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明月 <p class="ql-block">當我們回望歷史,站在西域的天空,撥開那段詭譎莫測的云層;會發(fā)現(xiàn)在這塊16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自漢唐之初,便從不缺少英雄輩出,跌宕起伏的風云畫面。</p><p class="ql-block">而這塊以少數(shù)民族最為聚集的土地上,民族與宗教,信仰和派系;外敵與內亂,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擾擾。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從不缺少旌旗獵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壯觀與豪邁;也成就了一個個彪炳史冊.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的英雄豪杰。</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歷史中的西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域"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但先秦文獻中的"西方""西極"多指周朝西部領地。</p><p class="ql-block">漢代,則有了新的地域概念。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西域"后,狹義上講,西域指 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諸國。</p><p class="ql-block"> 但實際廣義上說,西域涵蓋了中亞、西亞乃至印度、波斯等地。這是因為每一個中原王朝,因為政治軍事的興衰和統(tǒng)治的更迭強弱,會對西域的真正涵蓋范圍有所調整。</p><p class="ql-block">《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余國分布在西域地區(qū),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三十六國是:婼羌、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烏恰縣)、莎車、疏勒、尉頭、姑墨(今阿克蘇縣)、溫宿(今烏什縣)、龜茲(今庫車縣)、尉犁、危須、焉耆、姑師(車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三十六國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國。</span></p><p class="ql-block">但總體來說每個國家的人口數(shù)量都不多,大的不超過10萬,小的可能也不越千。</p><p class="ql-block">但這并不好笑,我們可以把他們理解為一個個小型部落或集體,或同一種宗教信仰下的聚集抱團。要知道放眼全球,就算是在現(xiàn)在,還有比他們更小的國家。比如目前為止</p><p class="ql-block">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梵蒂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的數(shù)據(jù),梵蒂岡常住人口約 800人;其中大部分為神職人員、瑞士衛(wèi)隊成員及外交人員。 </p><p class="ql-block"> 它的 國土面積僅 為0.44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大型社區(qū)的大小,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主權國家。</p><p class="ql-block">但你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梵蒂岡。</p><p class="ql-block">它是全球 天主教的中心,是天主教教廷(圣座)的所在地,也是天主教最高宗教領袖——教皇的駐地和行政中樞。</p><p class="ql-block"> 也是全球 天主教會的 最高管理機構,負責全球天主教教義的解釋、教會法規(guī)的制定、主教任命及教務指導。 </p><p class="ql-block"> 而教皇,則是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被信徒視為“基督在世的唯一代表”;是全球唯一 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p><p class="ql-block">教皇擁有立法、司法、行政全權,且終身任職。并管理龐大的金融資產(chǎn)(如梵蒂岡銀行)。 </p><p class="ql-block"> 是天主教信仰、行政與文化的全球中心。 </p><p class="ql-block">14億天主教徒使其成為全球信徒最多的單一宗教教派之一。各位對照我國目前的人口數(shù)量,就可以知道這個14億是個什么概念!</p><p class="ql-block">能讓人驚掉下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個摩洛希亞共和國, 位于美國的內華達州沙漠中。自稱“國家”,人口僅 32人,面積約1.025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但未被國際社會承認,屬于私人性質的“微國家”。</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庫格穆格爾共和國。