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 渭 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國家文物局新評定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并于近日公布名單,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p><p class="ql-block">秦咸陽城遺址是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206年,戰(zhàn)國時期秦國以及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王朝的都城遺址。該遺址橫跨渭河兩岸。北岸主要遺存有咸陽宮、蘭池宮、望夷宮、居民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王陵等;南岸主要遺存有阿房宮、章臺宮、上林苑等。</p><p class="ql-block">秦咸陽宮位于渭水之北,涇水之南,今咸陽市渭城區(qū)窯店鎮(zhèn)附近。地勢北高南低,最北部作階梯狀陡起,宮殿呈高臺建筑風格。布局宏大,構(gòu)思精巧,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p><p class="ql-block">咸陽宮一直是歷代秦王和秦始皇大朝和生活的地方。他們在這里接見各諸侯國使臣、貴賓,為皇帝祝壽舉行盛大國宴,與群臣決定國家大事等。商鞅在這里變法,奠定了統(tǒng)一六國基礎(chǔ);秦滅六國后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金人,陳列于宮前;孟嘗君入秦在這里為相;趙高在這里“指鹿為馬”。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秦王“乃朝服,設(shè)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p><p class="ql-block">秦咸陽宮遺址是秦咸陽城遺址的核心。目前考古發(fā)掘一號、二號、三號、五號、六號宮殿遺址,并建成開放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秦咸陽城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九都八遷的最后一個都城,也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的都城。公元前361年,21歲的秦孝公繼位,重用衛(wèi)國人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徹底的變法改革。自此國力日強,奠定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為了國家安全和進一步變法的需要,在商鞅的主持下,秦選擇了戰(zhàn)略位置突出,可進、可退、可守的涇渭三角洲地帶“城咸陽,筑冀闕” ,并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徙都焉”。自后129年,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秦統(tǒng)一六國的軍事中心。</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這里也是秦朝的都城,當時世界上最為華麗和雄壯的一座都城。秦始皇在位37年,咸陽城發(fā)展達到了極致。他“遷12萬戶富豪于咸陽”,使咸陽成為當時世界上超百萬人口的大都市,東方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英國學者克萊門斯·喬納森在《秦始皇》一書中稱咸陽曾經(jīng)是“世界的中心”和“高地”。</p><p class="ql-block">秦咸陽城至少有三個顯明特點:一是規(guī)模大,以天然屏障為邊界?!稘h書·地理志》曰:“渭城,故咸陽?!睘l臨渭水,南擁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的關(guān)中平原和逶迤起伏的秦嶺;北依原昄,以九嵕山、北仲山、嵯峨山為屏障。</p><p class="ql-block">據(jù)《史記·秦始皇本記》引《廟記》的記載基本上劃清了秦首都的范圍“咸陽北至九峻、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lián)屬。”包括現(xiàn)在的整個關(guān)中地區(qū),可見當時的咸陽城規(guī)模是何等的宏大。</p><p class="ql-block">自然形成天然屏障,南以秦嶺,北以九嵕山為兩闕,以黃河為東門,以天水為西門,“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僅從描寫秦咸陽宮和阿房宮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出它的豪華、博大、巍峨、壯麗的氣勢。那時候咸陽城的規(guī)模,在當時世界大城市建筑中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二是無城廓。我國古代都城一般包括外廓城、皇城和宮城三個部分。秦咸陽城有范圍而無軸心,有宮城而無城廓,布局呈散點分布交錯型。渭北系宮城,手工業(yè)作坊及市肆的集中地,北坂聳立著高大的“冀闕宮庭”建筑群。背依“北陵”,涇水環(huán)列,有富麗堂皇的“咸陽宮”和各具特色的“六國宮室”。渭河南是祖廟、苑囿分布區(qū)。有供皇室游樂的上林苑和舉世聞名的阿房宮。這也是今天秦咸陽城咸陽宮考古遺址公園要展示的范圍。</p><p class="ql-block">三是宮殿多。《史記·本紀》記載,秦孝公先修筑了“冀闕宮廷”后,才正式把國都遷到了咸陽?!凹疥I宮廷”即為國君主持政務(wù)的宮殿?!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秦國“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宮觀二百七十處”。即秦國每滅掉一國,都要在咸陽仿建該國宮殿。</p><p class="ql-block">整個咸陽城宮殿林立,擁有“冀闕”、“咸陽宮” 、“甘泉宮”、“上林苑”以及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等共計270座,加之渭水穿流于宮殿群之間,使秦咸陽城更顯恢宏氣勢。而且各宮殿之間又以復(fù)道、甬道相連接,直徑有80余公里,占地面積3.72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筑群之一。正如李商隱詩云:“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臺艷綺羅”</p><p class="ql-block">《史記》云: “咸陽之旁二百里內(nèi),宮觀二百七十?!薄稘h書》載: “秦起咸陽,西至雍,離宮三百”。諸多典籍文獻都記載了咸陽宮殿的規(guī)模和盛況。秦始皇時還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宮——“先王之宮廷”,即“咸陽宮”。</p><p class="ql-block">《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上林苑中。”據(jù)考證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阿房宮進行了調(diào)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堪稱世界奇跡。</p><p class="ql-block">正如杜牧《阿房宮賦》的描寫:“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lt;/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掘,秦咸陽都城氣勢恢弘,宮殿富麗堂皇,在中國古代城建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秦咸陽城布局沿用夏商周舊制,取天象之說。正如《三輔黃圖》曰:“始皇兼天下,都咸陽,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lt;/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秦朝只存續(xù)了15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隨之秦朝滅亡?!妒酚洝ろ椨鸨炯o》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自此秦咸陽宮化為灰燼,秦咸陽城夷為廢墟。到了漢朝,都遷長安。咸陽成了京畿之地,只留下秦咸陽城咸陽宮遺址。</p><p class="ql-block">“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阿房宮未建成,咸陽宮也被“楚人一炬”,化為“焦土”,從此咸陽這座繁華都市沉積于地下,留給后世無盡的嘆息。如今通過考古遺址公園的形式加以保護和利用,使這一光輝燦爛的悠遠歷史立體式再現(xiàn),讓人們夢回咸陽,沉浸式感受秦時明月。</p><p class="ql-block">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題定位為“大秦帝都、一統(tǒng)之地”。圍繞核心宮殿區(qū)、國家府庫、手工業(yè)作坊等遺址、遺存,構(gòu)建系統(tǒng)性保護展示體系,集中展示秦從方國、王國到帝國的重要發(fā)展歷程以及半個世紀以來的考古成果。</p><p class="ql-block">規(guī)劃總面積約703公頃(約1萬畝),分三期推進建設(shè)。重點構(gòu)建“一核、兩廊、三軸、六片區(qū)”格局。近期重點實施秦咸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目前已建成開放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陜歷秦漢館、大秦文明園、大漢紫道等。</p>