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拍攝手機小米cc9e</p> <p class="ql-block">濟南名泉多,岳陰水新潴。其中敦巨擘,趵突與珍珠。 </p> <p>趵突泉的南大門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帝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p> <p>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余題了“激湍”兩個大字,并封為“天下第一泉</p> <p>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yǎng)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游勝地。</p><p> 觀瀾亭</p> <p> 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于濼”的記載。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并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p> <p>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涌,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fā),噴涌不息的特點?!磅劳弧辈粌H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涌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觱涌三窟,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苯鸫娙嗽脝柮枥L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贊道:“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游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p><p> </p> <p>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筑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jiān)韋、吳二人來濟,乃于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于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p> <p>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fā)涌泉。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p><p>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滓穢未能妨潔凈,孤高每到一依然。</p> <p> 老金線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線泉”。它位于趵突泉東北側,尚志堂與魚展館之間。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丈,寬2丈。由于水面有一條游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一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甃方池,廣袤丈余,泉亂發(fā)其下,東注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輒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泵髑鍟r期,金線尚能清晰地見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壞,水面亦隨之縮小,水勢減弱,金線則從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在原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現(xiàn)了金線。于是人們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并將清同治九年(1870)江蘇吳興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將原金線泉改稱“老金線泉”,由濟南書法家李仲余新題“老金線泉”(隸書)四字嵌刻于池壁。</p><p> 金線泉,泉池東西長2米,南北寬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桿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