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稱:梁 山 話 劍</p><p class="ql-block">美篇號:250033322</p> 小? ? ?序 <p class="ql-block"> 歐洲大陸的東南半島,在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之間,有一條著名的山脈,叫“巴爾干山”。它平均高度722米,像一道長墻橫亙在多瑙河與愛琴海之間,成為此河此海的分水嶺,故也稱巴爾干半島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巴爾干,是“科賈巴爾干”的土耳其語,意為多山。地圖上漢語直譯“斯塔拉山脈”。在這片土地上,歷經(jīng)戰(zhàn)爭的洗禮,被人們貼上“歐洲的火藥桶”的標簽。不過,也被榮稱“歐洲的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下旬,我游覽了巴爾干的塞爾維亞、波黑、黑山和阿爾巴尼亞四國。整8天的行程,回來草就了9篇游記。回望這一路走來意猶未盡,旅程中仍存關(guān)鍵節(jié)點,想到拾遺補漏。于是,整理成6條兼作此旅總攬,但愿能“十全十美”!</p> 1,一 條 大 河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源自阿爾卑斯山脈德國黑森林地區(qū),奔流而下直入黑海。作為世界名河,在名曲名畫中隨地可拾。這次巴爾干之旅,在塞爾維亞曾數(shù)度相遇,喚起我10年前旅在匈牙利時,在布達佩斯乘船游覽多瑙河的情景。當時,內(nèi)心深處喊出“藍色多瑙河”我來了!</p><p class="ql-block"> 在塞爾維亞,我到了多瑙河畔的澤蒙小鎮(zhèn)。登山俯瞰,領(lǐng)略鎮(zhèn)上奧匈帝國時代的滄桑遺存,漫步河畔,欣賞藍色河水的輕柔與美麗。</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是歐洲的母親河,也是塞爾維亞的母親河。它孕育了澤蒙小鎮(zhèn)的溫情小巧,也造就了諾維薩德彼德羅瓦拉丁城堡的強悍雄奇。而伊沃·安德里奇也是飲著多瑙河水,成為作家和詩人。南斯拉夫第一則“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正是他在河畔晨練時獲得的。</p><p class="ql-block"> 多瑙河有一段是與羅馬尼亞的界河,安德里奇愛這條河,筆記里留住了這條河。<b>“多瑙河的水是綠色的,像古老的翡翠,映照出兩岸的城堡與廢墟。它既是邊界,也是鈕帶?!?lt;/b></p> 2,兩 位 人 物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著,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突然想起那句名言,<b>“在旅途上最美的風景是人?!?lt;/b>在巴爾干地頭上,鐵托這類人物最易記,另一位是霍查。他們都是攪動歷史風云的重量級人物,同在“二戰(zhàn)”中崛起,各自都成了自己國家的頭號人物,也都在東歐巨變前去世。然而,卻同道殊途。</p><p class="ql-block"> 在貝爾格萊德,我參觀了鐵托紀念館,有拙文已敘。而在地拉那,沒有找到霍查留下的痕跡,因他已被清算,他的塑像也都推倒了。惟留有那座白色金字塔建筑,本來也要推倒的最后保留下來。對于霍查在游九中已有所述,此處不必再議。姑且,對于人物類游記美篇并不受待見。</p> 3,三 座 拱 橋 <p class="ql-block"> 走在瓦爾干的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橋。先后觀覽了黑山塔拉河大橋、波黑莫斯塔爾老橋和薩拉熱窩拉丁橋。它們都長成了拱型,關(guān)鍵是都與戰(zhàn)爭扯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位于米利亞茨卡河上的拉丁橋,正是在它的身上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由此,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為同盟國與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等組成的協(xié)約國,經(jīng)歷近4年的戰(zhàn)事,以協(xié)約國勝利而終結(jié)。</p> <p class="ql-block"> 塔拉河大橋,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了,它就是前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的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火在它身旁燒得很慘烈,為阻止法西斯德軍的進攻,主動把它炸了。