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2025年7月3日)上午,北京雨后初晴,我出門散步,走進了一個穿越千年文明的展覽館——位于北京東四十條地鐵站附近的保利大廈9層的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是一座由國企出資創(chuàng)辦的獨特展館,以“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圓明園獸首銅像”“石刻佛教造像”三大主題陳列,讓我在短短2小時中,仿佛穿越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歲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商周至唐代的青銅珍品。這些器物表面布滿龍鳳紋飾,提梁壺、鼎、盉等造型莊重典雅,每一件都透露出古代鑄造工藝的高超與神秘。特別是那件西周時期的國寶級文物——獸面提梁壺,其獸面紋飾栩栩如生,細節(jié)之處令人嘆為觀止。展柜中的王子午青銅鼎、嵌綠松石蟠螭紋鏡、伯南銅器等也讓人駐足良久,仿佛聽見歷史在低語。</span></p> <p class="ql-block"> 這件小巧的提梁壺鑄造于商代晚期,整體保存較好。壺腹的兩側(cè)設置提梁,器口上有小蓋,通過精美的小提鏈與提梁相連,雖歷經(jīng)3000多年,但各部分連接絲毫未損,讓人驚嘆。通體裝飾獸面紋等紋樣,器身獸面紋帶并非對稱布局,而是由三個單元構成,極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 這套編鐘,是由大貴族戎生鑄造的,被專家們稱譽為“國之重器”。關于這套編鐘的時代,專家們有所分歧,認為從西周中期至春秋初年都有可能。編鐘每件鐘上均鑄有銘文,從大至小連讀,共計155字。記述了戎生祖孫三代輔佐周穆王等事跡,并與北宋時期著錄的晉姜鼎記錄的內(nèi)容相關聯(lián),有些內(nèi)容可與文獻相印證,極具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樽是東漢時人們盛放酒的容器,器身就像是一個扁矮的圓筒,上面裝飾魚鱗形、菱形一類細紋,下面有三條虎形小短足。樽蓋為博山形,裝飾十分復雜,反映了2000多年前人們心目中的海上仙山——連綿起伏的山巒之上,云氣繚繞,山頂佇立一只展翅欲飛的朱雀,龍、虎、鹿、麒麟、豺、狼等各類野獸在山間出沒,奔跑跳躍,各具神韻,另有兩位羽人手舞足蹈。這種博山造型多見于博山爐一類香薰,用于銅樽裝飾則極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 這座鼎通高63厘米,最寬處達79厘米,氣勢雄偉。鼎外周壁嵌接六個造型奇特的怪獸形耳,怪獸頭豎大耳,大尾上卷。鼎口沿處裝飾細密工整的交龍紋,腹部飾四周垂瓣,內(nèi)飾交龍形。迄今發(fā)現(xiàn)的這一時期的大鼎制作工藝和裝飾都較為簡單,而這件大鼎通體滿飾花紋,甚至連鼎足底部亦裝飾有獸面紋,整體裝飾極為精彩罕見。作為春秋時期某一諸侯國國君所用的青銅禮器,它既是迄今所知春秋時期最高等級的青銅禮器,也是目前所見春秋時期體量最大、工藝最精美的青銅大鼎,是春秋時代青銅藝術的杰出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盨是距今約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原本有蓋,現(xiàn)已缺失。內(nèi)底所鑄98字銘文,記述了“大禹治水”與“為政以德”等內(nèi)容,是目前所知文物記載中最早的關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記錄,極大推動了中國古史研究。整篇銘文堪稱一篇政論性質(zhì)的散文,其文辭、體例在兩周金文中前所未見,卻與現(xiàn)存《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對探討中國古書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正因如此,這篇銘文被學者們稱譽為“兩周金文之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令我震撼的,莫過于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和豬首。它們曾流落海外百年,如今得以在展廳中團聚,講述著一段關于文化回歸的歷史傳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因設計者是西方傳教士,故而它們的造型帶有諸多西方藝術特色。如這牛首銅像,有鮮明的西班牙斗牛風格,雙角彎曲向前。</p> <p class="ql-block"> 這四件圓明園國寶獸首銅像,原為園內(nèi)海晏堂前的水力鐘構件,鑄造于公元18世紀中葉的清乾隆年間,因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劫掠而流失海外。2000年春,中國保利集團在香港搶救保護了圓明園猴首、牛首和虎首銅像。