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鄧友華丨第九十九章 楊恒喜:好學校、好校長和好老師的故事--采訪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原老校長

鄧友華

<p class="ql-block"><b>  因了楊恒喜老校長是我的同輩50后,他在繼承了楊羅李朱千年傳統(tǒng)的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百年來眾多校長的歷史長鏈中,顯得格外地親切;他讀了我想讀而沒能讀的大學,他做了我想做而沒能做的教育;我寫他,已經不僅僅是寫他個人,還寫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坎坷與奮斗,光榮與夢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與楊恒喜老校長的緣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與楊恒喜老校長相識甚晚。</b></p><p class="ql-block"><b>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那天找前村知青組稿時。</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2019年5月31日,我和歐明在方建國老師的辦公室里和前村知青見面。很快,陳體元就到了,大家坐下來聊起前村知青的聚會。我中間就插話問他文稿的事。再后面,凌老師打電話叫楊恒喜也過來。楊恒喜我只知道也是前村知青,已編好的稿子中就有他寫的《經風歷雨覓彩虹》。他來時方建國老師叫他楊校長,還送他本《三元記憶》。方老師見我還陌生的樣子,就跟我介紹說他是衍淼之后呂校長之前的校長,我這才將知青作者和實小校長對上號。我們便加了微信,方便聯系。那天,我就萌生了什么時候寫寫他的念頭,為百年校史圓上他這一環(huán)。</b></p> <p class="ql-block">  6月中下旬時,我寫知青全景文章恢復高考時有寫一段話,例舉了三明小市范圍里考上大學的知青姓名,其中有提到他。他還留言:“我是無名小卒,不值一提。建議刪除。謝謝抬舉。” </p><p class="ql-block"> 我堅持己見:“是借你名字一用,來證明恢復高考對知青的重要性。刪除了就可惜了,我知道當時考上的人不多,找那幾個名字找得好辛苦,將前面征文來的文章有可能是的一個個看過去才找出來的?!彼拍S。</p> <p class="ql-block"><b>  盡管我知道楊校長為人低調,但想寫他的念頭并未打消,所以那天路遇衍淼時即刻想到那方案。</b></p><p class="ql-block"><b> 寫衍淼那篇發(fā)出去的次日即10月1日快21點時,我看到微信有衍淼發(fā)來的三張圖片,便點出來看。頭一張是年青的學生照片,我還以為是衍淼當學生時的照片,心想等下可以往美篇上放,我接著往下看第二張,是背面的題字,上面用毛筆字寫著有我父親的名字“繁詵”,第三張是頭一張相同的照片。我這才意識到這可能是我父親的照片,再回頭去看,越看越像。這張照片是我以前沒看到過的,經歷過文革的抄家很多東西留不下來,這下是首次見到。感覺有點像我父親小學畢業(yè)時的照片。我即打衍淼的電話,說:“你發(fā)來的照片是我父親的吧?”他說:“我正在寫字給你,是你父親1945年小學畢業(yè)時的照片,送給我姐姐鄧春蘭的。就是上面寫的‘賈筠’兩個字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說:“他們兩個是很要好的同班同學,那是他們之間的語言?!彼v:“我在我姐姐這邊,整理東西時看到你父親的照片,就拍了發(fā)給你?!?lt;/b></p><p class="ql-block"><b>? 我端詳著照片。這照片這樣轉了一圈,再出現在我眼前已是七十四年的時間!還想到,盡管時間漫長,但只要你堅持不懈地努力,總會有得而復失或失而復得的收獲的。</b></p> <p class="ql-block">  <b> 受照片的促動,本來不愛在節(jié)假日打擾別人的我再打電話給潘校長溝通情況。</b></p><p class="ql-block"><b> 我再給楊恒喜校長留言:“楊校長,您最近有在三明嗎?我已寫過鄧衍淼老校長,這下輪到要采寫你了。所以想訪談您?!蔽沂强吹剿蟼鞯脚笥讶Φ穆糜螆D片,感覺他還在外地,所以要問問。</b></p><p class="ql-block"><b> “我在外地。國慶節(jié)后(四日)回三明。