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這是因?yàn)橐咔榈⒄`了的一次旅行,終在一推再推的久盼中啟程。這是大家70歲前最后一次自駕5000公里以上的長途跋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行程中有自已向往的敦煌、玉門關(guān);有我難得看到的炳靈寺、馬蹄寺……同時,此行程中有不少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景點(diǎn)。</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采用字上圖下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2014年6月22日</b>,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對“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申報世界遺產(chǎn),并獲得了成功。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lián)合提交的這一文化遺產(chǎn)項(xiàng)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lián)合申遺項(xiàng)目,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遺產(chǎn)名錄的絲綢之路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b></p> <p class="ql-block"><b>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b></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長安-天山走廊的路網(wǎng)是路網(wǎng)跨距近5000公里的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從中國漢唐中央首都長安/洛陽延伸到中亞的zhetysu地區(qū)。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jì)至公元1世紀(jì),一直使用到16世紀(jì),將多種文明聯(lián)系起來,并促進(jìn)在貿(mào)易、宗教信仰、科學(xué)知識、技術(shù)創(chuàng)新、文化習(xí)俗和藝術(shù)方面的廣泛活動與交流。路網(wǎng)中包含的33個組成部分包括首都和各帝國和汗國的宮殿建筑群、貿(mào)易定居點(diǎn)、佛教洞穴寺廟、古徑、驛站、通道、燈塔、長城部分、防御工事、墳?zāi)购妥诮探ㄖ?lt;/p><p class="ql-block"><b>遺產(chǎn)介紹</b></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是世界上路線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線路。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抵達(dá)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dá)非洲和歐洲,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陸。這條偉大的道路溝通了中國、印度、希臘三大文明,全長一萬多公里。它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jīng)濟(jì)、政治、文化進(jìn)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促進(jìn)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在商貿(mào)、宗教、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xià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玉門關(guān)遺址</b></p> <p class="ql-block">玉門關(guān)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關(guān)口,是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這里處于荒涼的沙漠地帶,到處都是戈壁與沙漠。南北是阿爾金山和馬鬃山對立,中間則是一片平坦的走廊式平原,面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部,河流從此流過,匯入羅布泊盆地。玉門關(guān)就在一片大戈壁和沖積平原的交接處。</p> <p class="ql-block"><b>玉門關(guān)又稱小方盤城,</b>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F(xiàn)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已對游客開放有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和當(dāng)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關(guān)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墻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關(guān)城,空空如也。除了黃土墻,沒有任何的建筑,三層高的墻體,也不知如何才能登上樓頂。唯有一個三角形的缺口,成為游客留影的背景。 三角缺口,好像有意開鑿的一扇窗口,墻內(nèi),是歲月的痕跡,外面,是戈壁上的濕地,還有遙不可及的西域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河倉城,俗稱大方盤城,</b>建于西漢,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處的戈壁灘中,西距玉門關(guān)(小方盤城)20公里。</p> <p class="ql-block">大方盤城遺址,即倉亭燧~當(dāng)年的大糧倉遺址。在國內(nèi)外的景點(diǎn)中,介紹古糧倉遺址的并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河倉城位于東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約50米處,是一個大湖泊,水平如鏡,蔚藍(lán)透明,東面是深不呆測的沼澤地。河倉城建在高出湖灘3米許的土臺地上。因臨疏勒河,故稱河倉城。南北有高出城堡數(shù)丈的大戈壁懷抱,使河倉城極為隱蔽。