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始,除了用重典治理社會外,還要求吏部指一人以神之名在各地設(shè)立城隍,為老百姓建立起一種信仰,使人們有敬畏心理。明太祖朱元璋曾與翰林院學士宋濂在交談中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立城隍的目的是教化民眾,要求民眾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政權(quán)。</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將城隍分為五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等四城城隍為"王",府城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民城隍威靈公(二品)",州城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民城隍靈佑侯(三品)",縣城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四品)"。</p><p class="ql-block"> 在此背景下,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武平在北門坊距宋紹興年間建的城隍廟(已經(jīng)破舊不堪)相距百余米的地方新建廟觀合一的崇真觀(城隍廟)。武平是縣城,故崇真觀供奉的是顯佑伯和慈惠夫人。</p> <p class="ql-block"> 說起建崇真觀(城隍廟),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據(jù)我縣中赤鄉(xiāng)上赤村的幾位老人說,上輩老人留下的傳說,崇真觀廟址是原上赤張姓祠堂舊址,明朝初期,為爭執(zhí)這塊地基,上赤張姓人與城北何姓人打官司,官司曠久不決,張姓人便到城隍爺那里行香許愿,若能依理打贏官司,定將這塊張家祠堂舊址作為新建城隍廟用地。不久,官司決案,張姓人勝訴。</p> <p class="ql-block"> 上赤張姓人信守諾言,獻出地基,并籌措銀兩,偕同當?shù)氐纳颇行排黄鸾ㄆ鸪缯嬗^。同時從本村深山中砍伐來上好的樟木,送到縣城雕刻顯佑伯和慈惠夫人的神像,雕刻的兩尊神像大小如凡人,烏紗金冠,紅袍紫裙,莊嚴慈祥,目神炯炯,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幾百年來,崇真觀把上赤張姓人家視作慈惠夫人的娘家人,凡城隍廟的廟會,主事者必恭請上赤張姓赴會的長者坐首席,這已是約定俗成的事。據(jù)說有一年的一次廟會上,有一個不知情又不知趣的愣頭青執(zhí)意要坐首席,在吃席時竟然被不知何物鯁喉,不得下咽。在高人指點下,這個愣頭青急忙跪在顯佑伯夫妻神像前請罪禱告,哀求顯佑伯夫妻寬宏大量饒過自己。在禱告后不久,鯁喉之物才咽下,那楞頭青也狼狽逃離了城隍廟。</p> <p class="ql-block"> 崇真觀建好后,上赤張姓人家設(shè)立了三年建醮一次的習俗。醮日之時恭請顯佑伯夫妻倆到醮場巡視。在醮日前一天清晨,村里選中的幾位年輕力壯小伙子便到崇真觀恭迎顯佑伯夫妻倆。古時從縣城抬神像前往上赤,全是山路小徑,崎嶇難行。小伙子們抬著慈惠夫人走在前面,而顯佑伯則緊隨其后,這是為免除顯佑伯對慈慧夫的掛念,讓慈惠夫人一路都在顯佑伯的視線內(nèi)。在醮日結(jié)束后送神回府時,仍按這順序行走。</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的建醮日,上赤張姓人家如同往常,恭請顯佑伯夫妻倆前往上赤,途經(jīng)路過的一個自然村時,適逢這個村子也在建醮。該村子仗著人多勢眾,路途又近,硬是把顯佑伯夫妻倆的神像攔截抬往該村??墒翘е裣駜H走了不足十步,抬神像的轎杠競自然斷裂,該村的村民們始知是神明責怪,便乖乖地把轎杠修好,將神像送還給上赤人家接神的小伙子們,并連連賠禮道歉。</p><p class="ql-block"> 又有一年上赤張姓人家的建醮日,在上赤的醮場,一個地痞無賴猥瑣的淫邪無恥小子,趁神像旁邊無人之機,將臟手伸進慈惠夫人的紫裙內(nèi),用臟手去摸慈惠夫人的大腿,褻瀆神靈。不一會兒,這小子便受到懲罰,他的腳痛難忍不能行走,大聲哭喊。其父聞訊趕來怒斥小子無禮,拉著那小子一同跪在慈惠夫人神像前,連連叩頭央求慈惠夫人寬宥,這小子才能勉強走回家。這事傳開后,善男信女們對顯佑伯夫妻倆更加誠心虔敬。</p><p class="ql-block"> 上赤張姓人家三年建醮一次,恭請顯佑伯夫妻倆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建國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