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意大利半島中西部,臺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羅馬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據(jù)傳說,羅馬城始建于公元前753年。約在公元前510年成為羅馬共和國首都。公元前1世紀廢除共和之后仍為羅馬帝國首都。這時城市文化和建筑大為發(fā)展,興建了許多神廟、教堂、廊柱、凱旋門、紀功柱和競技場。4世紀時它又是西羅馬帝國都城。756年至1870年是教皇國首都。14至15世紀,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藝術(shù)、建筑、文化和經(jīng)濟再次得到發(fā)展。作為以它名字命名的國家——羅馬帝國的首都,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盡管千百年過去了,但這座奧古斯都及其繼任者留下的“大理石之城”,卻仍然完好的將自己輝煌的歷史古跡保存了下來,被視為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藝術(shù)寶庫之一。1980年,羅馬的歷史中心城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羅馬歷史中心區(qū)面積占現(xiàn)在羅馬市區(qū)面積的40%,是該市12個行政區(qū)之一。它的范圍在羅馬市內(nèi)奧勒利安城墻內(nèi),是當今完美保存古城建筑及布局結(jié)構(gòu)的典范。整個羅馬古城猶如一個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7座山丘上,珍貴的古跡和古建筑比比皆是,到處可見由著名藝術(shù)家建造的宏偉歷史建筑、廣場、噴泉和方尖碑。在奧勒利安城墻內(nèi)還有一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城墻,保存著17座雄偉的城門。帕拉蒂尼和卡皮托利尼山之間曾是古羅馬宗教、政治和商業(yè)活動中心。卡皮托利尼山上還有米開朗琪羅設(shè)計的市政廳廣場和羅馬城大部分著名的藝術(shù)陳列館。在埃斯奎利尼山坡上有著名的羅馬競技場,無論從建筑技術(shù)還是從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是古羅馬建筑最杰出的成就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羅馬歷史中心區(qū)里,古羅馬廣場是古羅馬時代最重要的遺跡,羅馬競技場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羅馬古建筑,由于這兩部分內(nèi)容已在《羅馬文明的發(fā)源地——意大利古羅馬廣場遺跡》和《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意大利羅馬競技場》中專門作了介紹,本文就不再重復介紹。</p> <b> 萬神廟</b><br>萬神廟是地中海古代文明唯一保留下來的園頂建筑,至今仍然幾乎保存完好。它是與羅馬競技場齊名的羅馬城的另一象征,是羅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歡迎的歷史古跡之一。<br>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廟宇,始建于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 80年被大火焚毀,公元118年至128年在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將它更名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里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游客競相參觀的地方。<br>萬神廟的結(jié)構(gòu)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后直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shù)淖罡唿c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于采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采光點,這樣,光線從頂部泄下,并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圣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筑的本性。<br>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門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巖制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16根石柱前后分三行排列,最前面是8根深紅色花崗巖石柱。<br>萬神廟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人們是如何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么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們后來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guī)r等多種骨料。