2003年9月,全國政協(xié)常委、港澳著名實業(yè)家何鴻燊博士又將圓明園豬首銅像捐贈給保利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虎首銅像更與中國傳統(tǒng)的虎的造型大相徑庭,如果不是額頭上的“王”字,許多人都會誤以為是一頭獅子的形象。原來西方人眼中獅子才是百獸之王。</p> <p class="ql-block"> 猴首銅像則是一個“美猴王”的形象,有著濃濃的中國味。</p> <p class="ql-block"> 豬首銅像造型與中國傳統(tǒng)的豬的造型差別較大,尖嘴長吻,獠牙外凸,頗似野豬的形象,但蒲扇般伏貼的大耳,又有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趣味,融合了東西方造型的藝術特點。</p> <p class="ql-block"> 這件卣器表幾乎通體遍布花紋,甚至連人們視線看不到的器內(nèi)底上也裝飾有四組夔龍紋,裝飾極為繁復。蓋頂正中為由四只蟬構成的菌形鈕。器頸部兩側(cè)有環(huán)形鈕,鈕內(nèi)套裝龍首提梁,龍首披角極力外展,十分夸張。器表以云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主紋,獸面兩側(cè)各有一龍及鳳鳥。蓋與器身口部及圈足還裝飾有龍紋帶。這件卣造型特殊,工藝精美絕倫,且富有特色,故被專家們稱譽為西周青銅卣中的精品、絕品。</p> <p class="ql-block"> 這件小巧精致的西周晚期銅盒,應是當時晉國貴族用于盛放貴重物品的器具,目前僅在山西曲沃、聞喜等地發(fā)現(xiàn)寥寥數(shù)例。盒下安裝四輪;盒身四角飾回首夔龍,四壁裝飾波帶紋,腹兩側(cè)各有一供牽引用的小環(huán);蓋面四角各立一只昂首展翅、可任意轉(zhuǎn)動的小鳥,中部為中間開合的兩扇小門,小門分別以一人一猿為鈕,人為蹲姿,猿為坐姿。</p><p class="ql-block">這件小盒雖形體不大,但造型特殊,設計新穎,特別是蓋頂四只小鳥、底部四輪及兩扇小門共10處可以自由轉(zhuǎn)動,頗具巧思。</p> <p class="ql-block"> 這件西周早期鳳鳥尊,尊蓋內(nèi)側(cè)有2行8字銘文:“倗季乍祖考寶尊彝”,明確標明其為商周時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員所作的青銅禮器。</p><p class="ql-block"> 尊通高50厘米,胎體厚重,質(zhì)地精良,保存極佳。通體表現(xiàn)一只昂首挺立的鳳鳥形象,頭頂花蕾狀高冠,勾喙前伸,長尾披垂。鳳鳥的背部設置圓拱形器蓋,蓋上挺立一只小鳳鳥,一幅神情怡然的樣子。大小鳳鳥通身均裝飾鱗狀羽紋等紋樣,繁復而美觀。</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祖先周人則將鳳視作民族的守護神,視為祥瑞。這件鳳鳥尊形體巨大,氣勢不凡,且造型奇特,前所未見,是目前所見保存良好且最為精彩的鳳鳥形象的立體的青銅尊之一,也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 這件西漢早期的器物是古代傘蓋或帳構的弓帽,通體作呈“S”形的龍形,龍體中空,可套插傘骨;龍身上面設一倒鉤,用來勾掛用作傘面的織物。它通體鎏金,色澤華美,而且龍的雕塑手法極為精到,龍昂身上揚作飛翔狀,雙角斜立,兩眼圓瞪,大口暴張,牙齒鋒利,兇猛異常,就像是一條正在準備出擊的眼鏡王蛇!</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發(fā)掘的漢代墓葬數(shù)目繁多,出土的這類傘骨前端的裝飾即蓋弓帽也很多,但豪華程度、精彩程度非常少見。專家們稱譽它是目前所見漢代藝術水平極高的龍。能夠擁有它的一定是漢代最高等級的貴族,甚至是帝王。</p><p class="ql-block"> 龍身上刻有極細的5字隸書:“西方第十三”,而它則是其中從西方數(shù)第13根。它們上面刻有數(shù)位,可以避免在拆裝大傘時發(fā)生差錯。</p> <p class="ql-block"> 這件西周晚期銅簋的器蓋與內(nèi)底均有相同的6字銘文:王作姜氏尊簋。標明它是某一周王為其姜氏王后所作的銅器,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罕見的周王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盨是周人特有的一種盛裝米飯一類飯食的專用器具,最早發(fā)明于西周中期,在西周晚期曾盛行一時,消失于春秋早期。這件西周中期的白敢盨,對人們了解盨這種存在時間頗為短暫的青銅禮器的起源有重要價值。這件盨器體呈長方槽形,兩端有獸首狀的銜環(huán),下面有四只扁足。蓋面微微隆起,中間有一個方便提取的環(huán)形小鈕;蓋面四角設有四只扁鈕,當它仰放之時,則變成了可供盛放食物的盤,設計巧妙。</p> <p class="ql-block"> 這件商代晚期銅鏟胎體厚重,保存完好,未見任何殘損。鏟體呈半圓形,柄呈長條形,與以往所見的炭鏟不同,形制特別。鏟的頂部裝飾一大角向前旋轉(zhuǎn)并翹起的羊首,柄身上飾龍目紋,接近鏟體部分另飾一牛首圖案。