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青島→青海12日游(4-1)

Benxin

<p class="ql-block"><b>篇內(nèi)游覽景點:小浪底大壩、涇渭分明交匯點、崆峒山、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b></p><p class="ql-block"><b> 老頑童一行6月21日從青島出發(fā),行經(jīng)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五省,到達青海后以海東、黃南周邊為重點,游覽領(lǐng)略了這些地方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文化等,于7月2日平安返回青島,</b><b style="font-size:18px;">整個行程約計5360公里,往返總共12天</b><b>。以下基本按時間順序,以照片為主記錄的游覽活動。</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開閘排沙 崆峒山“古塔托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6月21日傍晚(第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河南孟津</b></p> <p class="ql-block"><b>青島出發(fā),下午5點多鐘到達河南孟津,住宿明揚酒店,附近街頭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6月22日(第二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浪底大壩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河南洛陽市孟津區(qū)與濟源市之間,三門峽水利樞紐下游130公里、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是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是黃河干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fā)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fā)黃河的關(guān)鍵性工程。</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建筑物和引水發(fā)電系統(tǒng)組成。攔河大壩采用斜心墻堆石壩,最大壩高154米,壩頂長度為1667米,壩頂寬度15米,壩底最大寬度864米。壩頂高程281米,水庫正常蓄水位275米,庫水面積272平方公里,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水庫呈東西帶狀,長約130公里,壩址處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秒。</b></p> <p class="ql-block"><b>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庫面積達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年平均發(fā)電量為51億千瓦時,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因為工程處在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部位,控制黃河輸沙量的100%,可滯攔泥沙78億噸,相當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積抬高,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的威脅,減緩下游河道的淤積。</b></p> <p class="ql-block"><b>黃河水在這里是清清的碧綠色</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水利工程于1991年開始前期工程建設(shè),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28日實現(xiàn)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臺機組發(fā)電,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總工期11年?,F(xiàn)在小浪底水利樞紐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河南省十大旅游熱點景區(qū),被譽為“小千島湖”。</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景區(qū)歷史悠久,景區(qū)南岸屬地孟津因“八百諸侯會盟津”而得名,傳說中黃河龍馬給伏羲獻玉版就發(fā)生在這里,是“河圖洛書”的“河圖”發(fā)祥地?,F(xiàn)在整個景區(qū)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四大片區(qū)等13個景區(qū)、113個景點組成。小浪底大壩片區(qū)是景區(qū)的核心部分,我們游覽的就是這個片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場長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程紀念廣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雕塑園?:</b><b>三足鼎立主雕塑展現(xiàn)工程管理理念,7座造型各異的分雕講述建設(shè)史。</b></p> <p class="ql-block"><b>碑刻文字:</b></p><p class="ql-block"><b>?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移民項目概況</b></p><p class="ql-block"><b>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移民項目包括施工區(qū)移民撤遷安置、庫區(qū)移民撤遷安置和專項工程建設(shè)三部分。工程施工占地和水庫淹沒影響共涉及河南省的洛陽、濟源、三門峽和山西省的運城共四個地級市、10個縣(市、區(qū))、39個鄉(xiāng)鎮(zhèn)、221個行政村,(接下面)</b></p> <p class="ql-block"><b>(接上面)移民20萬人(其中河南省15.8萬人,山西省4.2萬人),遷建12個鄉(xiāng)鎮(zhèn)、50個鄉(xiāng)鎮(zhèn)外單位、787 家工礦企業(yè)和交通、電力、通信、文物古跡等專項設(shè)施。另外與移民安置配套的還有溫孟灘河道整治及放淤改土工程,后河水庫及灌區(qū)工程,中條山取水口遷建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庫區(qū)黃河公路大橋四個專項工程。