再聯系。” </b></p><p class="ql-block"><b> “那好,我們五日時約個地方見面?” </b></p><p class="ql-block"><b> “國慶節(jié)你不好好休息一下嗎?”</b></p><p class="ql-block"><b> “生逢文革,落得自學背景和個體戶身份,節(jié)假日都得忙。講句怪話,讓您見笑了?!? </b></p><p class="ql-block"><b> 次日,楊恒喜老校長留言:“友華兄:祝你順順利利!其實我沒有什么可寫的,恐怕會浪費你的時間。見面聊天可以初定5日,地點待我回三明再定。好嗎?”</b> </p><p class="ql-block"> <b> “好” </b></p><p class="ql-block"><b> 10月3日上午,我理《這塊土地的靈魂》2的目錄。經過一番梳理和調整,主線和層次都更出來了,等于一條大河就流到潘玲校長這條小河前了。我想那就從這天開始像上次采訪呂玉秀校長一樣,這下把2標上逐章序號重發(fā)上朋友圈。但頭一篇第五十一章改好上傳時美篇跳出了一行字:“系統(tǒng)維護中,請于10月9日再試”。我只好再等時間了。</b></p><p class="ql-block"> <b> 10月5日晚,我再聯系:“楊校長,你到三明了嗎?我們明天可以見面了吧?” </b></p><p class="ql-block"><b> “友華兄,你好!我已經回到三明,明天下午可以見面,兩點半怎樣?你如果沒有適合的地點,就到我退休前的辦公室。城關一元路中段,原城關小學教師宿舍樓二樓。如何?” </b></p><p class="ql-block"><b> “好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們兩個同輩與這所好學校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0月6日,粉碎四人幫43周年的這天下午,我們如約在原城關小學大門口教工宿舍樓見面。這次采訪,因了同輩人還曾有過編者與作者的文字之交的關系,閑聊得很散漫也很穿越。</b></p><p class="ql-block"><b> 三明這塊土地在20世紀涌現了這么幾撥“新三明人”:首先是清末民初留下來謀生的人,再就是1938年抗戰(zhàn)時期來的那批人,其三是1958年來參加大建設的這批人,其四是1978年改革開放時期來三明的人</b>。我的同班同學邱雪蓮和潘寶國是已近同化成本地人的第一批人的代表,陳景潤是1938的代表,方建國老師和林樹菁老師是1958的代表,而楊恒喜老校長則是1958這批人的后代即“遷二代”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楊恒喜1958年出生在江蘇,他父親當年從農村考入技校,分配在無錫電機廠。1962年大下馬時,他父親這個農村考生哪里來回哪里去就回農村了。剛好三明的一個表哥回老家,就將其帶到了三明進入了位于火車站附近的第二運輸公司,從工人當到了人事股的管理干部。1964年,經濟形勢好轉時,在家留守了兩年的楊恒喜就和母親到了三明,并于次年進入了三明市實驗小學就讀。他1965年讀一年級,到1971年2月畢業(yè),完整地讀完小學。</p><p class="ql-block"> 楊校長就此說起:“那天,我和衍淼、潘玲三個人坐在一起討論什么時,衍淼就說:‘我們三個人都是在這所小學讀的書,然后再在小學當校長。’三個人都笑起來,確實是的?!?lt;/p><p class="ql-block"> 我說:“那可能就是你們在討論展覽館要展覽什么那天,開完會他出來就在路上碰到我了。我后面去采訪衍淼時他再加上以前的兩個同類情況的鄧象紳和鄧煥彬,是5個校長。我那天聽后當即說:‘那加上我外公魏植杰就是6位?!@6位校長都是在這讀書,然后成長起來,再來這當校長,這很符合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宗旨其實就是老師教育學生,他長大了從事教育,再去教育新一代的學生。這就是教育的宗旨。文化能夠上千上萬年地往下傳承,也就是靠著這種文化傳代。如果光說教育的理念可能還比較抽象,但像千年來楊羅李朱的師生相傳,還有百年來這所學校六個這樣從學生到校長的事例,就是教育最形象地體現了?!? </p><p class="ql-block"> 楊校長很贊同:“教育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 </p><p class="ql-block"> 那下我想到:這6位各個不同時期的校長讀書與從教的經歷串起來,就是這所學校的百年校史了。前三位魏植杰、鄧象紳和鄧煥彬都是在有竹祠時代讀的書,然后在世盛祠教書,其中魏植杰還已任校長了,而鄧象紳和鄧煥彬任校長時學校已搬到南永公路下方了。鄧衍淼就讀時有在世盛祠待過一段時間,大部分是和后兩位楊恒喜和潘玲一樣是在現址讀書與從教的,地點沒變,變化的是地面上的校舍等建筑。