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5.5.20 星期二 晴<br> 在我讀書時代,有一座城,它從歷史課本的字里行間走出,一塊磚一塊磚地筑建在我的世界,雄偉壯麗。在我幼小的想象里,這座城幻化為一把孤身挺進那血雨腥風的時代,刺破如磐暗夜的寒光閃閃的利劍。這座城,就是南昌。對于接受過中國現(xiàn)代歷史教育的人來說,南昌不再只是一座城,而是一個符號,象征著被壓迫階級血勇的反抗和生存的希望。但我從來沒有到過南昌。今天,我終于走進這座英雄之城,有幸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心里不自禁地潮起由衷的敬仰。<br> 走進紀念館大門,迎面便是一座青灰色大樓,大樓共四層,附加一個頂樓。據(jù)說這棟樓原來是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被起義軍包租下來,成為起義指揮部。大樓方方正正,灰墻紅窗,每塊磚都透出厚重的歷史滄桑。樓內(nèi)的陳設,桌子椅子,生活器具等,一如當時,估計是后來修舊如舊,保持了原貌的。</h3> <h3> 拾級而上,迎門而立的是一塊碩大的石碑,上刻七個金色大字:“軍旗升起的地方”,是江主席手書。我們上到二樓,看到了周恩來當年的臨時辦公處所——25號客房,房間里桌椅等設施齊全,呈現(xiàn)了原初的模樣。</h3> <h3> 大樓左側(cè)林蔭樹下,矗立著一組雕像,刻畫的是周、朱、劉、賀、葉五位南昌起義領導人的肖像,肖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英氣勃發(fā)?;骁澘趟膫€大字“一代英豪”,不過恰逢一排中學生在研學拍照,題字被他們遮住了。他們身后的廣場兩側(cè),立有當年參加南昌起義的將帥們的半身雕像,諸如澎湃、聶榮臻等,其中有些人后來還很年輕就犧牲了,未能見到新中國勝利的曙光。</h3> <h3> 兩排雕像后面,是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展館,展館造型是由步槍和八一字體組成的長城圖案,莊嚴肅穆,浸潤了厚重的歷史意蘊。<br> 走進大樓,場館中央位置,是一巨大步槍雕塑:一只手奮力地撐開滿地斷壁殘垣的廢墟,緊緊地握住一支槍,食指扣住扳機,子彈隨時待發(fā),槍口怒指蒼穹,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武裝反抗國民黨暴政打響的第一槍,后來被教員凝煉為 一句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br> 大廳周圍,是全景式的組合雕塑,再現(xiàn)了南昌起義的全過程。大廳一角的多媒體屏幕,播放著三D影片,還原了起義戰(zhàn)斗過程,很逼真,很細節(jié),給觀者極強的情景代入感。</h3> <h3> 走出紀念館,我一時有些恍惚,剛才那段悲壯又英勇的歷史似乎還壓在肩上。98年前,那些激昂的軍號,沖鋒的吶喊,出膛的子彈,前赴后繼的犧牲,還有那飄揚的旗幟,勝利的勛章,它們存在過,然后歸于逝水。有個哲學家曾說:“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黑格爾)<br> 游客們都在忙著拍照打卡發(fā)圈,路人們來來往往各奔營生,可有誰真正地在乎過他們身邊的這幢建筑,觸摸過它灰燼深處,漸漸冷卻的余溫?</h3> <h3>八一廣場——南昌起義紀念碑</h3> <h3>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標牌</h3> <h3>文化街多半是年輕人</h3> <h3>江西省美術(shù)館是網(wǎng)紅打卡地。據(jù)說是因為它像人民大會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