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浙江諸暨市東南部的斯宅村,是一個典型的深山古村,周邊東白山群峰逶迤,村莊就落在一片平緩狹長的溪谷之上。作為千年歷史文化名村,其人文景點,除了千柱屋外,華國公別墅也很值得一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我們踏入斯宅村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耕讀傳家”的古老年代。來到村頭的華國公別墅——這座融合家廟與私塾功能的清代建筑群,靜靜地矗立在斯宅村口,背靠象山,面臨上林溪,粉墻黛瓦間流露出濃厚的文化氣息。作為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千柱屋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斯氏家族上百年來對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年)的華國公別墅,坐北朝南,采用傳統(tǒng)的中軸線對稱布局,為門廳、講堂、享堂三進,左右兩側(cè)配置廂房及附房,各進之間設有天井,占地總面積2800余平方米。別墅南側(cè)的半月形“泮池”——古代學宮的象征,暗示著這里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家廟,更是培育人才的搖籃。據(jù)《華國公別墅記》記載,國學生斯華國生前“酷愛讀書,見文人極其欽重,待塾師以禮節(jié)”,期望能“培育人才,應國家楨干之用”。這種將家族祭祀與文化教育完美結(jié)合的理念,在華國公別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清代經(jīng)學家俞樾題寫門額的拱形西門房,就來到一個幽靜空曠的天井,兩株百年古柏挺拔蒼勁,高聳入云,庇蔭著這一片文化凈土。天井兩側(cè)的矮墻上,鑲嵌著石雕“九獅”“八鹿”花窗,諧音“九世、百樂”,寄托著斯氏家族對子孫后代的美好期許。這些精致的石雕歷經(jīng)百余年風雨,依然保持完好,顯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對質(zhì)量追求的心無旁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進中央的思華堂是華國公別墅的核心空間,也是學子們聆聽教誨的講堂。堂內(nèi)懸掛著孔子畫像,兩側(cè)楹聯(lián)“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道出了做人的襟懷和品格。更讓人激動的是兩側(cè)墻壁上貼著的近10份清代科舉捷報,如“貴府老爺斯,名源清,欽受貢院,奉旨吏部注冊分班即選縣正堂”等,泛黃的紙頁無聲地訴說著斯氏家族在科舉道路上的成就與榮光。細讀著這些捷報,仿佛能聽到百年前金榜題名時的歡呼聲,感受到那個時代讀書人實現(xiàn)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人生理想時的激動與豪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國公別墅內(nèi)最神秘的莫過于“陰陽井”的獨特景觀。跨出思誠堂后的屏門,廊外天井兩側(cè)分別筑有兩口井:左側(cè)一口為“陰井”,深挖地下1.6米,井口圍以青石欄板,井水常年清澈,不論汛期或干旱,水位始終保持在離井口0.5米處;右側(cè)一口為“陽井”,水質(zhì)也很清澈,井口高出地面0.98米,也不論旱季、洪澇,水位始終離井口0.05米。這就是說,同一水平面的兩口井,其井水面竟相差約1.5米,至今成未解之謎。這兩口神奇的水井,被視為華國公別墅的“風水眼”。陰井旁設有青石“惜字亭”,專門用于焚燒字紙,體現(xiàn)了古人對文化的敬畏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華國公別墅的回廊間,教育變革的印記隨處可見。1904年,面對庚子賠款導致喪權(quán)辱國的現(xiàn)實,華國公曾孫斯仰止痛感“亡國之禍,迫在眉睫”,與日本留學歸來的兒子斯耿周商議,將斯氏家塾改辦為諸暨第一所新式小學堂——象山民塾。這一創(chuàng)舉使華國公別墅成為斯民小學的前身,標志著傳統(tǒng)私塾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zhuǎn)型。在享堂內(nèi),一塊“忠孝明宗”匾額下的一副有關(guān)毀家紓國難的楹聯(lián),道出了斯氏家族在國家危難之際的擔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粉墻黛瓦、馬頭墻(觀音兜山墻)、小青瓦屋頂?shù)然张山ㄖ卦谌A國公別墅建筑里得到了完美呈現(xiàn),整幢建筑徽派建筑特征很是明顯。木雕、石雕、磚雕等“三雕”藝術(shù)遍布梁柱門窗,梅蘭竹菊、吉祥如意等傳統(tǒng)圖案纖巧雅致,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隔扇式窗欞,花紋圖案多以纏枝花草、魚蟲飛禽為主,大的盈尺,小的寸許,無不展現(xiàn)出古代工匠的匠心獨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值夏天,華國公別墅大門旁的水池開滿了粉荷,池里清水游魚成群,為莊重的學塾增添了勃勃生機。確實,華國公別墅,這座見證了從傳統(tǒng)私塾到新式學堂轉(zhuǎn)變的文化殿堂,在這里,斯氏家族代代傳承的“耕讀傳家”傳統(tǒng),不僅造就了眾多的科舉才俊,更在近現(xiàn)代教育變革中走在了時代前列。從這里走出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斯行健、著名兒童教育家斯霞,以及山村至今共走出了100多名教授,就是斯宅村重視教育的最好證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代在發(fā)展,教育在進步。上林溪畔的華國公別墅,如今,雖然不再有朗朗讀書聲,但那一磚一瓦、一聯(lián)一匾,一如既往地在無聲地講述著一個家族對文化的堅守,一個村落對教育的執(zhí)著。遠道而來,我們緬懷的不僅僅是一段如煙往事,一座古老的建筑,而是一股綿延不絕、繼往開來的文化傳承的自信與力量,是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家廟與教育空間融合典范的致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