只是這話我沒說出口。</p> <p class="ql-block"><b>  從我知道他跟我大弟弟躍華同齡開始,我們就如同兄弟談心了。我跟他說起我這個寫作者和這所學校的故事。我從背去的包包中拿出《這塊土地的靈魂》的打印稿。這個包是2016年百年校慶時發(fā)的,從那以后我一直用它;而更早些年,用的則是陪同鄧新圓老先生時背的那個包。我跟他說起做陳景潤這題目的歷程,我以前曾用文字寫過,這下是口頭簡述。這些最近鼓蕩在胸中的文氣,原來是梳理了想說給潘校長聽的,結果這下說給同輩的楊校長聽了。</b></p><p class="ql-block"><b> 我說,那時我去檔案館查陳景潤的學籍檔案,最初的感覺是可以用古今中外融合在一起的筆法寫個十萬字的報告文學,后來覺得沒辦法在沒支持的情況下這么寫了,便選擇了拆零來寫。前面幾篇(章)在報紙、刊物和個別書中分別發(fā)表了。我感覺這本書的結構就像仙人谷的伊人索橋一樣,陳景潤來三明這一頭深深地扎進歷史的巖石中,很有力氣,抗戰(zhàn)時期的教育很好看的。但索橋伸出去要落在哪里我卻不知道。前面我以為可以落在賴鋼和一中,后面發(fā)現那不是。期間,楊慶楨提議我不能光寫本地人,要加上“新三明人”。他是高人,一語道破天機。我就聽從其建議,補寫了賴寶珊和方建國老師等。一直到后面陳景潤實驗小學百年校慶了,我才知道這才是現實這頭的橋頭堡。但當時我只寫了兩篇(章),《百年母校千秋業(yè)》和校慶活動紀實,做為結尾的高潮戲還不夠份量。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先把前面缺的“木板”去一塊塊地削起來,后面再來補寫結尾的高潮戲。在2018年5月22日,我在弄想弄了兩三年的陳景潤外甥宋力的書評,后面發(fā)現居然這天就是陳景潤誕辰85周年的日子,冥冥之中有這么巧的緣分,在將宋力書評發(fā)出去的時候,我也開始尾首相銜,從頭開始把整本書稿一章章貼上美篇。再后面補寫頭一本的結尾時,發(fā)現所經歷的生活是下一本的開頭。我那時一直想采訪呂玉秀校長,她很忙拖了很久才叫我去,那天剛好是我開書店30周年的日子。從那開始,后面宋力帶隊來采訪我,我就順著這第二本的開頭往下寫。又過了一年,這下又要結尾了,卻又像上次一樣不知要架在哪兒。我那天路遇衍淼,陳景潤實驗小學又跑來給我救場了! </b></p><p class="ql-block"><b> 我跟他繪聲繪色地講那天將袁啟彤主任題寫的《三明知青》的書名拿去區(qū)政協(xié)后出來時就在區(qū)政府門口看到衍淼的奇遇,他跟《三明知青》和實小都有關聯,也是故事中人。那天,衍淼就是和他與潘玲在一起開會的。因此,兩人聊得更加投機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好校長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說了自己的故事,再接著聽楊校長述說他當校長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我編過他回憶知青生活的文章,知道他從實小畢業(yè)后上了一中,然后下鄉(xiāng)。好在時間不長,就趕上恢復高考。他1977年考入師范大專班。他還記得,1978年師范大專班從1個班擴招到4個班。這雖是題外話,但卻飽含著這代人的命運。他1980年2月畢業(yè)分配到三中當老師。從老師、班主任、年段長、辦公室副主任一路干到教導處副主任,干了整整十二年半。1992年8月調到區(qū)教育局任局長秘書,與我小叔叔同事了四年。</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1996年,實小原來的老校長鄧衍淼快要退休了,教育局在教師隊伍和管理干部隊伍中物色人才去準備接替其重要崗位,楊恒喜就這樣被選上了。他1996年-1998年任副校長,主持工作,鄧衍淼任書記至1999年。楊恒喜1998年起任校長,2001年兼任書記。</b></p> <p class="ql-block"><b>  采訪中,我不由地感嘆道:他在知青一代中算是比較幸運的一撥,因為年青,沒大十歲的老三屆知青卷入文革那么深,參加工作那么早,其人生的步伐會踩得跟后面新舊交替提拔的鼓點更合拍一些。我心想:世路難行,各有甘苦,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幸與不幸;但“年青真好”卻是恒定的,衍淼比他哥哥幸運,楊校長比前村好些老三屆知青幸運,這是不用置疑的。</b></p><p class="ql-block"><b> 面對校長的重任,楊恒喜一是高興,為自己高興,也為實小高興。實小培養(yǎng)了他,他能為母校服務,這已是堪稱教育佳話的機會了。