<b>不來到河倉城附近,是很難發(fā)現(xiàn)這座倉城的。</b></p><p class="ql-block">河倉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長方形,四垣皆坍,僅有殘基。城內(nèi)稍北部建有倉房一座,寬17米,長132米,城內(nèi)有南北方向的兩堵墻,將其隔為相等并排的三座倉庫。四壁多已頹塌,只有北壁較為完整。墻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間隔距離交錯相等,可能是通風(fēng)設(shè)施。外圍的東、西、北三面加筑有兩重圍墻。第一重雖殘破但尚有斷墻,四角有土墩痕跡。第二重僅存北面土墩痕跡。</p> <p class="ql-block">最佳觀景位的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漢長城</b>是漢代河西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gòu)建整個北方防御工程的歷史縮影。[9]敦煌境內(nèi)的漢長城是現(xiàn)存距離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漢長城,具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p> <p class="ql-block">風(fēng)沙與風(fēng)霜,已把堅固之城墻削得骨瘦嶙峋、千瘡百孔。遺留下來的一段段城墻,見證著昨日風(fēng)華.</p> <p class="ql-block">夕陽下, 漢長城中的烽火臺。它像死后一千年不倒的胡楊樹,扎根在大漠中。 多少詩詞描述 玉門關(guān) 外的險峻, 玉門關(guān)自古就是兵家要塞,而玉門關(guān)外僅存的一段漢長城,更是無聲訴說著古戰(zhàn)場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提到玉門關(guān)就立馬想到“<b>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b>”,這句詩讓多少人對玉門關(guān)有了執(zhí)念!印象中只停留在課本上的玉門關(guān),親眼看到,感到一絲荒涼,卻又難以掩飾它的雄偉,瞬間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和炳靈寺石窟均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佛教藝術(shù)遺存,分別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和臨夏回族自治州,開鑿歷史均超過1600年,與敦煌莫高窟并稱“甘肅三大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概況</p><p class="ql-block">?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約384-417年)?,現(xiàn)存窟龕221個、造像10632身,以泥塑藝術(shù)聞名,被譽(yù)為“東方雕塑陳列館”。??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的麥積山,因山形如農(nóng)家麥垛得名。??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特色:歷經(jīng)12個朝代持續(xù)營建,融合了西域風(fēng)格與中原審美,尤以北魏“秀骨清像”、北周“珠圓玉潤”的造像風(fēng)格著稱。??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概況</p><p class="ql-block">?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現(xiàn)存窟龕216個、造像800余尊,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有紀(jì)年題記(169窟西秦墨書)的石窟。??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臨夏州永靖縣西南35公里的小積石山,需經(jīng)劉家峽水庫乘船抵達(dá)。??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特色:作為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的交匯點(diǎn),其造像兼具漢傳佛教的飄逸與藏傳佛教的厚重,169窟的“釋迦多寶對坐像”為北魏代表作。??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絲路石窟的文化意義</p><p class="ql-block">兩者均位于古絲綢之路東段(長安至敦煌段),是佛教東傳與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麥積山處于隴蜀道與河西走廊的連接線上,體現(xiàn)了中原王朝對西域藝術(shù)的吸收。??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炳靈寺位于黃河峽谷,作為水路交通節(jié)點(diǎn),融合了羌、吐蕃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元素。??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麥積山石窟</b></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聞名世界,被譽(yù)為東方雕塑藝術(shù)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在西崖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萬佛堂又叫“碑洞”,跨進(jìn)門,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雙目微合,雙手作接引之姿??邇?nèi)現(xiàn)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側(cè)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p> <p class="ql-block">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距地面80米的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dá)。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p> <p class="ql-block">最先到西崖,見到著名的“西方三圣”。