十萬余民兵配屬鐵道兵,實難滿足襄渝鐵路這一巨大工程的人力需求。于是,陜西省毅然決定,動員初中畢業(yè)學生奔赴一線,那是時代的召喚,是青春與祖國建設的緊密相擁。</p><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1971年3月,兩批學生如涓涓細流,匯聚成強大的力量。他們來自西安、寶雞、銅川、咸陽、渭南等地,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之名,組建141個連隊,配屬鐵道兵2、10、11師,投身襄渝鐵路建設。那承諾,如明燈一盞,施工任務完成后由省勞動部門統(tǒng)一分配工作,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華陰岳廟中學的初中同學們,有十二位同學也踏上了這征程。我與他們送行那日,歡聲笑語似銀鈴在風中搖曳,可那絲絲不舍,又如輕煙,縈繞在彼此心間。眼神交匯之處,滿是關切與叮囑,仿若在訴說著千言萬語。誰能料到,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1972年我高中畢業(yè)入伍,竟與他們同在鐵道兵10師47團一同奮戰(zhàn)襄渝線。</p> <p class="ql-block">新兵訓練的日子仿若一場磨礪身心的修行,結束后,我們入駐羊子溝47團1 營。那羊子溝,本是漢江南岸默默無名的小山溝,山路狹窄如絲帶,山坡陡峭似高墻,荒蕪得似被歲月遺忘。然因襄渝鐵路的蜀河隧道、沙溝隧道坐落兩旁,鐵道兵與學兵連隊的進駐,宛如春風拂過,賦予了它傳奇的色彩與動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47團1營營部、部隊1連和學兵1連等單位,駐扎在蜀河隧道出口山坡。營帳簡陋,夏日驕陽似火,烘烤著戰(zhàn)士們的身軀;冬日寒風凜冽,如刀割般侵襲。那唯一的籃球場,卻成為全營的歡樂源泉與精神家園,大會、球賽、電影、文藝演出,皆在此處綻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自成昆線轉戰(zhàn)襄渝線,1連便肩負起羊子溝涵洞橋與蜀河隧道出口的艱巨任務。蜀河隧道,全長2852米,宛如一座沉睡的巨獸,進口地質尚好,臺車掘進似利劍出鞘;出口卻地質復雜,塌方如惡魔般頻頻降臨。初到時,工程與生活物資匱乏得如同干涸的沙漠,鋼材、水泥、機械設備、糧食等,皆需戰(zhàn)士們以鋼鐵般的脊梁,沿著漢江邊上荊棘叢生的小道,一步一步艱難背負上山。近一年的時光,他們風餐露宿,烈日下,汗水濕透衣衫;寒風中,身軀瑟瑟發(fā)抖,卻憑借著頑強的信念與毅力,為施工鋪墊基石。連長與指導員,如同星辰,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二十四小時輪流值班,那堅定的身影,成為戰(zhàn)士們心中不倒的旗幟,引領大家攻克重重難關。</p> <p class="ql-block">1972年,那是一段悲痛與英勇交織的時光。5月,隧道掘進至中間斷層帶,塌方如洶涌的潮水,無情地吞噬著年輕的生命。6月19日,學兵1連1排排長趙樹茂與郭建升,在塌方的驚濤駭浪中英勇獻身。趙樹茂,那如英雄般的身影,為救戰(zhàn)友沖向險境,不幸被埋于廢墟之下。師黨委追記二等功,追認中共黨員,他的英勇事跡,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部隊學習的熱潮。同年10月27日,部隊1連雷正德亦在施工中,將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他們的生命,永遠鐫刻在秦巴山脈與漢水之濱,成為不朽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面對塌方的肆虐與緩慢的進度,1連干部與老職工王廣師傅,如智慧的工匠,潛心鉆研。3排副排長肖崇炳帶領擅長處理塌方的戰(zhàn)友們,制定梯形、扇形與交叉支撐等隧道塌方支撐工法,在實踐的熔爐中千錘百煉,總結出寶貴經驗,成功穿越那恐怖的斷層帶。4排掘進班長董連龍,似創(chuàng)新的先鋒,創(chuàng)造長鉆深爆法,將炮眼深度從2-3米提升至4.5米,如一陣春風,大幅加快施工進度。師里命1連前往全線示范推廣,全連連續(xù)3個月創(chuàng)月成洞百米佳績,當年那鮮艷的團紅旗,飄揚在他們的營地之上,那是榮耀的象征,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p> <p class="ql-block">1973年3月,我們結束新兵訓練入駐羊子溝47團1營。我所在新兵連一班的18名新兵,全部分配至1連,我走進董連龍任班長的掘進班,開啟成長的磨礪之旅。此時蜀河隧道施工已近尾聲,部隊與學兵連如沖刺的勇士,全力承擔蜀河隧道上下導坑掘進、出渣與打拱任務,實行24小時四班倒作業(yè)。配合部隊1連施工的學兵1連,由寶雞市龍泉中學、寶雞69號信箱子校70級初中畢業(yè)生組成,兩年的錘煉,讓他們如成熟的工匠,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相比我們新兵,更多了幾分沉穩(wěn)與堅毅。