這件銅鏟,是目前所知比較少見的商代青銅制生產(chǎn)工具。但專家們從形制、保存狀況等方面分析,它并不實用,很可能用于某種禮儀活動。</p> <p class="ql-block"> 這件商代晚期方鼎,保存完整,鑄工精良。鼎身四壁近口沿處各裝飾一首雙身蛇,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肥遺”,左、右及底邊處還各裝飾有一條乳丁紋帶。鼎內(nèi)還有兩處銘文,其中壁上有6行37字的銘文,銘文的大意是:在乙未這一天,商紂王祭祀他的父親帝乙,屬于肜日(一個月的一旬)祭祀。商紂王自管城(即今河南鄭州)出發(fā)進行祭祀活動,返回時,又進入管城,王賞賜給版貝。版以其父親丁的名義作了這件珍貴的青銅禮器。這些事情都發(fā)生在商紂王二十二年的五月。鼎內(nèi)底亦有一魚形族徽。</p><p class="ql-block">依據(jù)銘文可知,這件方鼎是由商代貴族版于商紂王二十二年制作的。其銘文多達37字,是十分罕見商代長篇銅器銘文。不僅如此,其內(nèi)容涉及商紂王祭祀其父帝乙,其中“文武帝乙”一詞是繼北京故宮所藏四祀邲其卣之后第二次見諸商代銅器銘文,以充分的證據(jù)證實商王帝乙的存在,解決了史學界長期以來圍繞其是否存在的爭論。更為重要的是,銘文中詳細記述了商紂王的王年、月、日及肜日,時代要素齊全,可以據(jù)此補充排定商代“周祭”的歷譜,與之相近的僅有現(xiàn)藏故宮的二祀、四祀、六祀邲其卣及現(xiàn)藏日本泉屋博古館的宰椃角等寥寥數(shù)器。</p> <p class="ql-block"> 罍是古代中國一種用于盛酒的大型器具,也可用來盛水。這件距今約3100年前的圓渦紋罍,為商代晚期青銅罍的典型形象,罍肩部設兩個對稱分布的圓耳,圓耳中間靠近器底處另有一個小圓耳,三個小耳均作牛首形,既富裝飾效果,又很實用:通過肩部的兩個小耳,可以把罍用繩子吊起來,再用手一勾中間一側(cè)的小耳,可使罍傾斜并順利倒出酒來,巧妙解決了罍裝滿酒后因重量大而不易傾倒的困難。</p><p class="ql-block"> 這類商代銅罍目前存世數(shù)量不多,帶蓋子的更屬罕見。這件銅罍不僅帶蓋,蓋內(nèi)有銘文,上部為一座房子的象形,下部表現(xiàn)的是兩只手掐著一頭野豬的形像。它們應是鑄造這件銅罍的部族的徽號,估計這個部族獵捕野豬可能很有本領,也可能曾經(jīng)捕獲過一頭大野豬。這兩字族徽也見于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2件銅爵、1件銅簋上,它們可能出自同一部族。</p> <p class="ql-block"> 簋是中國古代用來盛放煮熟了的飯食的器具。這件商代晚期銅簋,肩部、圈足均裝飾云雷紋,器腹部再裝飾一周近似于倒垂樹葉的三角形紋。它形體較大,較為少見。器表為藍色銹所覆蓋,幾乎通體藍色,更為少見。這種藍色銹的成份為硫化銅,是青銅器在埋藏過程中與周圍含硫的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后生成的,其生成條件特殊,較常見的成份為氧化銅的綠色銹要少見得多,因此早年北京古董行里稱之為“寶石藍”,以形容其珍貴。</p> <p class="ql-block"> 方彝是仿照宮室外形制造的屋形禮器,平面呈長方形,上有四阿頂蓋,中為斗形器身,下接方形圈足。青銅方彝自商代晚期出現(xiàn),至西周中期時便逐漸消失,存世數(shù)量極少。這件方彝直壁,外無扉棱裝飾,如此造型存世僅三四件而已,更屬罕見。</p><p class="ql-block"> 這件商代的方彝通高18.2厘米,體量不大,但工藝極精。器蓋和器身均以獸面紋為主紋,下襯云雷紋地,器身獸面紋上下還裝飾有龍紋、蟬紋等紋樣,裝飾十分講究。</p><p class="ql-block"> 這件方彝器蓋與器身內(nèi)壁有一字銘文“先”,標明它是商代“先族”的遺物。先族為商代大族,活躍在以山西浮山為中心的晉西南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這件商代晚期獸面紋觚,距今約3100年,它的形體粗大,與常見的纖細修長的觚有較大差別,容量是同時期普通銅觚的三四倍,是已知最大的商代青銅觚之一,有的專家甚至稱之為“觚王”。商人所飲之酒,應是酒精度較低的米酒或果酒。</p><p class="ql-block">這件觚的裝飾也很有特色,它的腹部和圈足都裝飾有獸面紋,圈足與腹部間相間分布有四個鏤孔,兩個為十字形,兩個呈長條形,兩者形狀不一,頗為少見。圈足內(nèi)有一個凸起器表的銘文,這是一個早已消逝的古老部族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 這對西周晚期銅簋,銘文相同,都是3行18字,標明是一位姓bian(音同辮)的貴族鑄造的。兩者一件失蓋,一件保存完整。其中失蓋者曾是北京某一著名收藏家的舊藏,20世紀50年代以前即已面世,因人們長期把玩,它的表面已無銹跡。保存完整者則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保利藝術博物館于香港購回,此兩件形制、紋飾和銘文一致。依西周禮器使用制度,它們很有可能在2000多年前就已離散,如今重聚首,實為難得的幸事。