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公元912年,牛津已成為英格蘭的一個要地?!敖颉币鉃槎煽冢┪钍亢雍筒裢柡釉诖藭?,當時河水不深,用牛拉車即可涉水而過,牛津由此得名。兩地河流依然,原來的橋和牛車涉水過河的痕跡早已消失,但牛津橋卻越來越多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來訪者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牛津”(Oxford),位于英國牛津,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采用傳統(tǒng)學院制。是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被譽為“金三角名?!薄ⅰ癎5超級精英大學”,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成員。</p><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牛津大學的具體建校時間已不可考,但有檔案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授課時間為1096年,亨利二世在1167年禁止英國學生就讀巴黎大學,因得到了英國王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fā)展。從1902年起,牛津大學還設立了面向全世界本科生的“羅德獎學金”。2024QS世界大學排名發(fā)布,牛津大學位列第3名。</p><p class="ql-block">校訓"Dominus illuminatio me"(主照亮我)源自拉丁語,原意強調知識的神圣起源與宗教指引。</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是世界十大知名的學府之一,是英語世界大學的元老。大學沒有圍墻和校門,大學下設39所學院和7所私人學堂,各大學院建筑風各自不同,不過都融合了各種建筑特色。?在39個學院中,萬靈學院沒有學生,只有學者(包括訪問學者)。牛津大學是英國最大的科研中心,每年在頂尖期刊發(fā)表的論文數量超過任何其他英國大學,擁有100余家衍生企業(yè),與牛津地區(qū)1500多家高科技企業(yè)深度合作。其師資力量包括83位皇家學會會員和125位英國科學院院士。</p><p class="ql-block">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創(chuàng)立了化學基礎理論,被稱為“化學之父”。 ?</p><p class="ql-block">?天體物理學?: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黑洞理論、宇宙起源等領域作出開創(chuàng)性研究。 ?</p><p class="ql-block">?醫(yī)學?上:1940年首次將青霉素應用于臨床治療,挽救無數生命;2021年研發(fā)的阿斯利康疫苗全球接種超30億劑。 ?</p><p class="ql-block">經濟學?: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古典經濟學基礎。</p><p class="ql-block">文學?:托爾金(J.R.R. Tolkien)創(chuàng)作奇幻文學經典《魔戒》。</p><p class="ql-block">牛頓提出光學理論,推動了現代光學研究。 ??</p><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培養(yǎng)了眾多世界知名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包括28位英國首相(如撒切爾夫人、卡梅倫、約翰遜、布萊爾)、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黑洞理論)、埃德蒙·哈雷(哈雷彗星命名者),作家王爾德和T.S.艾略特、演員休·格蘭特等,還有哲學家?:約翰·洛克(憲政民主奠基人)、羅吉爾·培根(實驗科學先驅)。</p> <p class="ql-block">拜伯里驅車約50公里到達牛津大學。</p> <p class="ql-block">牛津城的city walk,古老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深入其中驚喜連連,令人深感它的歷史文化之厚重。</p><p class="ql-block">歷史的塵埃紛紛飄落在厚重的建筑上,那些古老的智慧千折百轉熠熠生輝,滾滾歷史洪流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前塵往事隨著時代向前被記錄于這古老磚石的光陰里 被銘記、被傳承。</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p><p class="ql-block">薩默維爾學院成立于1897年,是牛津大學最早成立的女子學院。學院位于牛津市中心的伍德史塔克路,20世紀60年代,學院為應對學生規(guī)模擴張,增建富萊廳與包漢廳等建筑群,采用預鑄水泥骨架結構,蜂巢狀外觀融合生物學元素,玻璃與水泥板嵌套設計形成“盒中盒”空間布局。建筑兼具宿舍與商業(yè)功能,在保障隱私的同時擴展了實用性。多蘿西·塞耶斯曾以母校為原型,在偵探小說中虛構“什魯斯伯里學院”。作為牛津首批女子學院之一,它開創(chuàng)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先河。