</p> <p class="ql-block">我在那隧道之中,每日與巖石粉塵相擁,震耳噪聲為伴,超強的體力勞作似惡魔,吞噬著我的身體。不足兩個月,體重如飄零的落葉,驟降15斤。全營集合之時,高中同學望向我,眼中滿是驚愕與心疼。每一寸肌肉在吶喊,每一絲力氣在消逝,可心中那信念的火焰,從未熄滅,如燈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與部隊協(xié)同施工的47團學兵8連,那是襄渝線上一抹獨特而亮麗的風景,唯一的女學兵機械連隊。她們如綻放在荊棘中的花朵,從事電工、駕駛電瓶車、操作抽水機與空壓機、充電及扳道岔等工作,全力配合旬陽蜀河隧道施工。漢江畔,她們的身影如靈動的精靈;隧道內,她們的面容堅毅而果敢。崗位分散,任務繁雜,卻從未有過絲毫退縮,柔弱的身軀下,隱藏著鋼鐵般的意志,圓滿完成任務,屢獲嘉獎表彰,“施工優(yōu)勝單位”的稱號,如璀璨的皇冠,戴在她們頭上,26人榮立三等功,那是她們的榮耀勛章,閃耀著無盡的光輝。</p> <p class="ql-block">5月的一天,隧道施工中,風槍鉆桿如靈動的畫筆,打穿前壁?!按蛲?”歡呼聲如雷鳴般炸響,瞬間驅散了所有的疲憊與艱辛。大家緊急擴大洞眼,與對面的戰(zhàn)友相擁而泣,那勝利會師的喜悅,如春日暖陽,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唯有勝利的榮耀,在那一刻閃耀得無比絢爛。</p> <p class="ql-block">7月,歷經兩年多的艱苦奮戰(zhàn),學兵們以生命與熱血為代價,迎來襄渝鐵路全線鋪軌。學兵們陸續(xù)退場,我們連則轉至安康,接替原47團女學兵19連在安康5760部隊農場的任務。</p><p class="ql-block">學兵19連,曾在蜀河鎮(zhèn)磨子溝,默默承擔鐵路修建輔助工作。卸水泥、扛木料、備沙子、砸石子,配合鐵道兵修公路、蓋房子,環(huán)境艱苦得似荒蕪的沙漠,卻未能阻擋他們砥礪前行的腳步。1971年6月調往安康縣城,接手10師給水營農場任務,為師部與直屬隊供應部分副食品。我們抵達安康農場時,多數學兵已離場,留下的骨干如明亮的燭光,傳幫帶以保任務銜接。</p> <p class="ql-block">在與學兵連并肩戰(zhàn)斗的歲月里,鐵道兵與學兵,如手足般親密,生死相依。這份情誼,未曾隨歲月的長河而流逝,反而如美酒,愈發(fā)醇厚。鐵兵學兵多次在西安、寶雞等地相聚,重返蜀河鎮(zhèn)探尋連隊駐地,拜訪鄉(xiāng)親,祭奠英烈。學兵1連戰(zhàn)友驅車前往湖北省潛江市探望部隊1連戰(zhàn)友,部隊1連戰(zhàn)友亦專程赴寶雞看望學兵,每一次相聚,皆是情誼的深情訴說,如悠揚的樂章,回蕩在時光的長廊。</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的鐵道兵與學兵戰(zhàn)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鐵兵學兵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边@言語,如靈動的音符,生動詮釋了他們在三線建設時期結下的深厚情誼。</p><p class="ql-block">鐵道兵和學兵戰(zhàn)友們,因對往昔艱苦歲月刻骨銘心,對并肩戰(zhàn)斗時光無限眷戀,對美好生活滿懷憧憬,在“后三線時代”開展了眾多如詩如畫的活動。我亦滿懷熱忱,投身其中,深切領略這份情誼的深沉與動人。</p> <p class="ql-block">歲月如潺潺流水,三線建設的熱血時光雖已遠去,然鐵道兵與學兵的情誼,如陳釀的美酒,愈久彌香。無論是植樹造林的綠色希望,故地重游的深情眷戀,還是愛心捐贈的溫暖傳遞,文化紀念的執(zhí)著堅守,每個活動都是情誼的生動注腳。他們曾并肩作戰(zhàn),于崇山峻嶺間開鑿希望之路;如今和平歲月依舊攜手同行,用行動詮釋“鐵兵學兵一家親”內涵。這份情誼將跨越時空,銘刻在歷史長河,如熠熠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傳承奉獻精神與真摯情感,讓那三線歲月的故事,永遠在歲月的琴弦上彈奏出動人的旋律,永不消散,永遠鮮活。</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 </p><p class="ql-block">袁武學,1954年5月出生。1972年12月從陜西華陰入伍,曾任鐵道兵10師47團1連戰(zhàn)士、班長,連隊軍事訓練教練員。1975年4月5日在關角隧道大塌方搶險中榮立二等功。1978年青海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任團、師宣傳干事。1982年11月調第二炮兵工程大學(現火箭軍工程大學)任黨委秘書、組織處長、副教授。4次榮立三等功,大校軍銜,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服役金質紀念章。2014年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