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正剛 <p class="ql-block"> 在悠悠歲月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地方,宛如被時光精心雕琢而成為一顆亮麗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輝。江津石門大佛寺,便是這樣一方彌漫著神秘與韻味的圣地。六月十九日,我與曹樹彬、曹傳璞、曹振龍、曹樹開等諸君,踏上了這場探尋石門佛韻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 車窗外,盡管細雨綿綿,然而沿途的風景卻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漸漸逼近那座隱匿于山水之間的古寺。</p><p class="ql-block"> 當石門大佛寺的輪廓終于映入眼簾時,一種莊嚴而寧靜的氛圍瞬間將我們籠罩。它坐北朝南,宛如一位安詳?shù)闹钦撸o靜地俯瞰著奔騰不息的長江,背倚著巍峨的崖壁,東西兩條石徑如同兩條輕盈的絲帶,從崖上飄逸而下,連接著寺院與河邊,似乎在低語著古往今來無數(shù)香客與信徒的虔誠足跡。</p> <p class="ql-block"> 踏入山門,仿佛瞬間穿越到了一個與塵世喧囂隔絕的靜謐世界。那仿牌坊樓式的山門,三重檐十四翼角,巍峨壯觀。每一個翼角上裝飾的鴟吻,宛如守護這片凈土的威嚴衛(wèi)士,莊嚴肅穆。</p><p class="ql-block"> 山門頂上,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提籃觀音、彌勒佛的石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一個個古老而動人的佛教故事。圍墻與山門平行而立,素面臺基與仿山門屋頂,雖不華麗,卻自有一番古樸典雅的韻味,仿佛在歲月的沉淀中,默默見證著世間的滄桑變遷。</p><p class="ql-block"> 沿著那15級月形垂帶式踏道緩緩而上,每一步都顯得格外莊重。踏道上的每一塊青石,都仿佛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虔誠的祈愿?!耙稹钡挠髁x,讓人的心靈在這一刻變得格外純凈。心誠則靈,這樸素的道理,在踏上踏道的那一刻,便在心中悄然生根發(fā)芽。</p><p class="ql-block"> 踏道前的月形石壩,石欄古樸堅固,仿佛在守護著每一位前來禮佛的虔誠信徒。而門內(nèi)那坡度達70度的23步踏道,更是寓意深遠。在上行的過程中,人們不敢左顧右盼,只能專注于腳下的路,這何嘗不是在提醒我們,做人做事都應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呢?</p> <p class="ql-block"> 穿過山門,右側花臺石壁上的“佛緣石”瞬間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懷著好奇與期待,我們紛紛嘗試閉著眼睛原地轉三圈,然后摸索著向前走去,試圖觸摸那神秘的“佛”字。</p><p class="ql-block"> 有人幸運地手掌正好放在中心,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笑容,仿佛真的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挨著邊緣,也滿心歡喜,覺得與佛有了淺淺的牽連;而那些完全沒摸到的人,雖有一絲遺憾,卻也帶著對佛緣的憧憬與敬畏,期待著下一次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這小小的“佛緣石”,不僅為古寺增添了一份趣味與神秘,更讓我們在嬉笑玩鬧間,深刻感受到了佛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 來到正殿,那七重檐山式頂?shù)慕ㄖ?,在琉璃瓦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宛如一座璀璨的宮殿。正中的寶瓶高聳入云,翼角的鴟吻展翅欲飛,無不彰顯著建筑的精美與莊嚴。</p><p class="ql-block"> 抬梁式梁架結構穩(wěn)固而堅實,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依然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積淀。左右?guī)渴窘Y構,小青瓦鋪頂,穿斗式梁架,古樸典雅中透露出一種寧靜與和諧。走進正殿,十八羅漢分列左右,神態(tài)各異,或威嚴莊重,或慈祥和藹,仿佛在守護著中間那尊腳踏蓮花的觀音造像。</p> <p class="ql-block"> 水月觀音造像通高13.5米,慈眉善目,端莊嫻靜,宛如一位超凡脫俗的仙子。頭戴的寶冠中,笑容可掬的羅漢為其增添了一絲靈動與生氣。身著的天衣綬帶,貼金彩繪,胸飾瓔珞,腹部懸掛法輪,每一處細節(jié)都雕刻得細膩入微,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她閑坐于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踏荷葉,左手置于左膝,右手自然下垂,那神態(tài)安詳自若,雍容華貴中又透露著自由自在與超脫世俗的氣息。仿佛在向世人傳遞著寧靜與祥和的力量,讓人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片心靈的凈土。</p><p class="ql-block"> 站在望江臺前,背靠百年參天黃葛樹,眼前是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江風拂面,帶著絲絲涼意,讓人的心也隨之沉靜下來。望著那滔滔江水,思緒不禁飄向遠方。</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前,這里也曾有無數(shù)人在此駐足,他們或虔誠禮佛,或感慨人生,而長江水卻始終如一地流淌著,見證著歷史的興衰更替與人事的變遷。也見證著每一位來到石門大佛寺的人心中的那份信仰與情懷。這滔滔江水,仿佛也在訴說著石門大佛寺的滄桑歲月與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大佛寺山下近50米就是成渝鐵路,成渝鐵路,這條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曾承載著西南大地的光榮與夢想。1952年通車的鋼鐵巨龍,穿山越嶺505公里,串聯(lián)起川渝血脈。石門大佛腳下,列車轟鳴聲與江濤共鳴七十余載。</p><p class="ql-block"> 而今高鐵縱橫,老成渝漸失鋒芒,鐵軌上的記憶卻愈發(fā)清晰——它見證了巴蜀大地的滄桑巨變,枕木間仍鐫刻著建設者的熱血與榮光。時光荏苒,這條銹跡斑駁的鐵道,終將成為工業(yè)文明的時代注腳。</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寺中,那些詩詞碑刻也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座古老的建筑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清道光二十五年劉紹寬的題詩:“古寺依巖立,秋江進佛清。七層樓閣影,三面雨風聲。地僻游人少,山空落葉輕。</p><p class="ql-block"> 僧門無佛事,倚檐看船行。”將古寺的清幽與寧靜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仿佛置身于那靜謐而深遠的境界之中。劉錫光、無名氏等人的題詩,也都飽含著對石門大佛寺的贊美與感慨,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心靈共鳴。</p><p class="ql-block"> 而那關于石門大佛由來的傳說,更是為這座古寺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魯班與弟子的故事,雖只是傳說,卻寄托著人們對精湛技藝的贊美與對師徒情誼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傳說中魯班的悔意與自責,仿佛也在提醒著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理解與包容,不可輕易誤解他人。這份深刻的寓意與啟示,讓石門大佛寺不僅僅是一座建筑的瑰寶,更是一處心靈的凈土與智慧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時光在指尖悄然流逝,當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石門大佛寺時,心中滿是對這片凈土的眷戀與不舍。這座古寺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動人的傳說故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佛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也讓我們在這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了一片寧靜的港灣與心靈的棲息地。那石門佛韻,如同一瓣心香,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散發(fā)著淡淡的芬芳與智慧的光芒。它指引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懷虔誠與敬畏,一路前行,不斷探索與感悟生命的真諦與意義。</p><p class="ql-block"> 回望石門大佛寺,它依然靜靜地屹立在山水之間,守護著那份寧靜與祥和。而我們也將帶著這份珍貴的記憶與感悟,繼續(xù)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追尋著那份屬于自己的心靈凈土與智慧之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自拍十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