(多蘿西·利·塞耶斯也成為英國最著名的作家,乃至世界偵探小說王國的魁首。她的所有作品都被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p><p class="ql-block">英國歷史上首位女首相、第71任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畢業(yè)于該校,印度首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也是知名校友。英國化學家霍奇金1928年進入薩默維爾學院學習化學,由于測定維生素B12的結構獲得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p> <p class="ql-block">牛津殉道者紀念碑,此塔位于位于牛津St Giles'大道路口,三條道路的交匯處。此塔三面七角,濃縮了天主教和新教的殊死搏殺以及皇室的腥風血雨,這座塔紀念的是被燒死在牛津的三位新教徒。</p> <p class="ql-block">位于牛津大學??巳貙W院Blackwells藝術與海報店的頂層,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七英尺高的青銅裸體雕像,站在明顯處,路過的行人一眼都能看見,這是由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創(chuàng)作,</span>這個系列名為“另一個時間 II”,是葛姆雷基于自己身體制作的模本創(chuàng)作的。這座雕像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葛姆雷對人類存在和宇宙意義的深刻思考。葛姆雷對雕像的巧妙位置感到滿意,他說:“路過的人可能會問:‘那個裸體的鐵人為什么在那里?’,我希望永遠沒有滿意的答案?!边@座雕像不僅是對個體存在的反思,也是對時間和歷史的深刻寓言。它靜靜地矗立在牛津的校園中,等待著每一位過客去發(fā)現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巳貙W院旁邊是著名的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創(chuàng)辦于1263年,是牛津大學最著名、最古老的學院之一,以活躍的政治氛圍著稱,曾培養(yǎng)出了多位英國首相和其他英國政界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辦人約翰. 貝利奧爾在杜倫主教協(xié)助下,于1263年捐款創(chuàng)建。從1870年喬維特出任校長后,將學院帶上了發(fā)展的巔峰。貝利奧爾學院,從這扇大門里走出來的有英國前首相哈羅德. 麥克米倫,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英國現任首相鮑里斯. 約翰遜等。</p><p class="ql-block">英國前首相阿斯奎斯曾形容貝利奧爾學院的學生“平靜地流露出一種自然的優(yōu)越感”。</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三一學院就在貝利奧爾學院對面</p><p class="ql-block">三一學院成立于1555年,位于牛津的寬街。校園背靠圣約翰學院,環(huán)境幽雅,庭院深深,在這里,共產生了三位英國首相。</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林肯學院,建于1427年,位于牛津城的市中心。牛津最小的學院之一,也是最富有的學院之一?;蛟S因為學院條件太優(yōu)越太舒適,氣氛也輕松,該學院學生安樂于本學院之中,參與大學或院際之間的活動不積極。學術水準比較高,人文專業(yè)尤為出色。</p> <p class="ql-block">謝爾頓劇院(Sheldonian Theatre)是牛津大學的核心建筑之一,該劇院由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計,始建于1664年,歷時四年建成(1664-1668年),是牛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劇院采用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具有對稱的圓形結構,被稱為“雷德克利夫式”(Radcliffean architecture),這種風格融合了古希臘和羅馬元素,體現了當時英國對古典建筑的推崇。 ??</p><p class="ql-block">最初作為牛津大學的禮堂和演講場所,主要用于舉行音樂會、學術演講及畢業(yè)典禮。自2015年起,該劇院開始舉辦戲劇演出,但歷史上的主要功能仍是學術活動場所。 ??</p> <p class="ql-block">劇院旁是牛津科學史博物館,該博物館設立于1924年,主體建筑始建于1683年(原為阿什莫爾博物館舊址),后經多次擴建,現存建筑主要為19世紀至20世紀的哥特復興風格。其穹頂、石雕裝飾及玻璃天窗的設計,既體現了哥特建筑的垂直延伸感,又通過自然元素(如植物紋飾)強化了自然史主題的表達。 ??拱門雕刻結合細胞分裂模型等科學元素,展現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支撐中庭的立柱由特殊巖石樣本制成,通過材質對比強化自然主題的表達。建筑風格融合了?維多利亞哥特復興風格?與?拉斐爾前派藝術?