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樓蘭博物館位于新疆若羌縣,以樓蘭文化為主題,2011年5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建筑面積為4688平方米,館藏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64件。館藏文物以木器、陶器、青銅器和干尸標本為主,分別出土于樓蘭古墓、樓蘭古城、米蘭遺址、羅布泊南古城遺址、小河墓地等。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有從樓蘭古墓中采集的皮靴、織錦、草編簍、陶器,以及米蘭遺址出土的木簡,鎮(zhèn)館之寶有從樓蘭遺址和小河墓地出土的8具成人和兒童干尸,其中“樓蘭美女”干尸尤為著名。</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運用高科技手段展現(xiàn)樓蘭文化的魅力,館內(nèi)按比例復原小河墓葬、樓蘭古國模型,以樓蘭古城遺址的三間房為核心,展現(xiàn)了古城的布局和歷史風貌,是了解、研究、保護樓蘭文物的基地,通過文物展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狀況,樓蘭古城遺址在沙漠之中,非專業(yè)研究人員不便去實地,所以樓蘭博物館是了解和學習古樓蘭知識的最佳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三間房。</p> <p class="ql-block"> 這是當?shù)厝朔窒斫o我介紹三間房視頻。</p> <p class="ql-block"> 小河墓地中死者,頭向東,仰身直臥,頭戴氈帽,帽上綴鮮艷的紅色毛線,插飛禽</p><p class="ql-block">的羽毛,還綴一條沙漠中的伶鼬,身上包裹寬大的毛織斗篷,腰圍毛織腰衣,足蹬短靴。每墓必放一件盛有食物的草編簍,男性棺前樹立一象征女陰的立木,其下立有弓箭,女性棺前置一象征男根的立木,在身上放木祖和皮囊。奇特的葬制是研究原始宗教信仰的珍貴實物。</p> <p class="ql-block"> 墓內(nèi)隨葬品很少,僅在頭部放了一個小提簍,手臂邊放了一把木梳。</p> <p class="ql-block"> 1979年至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考古工作者有幸走進沙漠中的樓蘭,發(fā)現(xiàn)“古墓溝”、“樓蘭美女”、漢代墓地等?!?lt;/p><p class="ql-block"> “樓蘭美女”保存完好,得益于羅布泊氣候干旱、高溫、大風,沙地透氣,尸體快速脫水、變干。當然,新疆文物專家發(fā)現(xiàn),在樓蘭古城周邊,發(fā)現(xiàn)的干尸身上涂有很薄的一層蛋白質類涂敷物。而吐魯番、哈密、民豐等地出土的干尸,沒有發(fā)現(xiàn)有涂敷物,給尸體涂敷某種物質是葬俗還是防腐,目前沒有定論。</p> <p class="ql-block"> 男尸胸前放有妻子長發(fā),是古代的一種葬俗。</p> <p class="ql-block"> 長壽明光殘錦。</p> <p class="ql-block"> 毛織品色彩豐富。</p> <p class="ql-block"> “熹平四年(175)三月”木簡,1980年若羌縣樓蘭古城遺址出土。樓蘭故城出土的年號最早的漢文文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興地巖畫位于羅布泊地區(qū)興地山溝中。在溝東懸崖壁上,發(fā)現(xiàn)了敲鑿的巖畫,他們最底距河床2米,最高距河床5米,分布長約18米。巖畫圖像有羊、駱駝、馬、牛、人、鳥和</p><p class="ql-block">掌形、樹形、幾何形、花瓣形等。從圖像的組</p><p class="ql-block">合來看,有狩獵組合,樹柵欄組合、掌形組合等,高處的巖畫多采用細鑿法敲鑿,而低處的巖畫多采用粗鑿法,研究分析,精處的巖畫要早于低處的巖畫。</p> <p class="ql-block"> 交河故城位于吐魯番市西10公里雅爾乃孜溝河床中的臺地上。交河是吐魯番歷史上最早的城市--西漢車師的首府,新疆較早信仰佛教的地方之一。交河故城于13世紀被廢棄。這是一座從生土中挖筑而成的城市,至今道路縱橫,屋宇櫛比,佛塔高聳,寺院林立。城市的中心挺立著一座大佛寺,主要道路的兩側散布著佛寺,交錯的路口旁聳立著佛殿,市坊人口處建有佛堂,民居內(nèi)也有佛壇,城北墓葬區(qū)有塔林,現(xiàn)存佛教建筑遺址有52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