</p> <p class="ql-block"> 這件商代晚期銅斝通高45厘米,屬于存世少見的商代大型銅斝。這件銅斝三個丁字形足較高,造型頗顯優(yōu)雅。器外壁上飾獸面紋及蕉葉紋,具有當時青銅器裝飾的典型風格。器底上有一字銘文“先”,表明它與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藏先方彝一樣,都是商代“先”族的遺物。先族為商代大族,活躍在以山西浮山為中心的晉西南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這件方彝應為為商代晚期制作。方彝的整體造型就像古代的倉房一樣,器蓋很像屋頂。四角有扉棱裝飾,器的表面以云雷紋鋪底,主紋飾為饕餮紋,夔龍紋等。器內(nèi)底和器蓋分別鑄有兩字銘文,“辛冉”代表商代的某族名。商代方彝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地點出土有出土,像這樣紋飾精美且保存完好的比較難得。</p> <p class="ql-block"> 這件鑄造于2400年前戰(zhàn)國早期的大酒壺,通體滿嵌紫紅色花紋,連同三角形的格欄,從上至下共有16層之多,壺身的主紋帶重點表現(xiàn)龍、虎、獸面及鹿等多種動物,它們頗具抽象意味,藝術性很強。</p><p class="ql-block">這些紫紅色圖案鑲嵌而成,以紅銅為原料。它們色澤紫紅,與呈青灰色或呈金黃色的壺身在色彩和光澤兩方面均形成強烈反差,裝飾效果極佳。這件銅壺通體錯嵌大面積紅銅紋飾,應采用了二次澆鑄技法。其圖案繁復,工藝美觀,為難得的藝術佳品。</p> <p class="ql-block"> 這件鼎相對較為寬大,低矮,腹淺而足短。器頸飾一窄條勾連雷紋。腹部以較寬的蟠螭紋帶為主紋,由兩條纏繞的螭龍組成一個單元,交錯排列。主紋帶下飾一周凸弦紋,下為一周勾連雷紋,它與頸部寬度相等的勾連雷紋構成主紋帶的上下邊欄。最下面為等距離排列的垂葉紋,內(nèi)飾獸面。鼎耳兩面飾蟠虺紋,另兩側(cè)則飾與鼎身主紋相同的蟠螭紋。鼎足上部獸面的眉角以螭龍盤曲而成,獸首密布羽毛狀線條,好似雄獅頸毛,頗為復雜。</p><p class="ql-block">在鼎身兩足之間各有一條縱向的范縫,底部有圓形的范縫。三足為雙合范鑄成,與鼎腹連接處有明顯的連接痕跡,每足前面有三條縱向短凹槽,背面幾乎完全開敞,露出紅色泥芯。該鼎外范由三塊壁范加一塊圓形底范構成,鼎足系分鑄后鑄接成型。</p><p class="ql-block">該鼎造型罕見,紋飾具晉系銅器的風格,亦當屬晉系銅器。戰(zhàn)國時期銅鼎變矮,立耳無蓋銅鼎已少見,該鼎的時代應為戰(zhàn)國早期。</p> <p class="ql-block"> 此件青銅盤腹兩側(cè)置曲尺形附耳,耳帶雙橫梁。圈足周邊等距離分布四個臥獸形矮足。獸形似虎,作伏臥將起狀,獸頭朝外,頗為生動。盤身飾一周龍目紋,每兩道范縫間有龍目紋四個,周身共計十六個。圈足上飾-周如同垂鱗的對卷云紋。雙耳外側(cè)飾重環(huán)紋。龍目紋和對卷云紋的細部做法都比較少見。盤在西周中期以后是“盥洗禮”中用以承接洗手水的一種禮器。這件青銅盤從形制來看,有春秋早期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 這件鼎為春秋早中期秦國制品,鑄造工藝頗為精湛,為早期秦國青銅器的代表作。其設計頗為巧妙:鼎上設置一個扁平的器蓋,蓋正中設一環(huán)形鈕;兩側(cè)出榫,插入鼎耳內(nèi);蓋邊緣還有意增厚,并設有三個小卡子,使蓋與鼎身之間扣合得非常緊密。如果再穿過蓋上的環(huán)形鈕和兩個鼎耳加裝一根木條的話,扣合更為嚴密,絲毫不必擔心鼎內(nèi)食物灑出來。</p><p class="ql-block">鼎蓋周邊還裝飾有三條立龍與三只伏虎,亦相當精彩。</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鼎口沿處一側(cè)設一流口,鼎中液體可通過流口傾倒出來,當時稱之為“匜鼎”。這件小鼎應鑄造于春秋早中期的晉國,異常小巧精致,造型亦相當特殊:它的流作虎首狀,虎張大口以為流;另一側(cè)把手作貘首形。鼎上置一平蓋,蓋面中間立一獸鈕,獸紐為犬形,昂首端立,身插雙翅;獸紐前后的蓋面之上各飾一共首雙身的怪獸,其虎首龍身,身體盤曲,互相糾纏。小鼎整體構思奇異,充滿了神秘氣息。</p> <p class="ql-block"> 這件西周中期銅簋造型頗似秦漢時期的奩形尊,較為特別。簋的蓋內(nèi)和器底上均鑄有5行57字銘文,大意是:在周歷十一月丁亥這一天,周王來到了衛(wèi)國的姑城,他沒有忘記應國公室,贊美了應國公室人員(音同成),并賞賜給他三十朋的貝和四匹馬。為了紀念這件事,作了這件銅簋,用它早晚祭祀。這段銘文標明它是應國公室人員所鑄。而依據(jù)其他銅器銘文,這位應國公室人員為應侯釐公之子,有可能于周穆王時期所做,后來他和他的兒子也都先后當上了應侯。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應國有銘文銅器中,這件簋是字數(shù)最長的一件,而且它的內(nèi)容對探討應國的歷史,特別是周王朝與應、衛(wèi)等諸侯國的關系具有重大價值。</p> <p class="ql-block"> 這對西周早中期之際的銅簋,造型奇特,很像今天的圍棋盒,小口,腹部圓鼓,只是腹部兩側(cè)多了一對獸耳而已,獸耳口吐象鼻,象鼻形垂珥十分少見。