主佛是釋迦摩尼,右手邊是大勢至菩薩,左邊是觀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去麥積山東崖,</p> <p class="ql-block">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shè)計構(gòu)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古人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备浇罕娭羞€流傳著“砍盡南山柴,修起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dāng)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的工程艱巨宏大。</p> <p class="ql-block">“東崖大佛”,位于東崖中部。開鑿于隋代,南宋紹興年間重修。系摩崖淺龕,立面近方形,高17米、寬約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穿云”,驚險陡峻為世罕見。</p> <p class="ql-block">遠(yuǎn)望麥積山上的第004窟,有著7個佛龕。</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東崖大佛是麥積山現(xiàn)存最大的一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p> <p class="ql-block">繞到東崖景區(qū)。據(jù)介紹:1982年,研究所對這三身大佛進(jìn)行過一次搶救性的修復(fù),專家非常意外,在主佛頭部位置發(fā)現(xiàn)了兩件非常珍貴的文物:主佛眉心的“白毫相”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件宋代的定窯白瓷碗,這個碗對于石窟來說有非常珍貴的意義,因?yàn)橥氲耐馊τ幸恍心珪嵊?,寫的是“甘谷工匠高振同是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這個給后期石窟考古研究提供了比較詳實(shí)的依據(jù),也就是說現(xiàn)在看到的三身大佛是南宋之際重修過,這次南宋的重修只是將早期隋代剝落比較斑駁的地方重修?,F(xiàn)在可以看出主佛兩側(cè)臉頰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大佛左側(cè)臉頰泛紅泛金,是宋代重修的,右側(cè)臉頰比較新,是1982年搶救性修復(fù)留下的。當(dāng)時佛像右側(cè)臉頰剝落非常嚴(yán)重,工作人員給右臉頰補(bǔ)泥而造成。同時非常意外發(fā)現(xiàn),在佛像右側(cè)臉頰的里部有一卷手抄版的楷體《金光明經(jīng)》卷,分四部分,是紙質(zhì)的卷軸,寬度25cm,卷軸展開長度達(dá)到7.6米。</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東崖的山腳下有座瑞應(yīng)寺。</p> <p class="ql-block"> 走入瑞恩寺,大雄寶殿前空無一人。我們將從寺的右側(cè)走入起伏跌宕的古老棧道。</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現(xiàn)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有140個。參觀石窟的路線是從東崖到西崖的單行路線。東崖的第9號和第4號窟水平超贊,特別是第4號窟散花樓,驚喜不斷,其他的經(jīng)典基本都在西崖。</p> <p class="ql-block">東崖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最為精美。</p> <p class="ql-block">陡峭且破舊的砂石臺階,讓大家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攀登而上。</p> <p class="ql-block">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我覺得這就是下面看到的六排千佛中上面兩排,那組東崖大佛應(yīng)在腳下棧道中而無法觀賞。</p><p class="ql-block">山體上凹凸不平的佛龕、石窟,里面有各式各樣的石刻佛像,有盤腿念經(jīng)的、有雙手合十的……,神情各異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依山曲折盤上的棧道,高度十分有限。我雙臂擎起的是上一層棧道,它與腳下棧道平行的另一條棧道!</p> <p class="ql-block">走過一段編號168的北周留存下來的樓梯,手腳并用爬上去,等穿過千佛廊,將會到這赫赫有名的散花樓第4窟。</p> <p class="ql-block"><b>第4窟又稱散花樓,</b>位于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約八十米。</p><p class="ql-block">七間八柱廡殿式結(jié)構(gòu),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jìn)深八米,分前廊后室兩部分。</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于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jīng)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jié)構(gòu),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jìn)深八米,分前廊后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chǔ),建筑構(gòu)件無不精雕細(xì)琢,體現(xiàn)了北周時期建筑技術(shù)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nèi)柱、梁等建筑構(gòu)件均以浮雕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散花樓”開鑿于北周(公元557年-581年),唐、宋、明、清重修。位于東崖上部,也稱為“上七佛閣”,俗稱“散花樓”。該窟是麥積山石窟最為宏偉壯觀的一個洞窟。</p><p class="ql-block">因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的破壞,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的柱廊中,六根石柱已崩毀,僅存梁尾與后壁相連接處的殘痕,東西二角的兩根石柱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散花樓兩端,有兩具身高4.2米的金剛力士,骨骼健壯、肌肉突起,造型夸張。一個雙拳緊握,嘴唇緊閉,雙目怒視。