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閩南的街頭巷尾,那些飄著熱氣的蒸汽里,總是藏著讓人忍不住流口水的甜蜜味道——碗糕。閩南這些“糕粿包”,碗糕算是我最喜歡的吧。碗糕是閩南人心里的那份牽掛。它隨著時間的流逝,從一個簡單的填飽肚子的食物,變成了一個充滿文化意義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蒸糕做粿發(fā)新年”,碗糕就是泉州人過年過節(jié)、搞大活動時候必吃的點(diǎn)心。做碗糕得先讓米漿發(fā)酵,所以大家也叫它“發(fā)糕”。在閩南語里,碗糕是越“發(fā)”越好,因?yàn)椤鞍l(fā)”就是發(fā)財(cái)、興旺發(fā)達(dá)的意思。用大火蒸出來的糕點(diǎn)頂部會裂開,這代表著“笑口常開”,意味著全家人都幸福健康,開心快樂。通?!巴敫狻笔羌犹钦舻模鹛鸬?,也象征著生活美滿,事事如意。說到閩南碗糕是怎么來的,倒是聽說過不少有趣的故事呢。說是以前明朝的時候,糧食不夠吃,閩南人就聰明地把米漿和糖混在一起,蒸出好吃的碗糕,既填飽肚子又吃得開心;又有聽說,云霄縣有個寡婦,為了慶祝兒子考上了秀才,就用剩下的米磨成米漿,加上菜油和蔥油,蒸出了“碗糕粿”;還有個故事說,閩南的孤兒陳阿福在臺灣鹿港打工,因?yàn)樾牡厣屏?,得到了田螺肉碗糕的秘方,然后帶回了老家。這些故事雖然沒法兒證明是真的,但給碗糕加了不少人情味兒。明清時期,閩南碗糕迎來了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從單純的充饑食物,躍升為民俗活動和節(jié)日慶典的必備食品。在祭祀祖宗、神佛的儀式上,碗糕憑借發(fā)酵帶來的“發(fā)”之寓意,成為興旺發(fā)達(dá)、發(fā)家致富的象征,承載著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p><p class="ql-block">更有趣的是碗糕也融入閩南人的日常用語中。如“蝦米碗糕”,這是一句閩南話,含義有“什么東西”“什么意思”等。閩南人常用這句話來表達(dá)對某件事情的不解或驚訝,有時也帶著些許調(diào)侃的意味。在街頭巷尾,朋友間聊天時,若一方突然冒出一句“蝦米碗糕”,往往會引來一陣歡笑,氣氛頓時變得輕松愉快。碗糕不僅僅是一個糕點(diǎn),其實(shí)像一本生動的歷史書,講述著閩南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tǒng)的堅(jiān)持和對未來的希望。不管時間怎么變,那一口軟綿綿、甜甜的碗糕,永遠(yuǎn)是我心中最溫馨的家鄉(xiāng)回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