</p><p class="ql-block">器內(nèi)底有銘文9字,最后明確標注其族氏“木羊”,與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青銅器窖藏中出土的多件銅器,同屬于微氏家族之物,但這對簋時代早,對研究這一著名西周大族及莊白窖藏有重要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 這一對銅壺,鑄造于距今2800年前的西周晚期。通高55厘米,胎體厚實,工藝精美而又十分氣派,為難得的西周青銅重器。壺上有大圈頂?shù)纳w,蓋面中心裝飾有一只團身飛舞的鳳鳥。壺身裝飾雙線條的波紋,雖相對簡潔但雄渾有力,頗具氣勢。</p><p class="ql-block">器蓋與器身均鑄有13字銘文:“應侯乍(作)旅壺,其萬年永寶用”,表明它們的主人是分布在今天河南平頂山一帶的諸侯國——應國的國君。當年,周武王滅商后大封諸侯,把他的一個兒子(一說為弟弟)分封在今天的河南平頂山一帶,建立了應國。應國長期拱衛(wèi)周王朝,是周王朝抵擋漢水流域外族入侵的一支重要力量,與周王朝的關系十分密切。</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鼎的形制和紋飾均符合西周中期青銅鼎的典型風格。鼎腹內(nèi)壁有銘文10行92字,標明它是一位名叫師酉的貴族為了紀念周王在太室接見他,并賞賜給他一件豹皮大衣而鑄造的。這篇銘文不僅字數(shù)多,而且內(nèi)容極為重要。銘文開篇有“隹(惟)王四祀九月初吉丁亥”等字樣,具備了歷日四要素:即王年、月份、月相、干支記日。據(jù)專家研究,依據(jù)西周金文王年歷譜的研究成果將此鼎的王年排入,應為周恭王時期,鑄造于恭王四年。如此完備者存世僅30余件而已,此鼎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師酉簋密切相關,對西周青銅器斷代等方面研究有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 這件西周時期的兔子造型青銅尊,是比較罕見的立兔形尊。距今已有約2900年左右的歷史了。兔子三瓣豁嘴,四趾,兩只大耳上舉,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寫實。</p><p class="ql-block"> 立兔的背上還有一只伏臥的小兔作為器蓋的鈕。雖然它的形體很小,但鼻眼清晰,相當傳神。它與立兔相結(jié)合,好似表現(xiàn)一只原本安安靜靜伏臥在草叢中休憩的小兔,突然被狩獵隊伍的馬蹄聲、弓箭聲驚醒,當即站起身來四下觀瞧,并隨時準備逃跑的場景,藝術構思十分精妙。</p> <p class="ql-block"> 這件唐代銅壺具有鮮明的中亞、西亞一帶的藝術風格,應當是中國工匠向古波斯即今伊朗一帶的藝術家們學習的結(jié)果。它造型修長而優(yōu)美。壺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對雙龍耳,它們的身軀呈S形,正墊起腳尖伸著頭向壺內(nèi),似乎正要飲壺內(nèi)的瓊漿玉液,生動活潑。目前所見的雙龍耳盤口壺多是瓷器和唐三彩制品,青銅制品則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鼎小巧娟秀,口徑只有11.4厘米,通高才17.1厘米,但工藝相當精:鼎的腹部以四道凹槽作分隔,凹槽中間裝飾有三周云紋帶,花紋十分規(guī)整,凹槽和云紋內(nèi)還填有朱漆,色彩艷麗,十分美觀。鼎口部兩側(cè)裝飾兩個環(huán)形小耳,上面裝飾兩道弦紋及繩索狀的绹紋。鼎的三條足,仿自動物的蹄足,上部則裝飾有獸面紋,獸面的角、眼、鼻、嘴等部位皆精心刻劃,甚至連眉毛都根根清晰。通過器形和裝飾判斷,此鼎制作于戰(zhàn)國時期,應有兩千三四百年的歷史。這種小鼎當年盛裝美味肉羹,為貴族們所專享。目前所見戰(zhàn)國時期青銅鼎,絕大多數(shù)個體都很大,像這樣小的鼎數(shù)量不多,工藝如此精美的更屬罕見。專家們對它愛不釋手,當即決定將它帶回北京再找其他專家鑒定。</p><p class="ql-block"> 口沿處有一行5字銘文 “王后之御器。”,專家們認為這位王后應該是分布在今天河北、北京一帶的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一位王后,具體是哪一位則無從查證了。</p> <p class="ql-block"> 這把戰(zhàn)國的錯金劍保存完好,劍莖纏緱尚存,鱷、鋒仍頗鋒利。絲質(zhì)劍緱上編織的辮紋清晰可辨,但原色澤已朽退難以辨明。銅劍除髹漆木劍鞘外,還附有一件精致的髹漆繪彩木劍櫝。周時重劍,平時服用,不能露刃佩戴,需插置于鞘內(nèi)。但平時貯藏或向尊者奉獻時,插置于鞘內(nèi),再納入劍櫝之中。</p> <p class="ql-block"> 商周貴族行“沃盥之禮”,也就是洗手,需要用盉澆水洗手,洗手水落入盤中;盉與盤相配構成一整套行“沃盥之禮”所必需的重要器皿。