之后在建造穹頂時,先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后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巖。另外,穹頂?shù)暮穸纫仓饾u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br><b>萬神廟</b><br><br> <b>萬神廟前的方尖碑</b> <b>萬神廟內(nèi)部</b> 萬神廟早期建筑本體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這座建筑體現(xiàn)了古典建筑和諧、穩(wěn)定和莊嚴的特征。它是古羅馬建筑藝術(shù)的結(jié)晶,對西方的建筑史發(fā)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無數(shù)的建筑師們就曾到此取經(jīng)。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shè)計,被應(yīng)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筑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就有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杰斐遜紀念館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br><b>表現(xiàn)萬神廟的油畫</b><br> <b> 君士坦丁凱旋門<br></b>君士坦丁凱旋門,位于古羅馬競技場西側(cè),建于公元312年至315年,用羅馬水泥建成。君士坦丁大帝是羅馬歷史上一位傳奇帝王,他在位時期統(tǒng)一了羅馬全境。這座凱旋門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在戰(zhàn)勝了他的強勁對手——馬克森提皇帝,統(tǒng)一了羅馬西部后修建的。<br>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由于它調(diào)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十分雄偉氣派。凱旋門的里里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據(jù)說當年拿破侖·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贊賞,而這座凱旋門也就成為法國巴黎凱旋門的藍本。<br> 君士坦丁凱旋門雖然建造得格外雄偉氣派,但它卻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這座凱旋門上的大部分構(gòu)件和裝飾品其實都是取自于以前的皇帝們所建造的各種建筑物,如圖拉真廣場建筑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爾略皇帝紀念碑上的8塊鑲板等。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主要內(nèi)容為歷代皇帝如安東尼、哈德良等的生平業(yè)績,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zhàn)斗場景。盡管君士坦丁凱旋門缺乏整體性,但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b> 圖拉真廣場</b><br>圖拉真廣場,位于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旁邊。它是羅馬最后一個帝國議事廣場。為了紀念對達基亞人的征服,羅馬皇帝圖拉真下令建造了這座廣場。整座廣場的主體建筑于公元112年落成,而現(xiàn)在只剩下了殘垣斷壁。<br> <div><b>圖拉真紀念柱</b><br></div>廣場旁邊是著名的圖拉真紀念柱,建成于公元113年。這個由18塊希臘產(chǎn)的大理石砌成的高30米的圓柱,表面雕刻著達基亞戰(zhàn)爭場面的宏大畫卷,雕刻精美,氣勢恢弘,僅各種人物就有2500多個。浮雕按故事情節(jié)分,從下往上總長達200米。據(jù)說這座石柱的下方,就是圖拉真皇帝的陵墓。 <b> 威尼斯廣場</b><br>威尼斯廣場位于羅馬市中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廣場呈長方形,長130米,寬75米,是五條大街的匯合點。<br>威尼斯廣場的正面(南面)是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廣場左側(cè)是威尼斯宮,廣場右邊的瑪契羅劇場大街通往科斯美汀圣母教堂,這個教堂里有名揚世界的“真理之口”。<br> <b>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b><br>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是一個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筑。該建筑是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tǒng)一而建造的,始建于1885年,耗時20多年,于1911年才建成。