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如今,“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都是很時髦的詞。很多一開始不喜歡的東西,經(jīng)過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我們就能體會到,它們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孫悟空頭上戴的緊箍兒便是這樣的東西。孫悟空最開始是被迫戴上了緊箍兒,但后來逐漸開始接受緊箍兒。書中孫悟空從帶上緊箍兒到最后成佛,期間他對緊箍兒的心態(tài)變化可以分成三個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第一階段,孫悟空被哄騙著戴上了緊箍兒。為了實驗“緊箍兒咒”靈不靈,唐僧開始念咒。孫悟空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上當了,他想把緊箍兒摘下來,卻毫無辦法。這時,孫悟空的心態(tài)是不情愿和極力反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第二階段,孫悟空屢屢受到“緊箍兒咒”的懲罰,最主要的有四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孫悟空要打唐僧,唐僧念了“緊箍兒咒”;第二個場景是三打白骨精時,唐僧念了三次,這導(dǎo)致唐僧和孫悟空的師徒關(guān)系一度破裂;第三個場景是在烏雞國,唐僧為了讓孫悟空救國王,念了一次;第四個場景是孫悟空誅殺了眾草寇,唐僧又念了一次。誅草寇的故事結(jié)束在《西游記》第五十七回,后面還有四十三回呢。孫悟空真正被“緊箍兒咒”管束、懲罰的時間,其實就是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從篇幅上講,就是從第十四回孫悟空戴上緊箍兒,一直到第五十七回。這段時間占了取經(jīng)時間的大約四成,并不算很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第三階段,孫悟空逐漸接受了緊箍兒。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戴上了緊箍兒,他這只神仙們原本看不上眼的野猴子,就成了佛門弟子。此時,不但找觀世音菩薩幫忙時,菩薩對他有求必應(yīng),他還能調(diào)動天上的神仙。神仙們?nèi)绻豢蠋兔?,他就拉人家去玉帝或者佛祖面前評理。久而久之,它甚至可以和道教尊神太上老君、地仙之祖鎮(zhèn)元子等稱兄道弟。這種待遇可不是他當美猴王的時候能擁有的。很多人講,吳承恩寫《西游記》,是借著神話故事來描繪現(xiàn)實,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任何文學作品,歸根結(jié)底都是現(xiàn)實主義作品,因為虛構(gòu)的內(nèi)容總是受制于作者的現(xiàn)實生活 往往也會成為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孫悟空對緊箍兒的態(tài)度,從剛開始的不情愿、反抗,到后來的順從甚至主動接受,其實很有現(xiàn)實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實際上,幾乎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從反抗緊箍兒到接受緊箍兒的過程。緊箍兒這東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不好的那一面,誰都能很直觀地感受到。那我們來看看它好的一面,也就是緊箍兒的用途。孫悟空是誰?他神通廣大,長生不老。他雖然有靈性,卻沒有神性,本質(zhì)上是一只猢猻。如果只憑自己修煉,就算再修煉幾千年幾萬年,他可能依然只是一只猢猻?!段饔斡洝防锉粚O悟空打死的妖怪,很多修行時間也不短,但依然登不得大雅之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然而,孫悟空是幸運的,他被如來佛祖和觀世音菩薩選中,跟隨唐僧去完成一番事業(yè), 于是被佛門接收進來。為了防止野性未泯的孫悟空闖禍,也為了防止他中途退卻,觀世音菩薩和唐僧就用“緊箍兒咒”約束他。任何人在剛開始受到約束時都會覺得很痛苦 孫悟空當然也不例外。所幸在取經(jīng)路上,唐僧用自己慈悲為懷的言行慢慢感化了孫悟空,最終孫悟空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不在惦記著回花果山當山大王,而是心甘情愿地跟隨師父完成了取經(jīng)的事業(yè)。并且,戴上了緊箍兒之后,孫悟空很快發(fā)現(xiàn)神仙們接納了他。在之后降妖除魔的過程中,他不在是孤身戰(zhàn)斗,背后有了強大集體的支持。在后來的取經(jīng)歷程中,你也能發(fā)現(xiàn),孫悟空很享受與眾神仙為友而不是為敵的生活??梢灾v,這是緊箍兒帶給他的直接利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孫悟空最終成了佛,但成佛之路本身是漫長甚至痛苦的。唐僧歷經(jīng)八十一難取到了真經(jīng),孫悟空也跟隨師父經(jīng)歷了這些磨難。不同的是,唐僧要克服的主要是外界的磨難,而孫悟空則要時時刻刻與自身的惡作斗爭。緊箍兒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是幫助孫悟空戒惡、戒嗔,讓他放棄心中與佛性相違的貪、嗔、癡、慢、疑,逐漸獲得自己的神性。事實上,當孫悟空開始放棄獸性,唐僧也就很少用“緊箍兒咒”懲罰他了。嚴格來講,只有在三打白骨精和誅草寇兩個場景中,唐僧才真正對他施以嚴厲的懲罰。等孫悟空完成修行,成佛后,頭上的緊箍兒也就自動消失了。因為緊箍兒,或者說戒律已經(jīng)內(nèi)化到了他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其實,緊箍兒并不獨屬于孫悟空。唐僧的心中、佛門眾弟子的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緊箍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那么“緊箍兒”到底是什么呢?康德的一句話也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他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是值得我們深深景仰的,一個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nèi)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薄熬o箍兒”其實就是這樣的東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中國人過去總是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就是中國人心中的“緊箍兒”。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約束,君子才會謹言慎行,百姓才懂得諸惡莫為??档逻€說過:“自律即自由。”一個人懂得約束自己,給自己設(shè)定限制,他就會因此而得到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現(xiàn)代社會崇尚自由,但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戴一個“緊箍兒”。這個“緊箍兒”有三層內(nèi)涵:第一,它是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就是秩序和法律;第二,它是自然法則,也就是宇宙中基本的運行秩序;第三,它是個人以外的,來自集體的力量。我經(jīng)常會用共同體來說明集體的作用。共同體是一個特殊的集體,集體內(nèi)的人需要融入這個共同體才能生存??梢哉f,各行各業(yè)都有共同體或者類似的集體。一個職業(yè)人士,一旦進入這樣的共同體,就戴上了一個“緊箍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一開始,很多人肯定也和孫悟空一樣,覺得不自由,到處碰壁,甚至會受到懲罰。但是,最終能夠在各個專業(yè)領(lǐng)域內(nèi)走得遠的人,都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緊箍兒”的人。當然,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兒一樣,這種限制的另一面其實是一種認可,如果一味排斥這種限制,實際上也是在排斥來自集體的認可,也就失去了融入集體、借力于集體的可能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本文摘自《讀者》2024年第5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