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寢,從戰(zhàn)國時(shí)代建造陵墓始,下迄明清,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清皇家陵寢</span>是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guī)劃營建的文物建筑,分布于北京、江蘇、河北、遼寧等六省市。它們是14-20世紀(jì)中國歷史上最后兩個(gè)王朝文化和建筑傳承的獨(dú)特見證,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shí)中國最高水平的規(guī)劃設(shè)計(jì)與建筑藝術(shù),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重要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30日,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被<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NESCO</span>列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界遺產(chǎn)名錄</span>》;明十三陵、明孝陵于2003年7月3日,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于2004年7月1日分別被列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界遺產(chǎn)名錄</span>》拓展項(xiàng)目。</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先后探訪了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東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景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裕陵</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定東陵</span>),以及明代陵寢建筑代表之一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十三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長陵、定陵</span>),對明清皇家陵寢文化以及恢弘壯觀的陵寢建筑與雕刻藝術(sh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b><font color="#ed2308">明十三陵</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 陵區(qū)面積約80平方公里,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div> 十三陵的營建始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歷時(shí)200余年。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壽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陵區(qū)中部的神道,南起石牌坊,北至長陵,全長7.3公里。神路建有石像生、欞星門、五孔橋、七孔橋等。從七孔橋開始,神路由此分支,通向各陵園。<div> 明十三陵是當(dāng)今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帝王最多的墓葬群,以規(guī)模宏偉壯觀、陵園體系完整、布局莊嚴(yán)和諧、景色優(yōu)美靜謐、風(fēng)格典雅古樸著稱于世。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kuò)展項(xiàng)目,被列入《<font color="#167efb">世界遺產(chǎn)名錄</font>》。(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div><div> 截止2024年,已開放景點(diǎn)有長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可預(yù)約參觀,其余陵尚未開放。</div> <font color="#ff8a00">石牌坊</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十三陵神道南端的第一座建筑,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我國現(xiàn)存石制牌坊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細(xì)的一座。</div><div> 這座仿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由多塊巨大的青白石雕刻而成,共有五間六柱十一樓,通闊28.86米,高約12米,整體造型比例諧調(diào)適度,刻工精細(xì),線條順美流暢,是罕見的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shù)品。(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div> <font color="#ff8a00"> 神功圣德碑亭</font>,位于神路的前部,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碑亭平面呈方形,高25.14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墻體用磚石刷筑,通體皆涂紅色,四面辟門。 亭內(nèi)豎有龍首龜?shù)煌ǎ?米多,漢白玉石雕成。 碑亭四隅各立有華表一座,是碑亭的重要點(diǎn)綴,高10.8米,柱雕云龍紋,頂部有云板,頂端圓盤上各雕有一蹲立異獸。華表皆用漢白玉石雕刻而成。 <font color="#ff8a00">石像生</font><br> 碑亭之北神道兩側(cè)有相向排列的1對石望柱和36尊石像生,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至三年(1436-1438年)。石像生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共12對,其后為石人,將軍、品官、功臣共12尊,皆為立像。 <b> 石獸</b>,共分6種,每種4只,分別是<font color="#167efb">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font>,均呈兩立兩跪狀。 <font color="#167efb"> </font> <font color="#167efb"> </font> <b> 石人</b>分將軍、品官、功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zhí)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div> <font color="#167efb">將軍</font>,為明朝御前侍衛(wèi)將軍形象,頭戴鳳翅盔,身著鎧甲、戰(zhàn)袍。</div> <font color="#167efb">品官</font>,為明朝一品官形象,頭戴七梁冠,身著上衣下裳式祭服。 <font color="#ff8a00">欞星門</font>,又稱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gòu)成三個(gè)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gè)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又稱“<font color="#167efb">火焰牌坊</font>”。 <b><font color="#ff8a00">長陵</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為明朝第三位皇帝<font color="#167efb">朱棣</font>及其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是明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shí)間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陵寢。長陵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宣德二年(1427年)竣工,前后工期近18年,占地120,000平米。</div> 長陵的陵宮建筑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前面的方形院落共有三進(jìn), 第一進(jìn)院落以陵門為門,內(nèi)建龍趺碑亭、神廚、神庫。 <font color="#ff8a00">龍趺碑亭</font>,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內(nèi)豎石碑一通。 第二進(jìn)院落以祾恩門為門,內(nèi)建祾恩殿、神帛爐,門兩側(cè)有掖門。 <font color="#ff8a00">祾恩殿</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是供奉帝后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儀式的場所。</div> 祾恩殿兩側(cè)的<font color="#ff8a00">神帛爐,</font>為單檐歇山頂,爐身正面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門,門內(nèi)為磚砌發(fā)券小室,用于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 祾恩殿是長陵的核心祭祀建筑,始建于明初,現(xiàn)存建筑為1988年修復(fù)后的遺存。該殿采用重檐廡殿式頂,面闊九間、進(jìn)深五間,總占地面積378平方米。其主體結(jié)構(gòu)由60根楠木柱支撐,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楠木殿宇。 祾恩殿仿紫禁城奉天殿(太和殿)的規(guī)制而建,重檐廡殿頂,覆黃琉璃瓦,三層須彌座。它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貴實(shí)物。 中間的御路丹陛石,上雕刻有二龍戲珠,下層是海水和云朵。 殿內(nèi)地鋪“金磚”,所有建筑構(gòu)件全部使用名貴的楠木。其中支撐大殿的60根巨柱尤為珍貴。大殿中間的重檐金柱32根,高達(dá)12.58米,直徑均為1米上下,中間四根最粗,直徑達(dá)1.124米。 永樂帝<font color="#167efb">朱棣</font>塑像。朱棣在執(zhí)政的22年中,勤于政務(wù),關(guān)心民情,做了很多善事,比如治水江南、輸通漕運(yùn)、開疆?dāng)U土、鎮(zhèn)撫海疆等。其中較為突出的歷史功績有:主持編撰《<font color="#167efb">永樂大典</font>》、派遣鄭和下西洋等。<br> 第三進(jìn)院落大門為<font color="#ff8a00">內(nèi)紅門</font>,內(nèi)建<font color="#ff8a00">欞星門</font><font color="#333333">。</font>棱星象征著天門,即天宮的大門。跨過棱星門,寓意著從人間到了陰間。 “后圓”是朱棣的陵墓,由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組成。<font color="#ff8a00">明樓</font>前面有石供案及香爐、燭臺、花瓶五供器。 明樓內(nèi)豎圣號碑,上刻“<font color="#167efb">成祖文皇帝之陵</font>”。 定陵神道上保存完好的三座單孔石橋 <font color="#ff8a00"><b>定陵</b></font><div> 為明朝第十三位皇帝<font color="#167efb">朱翊鈞</font>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gè)皇后。定陵位于長陵西南方的大峪山東麓,建于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1584~1590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萬平方米。</div><div> <font color="#ff8a00">碑亭</font>,清初亭被毀,石碑保存完好。無字碑體積巨大,螭首龜趺,迥異于常見石碑。</div> 定陵第一道門(即外羅城墻門)原有朱門三道,兩側(cè)還建有神廚、神庫各5間?,F(xiàn)今外羅城、朱門、神廚、神庫均已不存。定陵第二道門即現(xiàn)在的<font color="#ff8a00">陵門</font>,三洞,單檐歇山式,保存完好。 陵門。遠(yuǎn)處可見掩映在綠樹中的明樓。 <font color="#ff8a00">祾恩殿</font>遺址 <font color="#ff8a00">明樓</font>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fā)掘的帝王陵寢。1956年5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開始對定陵的地下宮殿進(jìn)行試掘,歷時(shí)一年。定陵地宮出土文物3000余件,種類繁多,制作精美。 