</p><p class="ql-block">這件西周晚期銅盉為極少見的扁盉,通高44.5厘米,為目前所見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盉之一,而且工藝復雜,具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它的裝飾十分復雜而精彩,蓋紐為一只大型鳳鳥,雙翅上翹。鳳鳥身上又有一只勾喙的小鳥,被一只回首卷尾的虎抓住,虎前后腿回環(huán)成為穿孔,通過穿釘使器蓋與下方的把手相連接,上下扭運靈活,設計十分巧妙。</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尊與一般的尊不同,形似青銅罍。青銅器的銘文雖然把祭祀用的禮器通稱為“尊彝”,但以“尊”為專名的很少見。這樣頸短口小而近似圓肩的尊,很少見到。與同類尊相比較,鼎應為殷墟早期制作。肩部裝飾了三個等距離排列的浮雕狀牛首,牛首之間分別裝飾了三組云目紋,腹部裝飾三組獸面紋、云目形夔龍紋、立羽紋和云雷紋。每一行的紋飾上下都以連珠紋為邊欄。圈足裝飾了三組比較奇特的無目獸面紋,身軀向兩側(cè)延展較長。</p> <p class="ql-block"> 這件春秋銅盉通體保存完好,造型新穎。它的上部為缽形,下為鬲狀,中間設箅隔。鬲部有一短流,另伸出一把手,把手頂部裝飾獸首并向內(nèi)弧卷,構思巧妙。器身裝飾蟠虺紋及三角云紋。獸首額上有一字銘文“金”。</p><p class="ql-block">這類青銅盉為調(diào)和酒與溫酒之器,主要流行于淮河流域,目前在安徽等地發(fā)現(xiàn)十幾件,這件金盉藝術水平極高,而且上有銘文,更屬難得。</p> <p class="ql-block"> 這件西漢銅燈,是一件漢代兩用燈。它的最上面是圓形燈盤,燈盤內(nèi)心安放一個燭釬,可以插放“燭”。漢代所用的“燭”,并非以蠟燭作原料,而是以動物油脂加工固化成的“燭”。外圈則是油燈,外壁上設置一個龍首形的小流嘴,浸泡在油里的燈捻通過龍口伸出,點燃后就成了油燈。</p><p class="ql-block"> 這件銅燈以底座下的三位擎盤小人最具藝術性。他們屈體下蹲,作雙手用力向上擎舉狀,十分生動。三人皆扁平臉,頭發(fā)向上盤起形成發(fā)髻,身上僅穿一條“丁”字形短褲,身體表面呈現(xiàn)大面積紋身圖案,從面形和發(fā)髻來看,表現(xiàn)為少數(shù)民族形象。形像極似今天日本相撲選手。陜西歷史博物館藏陶相撲俑,與此件上的人物裝飾較為相似,“相撲”這項運動在當時稱作“角抵”。</p> <p class="ql-block"> 承弩器是古代中國用于輔助開弩的器具。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弩是重型武器,但難以單用手來張弩,特別是在狹小的戰(zhàn)車上,張弩十分困難。聰明的中國古代祖先便設計了這種承弩器,它們兩兩成對,后端是個長方形的套管,可固定在戰(zhàn)車車箱前端;承弩器前部內(nèi)曲形成弧形凹槽,槽幫上角略勾曲。若將弓卡在凹槽內(nèi),再向斜上方用力拉弦,由于有凹槽吃力,弩便被相對較為容易地張開了。連接凹槽的部分還向前伸出呈拋物線狀的圓柱,張開后的弓弩可以搭放在上面,如需發(fā)射,沿拋物線向前一推即可瞄準射擊了。這短短的承弩器,解決了戰(zhàn)場上的大問題。這對西漢時期的承弩器,頂端作出獸頭狀,通體用金和銀嵌錯漩渦狀的流云紋,色彩艷麗,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時期最豪華精彩的承弩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件獸面紋甗,距今約有2900多年的歷史。它的使用方式和原理與今天的蒸鍋幾乎相同:它由甑和鬲兩部分合鑄在一起組成,兩者間設有桃形的箅子,箅子通過小環(huán)與器身連接在一起,箅子上開有5個十字形氣孔。三根圓柱形的足,足上部袋狀部位中空,內(nèi)可盛水。如果足中間燃燒木柴,將鬲中的水燒開,水蒸氣透過氣孔,就可以把箅子上的食物蒸熟。</p><p class="ql-block">這件甗的鬲部裝飾三個高浮雕的怪獸頭部形象,耳、鼻、眉、角、口、牙一應俱全,做工非常精細。甗的內(nèi)壁鑄有2行6字銘文,最后一個標示器名的字很清楚——明確地告訴我們當時它就被稱為“甗”</p> <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胄可以理解為是商代的頭盔。它的正面頗似一個牛面,寬大的牛角一直向后彎曲延伸到耳朵上方,角的下方是兩只“臣”字形大眼,大而圓的眼球十分突出,兩眼中間有菱形的鼻子,眼睛兩側(cè)還各有一只小耳;嘴以下部位則未予表現(xiàn)。胄頂及背面作圓弧形,與人頭顱骨的形狀大致相同。胄的兩側(cè)則各有一個巨大的缺口。</p><p class="ql-block">胄正面獸面大眼睛是封閉的,戴上頭盔則勢必遮住人的雙眼。頭盔正面下方有兩個小圓孔,并不足以令人透視觀瞧。其實,胄是扣在人的額頭上方,頭盔里面墊有厚厚的織物以避免磕磨頭皮;織物外面套有一個皮質(zhì)的頭罩,頭罩就通過正面下方的兩個小圓孔與頭盔邊緣的其他12個小圓孔拴牢固定。頭盔兩側(cè)的缺口部位,原來曾各有一個圓形的青銅護耳。如此這般,便將人的頭部嚴密地包裹起來。