</p><p class="ql-block"> 位于奧地利維也納,由一棟球形房屋構成,人口僅 1人,面積約0.001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它同樣屬于私人宣稱的“國家”,無國際認可。</p><p class="ql-block">所以世界就是一個萬花筒,千奇百怪。但他既然能宣稱一個國家,必然有他的說法,就有了主權,雖說不被國際社會承認,但依然引起了國際關注。他可以是一個笑話,但也可以是一個認真的事。</p><p class="ql-block">我們還是回到西域。</p><p class="ql-block">在張騫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國的強大勢力。</p><p class="ql-block">到漢代,西域都護府所管轄的范圍已經(jīng)不止36國,分裂為50余國。</p><p class="ql-block">到了東漢末年,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并,至晉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并起的局面。</p><p class="ql-block">西漢初年,匈奴控制西域三十六國,壟斷商路并威脅漢朝的北部邊疆。匈奴以西域為資源補給線,通過僮仆都尉征收賦稅,強化對西域的軍事控制,游騎時時騷擾漢地。 </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即位后,為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采納了降漢匈奴人的建議,準備聯(lián)合被匈奴擊敗的大月氏,意圖對匈奴形成夾擊之勢。</p><p class="ql-block"> 對彼時的漢朝而言,</p><p class="ql-block"> 西域的地理與文化,都是“未知的盲區(qū)”。張騫出使不僅要完成軍事結盟,也要探明西域的地理、物產(chǎn)和政權分布,為大漢開辟新的外交格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8年,</p><p class="ql-block">張騫率百余團隊從隴西出發(fā),剛出漢境即被匈奴俘獲,扣押長達10年。</p><p class="ql-block">匈奴單于對其威逼利誘,但這位矢志不渝的大漢臣子始終“持漢節(jié)不失,不壘其志”,并且伺機逃脫后迎風而立,繼續(xù)西行。</p><p class="ql-block">他在茫茫戈壁里穿越了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康居(今哈薩克斯坦),終于抵達了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已定居阿姆河流域,生活安定,寧可茍安一隅,不愿東歸復仇。當然。他們也是懼怕氣勢正旺的匈奴人報復。</p><p class="ql-block">張騫反復規(guī)勸引導,毫無效果。</p><p class="ql-block">滯留一年無果后,心力交瘁的他返程時,又被匈奴的游騎扣押。在歷經(jīng)艱辛后,僅與隨從堂邑父逃走。</p><p class="ql-block">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歷經(jīng)艱辛的張騫,終于回到了長安。</p><p class="ql-block">當這位前后歷經(jīng)十三年,飽經(jīng)風霜.生死未卜的大漢使節(jié),一路風塵仆仆的回到關中時,連這塊土地都為之沸騰感動!</p><p class="ql-block">附近的百姓十里出迎,哽咽流淚。</p><p class="ql-block">雖未達成軍事聯(lián)盟,但這位不辱使節(jié).衣衫襤褸的漢臣,依舊贏得了百姓的敬重。</p><p class="ql-block">張騫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帶回了西域的地理、物產(chǎn)(如葡萄、石榴.苜蓿)、軍政情報。這對彼時的大漢來講,都是我們急需了解的空白。</p><p class="ql-block">武帝封其為太中大夫,而由此,漢朝開啟了對西域的系統(tǒng)認知。</p><p class="ql-block">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在河西大敗匈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絡烏孫共擊匈奴,斷匈奴右臂,并“廣招外夷”擴大影響力。</p><p class="ql-block">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烏孫派使臣攜禮隨同,窺視漢朝情況??吹綕h朝地廣人眾,國勢富強,回報烏孫王,遂與漢朝和親。</p><p class="ql-block">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雖未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卻加強了漢朝同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此時的漢朝已奪取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張騫二次出使西域,率300使團,攜大量金帛禮品;分別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今阿富汗)、安息(波斯)等國。烏孫國雖未東遷,但派使回訪漢朝;也就是說,西域諸國和中原的聯(lián)接,始通于漢。</p><p class="ql-block">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被司馬遷稱為“鑿空”,標志著中原王朝,首次系統(tǒng)性打通了河西走廊至中亞的商路,形成了“綠洲絲綢之路”。