地宮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個(gè)廳組成,建筑面積1195平方米。五座殿室之間有石門相隔,其中前、中、后三室石門由漢白玉制成。 后殿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座。殿內(nèi)設(shè)有棺床,棺床上停放萬歷皇帝及孝端、孝靖兩皇后的棺槨以及隨葬木箱。 萬歷帝的漢白玉寶座 <b><font color="#ed2308">清東陵</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font></b>位于河北省遵化縣,西距北京125公里,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體系最完備、布局最規(guī)整的古代皇家陵園。清東陵始建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完工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歷時(shí)247年,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清東陵建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共計(jì)15座陵寢,埋葬了清朝的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共161人。</div><div> 清東陵的諸陵寢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在昌瑞山南麓東西排列。清東陵的設(shè)計(jì)者運(yùn)用中國獨(dú)創(chuàng)的風(fēng)水理論,“<font color="#167efb">遵照典禮之規(guī)制,配合山川之勝勢</font>”,使山川形勝的自然之美與陵寢建筑的人文美巧妙有機(jī)地結(jié)合在一起。</div><div> 2000年,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font color="#167efb">世界遺產(chǎn)名錄</font>》。(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div> 孝陵主神道長達(dá)6千米,從第一座建筑石牌坊起,向北依次為:下馬碑、大紅門、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等數(shù)十座形式各異、大小不一的建筑和石雕,由一條寬約10米、以磚石鋪砌的神道連接起來,成為氣勢磅礴的陵園中軸線。<div> <font color="#ff8a00">孝陵石牌坊</font>為孝陵的起始建筑,建于康熙初年。該建筑采用漢白玉石料,以五間六柱十一樓布局構(gòu)筑,通高12.48米,單體面闊居全國石牌坊之首。</div> 夾桿石雕琢有云龍戲珠及雙獅滾球等紋樣,雕刻精美,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shí)石雕工匠的精湛水平。 石牌坊往北是<font color="#ff8a00">大紅門</font>。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gè)清東陵的門戶。 <font color="#ff8a00"> 大碑樓</font><font color="#333333">。</font>碑樓內(nèi)立有兩通高大的“<font color="#167efb">圣德神功碑</font>”,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刻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font color="#ff8a00">孝陵石像生</font> <div> 繞過影壁山,放眼北望,可以看到兩列石雕像相向而立,中間是神道。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兩側(cè)放置的石人石獸的總稱,有彰顯死者身份、地位及驅(qū)邪、鎮(zhèn)墓的作用。</div> 石像生共18對,最南端由一對石望柱作為前導(dǎo),往北依次為:<font color="#167efb">獅子、狻猊、駱駝、象、麒麟、馬</font>立、臥各1對,<font color="#167efb">武將</font>和<font color="#167efb">文臣</font>各3對。 石獸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 身披八旗戰(zhàn)袍的武將 石像生北端橫亙著一道欞星門,又稱龍鳳門。<font color="#ff8a00">龍鳳門</font>由三座火焰牌坊、四座琉璃影壁、六段掐當(dāng)墻和兩段翊墻組成。牌坊、影壁和翊墻分坐在四座須彌座之上。 過了龍鳳門,來到<font color="#ff8a00">七孔橋</font>。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 <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weight: bold;">景陵</font><div><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康熙帝的陵寢,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陵中安葬了康熙與四位皇后及一位皇貴妃。康熙8歲即位,在位6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huì)中在位最長的一位君主,開啟了康乾盛世。</div><div>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樓、五孔拱橋、石像生、下馬碑、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欞星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地宮歷史上曾三次被盜)。</div> <font color="#ff8a00">圣德神功碑樓</font>、<font color="#ff8a00">五孔拱橋</font>和<font color="#ff8a00">石像生</font>。神路南與清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dá)寶城,彎繞盤曲。 景陵石像生,為乾隆年間補(bǔ)建(縮減為5對)。 景陵<font color="#ff8a00">沖天牌樓門</font>,與龍鳳門不同,為五間六柱五樓,氣勢恢弘。 牌樓門后面的<font color="#ff8a00">神道碑亭</font>,也稱小碑樓,重檐歇山頂。 亭內(nèi)碑身陽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有康熙皇帝的謚號。 