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朝詩人張志和筆下的江南春景里,肥美的鱖魚是自然饋贈的瑰寶。而臭鱖魚,這道源自徽州的“臭”味美食,卻在味覺的星河中閃耀著別樣的光芒。鱖魚肉質緊實細膩,刺少、肉厚,蒜瓣狀的紋理仿佛天生帶著一種優(yōu)雅的氣質。汪曾祺曾贊嘆它是魚中天花板,而我,也總在宴席上忍不住點上一份臭鱖魚。</p> <p class="ql-block">當那盤紅燒鱖魚端上桌時,濃郁的氣味瞬間彌漫開來。魚身完整,表面覆蓋著紅亮的醬汁,撒著青紅椒碎和蔥花,醬汁濃稠得仿佛能包裹住每一絲魚肉。鄰座有人掩鼻皺眉,而我卻滿心歡喜,仿佛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友。記得一次與摯友在徽菜館聚餐,我們點了招牌臭鱖魚,當那兩斤來重的魚端上來時,臭味混著香氣直沖鼻腔。用筷子輕輕撥開魚皮,蒜瓣狀的魚肉泛著誘人的光澤,入口先是那獨特的“臭”味刺激著味蕾,緊接著是魚肉的鮮嫩與醬汁的醇厚,交織出一場味覺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臭鱖魚的誕生,源于徽州人的智慧。在交通不便、保鮮困難的年代,他們用鹽腌漬鱖魚,讓微生物在時間的發(fā)酵中悄然改變魚肉的風味,成就了這獨特的“臭”味。這“臭”并非腐壞,而是一種復雜且富有層次的氣息,像一首神秘的序曲,勾起食客的好奇心。如今,臭鱖魚早已走出徽州,遍布各地,無論是在高檔餐廳還是市井小館,都能尋到它的身影。它不僅是一道菜,更是徽州歷史與文化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隨著“抖音”直播的興起,逐“臭”之夫再也不用擔心無“臭”可循。輕輕動動手指,電商便能速遞預制臭鱖魚,還附贈輔料。打開真空包裝,稍作清洗,起油鍋一煎,一會兒功夫,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臭鱖魚就端上了家宴。魚肉呈淡胭脂色,口感Q彈緊實,插入筷子可見大塊“蒜瓣肉”,而那極富層次的臭香與醬香交織,溢滿整屋,讓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臭鱖魚,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段記憶的承載。每一塊魚肉仿佛都飽含著徽州的歷史與文化,透過這味道,仿佛能看到徽州的青山綠水,感受到徽州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智慧。味臭達到一定境界,便嬗變?yōu)榇枷?,令人回味無窮。它帶著徽皖大地的煙火氣息,跨越千山萬水,走進人們的生活,用獨特的風味,在食客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成為餐桌上永恒的經典。</p> <p class="ql-block">人間至味是“臭”鮮。臭鱖魚,這道“臭”中帶鮮的美食,早已超越了味覺的范疇,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它讓人在一次次回味中,沉醉于這人間至味的“臭”鮮之中,仿佛每一口都在講述著一段關于徽州、關于時間、關于人情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