</p><p class="ql-block"> 此后,漢朝設立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并于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確立了對天山南北的軍政管轄。</p><p class="ql-block"> 張騫 開辟的絲綢之路,為佛教傳入中國奠定了交通基礎。 </p><p class="ql-block"> 約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西漢博士弟子景盧口授了《浮屠經(jīng)》,是史載最早的佛教傳入事件。 </p><p class="ql-block"> 公元67年,東漢明帝遣使西域,迎請高僧,以白馬馱經(jīng)至洛陽建立白馬寺,標志著佛教,得到了官方的認可。</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佛教傳入中國,西域(新疆)為首站。</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塔里木盆地(于闐、龜茲等綠洲城邦),再沿絲綢之路東進至敦煌、再入中原。 </p><p class="ql-block"> 換言之,早期的西域佛教中心是于闐(今和田),龜茲(今庫車)。</p><p class="ql-block"> 尼雅遺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西域36國之一的精絕國),出土了東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這也印證了佛教藝術與中原文化的早期交融。 </p><p class="ql-block"> 《魏書·釋老志》明確記載,"漢武時西域已通,佛教或存而未彰";說明佛教在漢武時已存于西域但未入中原。</p><p class="ql-block">張騫鑿空西域 , 打通了佛教東傳的物理通道,但并未直接引入佛教。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是在 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約公元前2年—公元67年)。</p><p class="ql-block">簡單地說,中國的本土國教是道教,歷史源遠流長。而后引入了佛教。也就是說,在西域這片兒土地上原本是千里佛國,佛寺林立。</p><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英雄,燦若繁星?;蛞环虍旉P,令魑魅膽寒,或驍勇無敵,所向披靡!</p><p class="ql-block">而漢武帝時期的冠軍侯霍去病,無疑當屬一流。盡管這位天術奇才的少年將軍,就像流星,劃過了歷史的天際,卻依然照亮了,整個漢武時期的河西天穹。</p><p class="ql-block">他的老家在山西臨汾,是名將衛(wèi)青的外甥。</p><p class="ql-block">其實霍去病的出身并不好,母親是平陽侯府的女奴衛(wèi)少兒,父親霍仲孺,是平陽縣的一個小吏;而霍去病,就是這兩人的私生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霍仲孺當</span>差期滿后,便回到了平陽老家,與在長安平陽公主府的衛(wèi)少兒,從此便失去了聯(lián)系;所以霍去病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到底是誰,又在哪里?直到成為驃騎將軍后才父子相認。</p><p class="ql-block">哪一年的霍去病西征路過平陽,特來跪拜。</p><p class="ql-block">當平陽鄉(xiāng)下的霍仲孺,顫巍巍的看著,眼前這位英氣逼人的少年將軍時,他一度激動的語聲發(fā)顫;盡管他深知自己,并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父親,但這依然擋不住血脈相連的喜悅。</p><p class="ql-block">霍去病為他的父親置辦了一些田產(chǎn),又蓋了新房,請了奴婢服侍;并在西征歸來后,將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走軍中,悉心栽培。此后,便再次走向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其實少年時,他也在貴族家中做過奴仆,和他的舅舅衛(wèi)青曾是平陽公主的馬夫一樣,也干過為人提馬扶鞍.端茶倒水的差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139年,他的母親衛(wèi)少兒的妹妹衛(wèi)子夫,得幸于漢武帝劉徹。一年多后,衛(wèi)子夫全家貴幸,水漲船高。而他的母親衛(wèi)少兒曾經(jīng)與曲逆侯陳平的曾孫陳掌私通,此時便與陳掌結了婚。而霍去病因此命運也發(fā)生了轉折,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員,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但能夠徹底改變命運的卻是源于他的姨母衛(wèi)子夫,做了漢武帝的皇后。</p><p class="ql-block">因為姨母的緣故,也源于漢武帝對這個“尤善騎射”的天才少年,眉宇間所透出的英武之氣大為欣賞;便破例提拔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于御前行走。</p><p class="ql-block">應該說,人生的機緣往往就是這么奇妙!一個是漢武雄風,一個即將破空而出的千古戰(zhàn)神,就此一見如故,良駒遇主,寶劍英雄。</p><p class="ql-block">這位雄韜偉略的漢武大帝,甚至一度想親自教授霍去病《孫子兵法》。