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的大路口村</p><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1日的那個漆黑深夜,像一塊沉重的鉛,永遠(yuǎn)壓在了我的心頭。十四歲的我從睡夢中驚醒,看著父母跟著敲門人匆匆離去,懵懂間,一種不安的情緒在心底蔓延開來。年少的我只能緊緊摟著三歲的弟弟,守在空蕩蕩的家里,滿心都是疑惑,卻不知道等待我們的將會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記憶的時針撥回到更早的時候,姐姐是家中的長女,1957年出生的她,承載著父母全部的寵愛。在那個奶奶年邁無法幫忙的年代,母親毅然退職,專心在家照顧她。也正因如此,母親的工齡少了許多,或許在當(dāng)時,他們還沒有保留資料的意識,可這份犧牲,卻在歲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p><p class="ql-block">姐姐生得秀氣,性格又格外懂事,是父母最得力的幫手。在我還年幼,無法分擔(dān)家務(wù)時,家中大大小小的瑣事幾乎都落在了她的肩上。在計劃經(jīng)濟(jì)的年代,買任何東西都得憑票排隊。天還沒亮,姐姐就會早早起身,前往農(nóng)校街的煤場,只為能買到家用的烽火煤。壓煤機(jī)將煤塊擠壓成型,順著傳送帶送出,工人按數(shù)量用白粉筆標(biāo)記,之后還得自己用架子車把煤拉回家。為了提高效率,我們會把煤放在舊臉盆或木板上搬運。家里特意在紅椿樹東邊圍了個磚池,搭著油毛氈頂,就是為了防止煤塊被雨淋濕。那時,一元錢能買46塊烽火煤,每次買煤,都是家中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買糧也不輕松,得去營林街糧店排隊。白面、黃面、大米等,分別存放在大木箱里。糧店職工拆開整袋面粉倒入木箱,再用白鐵皮簸箕斗鏟入糧食放到臺秤上稱重,再倒進(jìn)我們自帶的面袋子里。那時,大家買面大多只買十斤、二十斤,整袋五十斤很少有人買。父親常說,買面得精打細(xì)算,分三次買,每次買十天的量,這樣心里才有底,做飯時也能更好地掂量著用,生怕糧食撐不到月底。計劃內(nèi)的白面一角八分錢一斤,高價糧則要三毛六分錢,而大多數(shù)人的月工資不過二三十元,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處處都得緊巴巴地算計著。</p><p class="ql-block">院子對面的鄰居家,只有男主人有供應(yīng)口糧,女主人和兩個孩子都得吃高價糧,其中一個孩子名字就叫計糧,他母親總念叨著家里吃飯得計劃著買高價糧。糧票、布票、肉票……各種票證多得數(shù)不清,一切物資都按人頭供應(yīng),而家里采購的活兒,大多都是姐姐去做,等我稍大些,便和她作伴一起去。</p><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在這樣的時代號召下,學(xué)生們紛紛踏上上山下鄉(xiāng)的道路。1975年十八歲姐姐從洛陽六中高中畢業(yè),家里至今還珍藏著一張1975年7月14日洛陽第六中學(xué)紅醫(yī)班的畢業(yè)留念照片。父親老實本分,積極響應(yīng)號召,為姐姐報了名,姐姐也和眾多年輕人一樣,渴望出去鍛煉一番。就這樣,那年秋天,她和七八個知青一同前往老城區(qū)父親單位對口的下鄉(xiāng)地點——郊區(qū)大路口村。</p><p class="ql-block">大路口村離我家約九公里,那時自行車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即便坐公交也只能到洛陽火車站,剩下還有大約五公里的路程,這余下的路還得靠步行走。我記不清去了多少次大路口村,有時是給姐姐送東西,有時純粹是想她了。有一回,快到村子時突然下起大雨,泥土路變得泥濘不堪,自行車輪子被泥巴死死堵住,我只能扛著車走到溝西姐姐住的知青點,用臉盆端水把車輪清理干凈,等路面稍干些才敢往回走。和姐姐一起下鄉(xiāng)的知青中,有個大姐姐,她妹妹和我同歲,叫劉小妹,常去看她的姐姐,有時我倆還會相約一起看望自己的姐姐;還有爸爸單位周阿姨的二兒子,也和姐姐下鄉(xiāng)在一個地方,我也隨著他的妹妹叫他二哥。農(nóng)村的生活條件艱苦得難以想象,姐姐的知青房間被盜過兩次,都是她回城里時,生活用品被當(dāng)?shù)卮迕裢底?。在田間勞作更是辛苦,我見過姐姐他們頂著大太陽收麥子、打場、揚場,汗水濕透衣衫,卻依然咬牙堅持。</p><p class="ql-block">姐姐性子犟,干活從不服輸,也正因這份倔強(qiáng),沒少挨父親的打。那個年代,“跪下”是大人們教訓(xùn)孩子的常用方式,我膽小,父親一訓(xùn)斥,我便乖乖順從,可姐姐卻總是倔強(qiáng)地不肯低頭,氣得父親動手。</p><p class="ql-block">然而,誰也沒想到,1976年8月1日那個夜晚,一切都變了。每當(dāng)回憶起那天,心里就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攥住,疼痛難忍。那段記憶,成了我心中永遠(yuǎn)不愿觸碰的傷疤,卻又在歲月里,時不時地刺痛著我,提醒著我那個特殊年代里,發(fā)生在大路口村的故事,以及姐姐和我們一家人的命運轉(zhuǎn)折。</p><p class="ql-block">1976那年,十四歲的我忽然間長大了許多,十九歲姐姐走了,父親母親的身體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母親本來身體就弱,經(jīng)過這樣的沉重打擊更是雪上加霜。小小年紀(jì)我就在心里下定決心,我要撐起我們的家,我要替父母親多承擔(dān)家里的重?fù)?dān),還要照顧好才三歲的弟弟。那年秋季我該上初中三年級了,由于家里的變故,沒有在繼續(xù)讀書,我就留在家里照顧母親和弟弟!父親不善言語,再難過了也只是往肚子里咽,也留下了心臟不好生悶氣的毛病。</p><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大路口村已成了過去,現(xiàn)在的大路口村在城市的大發(fā)展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dāng)年的知青房子早已不存在,城鎮(zhèn)化建設(shè)改變了過去一切。</p><p class="ql-block">歲月已經(jīng)走過四十九年,許多往事都已經(jīng)煙消云散,但親情永遠(yuǎn)割舍不斷,姐姐永遠(yuǎn)在我心底深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