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襄陽廣德寺:佛教歷史與自然的和諧共鳴</p><p class="ql-block">手機攝影:裴建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騎馬觀山門,敲鐘享齋飯?!边@句古語描繪的正是廣德寺的獨特韻味。廣德寺,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自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創(chuàng)立以來,便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壯觀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雖幾經(jīng)更名,最初被稱為“云居禪寺”,但廣德寺之名始終不衰。漫步寺內(nèi),殿宇巍峨,古樹環(huán)繞,每一處都透露著寧靜與莊重,讓人在領(lǐng)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廣德寺,與國家級古隆中風景區(qū)相鄰,環(huán)境清幽,古木參天。承載著深厚的佛教歷史,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寺內(nèi)有天王殿、藏經(jīng)樓、方丈房以及那巍峨的多寶佛塔,它們共同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與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的多寶佛塔。這座塔采用獨特的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造型別致,被譽為金剛寶座磚塔,堪稱寺內(nèi)的一大瑰寶。</p> <p class="ql-block">廣德寺的多寶佛塔,不僅是一座雄偉的建筑,更承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在中國佛教中,佛塔被視為重要的象征。據(jù)《法華經(jīng)》記載,多寶如來是這部經(jīng)典的重要護持者,而多寶佛塔正是這一精神的象征。在《妙法蓮華經(jīng)·見寶塔品》中,我們讀到,當釋迦佛宣講《法華經(jīng)》時,一座七寶塔從地涌出,高聳在空中,其莊嚴與神圣,正是多寶佛塔所蘊含的深厚內(nèi)涵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多寶佛塔,這座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弘治九年間建成的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佛塔,以其獨特的形制在中國境內(nèi)獨樹一幟。通高約17米的塔身,由塔座和塔峰兩部分巧妙組合而成。塔座高7米,呈現(xiàn)出精美的八角形,上迭淺檐,下奠矮基,磚砌角柱與石雕龍首相映成趣。各墻設(shè)有壁龕,內(nèi)供石雕跌坐蓮臺佛像,同時,各壁還巧妙地設(shè)置了4個石雕券門,正門上方的石匾上,4字“多寶佛塔”蒼勁有力,彰顯著歷史的厚重。塔峰部分則巧妙地置放了5座小塔,其中居中的喇嘛塔高達10米,下置須彌座,上置蓮臺,與覆缽式塔肚完美銜接;頂部則裝飾有相輪,并覆以鐵空蓋,更顯莊重威嚴。這座多寶佛塔在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廣德寺乃至國家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據(jù)寺內(nèi)碑文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因襄王朱見淑的愛妃病逝,他看中了云居寺的宜人風水,決定將愛妃葬于寺旁。然而,這一決定遭到了云居寺主持道圓法師的強烈反對,法師意欲率眾離去。為了平息這場紛爭,明憲宗皇帝親自出面進行調(diào)解,他要求襄王在附近選擇一處風水寶地,并由本府自備建材,再建造一座新的寺院供和尚們居住。新寺院建成后,明憲宗皇帝又親自賜名“廣德寺”,以示褒獎?!半焚n廣德寺”的匾額至今仍高懸于廣德寺的山門之上,見證著這段不平凡的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