</p> <p class="ql-block"> 這兩件商代晚期銅爵,鑄工精湛,輪廓線條剛勁有力,器表裝飾獸面紋、云雷紋、蕉葉紋等多種花紋,上下可達三個層次,層次豐富而分明,花紋清晰且規(guī)整,它們是目前所見最精彩的商代銅爵之一。</p><p class="ql-block">爵把手內(nèi)鑄有銘文,上部為一座房子的象形,下部表現(xiàn)的是兩只手掐著一頭野豬的形像。這銘文是鑄造這件銅爵的部族的徽號,與保利藝術博物館藏豰罍和豰簋上的銘文相同,應屬同一部族。</p> <p class="ql-block">嵌綠松石鎏金蟠螭透紋鏡</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過青銅展廳,眼前豁然開朗——一組北朝至唐代的石刻佛像靜靜矗立,或坐或立,面容慈祥,衣紋流暢。其中一尊青州佛像高達4.6米,額頭有寶冠裝飾,神態(tài)安詳,展現(xiàn)出盛唐時期佛教藝術的巔峰水準。金色佛像端坐蓮花座,手結(jié)法印,頭戴寶冠,四臂持不同法器,莊嚴而慈悲。這些佛像不僅雕刻技藝精湛,更承載著古人對信仰的虔誠與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尊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頂部殘缺、僅余兩身飛天外,其他皆保存完好。整體雕刻細膩,工藝技法極高,為已知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東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稱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精品。</p><p class="ql-block">主尊立佛位居正中,兩目微張,彎眉細長,雙唇微閉,嘴角微上翹,面含微笑;雙手施無畏、與愿印。佛兩側(cè)各倒懸一龍,龍嘴銜蓮莖、蓮葉,上托蓮臺。二脅侍菩薩頭戴寶冠,面形方中帶圓,面露微笑,身著長裙,手持法器,立于蓮臺之上。更難得一見的是,二脅侍菩薩的裝飾、兩側(cè)龍及龍所銜蓮莖、蓮葉等均有明顯差異,寓變化于統(tǒng)一之中。佛、菩薩、龍及飛天等形象,皆以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刀法圓潤渾厚。</p> <p class="ql-block"> 這尊圓雕菩薩像,頭部雕刻精細,面相豐腴適度,長眉細目,直鼻大耳,表情含蓄,隱現(xiàn)莊嚴慈祥之容。特別是長眉彎曲,嘴小而兩嘴角微翹略含笑意,最具傳神,為目前所見同一時期菩薩像中最為精彩者之一。</p><p class="ql-block">這尊菩薩像的整體雕飾也十分講究。菩薩頂梳發(fā)髻,戴冠,上身著右袒偏衫,前襟束于腰帶呈現(xiàn)三波垂懸紋。下穿多褶長裙。雙肩上有圓餅形飾,其下垂兩重流蘇。頸有項圈,串有長穗、明珠及珊瑚等珠飾的瓔珞,從頭后前繞,沿胸前左右下垂,頗為華美。</p> <p class="ql-block"> 表現(xiàn)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在菩提樹下靜坐禪悟場面的思惟菩薩像,一直是最優(yōu)美、也最受喜愛的佛像造像題材之一。不過,因其姿勢復雜,用圓雕藝術形式表現(xiàn)思惟菩薩像殊為不易。藝術水平極為突出,尤顯難得和珍貴。</p><p class="ql-block">菩薩頭戴五尖式寶冠,肩上有圓餅狀飾物。腰系輕薄貼體的多褶長裙。上身微向前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殘缺,左腳自然下垂,成功表現(xiàn)出思惟禪悟的意境。菩薩體態(tài)健壯勻稱,形貌端莊俊美,雖雕飾簡潔,但手、足等部位質(zhì)感強烈,造型與藝術水平極為高妙。</p> <p class="ql-block">帶背光佛立像</p><p class="ql-block">這尊圓雕佛像,最特殊的地方在于背后有長條形的背屏,背屏的兩側(cè)有早年切割的痕跡;佛像底部的插榫異常粗大,與佛的體態(tài)不甚協(xié)調(diào)。這一切都表明,它原本是當時流行的帶背屏的一佛二菩薩三尊像,由于某些原因,這尊像的邊緣等部位損壞了,佛教徒便選取主尊佛部分單獨奉祀,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p><p class="ql-block">同樣令人稱嘆的是,這尊佛像異??∶?。佛頭后部有雙層蓮瓣形頭光,臉形長圓,彎眉杏眼,直鼻薄唇,面帶神秘的微笑,正向下俯視,令眾生為之景仰。整尊佛像雕刻極為精彩,線條尖利而勁挺,為目前所知北魏及東魏時期佛像中藝術水平最高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尊背屏式造像,是當年“法難”的最形象的例證。原來一尊完整的一佛兩菩薩三尊像,現(xiàn)僅存右下半部分。通過殘存部分,尚可依稀想見當年造像的精致。然而,這尊殘像仍被專家們譽為“難得的國寶級造像標尺”。這是由于造像的背面刻有大面積的線刻畫與發(fā)愿文。