由此可見,緣分天注定,這位運氣爆棚的一代戰(zhàn)神,大概就是為了成就劉徹的漢武偉業(yè)而來,天賜良將。</p><p class="ql-block">當千里馬遇到伯樂,也注定他們會創(chuàng)造出史詩級的歷史神話。</p> <p class="ql-block">元朔六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嫖姚校尉,兩次隨他的舅舅衛(wèi)青擊匈奴于漠南,率輕騎八百,縱橫數(shù)百里,斬虜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并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chǎn)”;順帶著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p><p class="ql-block">元狩二年(前121年),時年二十歲的他受封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東部的渾邪王、休屠王部。</p><p class="ql-block">這一年的入春時節(jié),祁連山上的冰峰依舊閃著森冷的鋒芒,湟水兩岸的青草灘上,能夠聽到牛羊們,熱切的沸騰……</p><p class="ql-block">這一次,霍去病獨領一萬驃騎,出隴西,“逾烏盭,討遬濮,涉狐奴”,劍鋒所向,所向披靡,令河西五國“聞其名,而莫敢與之抗衡也!”</p><p class="ql-block">這個令河西為之膽寒的少年英雄,在與單于的兒子交戰(zhàn)中,幾乎將其生擒。冠軍侯之彪悍神武,讓曾經(jīng)趾高氣揚的單于王庭,聞之駭然!</p><p class="ql-block">霍去病的閃電戰(zhàn)術,打破了以往漢軍車騎同出的固有模式。實際上,漢武帝傾一國之力為其準備的物資,對他來講都成了累贅,卻反常地取食于敵。</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閃電突擊,千里奔襲,發(fā)揮騎兵的優(yōu)勢,狂飆突進;在敵人尚未明白眼前的形勢時,最大程度的降維打擊!一戰(zhàn)摧毀他們的生產(chǎn)能力。</p><p class="ql-block">毫無疑問,霍去病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絕非常人可及。</p><p class="ql-block">他的部隊情報工作做的很好。起用了一批匈奴裔武人;這讓他的每一次奔襲行動看似冒失,實則都是有的放矢,包括取食于敵。</p><p class="ql-block">當越過焉支山,轉戰(zhàn)六天,急馳一千多里的漢軍騎兵,突然出現(xiàn)在皋蘭山下時,渾邪王難以置信的張大了嘴!</p><p class="ql-block">當漢軍的戰(zhàn)旗迎風烈烈時,站在他身后的王子貴族們一個個瑟瑟發(fā)抖。</p><p class="ql-block">這一戰(zhàn),重創(chuàng)匈奴,驚魂未定的折蘭王、盧侯王,在漢軍凌厲的刀鋒之下,相繼喪命;而他們的精銳盡被殲滅。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悉數(shù)被俘。</p><p class="ql-block">此役,漢軍共斬首八千九百六十級,并俘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自身亦頗有折損。</p><p class="ql-block">回望歷史,</p><p class="ql-block">任何戰(zhàn)爭,都逃脫不了敵傷一千,自損八百,這個永遠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年,漢軍的夏季攻勢,再次拉開序幕。</p><p class="ql-block">這次的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還有老將李廣,在北地郡(也就是今日的甘肅環(huán)縣,晚清名將董福祥的故鄉(xiāng))集結出發(fā),分路進軍。</p><p class="ql-block">但可惜這一次,公孫敖的大軍卻迷了路,未能與霍去病會和。</p><p class="ql-block">實際上北路出擊,越千里荒漠,沙塵漫日,很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p><p class="ql-block">但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心高氣傲,天才的骨子里流淌著一股傲視蒼穹的心;而戰(zhàn)爭的機遇總是如流星閃電,一瞬即逝。內心的孤傲無法讓他摁住蓬勃的激情。這位少年英才以最快的速度做了決斷,孤軍深入。</p><p class="ql-block">他的騎兵遠涉?;侥系暮?,越過了居延海(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過小月氏,一路摧枯拉朽,攻抵到了祁連山下的匈奴大帳。</p><p class="ql-block">當匈奴的游騎兵翻身而起時,沉悶的馬蹄已經(jīng)如席卷而至的颶風般,沖向了單于的大賬……</p><p class="ql-block">神兵天降的漢軍驃騎像獅子般大顯神威,縱橫蕩決。呼嘯而至的騎兵高聲吶喊“降者生,抵抗者死!”……</p><p class="ql-block">當騎兵的刀鋒被鮮血遮掩,</p><p class="ql-block">三萬二百級首級已經(jīng)可以壘成了一座山。</p><p class="ql-block">漢軍的威勢已經(jīng)摧毀了這個草原民族最后的自信!</p><p class="ql-block">單于單桓、酋涂王,相國、都尉以下的降者二千五百人,紛紛跪伏于地。