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全國Ⅱ卷英語作文的應用文與讀后續(xù)寫在主題、能力考查和文化導向層面存在顯著共同點,具體如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 核心主題:跨文化溝通與身份認同</p><p class="ql-block"> 應用文:通過“與外教溝通約稿”的場景,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中兼顧禮貌原則與文化差異(如避免生硬催促),本質上考查“跨文化交際中的得體表達”。</p><p class="ql-block"> 讀后續(xù)寫:以“留學生秋雨糾正中文名發(fā)音”為線索,直接探討“文化身份認同”,需通過課堂解釋名字含義、課后同學互動等情節(jié),展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與尊重。</p><p class="ql-block"> 共性:兩者均以“跨文化互動”為內(nèi)核,應用文側重“溝通技巧”,讀后續(xù)寫側重“文化身份表達”,共同呼應高考英語“培養(yǎng)國際視野”的命題方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能力考查:邏輯與情境化表達</p><p class="ql-block"> 應用文:要求在80詞內(nèi)按“問候-詢問-提醒-感謝”的邏輯組織內(nèi)容,且需結合“外教約稿”的具體情境(如提及雜志欄目、交稿日期),避免內(nèi)容空泛。</p><p class="ql-block"> 讀后續(xù)寫:需基于原文“秋雨糾結名字發(fā)音”的情感線索,合理推測課堂討論中“解釋名字文化內(nèi)涵”的情節(jié)(如“秋雨”象征豐收、詩意),以及課后同學可能產(chǎn)生的“文化共鳴”(如主動學習中文發(fā)音),要求情節(jié)邏輯連貫、情感真實。</p><p class="ql-block"> 共性:均考查“在特定情境中精準傳遞信息、組織邏輯”的能力,且需避免脫離主題的無效表達。</p> <p class="ql-block">3. 文化導向:雙向理解與尊重</p><p class="ql-block"> 應用文:隱含“中西方溝通禮儀差異”,如中文習慣更直接,而英文需通過委婉語氣(如“gentle reminder”)體現(xiàn)對對方的尊重,本質上強調(diào)“跨文化溝通中的雙向體諒”。</p><p class="ql-block"> 讀后續(xù)寫:通過秋雨從“糾正發(fā)音”到“放棄糾正”再到“主動分享文化”的轉變,傳遞“文化身份需要主動表達,而他人的理解建立在溝通之上”的理念,呼應“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的價值觀。</p><p class="ql-block"> 共性:均超越語言層面,指向“文化理解與尊重”的深層素養(yǎng),體現(xiàn)高考“立德樹人”的命題原則。</p> <p class="ql-block">總結</p><p class="ql-block">兩篇作文雖形式(應用文/記敘文)與場景不同,但內(nèi)核均圍繞“跨文化語境下的溝通與認同”,同時考查學生“邏輯組織、情境表達及文化素養(yǎng)”的綜合能力,共同服務于高考英語“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考查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