二是忐忑,他雖從教多年,但沒有任過校長的資歷。但他愿意接受挑戰(zhàn),有自信,別人能夠做好的工作,自己也一定能做好。有過知青生涯的他,有股知青共有的勁。他心想,老校長鄧衍淼靠的是資歷和人脈,在實小很有威望;自己兩手空空,靠什么呢?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他為自己設立了兩個努力方向。1,博學。他在不斷地提高自己。他1986-1989年在教育學院進修了本科,這學歷在實小已經算是很高的了,但光靠現有的學歷要管理好這所學校還不夠,他仍然在不斷地學習管理的知識。組織上也提供了很多機會:1996年參加了市里的校長崗位培訓;1998年參加省里的校長研修班;2000年參加了國家辦的北師大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這是一個努力方向。還有一個努力方向,就是修身,提高為人的基本素質,正直,公平,這是做校長的基本素質;還有公正、公開。他從這兩個方向去努力,便自己能夠迅速進入角色,站穩(wěn)腳跟,然后帶領實小去發(fā)展,邁向新的征程。</b></p><p class="ql-block"><b> 對于他主政實小時的重大舉措,楊校長說:“一是傳承。我去的時候實小是重點小學,大家眼睛都盯住的,所以我一定要做好。這所學校有百多年的歷史,在當時是80年的辦學歷史,有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需要傳承,除了傳承還要發(fā)展。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b></p><p class="ql-block"><b> 我說:“在這十年里面,說簡單一些,其實歷史是一條長鏈,哪一代人都是其中的一環(huán),你要傳承歷史,又要往下傳,閉合成自己這一環(huán)。一代一代就是這樣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往下的。在你1998至2009這11年間主政實小的時候,有什么重大舉措?我記得衍淼在90年校慶時有編過一本《校志》,應該是在你任校長時出的?”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這時,楊校長給了我一本《沙溪歡歌――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qū)實驗小學建校90周年紀念》。我看到這本此前沒見過的書,如獲至寶!翻閱之下,就看到首篇《沙溪歡歌――三元區(qū)實驗小學簡介》,我猜想那應該是他這位文筆甚好的校長親自撰寫的。而第二篇是他楊校長署名的詩《實小頌》,我一點都不意外。那天在方老師那跟前村知青會面時,他就給我一篇寫知青50周年聚會的詩,后來被我排在《三明知青》第四輯里。</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圍繞著這本書展開了很多討論。大致認同這是那約十年間他這任校長和這所實小的一個總結。</b></p><p class="ql-block"><b> 看著紀念冊中的許多歷史照片,勾起了我的母校情懷。我跟楊校長感嘆道:“百年校慶時我因家世和自己跟母校有很多交集,就通宵寫了《百年母校千秋業(yè)》,后來還特地在作家小妹楊麗手把手的幫助下放上了美篇。這是我做美篇的第一篇文章。這篇很多人看。其實,在三明這塊土地上,50后、60后和70后,很多人跟實驗小學有交集的。那時,小市政府在三元,教育中心也在三元,實小就是其中的標志之一?!睏钚iL也認可我的觀點。</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我們再接著聊楊校長主政實小時注重傳承。前任鄧衍淼老校長的辦學思想是:“全面發(fā)展打基礎,發(fā)揮特長育人才?!边@已經是實小的傳統(tǒng)了。實小的學生出來,除了學業(yè)強,綜合素質比較好。學校課是開足開齊的,不因某一階段的教育風向改變而改變。歷次測評實小始終第一。測評不僅考查語文、數學,還有其他各類科目,最后評的總分都是第一。</b></p> <p class="ql-block">  <b>還有實驗。實驗小學是最早的實驗小學,一直以實驗為先導,“指導一自主學習"的實驗。一直到2001年課程改革,實小還獲得“課改優(yōu)秀學?!钡臉s譽稱號。</b></p><p class="ql-block"><b> 教師隊伍。名校要出名師,還有通過培訓培養(yǎng)新的名師。他強調實戰(zhàn),學了就要用,關鍵在課堂,讓學生去發(fā)揮。還注重經驗交流。因此,很多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像呂玉秀、呂云萍、潘玲,包括現在的很多中層干部。