移民項目總投資為90.3億……</b></p> <p class="ql-block"><b>↑開閘排沙改為明天(7月3日),我們只好安靜的看著閘門前也很安靜的碧綠黃河水,它們明天才能奔騰咆哮……↓</b></p> <p class="ql-block"><b>壩后公園是小浪底大壩下的現(xiàn)代風格園區(qū),是水庫建成前的黃河故道。公園面積約1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占30%。</b></p> <p class="ql-block"><b>原來景區(qū)定于6月22日開閘排沙,景區(qū)臨時調(diào)整改為23日開閘排沙。已預(yù)定22日游覽無法調(diào)整,沒能看到開閘排沙的壯觀景象,這便有了7月2日返程時,二進小浪底游覽的安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2日(第12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小浪底開閘排沙(二進小浪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這一天是老頑童一行整個行程的最后一天,原計劃是從三門峽直接返回青島。為了看小浪底開閘排沙,住宿地改到孟津,大家起早吃飯,七點半多鐘就趕到小浪底。終是看到了開閘放水的景象:是排水,只是兩個水閘排出清水,大概這是排沙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還沒到排沙的環(huán)節(jié),壯觀場面自然打了不少折扣。能看到這樣的場面,也是挺好了!聽說第二天也就是7月3日,方才閘門全開,黃沙奔騰而下,場面甚是壯觀!</b></p> <p class="ql-block"><b>遠遠就看到黃河水從閘門奔騰而出的景象,不過只開了兩個閘門,排出的水還是清的,大概是排出水庫上面的水,沖刷下游河道泥沙,還沒到排出黃沙的時候。</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水庫開閘排沙主要采用“蓄清排渾”的方式,通過精準調(diào)控水庫水位和流量,利用水流的沖刷力將泥沙排出,具體方法有:</b></p><p class="ql-block"><b>1.調(diào)水調(diào)沙:在黃河汛期來臨前,水庫先蓄水,使水位達到較高水平,然后突然開閘放水,形成較大的流量和流速。高速水流會攜帶水庫內(nèi)的泥沙向下游流動,從而減少水庫內(nèi)的泥沙淤積。</b></p> <p class="ql-block"><b>2.異重流排沙:當水庫上游來水含有大量泥沙時,泥沙會在水流中形成密度較大的異重流。通過控制水庫閘門的開啟,讓異重流進入水庫并沿庫底流動,然后從排沙洞排出,實現(xiàn)排沙目的。</b></p><p class="ql-block"><b>3.分段排沙:根據(jù)水庫內(nèi)泥沙淤積的情況,將水庫分為不同的區(qū)域,依次開啟相應(yīng)區(qū)域的排沙設(shè)施,有針對性地排出泥沙,提高排沙效率。</b></p> <p class="ql-block"><b>離閘門比較近的觀景臺,拉起了警戒線,不讓靠近。</b></p> <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調(diào)沙觀瀑?:每年6-7月調(diào)水調(diào)沙期(今年6.23-7.10)可目睹每秒4600立方米流量的金色瀑布。</b></p> <p class="ql-block"><b>小浪底7月3日或之后的排沙景象(徐大轉(zhuǎn)發(fā)視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6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涇渭分明交匯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涇渭分明:涇渭分明景區(qū)?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qū)涇渭河交匯處,因兩河含沙量差異形成清濁分流的自然奇觀,是關(guān)中八景之一,兼具地理特色與文化內(nèi)涵。????</b></p> <p class="ql-block"><b>涇渭分明現(xiàn)象源于兩河的水文差異:</b></p><p class="ql-block"><b>涇河?上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河道切入巖層較深,多數(shù)時段含沙量低,呈現(xiàn)清澈狀態(tài)。??</b></p><p class="ql-block"><b>?渭河?上游泥沙沉積多,常年渾濁,尤其在汛期更為明顯。??兩河交匯時因流速、密度不同,清濁水流界限清晰,形成長達數(shù)公里的分界線,汛期與非汛期可能呈現(xiàn)相反的清濁狀態(tài)。??</b></p> <p class="ql-block"><b>成語典故?:該景觀最早記載于《詩經(jīng)·邶風·谷風》,后演變?yōu)椤敖缦薹置鳌币馑嫉某烧Z?,F(xiàn)在因渭河上游環(huán)境的變化,降水的減少等原因,傳統(tǒng)“涇清渭濁”、涇渭分明的景象很難見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6日23日(第三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崆峒山</b></p> <p class="ql-block"><b>崆峒山位于甘肅平?jīng)鍪嗅轻紖^(qū)西15公里處,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等美譽,是絲綢之路西出關(guān)中之要塞,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總面積83.6平方公里。</b></p> <p class="ql-block"><b>關(guān)于崆峒山的名稱,現(xiàn)有多數(shù)材料解釋大致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崆峒山是六盤山的余脈,六盤山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崆峒。生活在這一區(qū)域的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lǐng)導(dǎo)者,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游流域漸次發(fā)展而來的。</b></p> <p class="ql-block"><b>傳說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shù)。秦始皇、漢武帝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贊譽。崆峒武術(shù)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shù)流派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崆峒山有大小山峰數(shù)十個,最高峰為香山,海拔2123米。崆峒山分為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huán)列,形似蓮花。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勢平坦寬廣,視野開闊。