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月18日我們從山西的臨汾出發(fā),來到了祁縣的“喬家大院”,并又前往太原附近參觀了著名的古代祭祀園林“晉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喬家堡村,是一座具有濃郁晉商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譽(yù)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由晉商喬氏家族的喬貴發(fā)奠基,后經(jīng)多次擴(kuò)建,尤其到了喬家第四代時期達(dá)到鼎盛。喬家以誠信經(jīng)商聞名,鼎盛時遍布票號、糧店、當(dāng)鋪等,富甲一方。民國后家族衰落,大院逐漸轉(zhuǎn)為公有。建筑特色布局呈雙“喜”字形結(jié)構(gòu),占地約8724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四周高墻圍合,形如城堡,體現(xiàn)防御與私密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喬家大院是典型的晉派建筑,青磚灰瓦,雕梁畫棟,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三雕”藝術(shù)。屋頂多為單坡頂(雨水內(nèi)流,寓意“財不外泄”)。核心院落為《在中堂》、《德興堂》、《保元堂》等, 各院功能分明,兼具居住、會客、倉儲等,陳設(shè)奢華,展現(xiàn)晉商生活。喬家大院展現(xiàn)了清代晉商的經(jīng)營智慧、家族倫理和生活方式?,F(xiàn)已成為“祁縣民俗博物館”,陳列明清家具、瓷器、字畫及晉商史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電影導(dǎo)演張藝謀在此拍攝過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電視劇《喬家大院》聞名海內(nèi)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喬家大院出來我們繼續(xù)前行,來到了距離太原25公里的晉祠,過去我以為晉祠只不過是個普通廟宇而已,來到這里被眼前這座龐大而古老的建筑園林驚呆了。晉祠始建于始建于北魏之前,為紀(jì)念周武王次子、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距今至少有1500余年歷史。?晉祠是一座集古代祭祀建筑、園林藝術(shù)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與晉祠直接相關(guān)的歷史人物主要包括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其子燮父、母親邑姜(圣母)、明代重臣王瓊,以及曾到訪或影響晉祠的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歷史上北齊、唐、宋、元、明、清均對晉祠有修繕或增建,其中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為紀(jì)念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圣母殿,成為核心建筑。晉祠的歷史文化地位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被譽(yù)為“晉文化之源”。如今走進(jìn)晉祠博物院內(nèi)可以看到自北宋以來的中國建筑,如廟宇、圣母殿、金人臺鐵人等等,圣母殿北側(cè)3000年周柏與難老泉畔“七星柏”形成獨(dú)特樹影穿廊景觀,體現(xiàn)植物活化石的奇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靜靜的走在晉祠,看到那些貨真價實的古建筑、那些粗大扭曲的古老樹木,如同穿越歷史般的感覺,使來到此地的人無不感嘆中華文明的悠久而無比欣喜和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晉祠博物館出來,我們越過太原繼續(xù)北上,到達(dá)忻州古城,在忻州市落腳。誰想忻州是座保留古跡非常完好的城市,隋唐時期的古城墻高大雄偉,古街面貌韻味猶存,街市繁華而樸實,各種當(dāng)?shù)仫L(fēng)味特色的小吃琳瑯滿目。據(jù)考證,忻州古城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古稱“秀容古城”,曾是晉北政治、文化中心及中俄萬里茶路重鎮(zhèn),素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對這座古城均有修繕,明清時期形成“四面城墻八座門”的完整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忻州休整一晚,我們繼續(xù)前行,前往山西的最后一站,應(yīng)縣木塔和大同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應(yīng)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是中國山西省朔州應(yīng)縣的一座遼代木構(gòu)建筑,始建于1056年,高67.31米,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最古老的純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全塔使用54種斗拱組合,形成“斗拱博物館”,兼具承重與減震功能,可吸收60%以上地震能量。??暗層設(shè)計形成剛性箍環(huán),與明層結(jié)合形成“剛?cè)嵯酀?jì)”的抗震體系,自振頻率與地震主頻錯位1.5秒,是其千年不倒的科學(xué)密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它的文化價值?是:塔內(nèi)保留遼代佛教藝術(shù),如釋迦牟尼像、四方佛及壁畫,融合契丹與漢文化元素。??懸掛52塊歷代匾額,包括明成祖朱棣“峻極神工”和明武宗朱厚照“天下奇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剛剛欣賞過應(yīng)縣木塔,我們來到了大同云崗石窟。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今和林格爾縣)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沖。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復(fù)法大業(y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quot;。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xù)到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quán)開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fēng)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shù)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這在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是獨(dú)一無二的,對后世中國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崗石窟是國家文物保護(hù)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看完云崗石窟我心里除了震撼和感慨外,覺得這并不是抒發(fā)幾句情感話語所能夠表達(dá)的,我對我們國家能夠那么完好地保存云崗石窟這類文物而感到感激,讓現(xiàn)在的一代代人能夠親眼目睹千年來的祖國燦爛文明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而自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