</b></p><p class="ql-block"><b> 創(chuàng)新。往特色上引。兩個特色。一是寫字特色。1998-1999年開始做。省首批寫字實驗學校。二是體育項目,抓太極拳系列。 </b></p><p class="ql-block"><b>? 校本教材。2001年課改后按要求,順延出校本教材。當然,校本教材是在后任校長呂玉秀手上出彩的,像《陳景潤的故事》,但這一形式的啟航應該是在楊恒喜校長任內的。</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好老師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同上次采訪鄧衍淼校長不同,楊恒喜校長在采訪快結束時才講到深刻地影響了他一生的好老師。</b></p><p class="ql-block"><b> 他讀二年級時得了腮腺炎,就是民間俗稱的“長豬頭”還是“大脖子”中的一種,他便請病假沒去上課。第二天,他的班主任陳秀怡老師和數學老師葉敬賢就去他家看望他。他為此感動不已,從此銘記在心,在50多年后的這天還傳遞出來讓我感受到。他說,他當校長的時候就告訴老師們,要關愛自己的學生,在關鍵的時候,在學生最困難的時候,你的關愛能讓他受益終生!對學生一次困難的關懷,勝過解多少道題!</b></p><p class="ql-block"><b> 他還說起他讀五年級時的語文老師王國安老師。他讀到五年級時實小搞實驗,把各班級成績好的學生集中到一個快班,將五年級和六年級兩年的課程在五年級一年里讀完就提早一年直接畢業(yè)了。王國安老師書教得很好,尤其是寫作課,講得有聲有色。他從此喜歡語文,就是受王國安老師的影響。王國安老師在80年代初去進修學校當語文教研員,再后面去三明大學當老師。王國安老師是泉州師范的畢業(yè)生,一個師范生能去大學教大學生,你說他水平有多高!王國安老師的文筆非常好,沒得說的!再后面調去稅務局當辦公室主任,在那退休的。那時,楊恒喜就想,像王國安老師水平這么高,都能來當老師,我長大也去當老師!</b></p><p class="ql-block"><b> 聽聞至此,我不由贊嘆道:“這就是‘身正為范’!王國安老師‘身正為范’影響了你去當老師,你的‘身正為范’又影響著后輩,這塊土地從楊羅李朱開始上千年傳下來的文化傳代就是這樣傳下來,還將這樣傳下去的!” </b></p><p class="ql-block"><b> 楊校長深有同感,說:“對,就是‘身正為范’!” </b></p><p class="ql-block"><b> 我接著還說,“我最愛聽也最愛寫的就是這樣的師生故事。好老師的故事是會感動人的……”言及此,我的眼眶沁出了淚花。</b></p><p class="ql-block"><b> 楊恒喜校長不愧是文友,他感受到什么,說:“這下題目就有了!” </b></p><p class="ql-block"><b> 這時,采訪走進收尾階段,我拿出打印的《這塊土地的靈魂》2的封面和目錄,指給他看其所在是倒數第二章,在潘校長的前面,講第2本的概況,還隨口背出封面上的題旨:“如果說,我的《這塊土地的靈魂》的續(xù)集像一條龍船的話,陳景潤是最富象征意義的高高翹起的龍頭,一船的水手攘括了文教精英、建市元老、遷明工人、下鄉(xiāng)知青等社會各階層!龍船競賽,不為輸贏,只為向兩岸市民、向全三明乃至全世界展示三明地域文化的精髓:逆水行舟,奮勇向前,不論成敗,永不放棄!蒼天在上,大地當前,青山作證,綠水長隨,這是三明境域內最韻味無窮的文化圖景……” </b></p><p class="ql-block"><b> 我還說,用陳景潤來穿他們可以穿,陳景潤可以穿我也可以穿,我就是想穿一部三明版的《光榮與夢想》!《光榮與夢想》也不是戲劇性的傳奇小說,而是從總統(tǒng)到大眾的奮斗史。我想寫的就是在這塊土地上,大家都像陳景潤那樣鍥而不舍不屈不撓地奮斗!我的《這塊土地的靈魂》就是這塊土地的奮斗史,精神史!我跟兄弟般的同道文友楊恒喜校長述說著,那種在我胸中鼓蕩了四五十年的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又從心中冒了出來,那下倒把自己給感動了,不禁語帶哽咽。</b></p><p class="ql-block"><b> 楊校長贊嘆道:“你這本書,滿滿的都是正能量!”</b></p><p class="ql-block"><b> 而我明白,這次采訪,已然讓他成為我這條以陳景潤為龍頭的龍船上,代表著50后文教精英的水手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二0一九年十月六日至十月十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