特色,其建筑本身就是科學探索與藝術美學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作為全球科學史研究領域的先驅機構,該館承擔著科學發(fā)展與西方文化藏品研究的雙重使命。館內三層展廳收藏了涵蓋天文學儀器、數學工具、醫(yī)學器械等領域的上萬件藏品,時間跨度從古代延續(xù)至20世紀初。附屬科學史圖書館保存有手稿、照片等珍貴文獻資料,形成完整的科學史研究體系。</p> <p class="ql-block">赫特福德橋,俗稱嘆息橋,是牛津的一座人行橋,跨越新學院巷,連接赫特福德學院南北(新舊)兩部分,由托馬斯格雷厄姆杰克遜爵士設計,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14年。其獨特的設計使得它成為城市地標。是牛津大學的一個著名景點。</p> <p class="ql-block">克拉倫登樓(Clarendon Building)它建于1711年到1715年,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在地。它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寬街,鄰近謝爾登劇院和博德利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牛津神學院(Divinity School)是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專用建筑之一,始建于1424年至1483年,由理查德·溫徹坎(Richard Winchcombe)主持興建。?</p><p class="ql-block">神學院主體為五開間的單層長方形建筑,正門位于西端。其設計融合了哥特式風格,但因經費問題工程進展緩慢,1439年后由托馬斯·艾爾欽(Thomas Elkyn)簡化細節(jié)設計。1480年增設石砌拱頂,由威廉·歐查(William Orchard)設計,穹頂呈扇形展開,裝飾精美浮雕。??</p><p class="ql-block">16世紀因宗教改革影響一度荒廢,后由托馬斯·博德利爵士于1598年重修為圖書館,并捐贈大量藏書。17世紀增建布洛斯林(Proscholium),形成“H”形平面布局。??1634年完成謝爾登隅(Seldon End),增設新入口和評議會廳。1669年完成北側哥特式雙曲面走道,可能由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計。??</p><p class="ql-block">核心課程?:涵蓋圣經研究、宗教信仰、梵文、阿拉伯語、哲學、中世紀哲學等,結合歷史、語言和社會學等多學科內容。??</p><p class="ql-block">?神學院長期處于世界頂尖水平,2023年排名中位列英國第一、歐洲第一、全球第二。其研究領域以舊約和新約解釋為主,培養(yǎng)方向包括神學家、圣經研究者及宗教事務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神學院以其晚期哥特式建筑風格和精美的扇形拱頂聞名,與毗鄰的博德利圖書館老館共同構成“T”形布局,也是博德利圖書館的一部分,三樓設有漢弗萊公爵圖書館,這是英國最古老的閱覽室,也是《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中世紀圖書館的取景地。該館由外交家托馬斯·博德利于1602年重建,館藏包含約3萬冊晚清古籍及明萬歷刻本《四書》等珍貴文獻。</p> <p class="ql-block">門口的雕像為威廉·赫伯特第三世彭布羅克伯爵的青銅雕像?。該雕像由著名畫家魯本斯設計,由赫伯特本人捐贈,以紀念他在1617年至1630年擔任牛津大學校長期間對學校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是牛津大學下屬的中央圖書館,1602年由外交家托馬斯·博德利重建,其前身可追溯至14世紀漢弗萊公爵圖書館。該館為英國第二大圖書館,截至1986年藏有圖書500萬冊、手稿13.4萬冊、地圖98.5萬件,設有24個閱覽室及拉德克利夫科學圖書館等分館,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學科領域,并承擔英國與愛爾蘭出版物法定送存職能。該館歷經多次變革:1320年伍斯特主教捐贈手稿形成雛形,1411年開放閱讀,宗教改革期間遭毀棄停運。1598年博德利主持重建后,1602年重新開放并獲繳送本資格,1939年擴建新館。</p> <p class="ql-block">它由牛津大學主要的3個圖書館組成,包括老博德利圖書館、拉德克利夫圖書館以及新博德利圖書館。</p><p class="ql-block">文化層面,其建筑曾作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取景地,錢鐘書留學期間稱其為“飽蠹樓”。1687年中國學者沈福宗首次編目中文獻,館內現存明萬歷刻本《四書》及三萬冊晚清古籍。</p><p class="ql-block">拉德克里夫圖書館(Radcliffe Camera)以獨特的圓形穹頂成為牛津地標,靈感源于雅典風之塔,但內部不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拉德克里夫圖書館(Radcliffe Camera)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核心地標建筑,位于牛津市中心拉德克利夫廣場,隸屬于博德利圖書館體系。這座圖書館由建筑師詹姆斯·吉布斯設計,1749年竣工,其獨特的巴洛克風格圓頂靈感源自雅典風之塔,淡青色穹頂與羅馬式圓柱構成牛津天際線的標志性景觀。圖書館地下藏書空間龐大,書架總長度可達190公里,收藏包含牛津大學出版社所有出版物。