建筑物上方刻有“祖國統(tǒng)一、人民自由”幾個巨大的拉丁文字。紀念碑前有寬闊的石階,兩旁有鍍金的象征性銅像,左方代表“思想”,右方代表“行動”。石階前邊有兩個半圓形的噴泉石池,池上各臥一巨人石像,分別代表意大利東西兩岸的亞得里亞海和第勒尼安海。在中央石基高臺上,是完成了意大利統(tǒng)一大業(yè)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的高大鍍金騎馬銅像,高與寬均為12米。銅像后面有72米長的長廊,由16根15米高的石柱建成,廊壁上刻有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結(jié)束的浮雕。走廊兩端的頂部各有4匹銅馬,拉著雙輪戰(zhàn)車,由勝利女神駕馭。<br> <div><b>祖國祭壇</b><br></div>1921年為紀念為國犧牲的烈士,在紀念碑基座下增建了無名烈士墓。墓碑上雕刻著以反映意大利戰(zhàn)士英勇殺敵為主題的群雕和“祖國統(tǒng)一,人民自由”的銘文。無論春夏冬秋,還是白晝夜晚和日曬雨淋,始終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zhàn)士墓。衛(wèi)兵后面的浮雕,左邊是“工作第一的群眾”,右邊是“愛國至上的人民”。<br>紀念碑和無名英雄墓又稱“祖國祭壇”,自1911年揭幕以來,祭壇前面的圣火已經(jīng)熊熊燃燒了100多年。每年意大利國慶,意大利共和國總統(tǒng)都要親自主持向無名英雄獻花圈。到意大利訪問的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通常都要到這里來獻花圈致意。<br> <b>威尼斯宮</b><br>威尼斯宮,這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式建筑,于1455年興建,原為教會建筑,后來成為威尼斯共和國大使的官邸,故名威尼斯宮,前面的廣場也得名威尼斯廣場。威尼斯宮曾經(jīng)是意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的官邸。墨索里尼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常在威尼斯宮中央的陽臺上發(fā)表煽動性的演說和訓話。1943年墨索里尼垮臺后,威尼斯宮改為藝術(shù)博物館,匯集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品,對外開放,成為一大景觀。<br> <b>真理之口</b><br>紀念堂右邊的瑪契羅劇場大街通往科斯美汀(也譯作科斯梅迪)圣母教堂,這個教堂很小很安靜,但里面卻有名揚世界的“真理之口”。在這座教堂走廊的墻上,有個雕著河神頭像的大理石的出水口,被稱為“真理之口”。相傳,若誰不說真話,它就會咬住他的手。如果你看過派克和赫本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的話,你就會記憶猶新。現(xiàn)在,許多游客都會在“真理之口”前留影。<br>教堂本身的建筑是在6世紀興建的,以柯林特圓柱和拜占廷風格的鑲嵌畫裝飾。教堂前還殘留著羅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神殿——方特納神殿的遺跡。<br> <b> 卡比多廣場</b><br>卡比多廣場,也叫市政廣場,位于羅馬城中心的卡比多山上,是在古羅馬時代的元老院舊址上規(guī)劃建設(shè)的廣場,建造于公元1547年至1655年??ū榷鄰V場呈對稱的梯形,前沿完全敞開,以一長串臺階大坡道登山,廣場背后則是古羅馬廣場。廣場上的主要建筑物是議會宮(現(xiàn)今為羅馬市政廳的一部分),它的立面經(jīng)過米開朗琪羅的調(diào)整,造了一座鐘塔。廣場兩側(cè)分別是建于1568年的檔案館(今為雕刻館)和建于1655年博物館(今為繪畫館)。廣場正中為羅馬皇帝馬庫斯-奧瑞利斯騎馬青銅像。廣場前沿欄桿上放著三對古代石像,造成富有層次的景色。議會宮前的大臺階也有雕刻裝飾。該廣場是建筑和雕刻的綜合體,是羅馬最美的廣場之一。<br><b>議會宮正面</b><br> <b>議會宮背面</b> <b>議會宮前臺階上的雕刻</b> <b>羅馬皇帝馬庫斯-奧瑞利斯騎馬青銅像</b> <b>廣場上的古代石雕像</b> <b>母狼乳嬰青銅雕塑</b><br>母狼乳嬰青銅雕塑,位于卡比多山博物館的外墻前。據(jù)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qū)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zhàn)神馬爾斯結(jié)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臺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獵人養(yǎng)育成人。兩兄弟長大后殺死了阿姆利奧,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臺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兄弟倆建新都。后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為羅馬建城日,并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br>這座30英寸高的青銅造像《母狼乳嬰》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公元前5世紀伊特魯里亞時期的作品,在現(xiàn)代逐漸被視作是羅馬的象征。