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故鄉(xiāng)坐落于南川東街解放路24號。這條路在解放前被稱為東城外,因為它位于東城門之外。小時候,我常??吹匠情T洞旁的兩墩大石頭,中間有圓洞,后來才知道那是支撐城門的石墩,城門洞也因此而得名。1949年11月南川和平解放,解放軍正是從東城外城門洞的古城墻進入城區(qū),自此東城外更名為解放路。我娘家的老宅就坐落在解放路24號,這座房屋門面寬約4米,進深卻有40多米,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由兩個露天的大天井將房屋自然地分隔為三段,最末端還設有廁所和花園。</p> <p class="ql-block">早年間,整條街大都是木板瓦房結構,與鄰居的墻身共列,隔音效果極差,甚至在自己家中都能與鄰居聊天。由于年久失修,共用的墻身之間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漏洞,但在那個民風淳樸的年代,沒有人去別人家鉆空子,畢竟也沒什么可偷拿的。當時很多家庭都沒有廁所,所以每天清晨五六點鐘,街上便會響起收糞便的吆喝聲,各家各戶趕緊將積攢了一天的糞便倒掉;下午五六點鐘,收垃圾的鈴聲響起,大家又急忙去倒垃圾。那時煮飯取暖都是燒煤,因此家家戶戶都可以聞到刺鼻的煤煙味。每到飯點,街坊四鄰往往會帶上小板凳,盛一碗飯到門口,大家邊吃邊聊,東家長李家短,一旦有什么新鮮事,一頓飯的功夫整條街就都傳遍了。老百姓過著簡單而樸素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每逢趕集的日子,附近的老百姓紛紛前來,街上熙熙攘攘,賣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買生活生產(chǎn)資料的、呼朋喚友喝茶聊天的、甚至小偷小摸趁火打劫的,都齊聚東街解放路,一時間叫賣聲、吆喝聲、爭吵聲、汽車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向好發(fā)展,老百姓的生活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多數(shù)居民都將自家房屋進行了翻修,墻身從共用墻改為單立墻,街道也鋪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雜亂的電桿電線也得到了有序整理,在城門洞路口還設置了大型公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公共設施設備日趨完善,家家戶戶都有了獨立的廁所,房屋內(nèi)部也都進行了裝修。趕集天或大型節(jié)假日的集市不光是為了做買賣,更多的是為了休閑娛樂,運氣好時還可觀賞到相聲、獅子龍燈等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表演。</p> <p class="ql-block">2009年,時任區(qū)委書記的王永康在南川推行限權新政、加強廉政建設、促進區(qū)域發(fā)展,使南川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著這趟發(fā)展的快車,昔日的南川解放路于2021年煥然一新,搖身一變,成為了今天的文旅小鎮(zhèn),融合了歷史記憶、傳統(tǒng)文化傳播、休閑娛樂和美食為一體,為南川的繁榮昌盛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了南川乃至重慶的一顆璀璨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