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p><p class="ql-block">此役,生擒匈奴五王,五王母,匈奴單于的閼氏及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而漢軍,自身折損僅十分之三。</p><p class="ql-block">當遠在長安的漢武帝劉徹收到捷報后,加封霍去病食邑五千四百戶。 而跟隨霍去病出征至小月氏的校尉都被封為左庶長,其部下趙破奴、高不識及仆朋均被封侯。 </p><p class="ql-block">當氣急敗壞的伊稚斜單于,再次收到渾邪王的敗績時,壓抑在他心底的怒氣再也無法抑制。他命人傳渾邪王入庭,意欲誅殺。</p><p class="ql-block">此刻本就忐忑不安的渾邪王得訊,更是如坐針氈!他已經(jīng)無路可走。</p><p class="ql-block">去王庭便是送死,為今之計只有投降漢朝方可自保。他聯(lián)合了休屠王等人,遣使告知漢廷。準備投降。</p><p class="ql-block">漢武帝對這個消息,半信半疑。他也知渾邪王此刻的處境,但匈奴人歷來狡詐,言而失信;恐其中有假。</p><p class="ql-block">接收的任務當然非霍去病莫屬。</p><p class="ql-block">事實果真出現(xiàn)了意外。</p><p class="ql-block">當漢軍渡過黃河,抵達渾邪王的大營附近時,其麾下的部分降眾突然起意.密謀逃跑。</p><p class="ql-block">千鈞一發(fā),形勢急轉直下!</p><p class="ql-block">當機立斷的霍去病率部馳入匈奴軍中,面見渾邪王,直接斬殺企圖逃亡反叛的軍士八千人,穩(wěn)住了大局。</p><p class="ql-block">他命人將渾邪王單獨送往長安,其四萬余部眾,至此歸屬漢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漢朝,已牢牢抓住了河西地區(qū)的控制權,為打通內地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lt;/p><p class="ql-block">但這絕不是結尾,英雄書寫篇章總是要以最為璀璨的功績留存世間,而這一年,也是這位一代戰(zhàn)神的高光時刻。</p><p class="ql-block">元狩四年的春天一如既往,這一年,21歲的霍去病再次受命出征,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p><p class="ql-block">漢武帝命衛(wèi)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一舉剿滅匈奴的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的飛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離侯山,渡弓閭河,與匈奴的左賢王主力接戰(zhàn),殲敵70400人;俘虜了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p><p class="ql-block">如疾風驟雨般的漢軍鐵騎,在這位常勝將軍的帶領下,一路狂飆突進,乘勝追殺,到了蒙古境內的狼居胥山。</p><p class="ql-block">在狼居胥山,這位仰視蒼穹,豪氣干云的一代戰(zhàn)神意氣風發(fā);8000里山河猶在,九萬里風起云涌,飲馬翰海.彰我華夏之威!</p><p class="ql-block">他命軍士筑壘設壇,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p><p class="ql-block">”飲馬翰海,封狼居胥“</p><p class="ql-block">這是無數(shù)武將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霍去病所創(chuàng)造的騎兵閃電戰(zhàn)術,千里荒漠取敵之糧以自養(yǎng);豹突奔襲,如流星劍雨,至今無人可以突破。</p><p class="ql-block">他的兵鋒直抵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宣國之威,張我臂膀!”</p><p class="ql-block">經(jīng)此一戰(zhàn),匈奴已無力抗衡,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如颶風掃枯葉!</p><p class="ql-block">匈奴單于逃往漠北深處,“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年的漢武帝設置了大司馬位,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并列為大司馬。又下令,驃騎將軍的官階和俸祿同大將軍相等平齊。</p><p class="ql-block">可以說,劉徹對霍去病的獨寵已經(jīng)無以復加。而與此同時,他的舅舅衛(wèi)青,這位此前高光閃耀的大將軍卻日漸衰微。在外甥霍去病的高光閃耀之下,這位曾經(jīng)紅極一時,同樣位高權重的老將,開始門庭冷落車馬稀。他的門客和老友紛紛離去,我們不得不說,趨炎附勢,是人生常態(tài)。</p><p class="ql-block">但在這些人中間,有一個人卻不愿棄他而去。</p><p class="ql-block">這個人就是任安。</p><p class="ql-block">板蕩識臣忠,患難見真情。</p><p class="ql-block">其實霍去病早些年的武功教習.行軍打仗,都是在他舅舅的軍中歷練。也就是衛(wèi)青的悉心教導,才讓他的戰(zhàn)術更加嫻熟。</p><p class="ql-block">所以他們的每一次出擊,都源于前期對匈奴軍力.戰(zhàn)術,以及山川地理的反復研摩。匈奴人善游騎,而之前的漢軍之所以屢屢吃虧,使步騎同出,并不利于快進快出的大張大合。</p><p class="ql-block">所以霍去病的去輜重,以戰(zhàn)養(yǎng)食,就直接放棄了這些累贅;輕騎突進,一往直前。