該建筑對公眾開放參觀,名稱中的“Camera”源于拉丁語“拱頂”含義。</p><p class="ql-block">建筑外觀的淡青色穹頂成為牛津明信片常見元素,最佳觀賞視角位于圣母瑪利亞大學教堂。</p> <p class="ql-block">圖書館南面就是圣瑪麗大學教堂。大教堂始建于11世紀,是牛津大學的主教堂與牛津市最大教區(qū)教堂。該建筑采用后哥特式風格,1637年建成的螺旋立柱門廊為英國建筑史創(chuàng)新,1645年英國內戰(zhàn)爭期間遺留的彈痕仍清晰可見。歷史上曾作為牛津大學各學院的共用場所,承擔學術儀式與考試功能,13世紀起延續(xù)市民賠償大學損失的修士節(jié)傳統(tǒng)儀式。教堂尖塔可俯瞰牛津全景,現每周日上午舉辦布道活動并邀請社會名人演講,毗鄰格洛切斯特·格林汽車站與博德利圖書館,成為牛津城市地標群的核心組成部分。大教堂建筑宏偉而華麗。由于就在格洛切斯特·格林汽車站旁,它也是很多游客對牛津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現存最古老塔樓建于1280年,尖頂被教會歷史學家評為"英格蘭最美麗尖頂之一"</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成立于1525年(明朝嘉靖初年),最初名為“Christ Church”,既是牛津大學的學院,又是英國圣公會牛津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所在地。其教堂是牛津大教堂,兼具宗教和學術功能,由亨利八世國王時期的紅衣主教沃爾西主持興建。從規(guī)模上講,是牛津大學城內所有學院之首,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獨立擁有教堂的學院,基督教會學院在過去的二百年里,孕育了16位英國首相,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卡梅倫。</p><p class="ql-block">基督教會學院以其卓越的學術氛圍和貴族精神著稱,被認為是牛津大學最為貴族化的學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牛津最大且最富有的學院之一,以其宏偉的湯姆方庭(Tom Quad)和哥特式建筑聞名。學院內的Great Hall是《哈利波特》魔法學校食堂的取景地,令人震撼的木質長桌和歷史肖像畫營造出精英學術氛圍。每晚9點05分,湯姆塔(Tom Tower)的重達7噸大鐘會敲響101次,紀念學院最初的101位學生。??</p> <p class="ql-block">在英國的大學,宗教影響著教學和發(fā)展,牛津大學自12世紀起逐步獲得教權與王權的特許狀,確立了自治地位。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時期,大學逐漸從神學轉向世俗化教育,但宗教仍通過道德教育影響著博雅教育體系。盡管牛津大學已世俗化數百年,宗教仍以隱性方式存在。例如,神學系仍開展宗教與哲學研究,部分學院保留宗教傳統(tǒng)儀式,而校訓的宗教淵源也常被引用以強調學術探索的崇高使命?,F存學院如赫特福德學院(Hertford College)等仍保留中世紀宗教建筑風格,部分學院禮拜堂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沿著高街一路縱橫交錯的街巷,是琳瑯滿目的商店和餐廳甜品店,就像來到熱鬧的集市。高街到皇后街就是卡法斯塔所在地,那是中世紀哥特式鐘樓,高72英尺(約22米),牛津圣馬丁教堂僅存的遺跡,保留了14世紀的建筑風格和石砌工藝。登塔需攀爬99級階梯,內部設有宗教功能的鐘表系統(tǒng),每15分鐘鳴鐘一次。塔內還保留了11世紀教堂的遺跡。卡法斯塔位于城鎮(zhèn)中央,幾世紀以來是牛津重要的宗教中心,英格蘭皇室如伊莉莎白一世等都曾親臨此地舉行宗教儀式。</p> <p class="ql-block">夕陽中,卡法斯塔(鐘樓)在Queen St.的樹蔭里忽隱忽現。粉色的天空里,古老的鐘樓,時尚的精品屋,匆匆而過的金發(fā)碧眼的學生們,恍恍惚時光仿佛穿越了千年。沒有牛津大學的牛津城還只是個渡口 ,那些因英法戰(zhàn)爭而從巴黎大學落魄回國的學者們來到這里,這條街上圣馬丁教堂剛剛開始建設……</p><p class="ql-block">此刻,卡法斯塔鐘樓的鐘聲再次響起,鐘聲在牛津城里回蕩,“Dominus Illuminatio Mea”?,這是信仰是傳承是激勵是未來……牛津的學子們在信仰中堅守,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用智慧照亮世界改變世界……</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天空撒下粉色的柔和,牛津大學的建筑顯得溫暖而詩意。(今夜宿HOLIDAY INN AYLESBURY)</p> <p class="ql-block">那些古老的建筑在夕陽下一一閃過,它們在訴說,在期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歷史的長卷如鎏金畫卷,無論萬象更新,奮勇向前的滾滾洪流,耶或那些腥風血雨被黑暗吞噬的至暗時刻,文明和智慧之火也依然在石頭的縫隙里滋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世代代的人們都是文明驛站的守護者,是世界文明的驅動者,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盞明燈,被照耀被溫暖,同時,也照耀著這個世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