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高建新/文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11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浙江大學(xué)在校長竺可楨帶領(lǐng)下,為保存教育火種,從杭州首次遷至浙江建德(今梅城鎮(zhèn)),開啟“文軍長征”第一步?。今天我也來到了這里,在原址教務(wù)處門口擺拍了一張照片,自我感覺仿佛自己也是浙大的一位老大學(xué)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次搬遷涉及近千名師生,分三批乘船溯錢塘江、富春江抵達建德,并攜帶大量圖書儀器?2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竺可楨校長之前親自考察了建德,決定借嚴州中學(xué)校舍安置師生,解決水電問題。11月5日日軍登陸杭州灣后,校方緊急決議搬遷,11月11日起分批撤離?2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師生夜間航行避空襲,歷時4天抵達建德;蘇步青日籍夫人獲特別通行證保障安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德作為西遷首站,奠定了“求是”精神(后成為校訓(xùn))的實踐基礎(chǔ)。師生在流亡中堅持教學(xué),并沿途服務(wù)社會(如防洪、辦學(xué)),體現(xiàn)了戰(zhàn)時高校的使命擔當?。我的祖先高融,也是嚴州府人,他于宋朝因考取進士,被朝廷派往常州任常州府通判,從此,他在常州北門外小新橋戴墅村定居,并繁衍后代,如今族人已遍布數(shù)十個村落兩萬余人,我為其24世后裔。正因為這個原因,我與蘇南高氏宗親理事會高進才會長等兄弟,尋訪了嚴州府,而我已經(jīng)是第三次踏上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再來看一看我的故里,再次讀一讀我的先人,再度想一想古人那種讀書的精神。先祖高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到常州來做官又做得如何,老百姓喜歡他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常州很窮,很落后,祖先怎么愿意去那個鬼地方,是奉命而行,還是心甘情愿?他是坐船去的,還是騎馬而行?他是單槍匹馬,還是攜妻帶子?他當時是否預(yù)測到,幾百年以后,尚有自己的后人會再次回到他出發(fā)的地方,并瞻仰他的人生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2日,嚴州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高建新,作家,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博)研究館員,常州大學(xué)聘任教授。江蘇省散文學(xué)會理事,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寫作學(xué)會會員,常州市散文學(xué)會會長,主編《常州三十年散文選》,公開出版文藝專著十余部,第一次印刷15000冊的作品3部,作品總發(fā)行量達到14萬冊。作品入選十余種散文年選。發(fā)表,出版,編輯,編著超過一百萬字。全國青少年作文大獎賽輔導(dǎo)老師金獎,中國百篇散文獎,冰心散文獎散文集獎獲等數(shù)十個獎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