但這種打法,說者易,做著難!</p><p class="ql-block">一旦無法取敵于糧,結果可想而知!后果不可想象。</p><p class="ql-block">所以他用的匈奴裔武人向導小隊,就發(fā)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此年秋,漢軍班師回朝,彼時的冠軍侯霍去病和他的舅舅同任大司馬,統(tǒng)領天下兵馬,一人之下,顯赫一時。</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8年,長安城發(fā)生的一件事,讓后世對其產(chǎn)生詬病。</p><p class="ql-block">說起這件事還得從飛將軍李廣說起……</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p><p class="ql-block">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p class="ql-block">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p><p class="ql-block">這里面所指的龍城飛將,就是李廣。</p><p class="ql-block">這首詩就深切表達了對這位戍邊老將的崇敬之情,人們認為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把守邊關,胡人就不敢輕易進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君不知沙場爭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也是人們對李廣的懷念和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李廣,字漢之,隴西成紀人,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他的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p><p class="ql-block">一生戎馬,戍守邊關;以其勇猛善戰(zhàn)和卓越的騎射技藝而聞名。</p><p class="ql-block">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就是對李廣在戰(zhàn)場上勇猛無畏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李廣一生經(jīng)歷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個時期,長期在邊疆抵御匈奴的入侵,被譽為“飛將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還記得我們小學課本上的那描繪李廣夜間射石虎的詩嗎?</span></p><p class="ql-block">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p><p class="ql-block">然而,盡管這位老將戰(zhàn)功顯赫,卻始終未能獲得封侯的榮譽,這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大遺憾。</p><p class="ql-block">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p><p class="ql-block">早年從軍的李廣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從軍抗擊匈奴,因功被任命為中郎。</p><p class="ql-block">在漢景帝時期,李廣先后擔任北部邊疆七郡的太守,負責抵御匈奴的入侵。</p><p class="ql-block">實際上從漢武帝即位后,李廣的光輝便被隱藏,他后期被召回擔任了未央宮的衛(wèi)尉。這個職位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已經(jīng)冷落了這位老將的報國之心。</p><p class="ql-block">要知道當年在右北平郡任太守之時,這位老將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稱其為“飛將軍”,數(shù)年來聞其名,而不敢進犯。</p><p class="ql-block">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p><p class="ql-block">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已經(jīng)67歲的老將李廣再三懇求之下,漢武帝準許他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擊匈奴,展開漠北之戰(zhàn)。</p><p class="ql-block">但可惜最終因迷路,未能按時與大部隊會合,導致未能參與對決匈奴的主戰(zhàn),最終含恨自盡。</p><p class="ql-block">這件事的原委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在漠北之戰(zhàn)前,劉徹告訴衛(wèi)青:"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p><p class="ql-block">我們大概可以把漢武帝的意思理解為:李廣已經(jīng)老了,再說他的運氣也不好,所以就不要把它放在主戰(zhàn)場,以免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p><p class="ql-block">漢武帝之所以這么說,源于元光六年(前129年)的那場對匈奴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李廣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最后負傷被俘。