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崮山鄉(xiāng)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h3><h3>抗日戰(zhàn)爭期間,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日偽統(tǒng)治時期,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兩年長工。</h3><h3>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h3><h3>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干部學習焦裕祿同志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隨后,全國各種報刊先后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領導干部要學焦裕祿》的社論,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同志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h3> <h3>念奴嬌·追思焦裕祿</h3><h3>《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是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詞,最先發(fā)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報》上。上闋“追思”,以記敘為主,寫焦裕祿的功績,百姓對他的愛戴、緬懷,詩人對他的評價。下闋明志,以抒情為主,寫焦裕祿精神對詩人的影響,表達執(zhí)政為民、造福百姓、恩澤萬眾的理想和宏愿。全詞深深表達了習近平對焦裕祿的崇敬之情,以及詩人親民愛民,與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為命的高尚情操,以及關于國家前途命運的赤子情懷。</h3><h3><br></h3><h3>2014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訪問河南蘭考縣,有感于焦裕祿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重誦此詞,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h3><h3><br></h3><h3>作品名稱</h3><h3>念奴嬌·追思焦裕祿</h3><h3>創(chuàng)作年代</h3><h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h3><h3>文學體裁</h3><h3>詞</h3><h3>作者:習近平</h3><h3>作品原文</h3><h3><br></h3><h3>念奴嬌·追思焦裕祿</h3><h3><br></h3><h3>習近平1990年詞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h3><h3>中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是時霽月如銀,文思縈系……</h3><h3><br></h3><h3>魂飛萬里,</h3><h3>盼歸來,</h3><h3>此水此山此地。</h3><h3>百姓誰不愛好官?</h3><h3>把淚焦桐成雨。</h3><h3>生也沙丘,</h3><h3>死也沙丘,</h3><h3>父老生死系。</h3><h3><br></h3><h3>暮雪朝霜,</h3><h3>毋改英雄意氣!</h3><h3>依然月明如昔,</h3><h3>思君夜夜,</h3><h3>肝膽長如洗。</h3><h3>路漫漫其修遠矣,</h3><h3>兩袖清風來去。</h3><h3>為官一任,</h3><h3>造福一方,</h3><h3>遂了平生意。</h3><h3>綠我涓滴,</h3><h3>會它千頃澄碧。<br></h3><h3><br></h3><h3>一九九〇·七·十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