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倭肯河畔故事多</p><p class="ql-block">——寫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p><p class="ql-block"> 文/徐繼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水系有主流倭肯河,支流七臺河、挖金鱉河、萬寶河、茄子河、中心河、龍湖河、碾子河……倭肯河是黑龍江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七臺河市的母親河。</p><p class="ql-block"> 位于倭肯河流域的七臺河市三山相望,兩湖相牽,人杰地靈,冠軍輩出。倭肯河歷經(jīng)滄桑,攜手時間奔向遠方,河畔卻留下了許多津津樂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肥沃的黑土地,傾訴著歷史的記憶。上世紀三十年代,林海雪原,倭寇橫行。據(jù)四新村史館記載:日寇在茄子河地區(qū)建立的義勇開拓團共有4個,即萬龍、大偎、大東、龍湖開拓團,下設八個部落,其中第八部落即是現(xiàn)在的四新村。1945年,日寇在東北敗退時,該地區(qū)成為廢墟,留下一片殘存房舍和荒蕪土地。1957年勃利縣大規(guī)模移民,八部落這個被遺忘的地方從此有了生機。</p><p class="ql-block"> 日寇占領時期,為了便于管理,讓三個屯歸并成一個屯,歸屯并戶。要求鄉(xiāng)親們立即搬家,速度慢的人家,房子立即被日寇燒掉。歸屯并戶后,日寇怕全屯的百姓造反,把各家各戶的菜刀全部收繳。全屯只留下一把菜刀,鎖在井邊的井臺上,哪家需要切菜時,就到井臺邊上去切。 </p><p class="ql-block"> 青山鄉(xiāng)奮斗村解放前該地名為"太平崗",村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了中國東北,該村也被日本人占領,在村的東南一公里處修建了飛機場,在村北修了從勃利縣城通往飛機場的砂石公路,村前修了飛機場通往縣城的鐵路,村的南面修建了無線電臺。當時日本人每天到村里四處抓能干活的勞工到飛機場當苦力,不從者都要槍斃。勞工們在刺刀和皮鞭下整日勞作著,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飛機場建成后,日本人實行了并屯。把原來的村民留下了18戶,其他村民都遷到了村的東北方向新立屯(現(xiàn)在的搶墾鄉(xiāng)合發(fā)村),并屯后起名為"肖家屯"。解放后,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打土豪、分田地、更名為"肖家村"。為適應戰(zhàn)備需要,"肖家村"改名為現(xiàn)在的"奮斗村",同時也被命為全國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畔這片沃土適宜種黃豆,父親常常講述一段關于黃豆菜團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40年代,日寇被抗聯(lián)部隊擊敗,四處逃竄。有的日本軍官就連自己帶著的家屬都顧不上了,獨自逃命。還有的日本人把自己孩子包好掛在樹杈上,倉皇逃走,百姓家沒孩子的就去撿回家撫養(yǎng)。后來,這些人成了日本遺孤。</p><p class="ql-block"> 這一天,勃利縣大四站大祥屯來了一位年輕俊俏的日本媳婦,二十出頭,背著個3歲的男孩,從村外來到村西頭的陳老八家。陳老八會做木工活,無師自學一門手藝,可以打車棚、打窗戶,大家都叫他“大眼木匠”。當時陳老八已經(jīng)30多歲,家里很窮,沒娶上媳婦。一進屋,這位年輕俊俏的日本婦女就給陳老八母親行禮,并且指著孩子和自己的肚子,表示已經(jīng)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陳老八母親明白,去外屋拿出一個黃豆菜團子給母子兩個吃。母子兩個狼吞虎咽地把菜團子吃了。陳老八母親用手指著陳老八用手比劃著說:“我兒陳老八一直沒娶媳婦,你如果不嫌棄,就做我的兒媳婦吧?”這位日本婦女眼含熱淚,只好答應。</p><p class="ql-block"> 從此,這個日本婦女就跟著陳老八當媳婦,40多年里,和陳老八陸續(xù)生下二男二女。全村人都說陳老八命好,一個黃豆菜團子換來一個俊媳婦。</p><p class="ql-block"> 后來,日本和中國友好建交,雙方可以探親。陳老八的媳婦已經(jīng)年近60歲。經(jīng)過申報批準,5個孩子回了日本三個,和侵華期間獨自跑回日本的前任丈夫生活。其實,她的前任丈夫是日本侵華時的日本少將。這位少將多次從日本給陳老八送來不少錢財。不久,陳老八剩下的兩個孩子也都和母親回日本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新村。</p> <p class="ql-block"> 奮斗村。</p> <p class="ql-block"> 奮斗村歷史概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