</p><p class="ql-block">盡管這位傳奇老將以其神勇之力得以死而復生,并且接連斬殺了幾名追擊的匈奴悍勇;但卻給漢武帝的心理上,留下了陰影和猜疑。</p><p class="ql-block">所以武帝認為,李廣曾被匈奴俘獲,運氣實在太差。但也許,漢武帝給衛(wèi)青的建議,也是為了保護李廣這位半生疆場馳騁的老將。</p><p class="ql-block">總而言之,無論是出于愛護還是其他目的,衛(wèi)青沒有讓李廣正面出擊,而是選擇與己交好的公孫鰲作為前鋒。</p><p class="ql-block">以李廣這位飛將軍半生戎馬的辛勞,此刻的他應該可以封侯。但卻因為沒有足以令朝野震動的豐功偉績,而心意難平。要知道以他的履歷,和他的周圍,都是已經(jīng)拜將封侯的人物了。</p><p class="ql-block">所以這位老將急于出戰(zhàn),也是想在有生之年傾平生之力,完成自己最后的夙愿。</p><p class="ql-block">但運氣這個東西,有些時候只能讓人抱憾終生。</p><p class="ql-block">恰恰這次的漠北之戰(zhàn)中,李廣和趙食其部,因為中途迷路耽誤了和衛(wèi)青主力會合的時期;這就導致衛(wèi)青不得不只用5000騎兵,抵擋匈奴單于的主力萬騎。</p><p class="ql-block">盡管衛(wèi)青兵力弱少,卻最終贏得了勝利!</p><p class="ql-block">而李廣的部隊,因穿行于沙漠而迷路。但這個貽誤戰(zhàn)機,導致匈奴單于遠遁之則;以軍法論,當被問責!按照當時的軍律,將領“延誤失期”當斬!但也可以錢贖罪。</p><p class="ql-block">而對李廣這位半身戎馬.自尊極強的老將,他無法面對這種憋屈的屈辱!</p><p class="ql-block">回到幕府后,他對自己的下屬說</p><p class="ql-block">“不愿復對刀筆之吏”,憤愧而舉刀自刎。</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說,李廣的自殺,和漢武帝以及大將軍衛(wèi)青不無關系。換言之,也就是他們這種直接或者間接的行為,導致了李廣之死。</p><p class="ql-block">“汝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p><p class="ql-block">李廣明白自己即便逃過了率軍迷路的懲罰,也很難在之后的戰(zhàn)役中獲得立功的機會。</p><p class="ql-block">因為不管是衛(wèi)青,還是漢武帝,都不可能將正面進攻的任務交給他。而這,無疑是李廣最后的絕望。當然,他的性格也有缺陷。</p><p class="ql-block">也就在這種悲憤與羞愧之中,他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這位老將的一生,是個悲劇。正如宋代呂蒙正的《寒窯賦》里所說</p><p class="ql-block">”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p><p class="ql-block">盡管這位倥傯一生的老將,始終未能封侯;但他的英勇和忠誠依然被后世傳頌敬仰。</p><p class="ql-block">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用生動而飽含情感的文筆,訴說了李廣的一生和無奈與忠誠,塑造了一個神武卻郁不得志,最終含恨而終的悲劇英雄。</p><p class="ql-block">李廣雖死,但他的意難平并沒有因此而結束,卻又觸發(fā)了另一起事件。</p><p class="ql-block">李廣死的時候,他的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經(jīng)過世,僅留下幼子李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狩五年,征戰(zhàn)歸來的李敢得知了父親的死訊,悲憤難平!</span></p><p class="ql-block">他認為就是因為衛(wèi)青任意調離了父親的前將軍職務,也就是說,父親之死與衛(wèi)青的部署有關。</p><p class="ql-block">一怒之下,遂深夜?jié)撊胄l(wèi)府,將衛(wèi)青毆打致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衛(wèi)青,因性格隱忍,并未聲張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也或許是對李廣之死心懷愧疚,所以并未深究李敢。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卻不能忍受舅舅被打的羞辱!</p><p class="ql-block">少年氣盛,正值高光之下的霍去病,在得知消息后,無比震怒!元狩五年秋,霍去病借陪同漢武帝狩獵之機,當眾將李敢射殺!</p><p class="ql-block">彼時的李敢時任關內侯(僅次于徹侯的爵位),且為軍中驍將,戰(zhàn)功顯赫!曾勇奪匈奴左賢王戰(zhàn)旗于軍前!</p><p class="ql-block">如此軍中悍將,又是忠臣之后,被冠軍侯當場射殺!所以當時的李敢之死,也引發(fā)爭議。</p> <p class="ql-block">但彼時的冠軍侯霍去病和衛(wèi)氏家族正受當朝天子的寵幸,位極人臣,顯赫一時;所以這件事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漢武帝并未追究霍去病的責任,對外宣稱“李敢被鹿角撞死”,以掩蓋真相。