后來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座青銅像其實是中世紀的產(chǎn)物,最新的年代鑒定結(jié)果顯示,它是在1021年至1153年間鑄造的。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這個青銅像原本是室內(nèi)裝飾品,并非是作為早期羅馬象征而鑄造的。有的學者認為,在母狼身子下面加上雙胞胎兄弟羅慕路斯和勒莫斯的形象,很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附會,但由于其來自古老年代的“出身”,一直沒有被人們懷疑過。也有的專家認為,這件作品很有可能是中世紀對伊特魯里亞時期原作的復制品。<br> <b> 特萊維噴泉</b><br>特萊維噴泉(也譯作特雷維噴泉),位于威尼斯廣場與西班牙廣場之間的一個三叉路口,是羅馬市內(nèi)3000多個噴泉中最大的也是最有名的噴泉。該噴泉背倚波利宮的墻壁,高25.9 米,寬19.8米,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br>特萊維噴泉于1623年由貝尼尼受命始建,后因其去世而終止,僅建好基礎(chǔ)。1730年教皇克勉十二世命尼古拉·莎維重新設(shè)計特萊維噴泉,這項工程在1732年開始,于1762年全部完工,當時克勉十二世及尼古拉·莎維都已經(jīng)去世了。在特萊維噴泉完工后,伯拉奇雕塑的海神便設(shè)立在特萊維噴泉的正中央。尼古拉·莎維于1751年去世后,建筑師喬凡尼·帕尼尼接續(xù)他的工作。他根據(jù)計劃,完成了羅馬皇帝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及羅馬處女“特萊維”的雕像。<br> 特萊維噴泉噴水池的后側(cè)是波利宮科林斯柱式的墻面,外觀類似凱旋門,墻上是神話故事的雕塑:中央是駕馭兩匹駿馬拉著飛馳戰(zhàn)車的海神,左右兩側(cè)分別是豐裕與健康女神,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 噴水池以許愿出名,傳說只要游客背對噴水池從肩以上拋一枚硬幣投入池中,便可再度回到羅馬。清澈的池底,可見各國錢幣。羅馬政府定期收集這些硬幣,充做慈善基金。 <b> 西班牙廣場</b><br>西班牙廣場位于羅馬市中心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臺階而得名。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國人建造了圣三一教堂,1725年法國大使又援助修建了從山下通往圣三一教堂的137級臺階,因為西班牙大使館就在附近,所以取名西班牙臺階,于是山下的廣場也得名為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和西班牙階梯曾是電影《羅馬假日》的取景地,因此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br> <b>電影《羅馬假日》鏡頭</b> <b>圣三一教堂</b><br>山上的圣三一教堂屬于哥特式的建筑,不同于在羅馬較常見到巴洛克式的豪華和精雕細琢的感覺。<br> <b>從圣三一教堂俯瞰西班牙廣場</b> <b>圣三一教堂前的賣畫人</b> <b>破船噴泉</b><br>西班牙廣場上有一個巴洛克藝術(shù)的噴泉,被稱為破船噴泉,是由意大利雕塑家濟安·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所設(shè)計,于1627年至1629年間建造完成的。彼得·貝尼尼于1623年起成為特萊維噴泉的主建筑師。<br> <b> 圣天使堡</b><br>圣天使堡位于臺伯河畔,古羅馬地區(qū)的最西端,在梵蒂岡領(lǐng)土上。建于公元123年,原是羅馬哈德良皇帝規(guī)劃的陵墓,由哈德良皇帝設(shè)計并親自指揮建造,作為他自己及其繼承者的安息之地。幾個世紀過去了,圣天使堡也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首先作為阻止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入侵的軍事要塞,然后是作為監(jiān)獄,最后改建成一座華麗的羅馬教皇宮殿。現(xiàn)在是國家博物館,館內(nèi)除了收藏有stuccoes,frescoes和羅馬教皇的住宅家具外,古代的武器也是這里的一項重要的珍貴藏品。<br> <b>圣天使橋</b><br>圣天使堡前橫跨臺伯河的圣天使橋是羅馬城中最美的橋梁,由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這座橋可說是巴洛克式裝飾藝術(shù)杰作,橋上有十二尊精美的天使雕像,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這十二尊天使有兩尊由貝爾尼尼親手雕成,不過這兩尊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內(nèi)妥為保存,改置兩座復制品于橋上。<br> <b> 羅馬城的古建筑</b><br>整個羅馬古城猶如一個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珍貴的古跡和古建筑比比皆是,到處可見由著名藝術(shù)家建造的宏偉歷史建筑、廣場、噴泉和方尖碑。<br> 羅馬的歷史中心城區(qū),堪稱是享譽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之一,它不僅是意大利人民,而且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