</p> <p class="ql-block">另一個手拄金剛杵,雙目怒張,闊口大開。強(qiáng)悍無比氣勢逼人,塑作技藝高超,是金剛力士中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在金剛力士的上側(cè)各有一小龕。</p> <p class="ql-block">第9窟位于東崖東部,一字排開分布有7個佛龕,每龕各供一佛,開鑿于北周(557-581)時期。</p><p class="ql-block">洞窟內(nèi)現(xiàn)存造像19身,除正中一龕內(nèi)為一佛二弟子,其余各龕都為一佛二菩薩,但第5龕、第6龕右側(cè)菩薩已缺失。</p> <p class="ql-block">屬于9號窟的諸龕門楣上懸掛了四塊匾額,分別為“菩提場”、“西來圣人”、“慧光普照”和“是無等等”。其中“是無等等”成為明星門匾,很多文創(chuàng)以此為題。</p><p class="ql-block">石窟的雕像有大有小,最大的整體可以達(dá)到16m的高度,最小的只有10cm左右。</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佛龕,西來圣人。</p> <p class="ql-block">第三個佛龕,慧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b>第四個佛龕上面的字刻,麥積奇觀。</b></p> <p class="ql-block">第四個佛龕,“是無等等”?!笆菬o等等”出自《心經(jīng)》,是贊嘆佛法至高無上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與八根石柱相對應(yīng)的,每龕之間的墻壁上塑一身佛的八部護(hù)法,稱之為“天龍八部”。此八身浮雕塑像在后期進(jìn)行過修復(fù),因自然風(fēng)化等原因,泥層有所剝落,剝落的泥層下隱約可見北周原作泥層。</p> <p class="ql-block">公元734年石窟經(jīng)歷了一次特別強(qiáng)烈的地震,因此部分石窟已經(jīng)損壞,而且還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 鉆過這個洞,游人從東崖到了西崖。據(jù)說,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來此,也只能鉆洞而過。</p> <p class="ql-block"> 過洞即是這艷麗的彩塑,那武將已被梱幫,不許觸摸。</p> <p class="ql-block">在千年的塵埃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們傳承著這些佛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了一種凝固不朽的美。</p> <p class="ql-block">因疫情防控,許多洞窟都關(guān)閉著,從窗戶縫隙望去,一片模糊。</p> <p class="ql-block">泥塑的佛像注視著蕓蕓眾生,講述著世紀(jì)興衰變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33號特窟中的小沙彌的笑被稱為“東方最美微笑”。</p> <p class="ql-block">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稱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組成。</p> <p class="ql-block">西崖大佛造像正中立佛高12.2m,左側(cè)脅侍菩薩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剝落無存,石胎外露。</p> <p class="ql-block">跣足立于升騰的卷云之上,體姿挺拔飄逸。</p> <p class="ql-block"> 走到觀音菩薩像下,怎么也拍不下這一組大佛的莊嚴(yán)肅穆和慈面善目,留下大足為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因石窟而名不虛傳,一座有美景有文化的名山,果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炳靈寺石窟</b></p> <p class="ql-block"> 說起甘肅的石窟,大多數(shù)人可能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其實(shí),在甘肅臨夏永靖縣城西南約40公里的積石山,還有另一個不為人所知,但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窟--<b>炳靈寺石窟。因其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史料價值極高,被譽(yù)為“中國石窟百科全書”</b>。</p><p class="ql-block">也正因如此,許多專家學(xué)者認(rèn)為,炳靈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2014年6月22日,炳靈寺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西南約52公里處,參觀炳靈寺必須乘坐游船經(jīng)過劉家峽水庫前往。</p><p class="ql-block">一路:頭枕黃河,腳踩懸崖,窟龕依山勢而開,三五成群,高低錯落,宛如夢一樣的水上佛國。</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最早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jì))。雖然目前交通不便,但他們是當(dāng)時絲綢之路隴西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jìn)景區(qū),右側(cè)是滔滔黃河,左側(cè)是風(fēng)景秀麗的石林。壯觀景象詭異精妙。自古以來,僧人就視其為離佛陀最近的風(fēng)水寶地,素有“天下第一甲天下”之稱。</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初名“唐書洞”,羌語意為鬼洞。唐朝時被吐蕃占領(lǐng)后,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改名炳靈寺。寺名取自藏語“十萬佛”的音譯。隨著元代藏傳佛教的發(fā)展和成熟,炳靈寺逐漸達(dá)到鼎盛時期?,F(xiàn)存183個石窟,694尊造像,82尊泥塑中,格魯派的占80%。</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售票處</p> <p class="ql-block">世人只知莫高,不知炳靈,論到壁畫,自是敦煌為尊,但若言及石雕,天下無出其左右也。