</p><p class="ql-block">霍去病未受任何懲罰,繼續(xù)位高權重,直至次年,猝然去世。</p><p class="ql-block">實際上當時的李敢之死,也是”衛(wèi)李”兩個家族的沖突對抗。衛(wèi)青、霍去病代表的衛(wèi)氏外戚集團與李廣家族(傳統(tǒng)的功臣派),本來就存在著權力博弈。</p><p class="ql-block">而李敢之死,也削弱了反對勢力,客觀上鞏固了衛(wèi)氏集團的地位。但這也加劇了李氏與衛(wèi)氏的矛盾。</p><p class="ql-block">李廣的孫子李陵在公元前99年,率5000步兵北上與匈奴作戰(zhàn)時,由于糧草不濟,最終兵敗投降。</p><p class="ql-block">而這一事件導致漢武帝大怒,并夷其三族。</p><p class="ql-block"> 霍去病治軍嚴謹,主張“賞功罰過”,軍法嚴苛,對違紀者絕不姑息。</p><p class="ql-block">《史記》記載霍去病曾言:“為將者,只需賞功罰過!”可見其鐵腕治軍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霍去病的“寡恩少德”的一面,曾有過嚴厲的批評。</p><p class="ql-block">在他的河西之戰(zhàn)中,漢武帝劉徹曾為其軍隊,準備了大量的糧草給養(yǎng)。但霍去病為了輕裝而行,棄養(yǎng)不用;所以他的騎兵,很多時候都是餓著肚子千里奔襲。等到西征歸來,這些糧草全部糜爛丟棄。所以說霍去病軍紀之森嚴,及至嚴苛。</p><p class="ql-block">他的”取敵給養(yǎng)”便于部隊突進,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冒險。</p><p class="ql-block">當時的單于依漢奸中行說的建議,命人將死牛死馬置于水源,致水質污染,以詛咒漢軍。</p><p class="ql-block">這也導致很多漢軍最后得了傳染病,而霍去病英年早逝,也有傳聞與此有關;也有勞累過度一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盡管位居一人之下,而千萬人之上,但霍去病卻并不喜歡奢靡之風。</p><p class="ql-block">漢武帝劉徹對這位”彰大漢臂膀”的愛將,寵愛絕對是發(fā)自于心的。他曾有心給霍去病建一所豪華的府邸,但被婉拒。</p><p class="ql-block">”匈奴未滅,何以家為!”</p><p class="ql-block">所以這個少年成名,已至武將巔峰的冠軍侯,雖居高位依然不沉迷于奢華,心里只裝著家國社稷和建功立業(yè)。</p><p class="ql-block">歷史上的很多事,有時候非常矛盾,一時很難主觀的平叛對錯。</p><p class="ql-block"> 霍去病去世后,衛(wèi)青逐漸淡出了權力中心,而他的姐姐衛(wèi)子夫,也隨著韶華易逝,不再享受天子的恩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狩六年(前117年),蟄伏在草原上的匈奴伊稚斜單于,終于長出了一口氣;他挺起了被霍去病.衛(wèi)青打得不再筆直的腰桿,拒絕對漢稱臣。</p><p class="ql-block">當大漢的尊嚴,再一次面臨挑釁時,壯心不已的漢武帝依舊拍案而起.勃然大怒!</p><p class="ql-block">他又一次進行了戰(zhàn)爭動員,決心一鼓作氣,徹底殲滅單于的主力。</p><p class="ql-block">然而這次,上天并沒有眷顧這位大漢天子,和他所期待的一代戰(zhàn)神。</p><p class="ql-block">這次的西征匈奴,因這位天妒英才的冠軍侯霍去病突然早逝,只能被迫終止;時年二十四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帝的悲傷,同樣發(fā)自內心,如同被上天,砍掉了一只最為有力的臂膀。</p><p class="ql-block">他特意調遣河西五郡的鐵甲軍,列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p><p class="ql-block">特許霍去病陪葬茂陵,賜其謚號為“景桓”,下令將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以彰顯這位為大漢,立下不世之功的愛將,力克匈奴的奇功。 </p><p class="ql-block">唐建中三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 </p><p class="ql-block">及至宋代政和三年,宋徽宗將霍去病與丞相公孫弘、大將軍衛(wèi)青、車騎將軍金日磾配享于漢武帝廟廷。 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也包括霍去病。</p><p class="ql-block">北宋年成書立撰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霍去病的名字,也赫然醒目。</p><p class="ql-block">漢代,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一代戰(zhàn)神霍去病創(chuàng)造了西域神話,但這并不意味著漢家英雄的斷層,江山代有英雄出。</p><p class="ql-block">與此同時,另一個來自關中渭水的跨時代英雄,也即將橫空出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起漢武帝時期冠軍侯霍去病的傾國之力,大舉西征;班超,這位來自關中,文武兼?zhèn)?,深入漠北草原,以少勝多的大漢中流砥柱,扶大廈于將傾,在西域苦苦征戰(zhàn)的英雄,他為大漢的開疆拓土之路,卻是歷盡波折,任重而道遠。</p><p class="ql-block">請關注下集西北風云之《馬踏西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