小碑樓后為三座<font color="#ff8a00">三孔橋</font>,<font color="#ff8a00">隆恩門</font>,<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依次排列。 <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又稱亨殿,是陵寢的重要建筑,也是祭祀的主要場所。隆恩殿曾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遭遇一場大火化成一片灰燼,直到宣統(tǒng)元年才復(fù)建。</div> 隆恩殿前的丹壁石 殿內(nèi)的康熙帝畫像 隆恩殿后的三座琉璃花門 景陵的后院(欞星門、石五供、方城、明樓)沒有對外開放,通過門縫拍了一張。 <b><font color="#ff8a00">裕陵</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乾隆帝、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的合葬墓。這座歷經(jīng)9年精心建造的宏偉建筑,于乾隆八年(1743年)動(dòng)工,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落成,耗資203萬兩白銀。清裕陵自南向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三路三孔橋、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等建筑。</div><div> 1928年裕陵地宮被軍閥孫殿英軍隊(duì)盜掘,劈開棺槨,拋出尸骨,將隨葬寶物搶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div><div> <font color="#333333">三路</font><font color="#ff8a00">漢白玉三孔橋</font></div> 坐落于馬槽溝之南的<font color="#ff8a00">神道碑亭</font> <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以重檐歇山頂為特色,面闊五間,其主體梁架在道光年間經(jīng)歷了重修。 隆恩殿前的丹陛石 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三座規(guī)制相同的漢白玉<font color="#ff8a00">一孔拱橋</font>,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細(xì),在清陵中僅此一例。欄桿柱頭上雕有蟠龍和飛鳳,下襯有云板。 <font color="#ff8a00">石五供</font>,仿照明陵石五供的規(guī)制,由一個(gè)石祭臺,以及兩個(gè)花瓶、兩個(gè)燭臺和一個(gè)爐組成。這些石雕器物在祭臺臺面上呈一字形排列。 裕陵<font color="#ff8a00">方城明樓</font> 裕陵地宮是我國繼明定陵之后開放的第二座皇陵地宮。這是地宮入口。 <font color="#ff8a00">裕陵地宮</font>是清陵地宮中最為精美的,堪稱“<font color="#167efb">莊嚴(yán)肅穆的地下佛堂</font>”、“<font color="#167efb">石雕藝術(shù)寶庫</font>”。從第一道石門到最后的金券,整座地宮進(jìn)深約54米,落空面積372平方米,所有券頂和四周石壁都滿布著精美的佛教題材石刻,還有用29464個(gè)藏文和647個(gè)梵文鐫刻的《<font color="#167efb">佛說無量壽佛經(jīng)</font>》,歷經(jīng)三年時(shí)間雕刻而成。雕技精湛,線條流暢細(xì)膩,造型生動(dòng)傳神,布局嚴(yán)謹(jǐn)有序(大門中間兩條突兀的柱石系清嘉慶時(shí)期發(fā)現(xiàn)裕陵地宮石板有裂,擔(dān)心垮塌而放置)。 第一道石門。兩扇石門分別由高3米、寬1.5米、厚0.19米、重量約3噸的整塊青白石雕制而成,石門上采用細(xì)膩的浮雕手法,分別雕刻有高約1.5米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立像。 第二道石門以里的穿堂券頂?shù)窨讨姆?,神態(tài)各異,以東西每行八幅、南北每行三幅有序排列。 穿堂券南北狹長,兩側(cè)平水墻面各浮雕一組五欲供,即<font color="#167efb">明鏡、琵琶、涂香、果品、天衣</font>。寓意看淡五欲六塵,才能往生西方凈土。 主墓室 最后一道墓室大門上的雕像(被盜徒推倒的一扇石門,現(xiàn)被放置在地上)。 <b><font color="#ff8a00">定東陵</font>(慈禧陵)</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昌瑞山南麓,是清文宗兩位皇后慈安和慈禧的陵寢,因位在咸豐的定陵東側(cè),故稱定東陵。定東陵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歷時(shí)42年。</div><div> 陵寢南端的<font color="#ff8a00">下馬碑</font></div> <font color="#ff8a00">神道碑亭</font> 三孔<font color="#ff8a00">石拱橋</font>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為由,對剛建成16年的菩陀峪定東陵進(jìn)行了重修,歷時(shí)13年,至慈禧臨死前幾天才告竣。 <font color="#ff8a00">隆恩殿</font> 隆恩殿前的丹壁石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左龍右鳳的格局,采用鳳上龍下,鳳壓龍的格局。高浮雕加透雕的雕刻手法,有很強(qiáng)的立體感。 隆恩殿周圍雕欄,望柱上均雕有彩云翔鳳,漢白玉欄板上也精心雕刻成鳳引龍追的圖案。 殿內(nèi)木構(gòu)架(柱梁、天花等)全部采用黃花梨木,利用紅褐色天然紋理磨光,不做地仗,不敷顏料,直接飾以金龍和璽等瀝粉貼金彩畫。三殿六十四根露明柱子,全部盤繞半立體的鍍金蟠龍。 <font color="#ff8a00">琉璃花門</font><font color="#333333">(</font>陵寢門)<br> <font color="#ff8a00">方城明樓</font>和<font color="#ff8a00">石五供</font> 一溝之隔的慈安陵明樓 <font color="#ff8a00">地宮</font>由五券二門組成,進(jìn)深24.8米,落空面積154平米,慈禧太后的棺槨即安放于此。1928年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慈禧陵墓內(nèi)的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 <font color="#ff8a00">慈安陵</font>(未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