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親走過的路</p><p class="ql-block">1944年陰歷五月二十八日,父親出生在過風樓大山深處的一條狹窄的山溝里。從一歲多蹣跚學步起,他的腳步便踏在坑洼泥濘的土路上,那些高低不平的腳印,成了他人生最初的印記。</p><p class="ql-block">父親常?;貞涀约鹤哌^的路。八九歲時,為了求學,父親踏上出山之路。翻山越嶺走高低不平的鄉(xiāng)村狹窄土路,每逢雨天,路面濕滑難行,他常常滿身泥濘地回到家中。那些沾在褲腳上的泥土,記錄著他求學的艱辛。山溝里沒有學校,走十幾里山路到山外上學。他說他還去過縣城高中讀過書,百里之外,沒有交通工具,全憑雙腿丈量路程,艱苦程度不堪回首?!案咝 碑厴I(yè)的父親算是有文化的人,看書讀報沒有問題。打得一手好算盤,他當過會計,當過供銷社營業(yè)員,從沒有出過錯,也沒犯過錯。</p><p class="ql-block">在父親三十歲左右,爺爺出于對安全與便利的考量,決定舉家搬遷,讓子孫后代出山的路變短一些。新房選址在離老家一公里的溝中間,成了獨戶人家。而原本住在溝垴的兩戶鄰居,都直接搬到了溝口的大屋場。爺爺請來風水先生仔細勘察,認定新房址是塊風水寶地。后來,諸多好事應驗:在新房里,最小的孫子出生;父親也從小隊會計升任大隊會計,而后進入供銷社工作,步步“高升”,贏得了全大隊人的羨慕與尊重。長孫考上了大學,成了全村人學習的榜樣。</p><p class="ql-block">父親工作的供銷社離家足有六里路,他每日披星戴月,卻總不忘帶回些新奇玩意兒,給家人帶來驚喜與歡樂。這六里路,他一走就是二十多年。爺爺奶奶離世后,父親大多時間都住在供銷社,夜晚與朋友把酒言歡,日子過得愜意自在。父親最大的愛好就是抽煙喝酒喝茶,常常醉倒在泥巴路上不省人事,一輩子抽的煙連接起來比他走過的路還要長。</p><p class="ql-block">父親和母親育有兩兒四女,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陸續(xù)走出大山,家中只留下母親一人,孤獨與不安常伴左右。</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初期,土地政策放開,鄉(xiāng)上將毛河西大片土地規(guī)劃為宅基地。父親決定搬出大山,在毛河西購置宅基地,建起四間小屋,還特意開了兩個大門,一個門里用作商店,一個門里用作住房。可惜這條商業(yè)街最終未能繁榮起來,反而成了普通住宅區(qū)。與此同時,在市場經(jīng)濟浪潮沖擊下,供銷社倒閉,父親也隨之失業(yè)。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在新蓋的房子里開商店。</p><p class="ql-block">失業(yè)后的父親,沒了工作,也斷了經(jīng)濟來源,整個人變得茫然無措。我曾建議他繼續(xù)開店做生意,卻遭到了拒絕。我始終難以理解,這位在供銷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營業(yè)員,為何不愿嘗試自己開店?</p><p class="ql-block">供銷社倒閉后,曾經(jīng)的老同事們紛紛升職,有的到縣社當了主任,有的成為會計、科長。而父親卻重返山溝老家,開始種地。每天往返十二里路,如同往日上班一樣,只是方向調(diào)轉(zhuǎn)。就這樣,這條崎嶇不平的泥土路,他又走了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幸運的是,縣社的老同事們沒有忘記他,多次提醒他繳納養(yǎng)老保險,并告知他六十歲后便可領取退休金,最低繳費年限十五年,可以一次性繳清,費用一萬多元。無奈父親囊中羞澀,只好向兒女們求助。大家湊錢幫他交上了這筆費用。在當時,一萬元不是小數(shù)目,我每月工資僅有幾百元,卻拿出了三千元,幾乎是我一年的收入。那時家中開著商店,為了湊錢,還向銀行貸了三千元。</p><p class="ql-block">父親回老家種地,不過是打發(fā)時光。自從開始領取退休金,他便不再種地。在他的生活圈子里,擁有退休金是他最為驕傲的事,這也讓他說話底氣十足,甚至有些自傲。</p><p class="ql-block">六十五歲那年,父親患上肺氣腫,第一次住院就險些丟了性命。出院后沒幾天,又因病情反復入院。此后,每年冬天都要住院三四次,成了醫(yī)院的???。抽煙喝酒幾十年,得了肺氣腫之后被迫戒煙戒酒。</p><p class="ql-block">到了七十多歲,父親的養(yǎng)老金漲到了三千多元,基本夠老兩口的日常開銷,但大部分錢都用在了買藥和支付住院費上。</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9日,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81歲。父親生前已經(jīng)為自己準備好了墓地,在梅子溝垴老家屋后,這是他的風水寶地,他最終還是回到了老家。老家的泥巴墻房子還在,但已經(jīng)搖搖欲墜,房前屋后雜草叢生,樹木成林。好在老祖先們都在此居住,父親并不寂寞。</p><p class="ql-block">回顧父親的一生,他走過的路說長很長,畢竟歷經(jīng)八十一個春秋;說短也短,從山溝走到山外,又從山外走回山溝,常走的路也就那么幾公里。</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大抵就像父親走過的那些泥濘小道、蜿蜒山路與平坦街巷。有些路看似走到盡頭,轉(zhuǎn)角卻藏著新的風景;有些路看似筆直通達,卻可能暗藏轉(zhuǎn)折。我們總在前行中尋找方向,在迂回中沉淀歲月。父親走過的路,雖沒有波瀾壯闊的軌跡,卻用八十一年的時光,詮釋了平凡人生的堅韌與執(zhí)著。那些深淺不一的腳印,不僅是他一生的注腳,更提醒著我們:無論腳下的路通向何方,認真走過的每一步,都自有其重量與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