主峰馬鬃山,海拔2025米,疊居于五臺之上。</b></p> <p class="ql-block"><b>↑法輪寺;位于崆峒山中臺高阜上,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始建于唐代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讓仁智禪師建造,初稱“明慧禪院”。唐武宗滅佛時遭劫難,宋朝時規(guī)模擴大并更名“真乘寺”,明朝鼎盛,神宗賜匾額,又有“十方院”“舒化寺”“塔院寺”等名,明末衰落,清朝后破敗,1992年重新修葺。</b></p> <p class="ql-block"><b>1994年以來,崆峒山獲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國旅游行業(yè)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游勝地”和“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榮譽稱號。</b></p> <p class="ql-block"><b>中臺到東臺這一帶的寺廟古建筑群等,看上去非常壯觀精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凌空塔:中臺塔院內(nèi)有一座八角七級樓閣式空心磚塔,坐北朝南,高32米,底層周長32米,面積為554.3平方米。塔身中部有銘文“大明國承宣布政平?jīng)龈轻忌芥?zhèn)寶塔一座,萬歷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凌空塔是研究古絲綢之路、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珍貴物證。</b></p> <p class="ql-block"><b>令人稱奇的是這座明代古塔,塔頂上生長著的松樹,形成了一處罕見的天然盆景。據(jù)考察塔松是華山松和油松,樹齡已有200多年。這種矮化的松樹在塔頂?shù)耐呖p中汲取有限的水分和養(yǎng)料賴以生存,但卻生長的枝葉繁茂,這是生物適應(yīng)性創(chuàng)造的奇跡。</b></p> <p class="ql-block"><b>有說法稱,這塔松是小鳥或松鼠在塔頂吃食或儲存食物時,將種子遺落在塔頂裂縫中,而后在土壤和雨水的滋養(yǎng)下逐漸生長而成。松樹終年郁郁蔥蔥,與凌空塔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嘆為觀止的“古塔托松”勝景,是“崆峒十二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崆峒山古建筑群: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勢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聯(lián)系。建筑初建于唐宋時期,現(xiàn)存主要建筑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遺存。分為皇城建筑群、雷聲峰建筑群和凌空塔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內(nèi)的凌空塔,隍城內(nèi)的磨針觀等。2013年崆峒山古建筑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法輪寺內(nèi),有北宋建中靖國元年所刻陀羅尼經(jīng)幢,還有建造于唐朝的凌云塔,為七級八角全磚結(jié)構(gòu),高九丈六,塔內(nèi)供奉八十八尊佛像,代表八十八佛名號,2013年,凌空塔作為崆峒山古建筑群的組成部分,被列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上天梯:是景區(qū)內(nèi)著名的陡峭石階通道,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唐代崆峒山開山祖師仁智禪師主持開鑿,經(jīng)明、清修繕及現(xiàn)代多次維修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總長百余米,共378級,坡度在45-75度之間,是登臨皇城的唯一路徑,兼具自然奇險與道教文化內(nèi)涵。名稱源于道教“通天”之意,古詩形容其“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凸顯攀登之艱與宗教神圣性。????</b></p> <p class="ql-block"><b>三教洞:崆峒山三教共融,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是三教共處相容的具體體現(xiàn)。此外,崆峒山還有“三教禪林”、“香山寺”等。崆峒山的三教并存并非簡單的空間疊加,而是歷史、地理、文化與宗教自身包容性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三教合一”的典型范例,也成為其被譽為“西來第一山”的重要原因之一。</b></p> <p class="ql-block"><b>雷聲峰建筑群:雷聲峰巖壁陡峭,下臨深淵,在雷雨時節(jié)雷聲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它是主峰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山脊全長200米,整個山體均為丹色石質(zhì),由北而南山勢逐漸變低,峰頂?shù)牡缹m建筑依順山勢,錯落有致,構(gòu)成一副美麗的圖畫。</b></p> <p class="ql-block"><b>皇城建筑群: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早在宋初乾德年間就有太和宮,元代時改奉釋迦牟尼佛,稱崇佛閣。明代嘉靖年間由駐藩平?jīng)龅捻n王及其妻子郭氏捐資修建,成為崆峒山道教主要建筑物,面積約200平方米,建筑風格為殿上建殿、殿內(nèi)有殿、殿后藏殿。</b></p> <p class="ql-block"><b>無量祖師殿,為皇城主殿。北宋乾德年間(963—967)修建,后數(shù)次廢毀重建。</b></p> <p class="ql-block"><b>↓混元閣(遠)和香山寺(近)</b></p> <p class="ql-block"><b>香山寺:在崆峒山主峰(馬鬃山)之西,創(chuàng)建于宋元時期,后幾度興廢。民國29年(1940年),道士李成順募資重建,1958年被毀。1982年,道士任信光主持重建大殿。香山寺雖以“寺”命名,且供奉觀音等佛教造像,但由道士住持,殿內(nèi)同時存在道教三清道祖殿,是崆峒山儒、釋、道三教并存的體現(xiàn)。</b></p> <p class="ql-block"><b>道源圣地:崆峒山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文化久遠深厚。中華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臨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shù)。道教作為宗教起源于東漢。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chǔ)卻是春秋以來的黃老之學(xué), 黃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師。