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5年5月31日~6月10日,我們夫婦隨團赴荷蘭、德國、法國、瑞士、比利時旅游12天。其中前8天,乘船沿萊茵河游覽;后4天乘車游覽。此行“蜻蜓點水”般領略了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等大城市,以及科隆、巴塞爾、施派爾等中小城市的部分景觀,對西歐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有了進一步體驗。</h1><h1> 德國,全稱: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首都柏林。位于歐洲中部,被稱為“歐洲走廊”。國土面積35.8萬平方千米,共有16個州,總人口8471萬人(2024年),主要是德意志人。</h1><h1> 公元前,德國境內(nèi)居住的日耳曼人逐漸形成國家。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1871年,由普魯士建立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發(fā)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9年,戰(zhàn)敗后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執(zhí)政。1939年~1945年,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后被美、英、法、蘇四國占領。1949年5月,美、英、法占領區(qū)建立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簡稱西德)。同年10月,蘇占區(qū)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1990年10月,德國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h1><h1> 德國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是世界第三大經(jīng)濟體、第三大出口國。在科技、教育、醫(yī)學、工業(yè)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機械制造、汽車、電子、化工等四大支柱產(chǎn)業(yè)著稱于世。農(nóng)業(yè)、旅游業(yè)及交通運輸業(yè)十分發(fā)達。專利授權數(shù)世界第二。是歐盟、北約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2024年,經(jīng)濟總量4.66萬億美元,人均GDP5.5萬美元。</h1><h1> 科隆,位于德國中西部,全國第四大城市,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約100萬人。德國重要的商業(yè)、和工業(yè)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科隆大教堂聞名于世。它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建于羅馬時期(公元50年)。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創(chuàng)辦《新萊茵報》。</h1> <h1> 大教堂~市政廳沿途古遺址與現(xiàn)代建筑</h1> <h1> 科隆市政廳。德國科隆市最古老的市政廳之一,始建于12世紀。14~15世紀,哥特式風格擴建。16世紀增加文藝復興立面。二戰(zhàn)中嚴重受損,戰(zhàn)后按原貌修復。</h1> <h1> 塔樓高61米的塔樓,塔樓每日中午12點會奏響鐘琴,播放科隆傳統(tǒng)歌曲。至今仍是市長辦公室和市議會所在地。內(nèi)部有著名的“漢薩同盟大廳”,紀念科隆在漢薩同盟中的地位,內(nèi)有歷史壁畫;“九偉人廳”,文藝復興風格,壁畫描繪九位傳奇英雄;“歷史檔案館”,藏有可追溯至922年的珍貴文獻。對外開放(周二至周日)。此次未安排入內(nèi)參觀,有些遺憾。</h1> <h1> 塔樓裝飾有124尊歷史人物雕像(19世紀復刻)。如(左一)弗里德里希三世(1831~1888年),普魯士國王和德意志帝國皇帝,統(tǒng)治時間極短,僅99天,被稱為“百日皇帝”。其子威廉二世繼位后,推行激進政策,最終導致德國在一戰(zhàn)中失敗。(左二)烏爾班六世(1318~1389年),羅馬天主教教皇(1378~1389年在位)。</h1> <h1> 老市場廣場。市政廳旁的休閑區(qū),遍布咖啡館和圣誕市集(冬季)。</h1> <h1> 老市場噴泉。位于老市場廣場。 噴泉中央的雕塑描繪了17世紀萊茵蘭傳奇人物——揚?馮?韋爾特的故事。