在這里看精美絕倫的石雕,驚嘆于石壁開鑿的鬼斧神工,震撼于古人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順山腳下的小路走入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二號窟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10號窟</p> <p class="ql-block">70號窟</p> <p class="ql-block">八臂11面觀音</p> <p class="ql-block">124號窟</p> <p class="ql-block">125號窟</p> <p class="ql-block">80元一張?zhí)乜咂?,讓我們走進(jìn)126號石窟。石窟內(nèi)不許拍照!</p><p class="ql-block">126號窟開鑿于北魏,具有代表性的北魏洞窟。其平面方形、低壇基、穹窿頂窟。高3米、深2.9米。龕內(nèi)正壁雕并坐二佛及二菩薩。佛均半結(jié)跏跌坐于方座上,通高2.04米。佛座下北側(cè)一長方形龕內(nèi)雕有一供養(yǎng)弟子。北壁雕一交腳菩薩及二菩薩,交腳菩薩坐在方座上。臺座下雕二只獅子。此窟除二壁雕有菩薩等佛像外,各壁從頂部到底部幾乎布滿了浮雕。全窟共有雕像112尊,為炳靈寺北魏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造像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風(fēng)格,體現(xiàn)漢藏佛教文化,雕造精湛,并有延昌二年(公元513年)造窟題記。</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又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斷開鑿、營建、修葺、擴(kuò)建,其間包括吐蕃王朝時期、確斯羅藏族政權(quán)時期及其后藏傳佛教的長期經(jīng)營,規(guī)模逐漸擴(kuò)大,形成了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漢兩種風(fēng)格的著名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石刻時代不同,風(fēng)格迥異。它們是一個多種文化并存,風(fēng)格獨(dú)特的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山體上一個個大小不一的佛龕中,有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佛、菩薩和弟子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41號窟的小佛,是整個景區(qū)個頭最小的佛。</p> <p class="ql-block">13號龕</p> <p class="ql-block">地平面下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所在的積石山為紅砂巖地質(zhì)構(gòu)造。雖然好挖,但不耐潮濕,不耐風(fēng)化。千百年來,在風(fēng)雨的侵蝕下,許多藝術(shù)石像殘缺不全。<b>彌勒大佛始建于唐開元十九年(731年),是炳靈寺石窟的標(biāo)志性作品</b>。本已滿目瘡痍,經(jīng)過近幾年的修繕,面貌煥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大佛建于唐代,原為洞內(nèi)大佛。此佛上半身用石頭雕鑿而成,下半自由紅泥做成,之后統(tǒng)一糊上黃泥成為難分辯材質(zhì)不同的大佛。</p><p class="ql-block">大佛左小臂不知什么年代斷掉,多次修繕維護(hù)都沒為大佛配上合適的左臂。如維納斯一樣,斷著最美!</p><p class="ql-block">大佛原本是洞內(nèi)大佛,年代的悠久,地質(zhì)風(fēng)化坍塌……大佛成了露天大佛。</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石窟中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銘文,年代清晰,約500字,結(jié)尾為“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宣建二月二十四日造”。它也成為我國早期石窟斷代的標(biāo)尺,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現(xiàn)在通往169洞的棧道已經(jīng)修好,參觀還得另付300元。</p> <p class="ql-block"><b>炳靈寺大佛位于炳靈寺石窟第171佛龕內(nèi)</b>,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土塑成,高達(dá)27米。大佛始建于唐代,之后歷朝歷代多次給予了修繕。佛頂原有七層閣樓建筑,后被戰(zhàn)火燒毀。</p><p class="ql-block"><b>炳靈寺大佛為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甘肅第三大佛。</b></p> <p class="ql-block">圍著大佛是凌空棧道,大佛頭頂兩側(cè)是<b>炳靈寺最大最重要的169號窟</b>。</p><p class="ql-block">因時間有限,又都是近70歲的人,我們沒有攀登到169號窟。</p> <p class="ql-block">彌勒大佛上方的這處天然洞穴,是炳靈寺最具價值的169洞。石窟距地面50余米,現(xiàn)存佛龕24座。石雕保留了許多印度文化元素。服裝線條線條自然流暢,動感十足,精致程度令人驚嘆。從明嘉靖年間洞內(nèi)碑刻來看,169窟已有400多年無人造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長8.64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是全國唯一腳穿木屐臥佛</b>。1967年修壩受水淹而遷至這小院。</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的周邊是“炳靈寺”國家地質(zhì)公園。這里的自然風(fēng)光亦是移步換景,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這“姐妹峰”在各個角度看到感覺各不同,我們覺更像“弟子在求學(xué)”或老母攜子拜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絲綢之路是世界上路線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線路。在甘肅省有5處遺址,除我們走過的三處,還有</span><b style="font-size:20px;">懸泉置遺址,鎖陽城遺址</b><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待今后有機(jī)會再去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