據(jù)道教典籍記載,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所以崆峒山被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等。</b></p> <p class="ql-block"><b>混元樓:混元樓崆峒山香山觀的一座七層道教建筑,高30米,融合了仿明清風格與道教文化精髓,內(nèi)部供奉三清祖師及道教群像,兼具宗教與地質(zhì)展示功能。</b></p> <p class="ql-block"><b>混元樓外看三層、內(nèi)實七層(含地宮),總高30米,占地面積1648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米?;煸獦鞘冀ㄓ谔拼?,歷經(jīng)多次毀建,現(xiàn)在的建筑為2012年竣工的仿明清風格樓閣。</b></p> <p class="ql-block"><b>崆峒山地質(zhì)博物館:混元閣的負一層,是崆峒山地質(zhì)博物館,這是一個專業(yè)地質(zhì)類展館,以展示丹霞地貌地質(zhì)遺跡為核心,兼具科普教育與生態(tài)保護功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6月24日(第四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會寧紅軍會師舊址:是為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東西寬約110米,南北長400.6米,總占地面積約44718平方米。會師舊址的主要建筑有:紅軍會師樓及古城墻、紅軍會師聯(lián)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三軍會師紀念塔、會寧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紅軍長征將帥碑林等組成。同時,還在會寧縣大墩梁、慢牛坡修建了紅軍烈士陵園。</b></p> <p class="ql-block"><b>會師樓、回師門:會師樓原是會寧縣城的門樓“西津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1936年10月2日凌晨,紅一方面軍15軍團直屬騎兵團在團長韋杰、政委夏云飛帶領(lǐng)下,打進“西津門”,攻克會寧城,打響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寧大會師的第一槍。1952年會寧縣政府將“西津門”更名為紅軍“會師門”,命名城樓為“會師樓”。1962年,甘肅省政府批準改定名稱。</b></p> <p class="ql-block"><b>會師紀念塔:是為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50周年而修建的。塔名由鄧小平題寫。1986年5月13日,鄧小平同志為紀念塔題寫完塔名之后沒有署名落款,當工作人員提醒他時,鄧小平沉思良久,意味深長地說:我是代表當年參加長征的幾十萬紅軍將士題寫的,他們大多都犧牲在長征路上了,有好多人連名子都沒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b></p> <p class="ql-block"><b>紀念塔高33.33米,為無限循環(huán)的意思,象征著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后,勝利連連不斷。紀念塔共11層,呈三塔環(huán)抱雄姿,立意為三軍會寧會師,像三個歷史巨人緊緊擁抱在一起。三塔塔體各為九層,意蘊天長地久。三塔在第十層合為一塔,寓意紅軍三大主力1936年10月10日在會寧勝利會師。紀念塔十一層收頂,代表中央紅軍長征中經(jīng)過的11個省,也象征著三軍更上一層樓,爭取更大的勝利。</b></p> <p class="ql-block"><b>紅軍會師聯(lián)歡會會址:當年紅軍會師聯(lián)歡會會址在文廟大成殿,文廟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1936年10月10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在文廟大成殿舉行了慶祝會師聯(lián)歡會。紅一、四方面軍團以上領(lǐng)導(dǎo)和各部隊代表近200人在殿內(nèi)席地而坐,殿外有數(shù)千名戰(zhàn)士和群眾參加大會。</b><b style="font-size:18px;">朱德、徐向前、陳賡等紅軍領(lǐng)導(dǎo)干部在主席臺上就坐并先后講話。</b></p> <p class="ql-block"><b>將帥碑林:1996年修建。碑林包括了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開國將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將軍、參加過長征和會寧大會師的老紅軍、職務(wù)在省部級以上黨政領(lǐng)導(dǎo)及社會知名人士的題詞,刻碑文近300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建于2006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2006年3月開工建設(shè),8月底竣工,10月18日正式開館。建筑總面積約3310平方米,布展面積約2300平方米。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紅軍長征歷史的紀念館,同時還是一座集文物陳列和現(xiàn)代化多媒體展示為一體的紀念性展館。</b></p> <p class="ql-block"><b>會寧大會師等決策者指揮者</b></p><p class="ql-block"><b>從左到右依次是:任弼時 賀龍 彭德懷 朱德 毛澤東 周恩來 張聞天 劉伯承 徐向前</b></p> <p class="ql-block"><b>紀念館共有館藏文物1300余件,珍貴文物107件,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21件,三級文物80件。紀念館以仿古和現(xiàn)代建筑相結(jié)合的設(shè)計理念,以會師塔為中心,會師樓為參照,主體二層、局部三層。分為序廳,各路紅軍長征、相繼到達陜甘,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勝利結(jié)束,弘揚長征精神、建設(shè)紅色熱土等部分,系統(tǒng)地反映了各路紅軍長征的戰(zhàn)斗歷程,再現(xiàn)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歷史場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月24日傍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甘肅永靖黃河岸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黃河之濱也很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謝謝你的瀏覽欣賞和關(guān)注!</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