位居右下角的十行發(fā)愿文,明確標明其造于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它是目前山東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北朝紀年造像中時代較早的一尊,對研究中國北方地區(qū)佛教歷史與佛教造像藝術價值重大。同時,發(fā)愿文字體為典型的魏碑字,雋妍秀美,藝術水平頗高。</p><p class="ql-block">背屏背面的線刻畫,內(nèi)容頗為復雜。其中上欄上方殘存山巒,山下有河水流淌,山水之間有一巨獸長尾飛揚。上欄底部中央刻一猛虎追逐一獸。上欄右側(cè)也殘存兩身坐佛像。下欄中央刻上下兩身坐佛像。兩坐像左側(cè),是一正在建筑中的佛塔。塔呈方形,塔身磚砌而成,磨磚對縫。兩工匠站在塔上,或手持瓦刀,或俯身下接石料,似在做塔的封頂工作。北魏時期天下寺廟萬所,佛塔林立,但沒有一座保存下來,這幅畫像為今人形象地描繪出1500年前佛塔的模樣,極為難得。</p> <p class="ql-block"> 這尊圓雕菩薩像曾在毀佛期間被砸毀成九大塊及若干小塊,隨后被深深地掩埋起來。在地下隱藏了千余年之后,這尊菩薩像得以重光,僅左肩上的圓餅形飾缺失。</p><p class="ql-block">與同時期其他菩薩像相比,這尊菩薩的雙顴頗顯突出,面容更顯喜慶氣氛。腹部外翻裙腰,束寬帶,寬帶以連珠紋飾邊,并分成若干長方形小格,格內(nèi)分別雕半雙環(huán)連珠、摩尼寶珠、蓮花寶瓶。左臂下垂,小臂曲伸向前,手捏一蓮蕾;右手上舉,五指并攏,掌心向前,施無畏印。菩薩通體佩飾十分繁雜而華麗,工藝精美,為中國早期石刻菩薩像中的難得精品。</p> <p class="ql-block"> 這尊菩薩頭戴蟬珰冠,兩側(cè)垂飾寶繒,雙肩亦各有一圓餅行飾。身著天衣與密褶裙,披穗狀瓔珞,格外華美富麗。菩薩臉龐呈圓形且上下略扁,兩眼微瞇,唇角上翹,雙顴外凸,一幅笑容可掬的樣子。這是我們目前所見北朝時期笑容最為燦爛的石雕菩薩像之一,與當時常見的端嚴秀美的菩薩像判然有別,更令人感到親近。</p> <p class="ql-block"> 這尊北齊時期圓雕佛像,面相圓潤,彎眉細目,嘴角略翹含笑。發(fā)髻隆起。佛像的左手已殘缺,右臂彎肘向前伸,垂手執(zhí)衣角。身披袈裟,薄身貼體,僅刻出衣袖垂褶和下擺邊緣,衣領和衣紋以貼金與彩繪的方法表現(xiàn),其中佛像的面部和露出衣外的脖頸、雙手和雙足均貼金,更顯妙相莊嚴,同時也襯托出佛像的秀整清麗</p> <p class="ql-block"> 這尊東魏時期菩薩頭戴蟬珰冠,兩側(cè)垂飾寶繒,雙肩亦各有一圓餅行飾。身著天衣與密褶裙,披穗狀瓔珞,格外華美富麗。菩薩臉龐呈圓形且上下略扁,兩眼微瞇,唇角上翹,雙顴外凸,一幅笑容可掬的樣子。這是我們目前所見北朝時期笑容最為燦爛的石雕菩薩像之一,與當時常見的端嚴秀美的菩薩像判然有別,更令人感到親近。</p> <p class="ql-block"> 這尊圓雕佛立像,以通身彩繪保存較好、神態(tài)優(yōu)雅而著稱。佛肉髻低平,螺發(fā),眉呈彎月狀,眼睛細長,眼角微微上挑。長耳下垂,耳廓清晰,下頷圓潤。細腰,寬臀,肌體圓潤。身著開口略低的通肩式袈裟,袈裟單薄貼體,隱現(xiàn)出豐壯的體形。袈裟上以朱彩描繪田相格紋,通體色彩鮮艷。佛體貌清瘦,慈祥的笑容中略顯沉靜,神態(tài)感人。</p><p class="ql-block"> 據(jù)文獻記載,北朝時期最著名的一位佛教藝術家名為曹仲達,本是西域曹國人,他將深受古希臘藝術影響的中亞地區(qū)佛教藝術,與中原地區(qū)的審美情趣巧妙融合,并加以創(chuàng)造,所畫佛像衣服質(zhì)料輕薄,緊貼軀體,就像是剛剛從水中出來一樣,較好地表現(xiàn)出身體的曲線。一般說來,中國古代佛教雕塑,主要通過面容的刻畫而非形體語言,來體現(xiàn)佛像的神韻。而曹仲達所創(chuàng)的佛像形式,既注重表現(xiàn)佛像面部神情,又較好展現(xiàn)人體特點,故而一面世便受到了當時人們的普遍喜愛,被稱譽為“曹衣出水”,與唐代“畫圣”吳道子所創(chuàng)立的“吳帶當風”相媲美。山東青州地區(qū)的北齊佛像的制作便以此為規(guī)范,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藝術特色。此件佛立像,即屬于典型的“曹衣出水”式樣,雕刻工藝稍顯簡單,但佛的身體曲線勾勒畢至,給人以獨特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釋迦摩尼銅像</p> <p class="ql-block">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菩薩頭像,唐代</p> <p class="ql-block">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p><p class="ql-block">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吉祥,景泰藍</p> <p class="ql-block">陶瓷展品</p> <p class="ql-block">蓮荷陶壺</p> <p class="ql-block">牙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