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睛,故作此詞。</p><p class="ql-block">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p><p class="ql-block"> 北宋·蘇軾</p><p class="ql-block">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敘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p> <p class="ql-block"> 《定風波》評鑒:</p><p class="ql-block"> 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是宋代詞壇的絕唱,更是一顆穿越風雨的精神明珠。這首詞以一次尋常的山行遇雨為引,卻通過精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與深邃的思想內(nèi)核,構(gòu)建出一幅氣象宏闊的生命圖景。 </p><p class="ql-block">一、自然意象與人生隱喻的雙重構(gòu)建</p><p class="ql-block"> 詞的上片以自然風雨起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開篇即以“莫聽”二字斬釘截鐵地拒絕外界風雨的驚擾。那“穿林打葉”的急促雨聲,不僅是自然界的風雨,更是人生路上猝不及防的打擊與磨折。而“吟嘯徐行”的姿態(tài),則成為詞人內(nèi)心定力與超然態(tài)度的外化。“竹杖芒鞋輕勝馬”一句,以物質(zhì)上的“竹杖芒鞋” 與象征身份地位的“馬”形成強烈對比。在“輕勝”二字中實現(xiàn)價值翻轉(zhuǎn)--精神的自足遠勝物質(zhì)的豐裕。“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以反問振起,將“煙雨”升華為籠罩人生的種種困厄,“任”字則盡顯笑納一切、從容行過風雨的生命氣度。</p> <p class="ql-block">二、藝術(shù)手法與精神境界的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 下片筆鋒流轉(zhuǎn):“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憋L雨終將過去,“微冷”是現(xiàn)實體驗,而“斜照相迎”則預示著苦盡甘來的希望。詞人敏銳捕捉氣候的細微變化,更暗喻著人生陰晴冷暖的交替流轉(zhuǎn)。結(jié)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三句,如禪宗頓悟般直抵全詞精神制高點?!笆捝帯笔莵砺返娘L雨坎坷,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二元對立的徹底超越--心中不起波瀾,便無所謂外界的“風雨”或“晴”。 這并非對現(xiàn)實的麻木,而是主體精神強大到消解了外在際遇的絕對影響力,抵達了不為物役的澄明境界。此句以極簡淡之語,道出極深邃的哲思,其藝術(shù)感染力正在于語言背后的無限精神空間。</p> <p class="ql-block">三、風雨人生中的永恒啟示</p><p class="ql-block"> 《定風波》的意義,在于它通過一次微小的生活事件,構(gòu)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哲學。它啟示我們:人生的價值坐標,并非由外在境遇的順逆來標定。當內(nèi)心擁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定力與“吟嘯徐行”的從容,便能在任何處境中保持精神的豐盈與自由。那“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更是為世人提供了一種超越困境的心靈法門--消解對立,回歸內(nèi)心的澄明與安寧。 </p><p class="ql-block"> 蘇軾以一次偶然的淋雨,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永恒的精神晴空。那“竹杖芒鞋”踏過的不只是泥濘山徑,更是生命苦難的象征;“一蓑煙雨”遮蔽的不僅是軀體,更是靈魂棲居的方舟。當七百年前的雨聲穿透時空,依然叩擊著現(xiàn)代人迷惘的心靈--原來真正的放晴,不在天際風云的變幻,而在于內(nèi)心是否筑起了足以消融風的智慧堤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