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時光的沙漏簌簌流逝十六載春秋,當2025年6月9日的晨光再次漫過窗臺,記憶深處那道溫暖的身影便悄然浮現(xiàn)。婆婆離去的日子雖已沉淀成歲月的琥珀,可她眼角的笑紋、溫柔的叮嚀,總會毫無征兆地撞進心底。這份綿長的思念如藤蔓般纏繞心間,驅(qū)使我拿起手機,將往事釀成文字,鐫刻下永不褪色的眷戀……</p><p class="ql-block"> 婆婆顧玉文,1926年農(nóng)歷9月13日生于黑龍江省海倫市向榮鄉(xiāng)十二大隊,2009年6月9日凌晨4時04分,因突發(fā)腦溢血經(jīng)全力搶救無效,在市二輕醫(yī)院安詳辭世,享年84歲 。</p><p class="ql-block"> 婆婆出身富裕家庭,十幾歲前是衣食無憂的大家閨秀,土改后生活巨變。22歲時,她嫁給從山東逃荒而來、小她兩歲且一窮二白的公公,自此開啟了磕磕絆絆卻又無比堅韌的57年相伴歲月 。</p><p class="ql-block"> 婆婆的一生,勤勞節(jié)儉是最鮮明的注腳。她養(yǎng)育六個兒女,日子捉襟見肘,卻從未被壓垮。每天伺候完兒女衣食住行,就起早貪黑盤腿坐在炕上,一邊哄著最小的孩子,一邊把公公單位織的半成品襪子、手套等縫制成品,掙些微薄加工費貼補家用。三年自然災害時,家里糧食匱乏,她把僅有的一點糧食留給公公和最小的孩子,自己和大些的孩子吃糠咽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護著家人。</p><p class="ql-block"> 婆婆大字不識,卻以人格魅力深深影響后代。她淳樸善良、愛護子女,面對公公暴躁脾氣,像老母雞護崽般,用身體為兒女擋下打罵,哪怕自己挨打也無悔。公公77歲辭世前癱瘓在床兩年,婆婆不用兒女照顧,獨自挑起伺候重擔,盡到賢妻責任,毫無怨言。近六十多年,她為家庭、子女勤勤懇懇,傾盡全力,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都悄然離世,不給子女添麻煩,這份堅韌與無私,讓我們對她的懷念愈發(fā)深沉。</p><p class="ql-block"> 和婆婆共同生活的近二十年、七千多個日夜,樁樁件件的好,我都牢牢記著。上班時,她目送的目光;遞來甜甜香蕉和可口罐頭的溫暖;屋子冷時給我披棉襖、凳子涼時墊厚坐墊的貼心;每周借她由頭多吃頓餃子的歡喜;大年三十包餃子包鋼镚看她開心的模樣;孫女教她“麻辣燙” 說成“麻大胖”的開懷大笑;她背手走路、順拐的滑稽,還有穿大紅唐裝坐門口左顧右盼、和鄰居嘮家常的愜意……這些畫面,常在腦海回放,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 。</p><p class="ql-block"> 2009年婆婆突發(fā)腦溢血,雖全力搶救仍未能留住。她從發(fā)病到離世,沒留下一句話,可住院三天半里,兒女孫兒紛紛趕回守候盡孝,這是我們最后的陪伴,卻也成了生離死別的痛。她火化時、“圓墳”時,那些習俗與禁忌,都沒能攔住我送她的決心,哪怕強忍悲痛,也想再多看看她、陪陪她 。</p><p class="ql-block"> “圓墳”歸來,我循環(huán)播放《慈母》《真的好想你》,淚水伴著旋律,全是對婆婆的想念。她一生精打細算,去世后按習俗送“家具”“冥幣”,只盼她在天堂別再委屈自己,過得幸福。</p><p class="ql-block"> 十六年過去,思念從未淡去。婆婆身上的勤勞、善良、堅韌,是中國婦女傳統(tǒng)美德的鮮活體現(xiàn),她的愛與付出,早已融入我們生活。愿婆婆在天堂和公公再續(xù)前緣,也愿這份回憶錄,能寄托我無盡的追思,讓婆婆的故事、婆婆的好,在歲月里永存,供我和家人歲歲重溫,時時懷念 。</p> <p class="ql-block">節(jié)儉勤勞歷苦寒,</p><p class="ql-block">言傳身教子孫賢。</p><p class="ql-block">高堂婆母升仙界,</p><p class="ql-block">笑貌音容駐世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