韋爾特原本是一個貧窮的農(nóng)民,愛上了富家女格蕾特,但因身份卑微被拒絕。后來他參軍,成為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年)中的著名騎兵將領。榮歸故里時,格蕾特后悔莫及,但揚·馮·韋爾特只是冷冷地說了一句:“格蕾特,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噴泉邊緣裝飾有獅子頭出水口,象征力量與威嚴。這座噴泉不僅是科隆老城的標志性地標,也象征著科隆人的幽默與堅韌。</h1> <h1> 有創(chuàng)意!</h1> <h1> 腓特烈?威廉三世馬術雕塑紀念碑。德國萊茵省捐贈,落成于1878年?;系谋姸嗳宋锸瞧蒸斒恐年戃娫獛洝㈥戃姼母锛?、農(nóng)業(yè)改革家、商業(yè)家、教育家、財務顧問、藝術家等。腓特烈?威廉三世(1770~1840年),普魯士國王(1797–1840),1797年繼位,接手因父親揮霍而財政困難的普魯士。1806年,參加反法同盟,被拿破侖擊潰,柏林淪陷。普魯士失去一半領土(包括波蘭屬地),賠款并裁軍。1807~1813年,實施改革,推進國家現(xiàn)代化。廢除農(nóng)奴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建立全民義務兵役制。振興教育,創(chuàng)立柏林大學。1813年,在萊比錫會戰(zhàn)中擊敗拿破侖。1815年,普魯士獲得萊茵蘭、威斯特伐利亞等工業(yè)區(qū),奠定日后統(tǒng)一德意志的經(jīng)濟基礎。</h1> <h1> 街景</h1> <h1> 科隆的圣瑪麗亞修道院。位于德國科隆老城區(qū)。始建于11世紀(1040–1065年),由科隆大主教赫爾曼二世的妹妹、修道院院長艾達主持修建。教堂所在地曾是羅馬時期的朱庇特神廟,后成為基督教圣地。羅馬式建筑的典范,以其三葉形(三半圓形)后殿設計聞名,寓意三位一體(圣父、圣子(耶穌基督)和圣靈),影響了萊茵地區(qū)許多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嚴重受損,后經(jīng)多年修復,部分原始結構得以保留。</h1> <h1> 簡樸的主祭臺</h1> <h1> 這里常舉辦音樂會</h1> <h1> 簡潔的彩玻</h1> <h1> 中世紀,這里居住著多達22名牧師和34名教士。</h1> <h1> 古老與現(xiàn)代建筑和諧相襯</h1> <h1> 萊茵河畔科隆曾發(fā)生過多次大洪水(水位超過7.5米)。1784年的冰洪水是科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洪水,絕對水位為13.55米。2008年完成了新的防洪工程,新建和改造了堤壩、抽水機、閥室及閥門,大大提升了抗洪能力。</h1> <h1> 大教堂背面</h1> <h1> 霍亨索倫橋。三跨拱橋,長409米,連接科隆主火車站與科隆大教堂廣場。橋上走火車,兩側人行道。建于1907~1911年,二戰(zhàn)中被炸毀,1948年重建。</h1> <h1> 這座橋因掛滿無數(shù)愛情鎖而成為浪漫地標,又稱“愛情鎖橋”。受歐洲愛情鎖文化影響(如巴黎藝術橋),21世紀初科隆情侶開始將刻有名字的鎖固定在橋欄上,鑰匙拋入萊茵河,象征永恒之愛。目前橋上懸掛的鎖超過40萬把,總重逾2噸,形成壯觀的“鎖墻”。因重量影響橋梁結構,2015年曾討論拆除,但因民眾強烈反對保留至今。</h1> <h1> 橋上鎖太多了,橋邊護欄上也掛了不少“愛情鎖”。</h1> <h1> 紀念受迫害的亞美尼亞人紀念碑。銘文大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15~1918年),在今天的土耳其,一百多萬亞美尼亞男女老少從家中被驅逐和殺害。奧斯曼帝國和在威廉二世皇帝領導下參與的德國軍官。對這場針對亞美尼亞人民的種族滅絕負有責任。只有堅決譴責對少數(shù)群體的蔑視,并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宗教、民族或族裔的優(yōu)越性,才能防止類似的犯罪。</h1> <h1> 我們應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和諧,努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h1> <h1> 五彩斑斕的鎖墻搭配科隆大教堂背景,寓意愛情不易,愛情不老。</h1> <h1> 這座橋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科隆的“愛情圖騰”,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誓言與回憶。</h1> <h1> 橋上飽覽河畔風光</h1> <h1> 我們的游船</h1> <h1> 煎魚</h1> <h1> 米飯和蔬菜</h1> <h1> 又一位游客船上過生日。生日快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