勝利后重建,還原貌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借用安德里奇寫給另一座橋的詩句,<b>“大橋依然存在,亙古不變?!?lt;/b></p> <p class="ql-block"> 而莫斯塔爾老橋,卻因90年代波黑內(nèi)戰(zhàn),被克族武裝炮擊炸斷。468年的歷史遺存,承載著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符號被殘忍地抹掉。</p><p class="ql-block"> 還好,2004年7月建成重新開放。后來,當年炸橋的指揮官新洛博丹·普拉利亞克被國際法庭指控,正當宣判時卻當場服毒自殺而亡。</p> 4,四 座 國 都 <p class="ql-block"> 這趟旅行,旅了四個國家都游了首都,盡管是走馬觀花,仍然值得記憶。對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和地拉那都有了專文記敘。不過,薩拉熱窩必要重溫安德里奇那句名言,<b>“要問薩拉熱窩在哪里?它就在人類良心的傷口里”</b>以警醒。至于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尚未淡及,值此補扯幾句。</p><p class="ql-block"> 波德戈里察,意為“在波里察山之下”。是的,這座城市正是因坐落被柏樹覆蓋的小山丘而得名。1946年更名為“鐵托格勒”,因南斯拉夫解體重回原名。它位于中部澤塔平原,莫拉查河與里布尼察河交匯處。在多山的黑山,這是一塊難得的平地了。</p> <p class="ql-block"> 波德戈里察在“二戰(zhàn)”中,慘遭德軍70多次轟炸,幾乎整座城市被炸平。戰(zhàn)后在廢墟上重建,2006年黑山獨立后設(shè)為國都。</p><p class="ql-block"> 都城以新的面貌出現(xiàn),沒有喧囂,沒有熙攘,顯得寧靜雅致。我到了位于城市核心區(qū)的獨立廣場,才感覺這里還有些人氣。因而,波德戈里察被稱為“城市里的鄉(xiāng)村,鄉(xiāng)村里的城市”。</p> 5,五 座 城 堡 <p class="ql-block"> 這次行程看山看水,還看了五座老城古堡。旅在塞爾維亞,有卡萊梅格丹古堡,這里成了貝爾格萊德建城的“石砌證書”。諾維薩德彼得羅瓦拉丁城堡的存在,為它標注“多瑙河的直布羅陀”要沖地位。《孤獨星球》如此說,<b>“阿尓巴尼亞最令人震撼的中世紀堡壘之一”</b>,這是為斯庫臺羅查費堡的存在,打了個免費廣告。</p> <p class="ql-block"> 還有黑山布德瓦的老城墻和科托爾的古城堡,固守著亞得利亞海的東岸,誘得多少列強競相爭霸,兵馬橫行,刀槍見血。</p><p class="ql-block"> 如此這般,難怪人們將巴爾干半島稱為“歐洲的火藥桶”了。這些城堡要塞,都已文字敘說,此處不再多嘴。面對這厚重滄桑的高墻古堡,只想引黑山詩人尼古拉·特斯拉·倫金的詩句,<b>“戰(zhàn)爭在石頭上刻下傷痕,而我們的孩子用野花填滿它?!?lt;/b></p> 6,六座宗教建筑 <p class="ql-block"> 旅在巴爾干半島,游覽教堂、清真寺那是少不了的。一路走來我也記不清看過多少了。力尋特點略作一捋,就選6座,好按排序湊數(shù)。</p><p class="ql-block"> 波德戈里察的基督復活主教堂,規(guī)模不大,卻是此行我最先游覽的宗教場所。地拉那的埃塞姆貝清真寺,除了氣勢恢宏,在無神論運動中,處在政治中心的廣場旁,卻能獨善其身。</p> <p class="ql-block"> 黑山科托爾峽灣中的藍頂圣母教堂,歷史悠久,造型精巧,屹立滄海而傲視群雄。薩拉熱窩清真寺,作為波黑最古老的伊斯蘭教中心,又在電影里早已眼熟,必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在諾維薩德的圣瑪利亞主教堂,為塞爾維亞最高的天主教建筑,又歷盡磨難,屢毀屢建。再就是貝爾格萊德的圣薩瓦大教堂了,建造時間跨度90年之長,又兼世界最大東正教堂之名,它不當列誰敢爭雄。</p><p class="ql-block"> <b>“教堂的鐘聲與劍刃的寒光,共同守護你的清晨?!?lt;/b>這是約萬·喬蒂奇的詩句,而這些對我們的旅程可有可無。</p> <p class="ql-block"> 異國風情,品之有趣;他鄉(xiāng)風韻,嚼之有味。當游完旅程,回家伏案,匆匆草就,湊成整數(shù)巴爾干半島游10篇,自以為“十全十美”而權(quán)當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寫于2025.07.04 珠海</p> <p class="ql-block">正文字數(shù):2260字</p><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梁山話劍</p><p class="ql-block">音樂:《小路》</p><p class="ql-block">演唱:張華敏</p> 歡迎閱讀? ? 感謝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